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辛追真实历史 辛追夫人的真实身份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最近在研究这个辛追夫人很多人都在说这个辛追夫人感觉有点传奇,也就是她的身份非常的神秘,很多人都在网上有听过这个人,但是并不知道真实的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样的,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辛追夫人真实的身份是怎么样的,历史上真实的辛追夫人到底是谁谁了,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

一、辛追简介

辛追(前236年-前186年),生于公元前236年,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岁。于1972年出土于原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1号墓。

二、辛追夫人的故事

辛追夫人的故事不仅仅只出现在历史典籍中,也同样活跃在文人墨客的笔下。

辛追真实历史 辛追夫人的真实身份

1、据历史典籍记载:

刘邦建立西汉后封分封了六个异姓王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因为西汉疆土辽阔,天高皇帝远的,异姓王在自己的封地努力发展经济,从而渐渐开始有了与中央对抗的能力,严重的威胁了刘邦的统治。

公元前202年,16岁的辛追嫁给了利苍。公元前191年,即汉惠帝四年庚子日,相国利苍被赐封为侯,夫人也被封为辛追夫人。

辛追真实历史 辛追夫人的真实身份

为了稳固统治,刘邦开始着手削藩,长沙国因为处在南越国边境,刘邦怕直接削藩会使吴苪投靠南越,便给辛追的丈夫利苍加官进爵,派他前去监督吴苪,而辛追的墓应该是她的儿子利豨建的。

“由于在史书上找不到关于辛追身份的任何记载,所以史学家只能猜想她是长沙丞利苍的夫人,但这个说法并不可信。因为从辛追墓葬的深度来看,其规格比王爷还高,说明她的身份非同一般;如此高身份的人史书上竟然没有记载,也说明她的身份非常特殊。

同时我们查阅《史记》时发现,全书对汉文帝生母的记载竟只有一句话,这是非常不正常的。

辛追真实历史 辛追夫人的真实身份

联系这两点,再结合墓葬中的一些不解之谜,我们推测辛追就是汉文帝的母亲,只是因为一些原因,她的身份当时不能对外公开。”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种猜测可能只是一种巧合,还没有更多的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所以辛追的身份仍然是个无法解开的谜团。也许历史典籍中的记载并不浪漫,只能说明辛追身份高贵的足以跟她的墓穴相匹配。

2、那么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个版本,影视剧中文人墨客向往的故事,“辛追传奇!”

公元前202年,还是16岁的的辛追,并在风华并茂的年龄,就在她将要嫁给江夏王府的那一天,正好赶上韩信的围城。不愿投降的江夏王府,全家都自尽,唯独辛追,她还不想死,对生命充满着渴望,她勇敢地打开城门,走到不可一世的韩信面前,说:“你为什么会在一个女人要出嫁的当天,然后让她连带着死呢?”

韩信面对她,无言以对,他被这个少女的美貌所镇住。但是所做之事跟想法不一样,辛追还是沦落为女俘,韩信却喜欢上这个美丽和倔强并存的女子。他用自己的真心去追求这个女子,正当两个人处于热恋的时候,被刘邦所发现,他也喜欢上了辛追,认为辛追此等尤物,应该是自己所拥有。

辛追真实历史 辛追夫人的真实身份

正当两个人都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辛追的时候,被楚国的旧臣钟离昧所设计,使辛追进入一个惊天大阴谋中。钟离昧为了激发刘邦和韩信两个人对辛追狂热的追求热情,一直也在两人身旁扇风点火,终于使情势搅得不可收拾。

最后,韩信无力抗衡刘邦的权势,终于失去了辛追,于是开始对权利充满欲望,极度追逐权力,但最终还是被刘邦的老婆,更阴毒老辣的吕后,诛杀于未央宫中。

处死了韩信,辛追却认为这是刘邦所为,于是对刘邦非常痛恨,也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准备自杀,正当此时,韩信的手下钟惺潜入宫中,想救出辛追。可是辛追此时已经怀上刘邦的龙种,于是只有等孩子出生后,辛追才将儿子刘恒留给刘邦后,随钟惺出走,刘邦得知已无法追回,便将孩子交给吕后抚养,这就是日后的汉文帝。

再后来,刘邦一病不起,不久便死了。面对来自吕后的威胁,为了隐藏身份,走投无路的钟惺便悄悄将辛追托付给了利苍,两人成亲后,辛追为利苍生下了一个儿子豨,但她却无比思念自己的大儿子汉文帝刘恒,后来机缘巧合,终于母子暗中相认,于是利苍便被封为长沙国丞相,辛追就是丞相夫人。

在辛追50那年去世的时候,文帝以帝王般的葬礼厚葬了自己的母亲。

辛追的一生是极其凄惨的,流转于好几个男人身边,但她最深爱的那个,还是韩信,可惜无缘一起天长地久。

呵呵,这个传说故事只是文人墨客杜撰的猜想,刻意制造出来的浪漫,剧情似乎有那么点道理,但是我们看看即可,也不必当真!

