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是农民吗?为什么《悯农》变成了反诗?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是农民吗?为什么《悯农》变成了反诗?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以前小的的时候,老师或者家长想要教育我们珍惜粮食,那一定会提到《悯农》这首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这首诗虽然广为流传,但它的作者李绅似乎鲜有人知。

更让人的是,这位能够理解百姓疾苦的人,最终却成为了一个祸害百姓的大贪官。

的李绅究竟是什么身份呢? 以前我一直以为李绅是平民百姓出身,所以才能了解农耕的辛苦。

其实李绅也算是官家子弟,他的父亲曾是乌城县的一个,在往上追溯,他的曾祖是中书令李敬玄,也算是有点身份的人。

李绅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孤儿寡母的生活十分艰难,饱尝社会的苦难。

李绅幼年时就表现出了自己惊人的天赋,善于写文作词,因此结识了一大批颇有文采的好友,他与、、等人都素有交往,他还曾为元稹的《莺莺传》作了一首《莺莺歌》,流传甚广,可见其文采非凡。

李绅不仅天赋绝佳,而且十分好学、勤奋上进,最终在二十七岁考中了,补助教的职位。

这就意味着李绅彻底翻身了,要知道当时读书人的信念是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李绅的中功名,在朝中谋得,那立马就是身价倍增啊。

李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悯农》的?为何被认为是反诗呢? 李绅当官之后,很受的欣赏,被升为。

有一年,李绅回乡探亲,正好遇见了他的同僚浙东节度使李逢吉,这两个人是同年考中的进士,而且还都是好友,自然免不了一叙。

两个人一起携手走到了观稼台上,李绅望着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于是吟诗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李逢吉听完之后大加赞赏,夸其才学非凡,李绅也是不禁夸,立马又来了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李逢吉这一听,觉得这李绅是在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啊,心中就有了主意,回到所住之地后,李逢吉让李绅将诗文写下来,赠给他留作纪念。

李绅觉得这小诗不足挂齿,不能赠与李逢吉,便又作了一首长诗:“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 李逢吉一看,这首也不错,足可以看出李绅对朝廷不满了,便拿着诗欣然回京了。

回京之后,李逢吉立马上奏皇上说:“翰林学士李绅,对朝廷不满,还写了反诗已泄私愤。

”说完立马将反诗呈上,希望借此能够加官进爵。

皇帝一看这诗是有点不高兴,就下令将李绅找来会话。

李绅立即向皇帝解释说,这是自己看见百耕辛苦,但却食不果腹,心中不忍,所以写了这首诗。

皇帝听完之后并没有追究,反而对李绅说:“多亏了爱卿提醒朕,朕久居庙堂之上,竟然忘了体恤百姓疾苦,这是朕的过错啊。

为了嘉奖你,就封你为尚书右仆射。

李绅大喜,立马叩头谢恩。

李逢吉知道李绅加官进爵之后,心中十分不安,害怕李绅报复他,但李绅却以为是李逢吉向皇帝举荐了他,因此对李逢吉十分感激,还特地登门致谢,这更让李逢吉惶恐不安。

不久之后,皇帝把李逢吉降为云南观察使,真是,可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李绅为什么会变成一个贪官酷吏? 按理来说,李绅同情百姓,那肯定一心为民办事,可是人心易变,谁都不曾想到他竟然变成了一个贪官。

据《云溪友议》记载,李绅还没当官之前,有个叫李元将的族叔,李元将家中富足,李绅当时很巴结这个族叔。

但是。

李绅做了官之后,气势凌人,李元将也不敢再以叔叔自居,就在李绅面前自降一辈,自称为“弟”。

但李绅对此十分高兴,几次对李元将威逼施压,李元将只好再降一辈,自称为“侄”。

但李绅着实有点过分,“侄”也不满意,竟然逼着李元将自称为“”。

自己曾经的叔叔成了如今的孙子,不知道李绅是否还记得当年对叔叔的巴结吗? 李绅不仅仗着自己管家的身份欺压百姓,而且穷奢极欲。

据野史记载,李绅极其喜欢一道鸡舌做的菜,这一道菜就要耗费几百只活鸡,而且一只鸡也只取鸡舌这一小部分,其余的全部扔掉。

一顿饭就要花费千百贯钱。

但李绅却毫不在意,反以为荣。

李绅自己的俸禄微薄,哪供得起这样大的花销,还不都是从百姓手中压榨来的。

百姓忍受不了李绅的巧取豪夺,纷纷离家而去,远走他乡。

在当时百可是劳动力的代表,这样的人口流失,本应该引起重视。

但李绅却对此毫不在意。

他对手下人说:“这些百姓就像手中捧着的麦子,好的饱满的麦会留下,那些飘走的都是一些秕糠。

”当年那个写下“粒粒皆辛苦”的人却变成了一个把百姓当作秕糠的贪官,可见世事无常啊! 当年的那个心系百姓的少年郎,变成了一个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酷吏。

怪不得只有诗流传甚广,而作者鲜为人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狗官”的由来:揭侮辱大臣最有创意的3个帝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明末四公子”与“清末四公子”对比 为什么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明末四公子”是指末年的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四人。他们出则忠义,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风流倜傥,。 现代学者牟宗三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亡于明亡之时。”明末,尤其是南明,朝廷政治腐败到了极点,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无数知识分子空怀报国之心,却不容于奸佞。“明末四公子”是在和分子阮大铖、马士英等人不断的政治交锋中而扬名天下的。他们反清复明,排斥新政权怀念旧政权,竭力想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 陈贞慧是复社中坚,文章风采,著名于时,因揭露阉党分子的丑恶嘴脸而闻名于世;冒辟疆拒绝清廷征辟,甘老江湖,与“”之一的成就了一段的千古佳话;侯方域复社中坚,与“秦淮八艳”之一的也有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方以智削发为僧,埋头学问,成为晚明的一代宗师。 “清末四公子”是指谭嗣同,陈三立,丁惠康,吴保初,同光年间出现了许多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而此四人身为达官之子,或则胸怀大志,卓尔不群;或则真慕风雅,诗文有声,与酒食征逐的纨绔,大异其趣,而其他文采斐然者又没有一个好父亲,自然这四位就成了的佳公子。他们厌恶这个腐朽的王朝和他的统治者,想通过变法维新为这个百疾缠身的政权换血。 谭嗣同,维新志士,戊戌变法失败后拒绝逃走被杀,梁启超称其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赞扬他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陈三立,维新志士,陈寅恪之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早年帮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实行新政卓有政绩——当时若是各省起而效尤,中国的前途无可限量,爆发后拒绝与日伪政权合作,绝食而死。 丁惠康,维新志士,清末藏书家,他不屑科举所以没有功名与官职,他忧国伤时,但一生潦倒一事无成。吴保初,曾积极支持变法,被泼冷水后颓废自弃,他同情革命却未加入其中,最后以声色自娱,了结一生,成了个有始无终的人物。 “明末四公子”与“清末四公子”对比 《清末四公子》作者在书中提到:与“明末四公子”相较,文采相若,风流未逮,声光自。但求之今日,亦夏戛乎难哉!(但指望今天与那时相比,实在太艰难了啊!) 为什么我们说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本文认为,一个想复辟,一个要维新,如此差异不正是体现了两个王朝在人们心中认同感的差异?有的王朝亡了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有的王朝还在持续但却像死了一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