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西班牙诗人,浪漫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混合
(Vicente Aleixandre Merlo,1898~1984) 西班牙诗人。生于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塞维利亚城。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Vicente Aleixandre Merlo,1898~1984)西班牙诗人。197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塞维利亚,大学攻读法律和商业,毕业后当律师同时从事诗歌创作。属西班牙皇家学院派,1950年成为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他的诗崇尚自由体,遣词凝炼、优美流畅,感情饱满,富于幻想,其创作风格先是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继是浪漫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混合,而后,作品开始触及现实的生活和历史,带有哲理成分 童年在海滨城市马拉加度过,后随全家迁至马德里。1913年进大学学习法律和商业,毕业后当过律师。1925年,一场大病使他放弃了律师工作,开始投身于创作。此先,他已结识了著名诗人鲁文·达里奥、加西亚·洛尔加和希梅内斯等,正是这些朋友把他引上了诗坛,并成为“27年一代”诗人中的重要成员。 阿莱克桑德雷勤奋笔耕五十余年,留下二十多部诗歌和散文集,成为西班牙当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大部分是以个人为中心展开的抒情诗,是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混合体。他的诗感情真挚,富于激情,强烈地表现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对宇宙生命奥义的深思。他善于从传统诗歌中汲取营养,气势庄严,意象奇僻,意蕴丰富,颇为耐人寻味。 这一新流派与法国超现实主义的类似是惊人的。在西班牙,有些人只承认这种类似是明显的。有时不愿强调其共同之点,并且越来越坚决地断言它们的不一致。这种西班牙的独立声明是不无根据的。“第二”,这是“七”取得惊人突破的时代的另一名称,是直接和明确地针对“第一黄金时代”,即西班牙延续百年之久的伟大时代——巴罗克时代的。当这些年轻的卫士团结起来进行他们伟大的战斗时,选择了庆祝贡戈拉逝世三百周年作为一面旗帜,贡戈拉是“精心培育风格”即“夸饰主义”的开创者,他开创了精巧而夸饰的贡戈拉主义并为它命了名。对西班牙巴罗克诗歌的出色模仿,此外还有乡土主题的民歌变化,是二十年代发生在比利牛斯山脉以南的这次文化复兴的特点,它们无可争辩地使这一复兴运动与那些在塞纳河畔发表的声明区别开来。 但是在一九二五年发生了一件决定他整个一生的事,并且至今依然如此。患了重病,是肾结核。这在两个方面改变了他的生活。不得不离开他的工作岗位,于是走上了另一种不同的岗位:写诗的岗位。在纪念贡戈拉逝世三百周年活动时,还没有出版他的第一本诗集,但是他已在明星群办的杂志上发表了诗作,已经是这个群体的一员了。或许是最不关心那个“黄金世纪”的一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最接近巴黎的新学说的一个。这也许就是他的一位诗友发表了一篇挑战性声明的背景吧,西班牙的超现实主义给了法国的超现实主义所始终缺少的东西——一个伟大的诗人:阿莱克桑德雷。在这场文学新领域的论争之中从来都不是一个调停人。针对“自动文体”的基本信条,反复重申他对“创造性意识”的信仰。 阿莱克桑德雷一生多病,他的作品不少都是在病榻上写成的,可是他勤奋笔耕五十余年,留下了二十余部诗集和散文集,成为西班牙当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为西班牙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九七七年,由于“他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诗作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并汲取了现代流派的风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当今社会中的状况”,阿莱克桑德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三日,诗人在经受了疾病的长期折磨之后,在马德里逝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代诗人袁枚:一生只写了一首词的清代大文豪
在中国古代,吟诗作词是文学家的一大爱好和雅趣,殊不知,历史上却有一位只对诗歌有着极其兴趣的文人,一生写作无数,但却不爱好写词,留下了其人生中唯一的一首词。这个人就是清代著名的大文学家袁枚。 袁枚一生勤于读书写作,且有所造诣,受到当时人们的肯定。袁枚的文章个人风格很浓厚,所以与并称为“南袁北纪”。 袁枚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写作,他最著名的作品集是《小苍山房集》,一共80卷,此外还有24卷的《子不语》,16卷的《随园诗话》和10卷的《补遗》等。其中,袁枚共创作诗词4000多首,但仅有一首是词,其余全部是诗。这在文坛中,不得不说是一个奇闻。 袁枚不写词的原因,是因为他主张“性灵说”。袁枚认为人应该是的,不应该受到各种限制,写作这件事亦如此。而诗词这种文学体裁,袁枚认为束缚了人的思想,尤其是词,需要严格按照规则来写,所以袁枚从不写词。 袁枚唯一的一首词是在他33岁那年所作,源于一个动人的故事。十三年(公元1748年),袁枚是南京江宁县的一名县令,他买下当地著名的“随园”,想长期居住于此,远离官场。 一日,袁枚的朋友李宗典寄来一封书,信中写道,李宗典的府上有一位相貌出众的女子,,假如袁枚喜爱这名女子,李宗典可将她大方相赠,促成袁枚与这名女子的好事。袁枚看完信,有一些动心。 没过几天,袁枚打点好行装,来到了李宗典所在的扬州。在扬州的一处观音庵里,袁枚见到了姓王的女子。这名女子如李宗典所说,长得十分貌美,面色红润,言谈有礼,并且当袁枚打量她时,她没有露出一丝羞涩。 唯一让袁枚感觉有点不满意的是,姓王的女子皮肤不够白皙,所以袁枚陷入了犹豫之中,迟迟没有决定是否要娶这名女子。后来袁枚坐船,来到了苏州,想在苏州的这段时间里,思考一下这件事。 最后,袁枚拿定了主意,还是要娶这名姓王的女子。可是当他命人到扬州去请这名女子时,下人回来后,告知袁枚姓王的女子已经嫁给了一名江东的小吏。 听到这个消息,袁枚顿时后悔不已,若不是自己思量了太久,这位女子早已成为自己的人了。悔恨交加的袁枚,难以排解心中的郁闷之情,因此写下了他人生中唯一的一首词:《满江红》。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我负卿卿,撑船去、晓风残雪。曾记得,庵门初,婵娟方出。玉手自翻红翠袖。粉香听摸风前颊。问妲娥何事不娇羞?情难说。 既已别,还相忆。重访旧,杳无迹。说庐阳小吏公然折得。珠落掌中偏不取,花看人采方知惜。笑平生双眼太孤高,嗟何益! 奈何袁枚的词写得再情深意切,都不可能将时间逆转,娶回那名姓王的女子。这个故事和这名女子虽然当时对袁枚触动很大,却只是袁枚一生中简短的插曲。袁枚依然信奉“性灵说”,依然坚持不写词,大文学家的个性鲜活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