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北宋名臣文彦博:出将入相五十年 威震异邦的名臣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文彦博简介:北宋前期,辈出,赵普、李沆、、富弼、文彦博、司马光等人如群星璀璨,层出不穷,他们以过人才识担当朝廷柱石的重任,不仅赢得了个人荣宠,也使国家维持了安定兴盛的局面。

文彦博是其中福禄寿三者俱全的典型,让我们透过他的一些事迹,来见识一下这位名臣的风采。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今属山西),出身官宦世家,其祖先据说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齐国的陈公子完,本姓敬氏,后来因为避讳而改。

文彦博小时就展示了过人的聪颖。

一次,他和小伙伴一起在玩皮球,皮球无意中掉进了树洞里面,树洞很深,不能顺利拿出来。

其他小孩抓耳挠腮,一时间都没有想出好的主意。

这时,文彦博跑到一边,取来打水工具,将水灌入洞穴,随着洞内水位升高,皮球自然浮出了洞口。

这个故事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齐名,充分体现了俩小孩遇事镇定,应变敏捷的非凡之处,称得上今天常说的神童故事。

21岁那年,文彦博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人生。

文彦博从知县做起,到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即宰相)只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可以说仕途十分顺畅,他能取得如此成就,客观原因是北宋王朝对进士出身的官员特别看重,而且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有才能者不愁没有晋身的机会;主观原因则是他的个人才干,文家虽是官宦世家,但入宋以来,并无显宦,因此无门荫可言。

文彦博的个人才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机智过人、勇于担当、临事果断。

文彦博入仕不久就审理了一件大案,也藉此使自己声名鹊起,这就是“审理刘平案”。

刘平案发生在北宋与西夏第一次战争期间,当时刘平身为边关大将,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然而他的监军黄德和却临阵脱逃,引发全军溃败。

刘平虽杀敌无数,但最后还是身负重伤,力尽被擒(宋方以为刘平已经战死沙场),这次战争以北宋失败而告终。

为了逃脱罪责,黄德和以重金收买刘平的部属,毁谤刘平投降胡人,致使刘平一族二百多人蒙冤入狱。

文彦博当时担任监察御史,奉诏查勘此案,经过仔细调查,他终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

然而,黄德和打仗不行,做官却颇有一套,其党羽遍布朝廷,为了推翻判决,他居然说动了朝廷指派其他的御史来代替文彦博。

文彦博当时官阶甚低,但他面对压力,凛然不惧,对前来接任的御史说:“朝廷是担心我无法做成判决,才派你来代替。

现在我已经做成判决,如果有任何差误,我愿意承担一切过失的责任,同你没有任何关系。

”结果,黄德和及被收买的刘平部属全部被处死。

庆历年间,贝州爆发了王则领导的农民起义。

朝廷派明镐领兵镇压,贝州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明镐率兵攻打了很久,都不能攻破。

朝廷打算更换统帅,这时文彦博主动请缨,他使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一方面指挥官兵猛攻贝州北城,另一面却派人在城南挖掘地道通往城内。

战争过程非常简单,只用了十来天,地道竣工,官兵顺利攻破贝州城,王则被捕,起义被平息。

文彦博因此功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

文彦博为官,常有深谋远虑,对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能预见其未来发展,从而早做准备。

在担任河东路转运副使时,看到河东路所管辖的鄜州城与西夏相邻,然而往城内运送粮饷的道路却迂回绕远,不易行走。

城外的银城河边有一条时修建的道路,是通往鄜州最近的坦途,可惜荒废已久无人治理,人们也从不由此通行。

文彦博上任以后,亲自带人修复了这条故道,使通往鄜州城的路途近而好走,同时他还命人在城里积聚了很多粮草,当地官民都不明白他此举的深意。

后来西夏元昊果然准备率军来进攻,却看到鄜州城早有准备,只好撤兵而去。

文彦博任宰相时,北宋与辽国达成了和平协议,数十年间国家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然而军队数量却年年有增无减。

文彦博认为在和平时期国家没有必要保持庞大的军队,军队过多会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造成国家财力衰竭,因此,他找到枢密使庞籍,一起讨论淘汰冗兵减省冗费的事情。

裁军一事被提交朝堂讨论的时候,许多大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指出:往年朝廷担心灾荒年间会发生灾民暴动,于是便在灾区大规模征兵,现在如果执意裁军,恐怕这些被裁减之人会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