辛追真实历史 辛追夫人的真实身份

三、“辛追夫人”尸身千年不腐之谜

刚出土时的确是“栩栩如生”的,当时的情况是,辛追尸身身高一百五十四厘米,体重三十四公斤,外形保存完整,全身润泽,皮下软组织柔软而富弹性,关节尚可活动,头发,眼睫毛,鼻毛尚存,左耳裹鼓膜完好,手指、脚趾纹清晰。经解剖发现,其内脏保存完好,胶原纤维和刚去世时相似,细如发丝的肺部迷走神经可数,血管裹有凝固的血块。

考古人员对辛追夫人的尸体进行了解剖,解剖证明了辛追夫人死于胆囊炎引发冠心病急性发作弊死。辛追夫人生前患有胆石症,冠心病、全身性动脉硬化、血吸史等多种疾病,辛追夫人常感胸口处痛、头晕、乏力、气促、腹胀原因如此。辛追夫人娘家池塘里的钉螺是让其患血吸虫病的原因,夫人生日宴上膏粱之食是其死亡诱因之一。

辛追真实历史 辛追夫人的真实身份

由于墓室和墓棺的打开, 大量的空气进入,造成对墓室文物和女主人遗体的重大破坏,导致辛追的遗体开始呈现腐烂迹象,加上事发突然,考古人员事前也没有料到辛追的遗体能如此完整,打开棺木后又措手不及,等上报到中央,中央下令对遗体进行保护时,又耽误了更多的时间,造成遗体不断腐化,呈现出了现在的局面。

人的尸骨保存程度非常困难,人只要死亡后,入葬没多少久尸体就会被各种各样的细菌、病菌爬满,在细菌的作用下尸体很快就会腐烂成一具枯骨,即便是现代有着非常先进的遗体保存技术,想要保存尸体都是非常困难的。

正是这种密封状态,使深埋地下的椁室形成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环境,这才将棺椁、墓主尸体及随葬物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两千多年前,这样保存尸体的技术实在是让人觉得很震撼。

辛追真实历史 辛追夫人的真实身份

四、总结

辛追夫人出土的时候,确实是栩栩如生,只是一遇空气就糟糕了。据报道当时辛追夫人刚出土的时候,确实是栩栩如生,皮肤富有弹性,宛如一个东方睡美人。只是尸体在出土后,一遇到空气,立马发生腐烂现象。为了保存这具湿尸,医学家马上对她进行了防腐处理,但也已经为时过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也就是我们现在看的样子。

好了,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段爱情,一个传说……记忆中书写传奇,闲聊中猜想过去……无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辛追夫人,尸身千年不腐,就是一段传奇!