宋仁宗听了这两种不同意见后迟疑不决。

文彦博决然地说:现在国家公私困竭,冗兵是个重要的原因,如果因为裁汰冗兵而发生变故,我甘愿朝廷治我的死罪。

最终朝廷采纳了文彦博的意见,裁汰冗兵达八万之多,国家财力得到大大舒缓,裁军后也没有发生任何变故。

文彦博多年身居高位,但他为人谦退、宽厚,从不以势骄人,在是非面前却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秉公直言。

熙宁二年,拜陈升之为相,当时文彦博担任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

神宗以文彦博朝廷重臣,资格老,功劳大,所以把陈升之在朝堂上觐见的位置安排在文彦博后面(宋代重文轻武,按常理应该是文官的位置排在武官之前)。

文彦博对此优待坚辞不就,他说:自我朝开始,从来没有枢密使位次居于宰相之前的,只有曹利用任枢密使时狂妄自大,悍然站位在宰相王曾等人前列。

我本人还稍稍知道一点礼节,不敢效法他的做法而紊乱朝纲。

御史唐介曾经以“结交宫掖”的名义参去文彦博的相位(具体所指为文彦博送蜀锦给皇帝宠妃,从而获得高位),后来唐介自己被贬,等到有人提出起复任用他的时候,文彦博正在宰执高位。

按照一般理解,即使文彦博对此事,不推波助澜,皇帝也会顾及他的颜面而放弃起复一个小臣。

然而文彦博不仅没有趁机落井下石,反而对皇帝说:唐介这个人自担任御史以来,其议论多数时候还是中肯的,虽然偶尔也有风闻参劾的失误,但总的来看做御史还算称职,建议皇帝同意对他起复任用。

当时的舆论对文彦博的胸襟十分佩服。

在宋仁宗生病期间,文彦博曾经和富弼一起建议请求早立储君,仁宗答应了他们的意见。

此事因故推延,后来直接促成英宗登基的是韩琦等人(注:英宗乃仁宗参考文彦博等人的意见从宗室之子中选定的)。

英宗知道文彦博曾经建议立自己为太子的旧事,当面对他说:“朕之立,卿之力也。

”文彦博连连推辞,对英宗说:陛下能够当上皇帝,完全是先帝和皇的意思,而且陛下登基的时候,我还在京城以外,是韩琦等人依照先帝的遗愿拥立的,我不敢自居功劳。

英宗说:话虽如此,但此事最初是你的提议,所以你还是对我有恩。

文彦博仍然不肯居功。

到了神宗时期,有人提起仁宗立嗣的缘由,神宗说起这件事情,文彦博用以前对英宗的回答来回复神宗。

宋神宗说:你和韩琦等人在我先父继位这件事情上,就好像西汉、等人拥立,虽然各自具体工作不一样,但都应该是此事的功臣。

神宗下旨加封文彦博两镇节度使,文“辞不拜”。

文彦博早年曾经上书朝廷,说等人“恬退守道”,希望皇帝下旨褒奖以厉风俗。

后来王安石名声鹊起,成为宋神宗最为属意的宰相人选。

然而当神宗询问老臣韩琦、富弼等是否可以任命王安石为相的时候,这两人都表示反对,富弼更是直接推荐文彦博为宰相的最佳人选。

王安石由原来被文彦博奖励提携的后进一跃成为他政治上的最大对手,然而文彦博对此不以为意。

在王安石为相期间,文彦博与他同朝为官,身处嫌疑之地。

很显然,如果这时文彦博对王安石的变法新政有所议论,难免会贻人口实,说他有攻击政敌之嫌。

然而文彦博并不忌讳这点,遇到自己觉得不合理的事情,他依然就事论事,该说就说。

当时朝廷里一些官僚看见他们政见不同,就有人自分门派,互相攻击。

神宗皇帝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决心非常坚决,处分了好几个攻击变法的大臣,但却从来没有怀疑文彦博是这些反对者的幕后首脑,依然对他褒赏有加。

文彦博的为人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高度任。

文彦博晚年定居洛阳,作为四朝元老,多年辅弼,可谓穷贵极富,然而他十分谦和,尊德乐善,惟恐不及。

与道学大家邵雍、程颢、程颐兄弟宾主来往,如布衣之交;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组成“洛阳耆英会”,平时诗词唱和,互相酬答,“序齿不序官”(按年龄而不是按官职高低来排定座次)。

文彦博任将相五十年,就连的邻邦之人对他的大名都非常熟悉。

时,契丹使者耶律永昌、刘宵来宋朝公干。

当时负责接待这些外国使者,他带着这两人去见皇帝。

两个契丹使者远远看见文彦博站在朝堂门口,马上原地站立,恭恭敬敬地问苏轼:这位就是你们的潞国公文彦博大人吗?得到肯定回答后又说:想不到潞国公还是这么身体健壮、精神矍铄啊!当时文已是古稀之龄,苏轼对使者说:你们还只是看见他的颜容,而没有听到他的言谈。