北宋被贬宰相丁谓是怎么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丁谓

(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生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谓以参知政事身份任平江军节度使,衣锦归里,“建节本镇,一时为荣”。离京时,宋真宗特赐御诗七言四韵和五言十韵,“尤为盛事”。他同时兼任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苏州管内观察处置堤堰桥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军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乾兴元年(1022),封为晋国公。显赫一时,贵震天下。 历史如何评价丁谓 才高八斗 丁谓相貌不佳,生一双斜眼,张目仰视,好像是个经常饥寒的人,相面的说他是“猴形”。小时顽劣,多亏有位的老先生对他严加管教,使他学业有所进步。后来,丁谓去拜访郁先生时说:“自己少时狭劣,多亏先生教诲,痛加夏楚,使某得以成立。”郁先生死后,丁谓还特地派人处理后事,“为棺殓葬,埋之物甚厚”。 轻时丁谓与孙何最为友善,同以才名著称,人称“孙丁”。他俩曾一同以文章拜谒当时担任长洲县令的著名文学家王禹偁,王县令看了他们的文章十分惊奇,大加赞赏,认为“自唐、之后,二百年始有此作”,当即赠诗云:“二百年来子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淳化三年(992),丁谓登进士科,列第四名。(寇莱公始与丁晋公善,尝以丁之才荐於李文靖公沆屡矣,而终未用。一日,莱公语文靖曰:“比屡言丁谓之才,而相公终不用,岂其才不足用耶?抑鄙言不足听耶?”文靖曰:“如斯人者,才则才矣,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莱公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文靖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晚年,与寇权宏相轧,交至倾夺,竟有海康之祸,始服文靖之识。 ——《东轩笔录》) 有的说他是一代,有的说他是一代佞臣.总的来说,说他毁誉参半似乎评价过高了,他的毁应该多于他的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他的才。王禹偁就曾赞赏“自唐韩愈、柳宗元之后,二百年始有此作”,并赠诗云:“二百年来子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几千字的文章,他读一遍便能背诵(丁谓“机敏有智谋,文字数千言。经览辄诵,善谈笑为诗。至图画、博弈、音律,无不洞晓”);三司案牍复杂繁多,一般官吏长久难以解断,而他一看案情,一言判决,众人都释然而悟;听凭满座宾客各自陈述,他从容应接,随口解答,条分缕析,统慑满座,没人能超出其意。著有《景德会计录》、《建安茶录》、《刀笔集》、《青衿集》、《晋公集》、《晋公谈录》、《丁晋公词》等十多种。 政绩 在安抚边疆少数民族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淳化年间(990-994),他对与官府为敌的西南少数民族武装以安抚团结为上,不动兵刃,并设法解决当地缺少食盐、长途解送皇粮、马匹交易等困难,妥善稳定了局势,得到朝廷赞赏。西南地区赖以安宁。据叶得梦《石林燕语》记载,丁谓以郓、齐、濮安抚使知郓州时,北方契丹铁骑南下,民心惊惶,河北百姓纷纷抢渡黄河,“欲避于京东者,日数千人”,而船民不肯尽力摆渡。丁谓听到此事后,采取果断措施,急忙从监狱中取出死囚数人,“以为舟人,悉斩于河上,于是晓夕并渡,不三日皆尽”。他又从难民中挑选少壮者,在数百里黄河边“分画地分,各使执旗帜、鸣金鼓于河上,夜则传更点、申号令”。契丹人以为宋方已有防备,便撤退而去,于是“境内晏然”。由此可以看出丁谓的为人聪明,办事果断、干练。 当时全国粮赋十分混乱,每年征收数量不一,随意加码,百姓。丁谓奏议以景德四年民赋数为准征收,并报朝廷备案,以利国计民生。朝廷准奏,并下诏褒奖。丁谓为家乡苏州也办过好事,曾“为乡里请于朝,特免丁钱。乡人至今德之,祠于万寿寺”。 (丁谓有才智,然多希合,天下以为奸邪,及稍进用,即导真宗以神仙之事,又作玉清昭应宫,耗费国帑,不可胜计。谓既为宫使,夏竦以知制诰为判官。一日,宴宫僚於斋厅,有杂手伎俗谓弄碗注者,献艺於庭,丁顾语夏曰:「古无咏碗注诗,舍人可作一篇。」夏即席赋诗曰 :「舞拂挑珠复吐丸,遮藏巧便百千般。主公端坐无由见,却被傍人冷眼看。」丁览读变色。 ——《东轩笔录》。) 奸臣 丁谓虽才智过人,然而心术不正,做事“多希合上旨,天下目为奸邪”。他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都以奸邪险伪著名,人称“五鬼”。宋真宗相信迷信,丁谓极力迎合,以神仙之事启迪。景德四年(1007),宋真宗听信王钦若造作“天书”,准备举行泰山封禅等事。不久,王诈称京师、泰山“天书”下降,为此特改元大中祥符。起初,因朝廷内库经费短缺,封禅之事未定。一天,宋真宗问丁谓:“封禅经费有没有问题?”丁谓回答:“经费足够,大计有余。”宋真宗听了便决定封禅泰山,诏丁谓为计度泰山路粮草使,负责所有经费。他先以三司名义向朝中内库借银10万两,又命各州献钱贡物,于十月以前集中到泰山下。封禅队伍数千人,浩浩荡荡。封禅结束,又到曲阜祭祀。这次封禅活动,耗费钱财800余万贯。丁谓曾修编《封禅记》。 宋真宗要在宫城营建玉清昭应宫,左右近臣上疏劝谏。真宗召问,丁谓回答道:“陛下有天下之富,建一宫奉上帝,而且用来祈皇嗣。群臣有沮陛下者,愿以此论之。”从此便无人再敢劝谏。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命丁谓为修玉清昭应宫使,又加天书挟侍使、总领建造会灵观、玉皇像迎奉使、修景灵宫使、天书仪卫副使,还曾奉旨摹写天书刻玉笈。丁谓做这些事可谓是。玉清昭应宫计3600余楹,原估计二十五年建成。丁谓征集大批工匠,严令日夜不停,只用了七年时间便建成,深得皇帝赞赏。赐宴赋诗以宠其行。 丁谓不顾国家与百姓的利益,一味迎合皇帝,并给皇帝出坏主意,自然会遭到正直之士的反对,名臣对他谄主媚君尤为痛恶。于是, 丁谓罗织罪名极力排挤,寇准被罢相贬官。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乾兴元年(1022)二月,宋真宗死,即位时。年仅13岁,听政,丁谓利用职位之便修改“诏书”,把真宗死因归罪于寇准,并以此为借口,将朝中凡是与寇准相善的大臣全部清除。丁谓勾结宦官雷允恭,规定将重要奏章先送丁谓阅过后再送内廷,以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雷允恭为修宋真宗皇陵的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自移改陵穴,这本是要杀头的事,“众议日喧”,而丁谓庇护雷允恭,不作处理。但最后终于被人揭发出来,触怒了太后,雷允恭被诛,丁谓被罢相,贬为崖州(今海南省)司户参军,四个儿子全被降黜。抄没家产时,从他家中搜得“四方赂遗,不可胜纪”。 丁谓贬官至死共计十五年,在崖州三年多,在雷州五年多,在道州近四年,在光州大约三年,其“流落贬窜十五年,须鬓无斑白者,人服其量。”明道年间(1032——1033),授以秘书监致仕,准许定居光州(今河南省潢川)。景祐四年(1037)闰四月卒于光州,归葬苏州城西华山习嘉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备招亲的历史真相是怎么回事?刘备根本没有去东吴招亲

历史上与孙夫人在石首成亲,只是在那里完成了婚典,婚后,孙夫人即被接到公安去了。主动嫁妹,主要是为了结好刘备,巩固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演义写刘备到东吴招亲,是发生在刘备得到荆州之后,为夺回荆州设下的“美人计”。周瑜想用此计谋把刘备囚禁起来,以便使人去见讨荆州、换刘备。史事正好相反,刘备与孙夫人成亲在前,借荆州在后。所以事实上刘备根本去东吴,更没有了,说刘备乐不思蜀爱美人差点忘了江山,那可是千古奇冤呀。网络配图 刘备东吴招亲,是《》的精彩篇章。小说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描写得有声有色,煞是热闹。但都属于“戏说”,刘备根本未去东吴成亲,而是孙权着人送妹到荆州之地与刘备完婚的。刘备娶孙夫人,是在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冬农历十月,阴历十二月。也就是赤壁战事一年之后。当时孙权在京口,即今江苏省的镇江市。《三国演义》让吴国太在甘露寺看新郎,一相娇婿容颜,那甘露寺就是镇江的佛寺,至今视作一处三国风物胜迹。只是吴国太那时已无缘去佛寺看新郎,孙权这位母亲——太夫人早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就去世了。 演义写刘备东吴招亲,是发生在刘备得到荆州之后,周瑜为夺回荆州设下的“美人计”。周瑜想用此计谋把刘备囚禁起来,以便使人去见孔明讨荆州、换刘备。史事正好相反,刘备与孙夫人成亲在前,借荆州在后。刘备提出借荆州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的事。网络配图 刘备是以东吴女婿的身份,到京口去见孙权,求借荆州的,但孙权没有同意。当时周瑜上书反对,东吴群臣除外也都不赞成,后来周瑜病故,鲁肃到江陵接替周瑜职务,孙权才听取鲁肃劝说借荆州给刘备。那已是刘备与孙夫人成亲约有一年的光景了。后,刘备南征荆州的江南四郡,据有了长江以南荆州的绝大部分地盘。周瑜攻克江陵后,将江南岸的公安分给了刘备。刘备是在立营公安时与孙夫人成亲的,但成亲的地点不在公安,而在石首。 为什么没在公安结婚而在石首成亲﹖很可能是出于一种礼节上的考虑。人家将孙夫人自京口溯江而上千里迢迢送来,刘备得前往迎亲才是,比较理想的地点是离公安不远处的石首。石首城关绣林,地处江边,山色秀美,迎亲队伍张灯结彩,沿途锦幛成林,绣林之名即由此而来,石首也因而被称为“刘郎浦”。晚年至江陵,移居石首南游时所写《石首早发》一诗,首句即为“挂帆早发刘郎浦”。另一位诗人吕温经石首,亦曾口占《刘郎浦》一诗:“吴蜀成婚此水浔,步障幄黄金。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诗中的“明珠步障”,是诗人想像孙夫人乘步辇到石首成亲时华贵的景象。所以,刘备真正洞房续佳偶之处不在现今的镇江,而在现今荆州市的石首。网络配图 刘备与孙夫人在石首成亲,只是在那里完成了婚典,婚后,孙夫人即被接到公安去了。孙权主动嫁妹,主要是为了结好刘备,巩固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曹操。但结果事与愿违,对孙刘联姻未能起到应有作用,孙夫人成了这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孙刘联姻所以没能发挥作用,关键是荆州问题。由于荆州所处战略地位重要,孙、刘两家都势在必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