潞国公其人,处理政务的时候,即使是精炼少年也比不上他;而且学识渊博,贯穿古今,即使是潜心钻研学问的名家也有所不及。

使者听完拱手说:“天下异人也。

” 西羌有个首领叫做温心,有一匹名贵的宝马,温心觉得宝马一定要德才超众的人才够资格拥有,最后他上书大宋朝廷,请求准许他将宝马献给文彦博,宋朝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这件事足以看出文彦博在邻邦的受敬重程度。

史书称赞文彦博“立朝端重,顾盼有威”,德望“足以折冲御侮于千里之表”,为人“忠直亮,有大臣之风”,即使在退居乡里的时候,依然“朝野倚重”。

异哉斯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师师当作一名北宋名妓,她为什么能流传千古?

只是一名青楼女子,为何能够从传诵至今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分析理由不外乎以下几种:一、与宋代的社会风气有关 宋朝改变了沿袭以来的“”的策略,让商业逐渐发展起来,繁荣起来的工商业逐渐形成了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在一系列围绕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引导下,宋朝的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再者,宋朝吸取前朝教训,大力削弱地方兵权,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文轻武社会风气。文人墨客被推上了贵宾席,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或是山贼草寇,无不以能吟诗作对而自豪。更是花前月下,饮酒作词,无不优哉游哉。 常言“饱暖思淫欲”,发达的经济,闲适的生活,把宋朝的青楼事业也推向了繁荣,能吟诗作词的歌妓就特别受到青睐。青楼女子不再遭受歧视,反而被风流才子们提到了大雅之堂。比如,宋代才子、、秦观等,他们的诗词中不乏对青楼女子的褒奖和赞誉。 李师师不但有的貌,而且样样精通,更兼作得一手好诗词,能得到风流才子公子王孙乃至的垂青,就无可厚非了。二、与北宋皇帝有关 “宋史高标道学名,风流天子却多情,安安唐与师师李,尽得承恩入禁城”,这是当时在民间传唱的诗歌,形象描绘了北宋皇帝宋徽宗与李师师之间的风流韵事。 宋徽宗与李师师之间,有两情相悦温婉缠绵的感人故事,也有让人啼笑皆非的尴尬际遇。 宋徽宗乔装易名慕名见到李师师,立刻倾倒于李师师的美丽和高雅气质,着了魔一般日思夜想这位佳人。无奈身为皇帝公务繁忙,出入皇宫不可能那么随心所欲。于是身边的谋士给他献计献策,从皇宫开辟一条地道至李师师的住处。宋徽宗欣喜不已,即命心腹马上行动,这也不是困难的事,不久地道便打通了。宋徽宗与师师约会就方便多了。 按说,皇帝约会妓女,那是手到擒来小事一桩。宋徽宗却遇到了“撞车”的糗事,与李师师的老相好周邦彦撞到了一起,逼得周邦彦藏到了床下。遇到其他的人也就委屈一下躲过去了,可偏偏是锦心绣口的才子。他洋洋洒洒把所见所闻赋诗一首《少年游.并刀如水》,临走留给了李师师。后来又被宋徽宗看到,羞愤交加,欲严惩周邦彦,因为“”的原因,最后赦免了周邦彦的罪。 看得出来,宋徽宗是个心地善良的皇帝。但他也是个软弱的皇帝,软弱到外敌来了他竟然玩“”,把帝位传给年幼的儿子,自己坐在太上皇的位置上继续享乐。但是,外敌的铁蹄并没有因为北宋的软弱和祈求而退却。他和儿子被掳走做了俘虏,演绎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之耻”,他将在茫茫北国度过他的余生。 宋徽宗贴上了“”的名片,载入历史被后人翻阅反省,他的名声自然而然带动了李师师。三、与施耐庵的《传》有关 李师师有不卑不亢的个性,她不是那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青楼女子。宋徽宗第一次见李师师,就被她超凡脱俗的特质所吸引。 这里有一个疑问,宋徽宗身为皇帝,天下都是他的,何况区区青楼女子。他那么喜欢李师师,为何还要劳神掘地道,一纸诏书把她召进宫来不就成了吗?有野载宋徽宗曾动过此念头,还封她为“明妃”。怎奈李师师执意不进宫,也许绝顶聪明的李师师,深知后宫的艰难险境,她不想进入虎口。 《》的作者施耐庵也是倾慕李师师的,在小说中极力的褒奖李师师,他笔下的师师不但美若天仙才华盖世,而且深明大义,能够以国家社稷为重。她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斡旋于宋徽宗与派来的特使之间,促成了朝廷对梁山好汉的招安,为后来平定叛乱镇压做出了贡献。 看来,李师师能够走红,且她的故事能够传扬千年,《水浒传》是最强的助推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方腊是否真有其人? 北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介绍

方腊简介:方腊(?-公元1121年)又名方十三,宋代歙州人,后迁至睦州青溪县万年乡堨村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宋载,方腊是青溪县一家漆园的主人(一说漆园佣工),奉摩尼教。青溪地势险要,境内林木茂密,山谷幽险,有梓桐洞、帮源洞等天然山洞,是富饶之地。方腊家里有漆园,朝廷设立的造作局屡次强行索要,方腊心中怨恨但不敢贸然发难。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朝廷派人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的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贪官朱勔等乘机敲诈百姓,大发横财。百姓怨声载道,人人思乱。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十月,方腊积极联络青溪一带的摩尼教徒,准备起义。他们的秘密活动被里正方有常发觉,并向县官告发,方腊发现事泄,就杀死告发者。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十月初九,方腊集合众人在漆园誓师,宣布起义。 方腊起义军以诛贪官朱勔为名,以帮源、梓桐为据点,不断向外扩展,数日后,起义队伍的人数增加到几万人。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十一月初,方腊建立自己的政权,自号“圣公”,与北宋王朝分廷抗礼。以方肥为宰相,汪公老佛为军师,杨八桶、方七佛、郑魔王等为大将,置官吏将帅,级别分为六等,以不同颜色的头巾相区别,士兵则一律扎红巾作标志。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十一月底,起义军在青溪息坑(今浙江淳安西)击败两浙路常驻宋军数千人,杀将官蔡遵等人,乘胜攻占青溪县。 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十二月初,起义军攻陷睦州,杀官兵千人,占据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十二月末,方腊挥师向西,攻克歙州(今安徽歙县),宋将郭师中战死。婺源、绩溪、祁门、黟县官吏闻风而逃。起义军随后攻克富阳、新城,进逼江南重镇杭州。杭州是两浙路的首府,又是造作局所在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杭州知州赵震见起义军队伍浩浩荡荡,弃城逃走,起义军进入杭州后杀两浙路制置使陈建和廉访使赵约。 积怨已久的群众见官就杀,又发掘祖父坟墓,暴露其骸骨。节节胜利的起义军获得广大民众的拥护和响应,兰溪灵山的朱言、吴邦,剡县的裘日新,仙居县的吕师囊,方岩山的陈十四,苏州的石生,归安县的陆行儿等也揭竿而起,响应方腊起义。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初,起义军又攻克婺州、衢州、旌德、处州等地。短短几个月时间,起义军就占领了六州五十二县,起义军人数已在百万以上。 起义军势如破竹,东南大震。淮南发运使陈遘上疏称情况危急,求朝廷派兵增援。大惊,急忙撤销造作局和停运“花石纲”,罢黜朱勔官职,企图安抚民心。同时任命谭稹为两浙制置使,为江淮荆浙宣抚使,调集兵马十五万,水陆并进镇压起义军。 童贯率领的十五万军队是北宋精锐部队,宋军渡江后兵分两路,由王禀、刘镇等率领,一路直趋杭州,一路杀向歙州。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正月,方腊派大将方七佛率众六万进攻秀州(今嘉兴),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不久宋军援兵赶到,大败起义军。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二月,宋军包围杭州,宋徽宗下诏“招抚方腊”,被方腊拒绝。方腊亲自指挥抵抗,由于城中缺粮,起义军被迫撤出杭州。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三月,方腊率起义军再次进攻杭州,在城外被王禀打败。杭州失守,形势急转直下,义军从节节胜利变成节节败退。歙州、睦州、衢州先后失守,方腊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青溪县,最后退守帮源洞。此时起义军尚有二十万人,但战斗力大大下降,“与官兵力战而败。” 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包围帮源洞。方腊在石洞中躲藏起来,由于石洞极为隐蔽,官军不知如入。在宋军中任裨将的侦查到路径,便率骁勇进入方腊所藏洞中,格杀数十人。四月二十七日,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所俘虏,藏匿在洞中的七万起义军被杀,方七佛等人逃走。方腊等人被押往汴京,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八月二十四日,方腊被杀。虽然起义军领袖方腊被俘,但剩下的起义军继续转战浙东各地,与官军一直战斗到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年三月。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至此才落下帷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