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性格豁达,为人坦诚,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乐观积极的心态,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才是最难得的。其实苏轼一家都有这样的基因,从他爷爷和父亲身上都能看到。我们应该更加熟悉苏轼的父亲苏洵,因为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那苏轼的爷爷又是谁呢?趁这次机会,我们准备给各位讲讲苏轼三代的故事,看看他们一家为什么能人才辈出,想了解的朋友们,就千万不要错过啦。

1、苏轼爷爷苏序一生潇洒
苏轼的爷爷叫苏序,身材高大英武,能识文断字,性格洒脱浪漫,闲暇时特爱喝酒,喝高了就与乡友们高谈阔论或放声歌唱。由于他太喜欢过这种潇洒自如的生活了,因此一辈子对博取功名不感兴趣。
他家院子的四周种满了芋头,每年都会收获很多。他把芋头储藏起来。到了春天粮食短缺或遇到有灾情时,就和家人用大锅把芋头蒸好,放在家门口,让饥民们随意取食。由于苏序有爱心,热心帮助人,乡邻们都十分敬重他。
苏序22岁那年,李顺造反带领人马攻打他家乡眉州。无巧不成书,正在这时候他父亲病逝了,家里的男女老少都急得直哭。苏序安慰他们:没关系!朝廷不会抛弃我们,贼人很快就会被消灭的。苏序神情自若,有条不紊,与太平时期一样,按照整套礼节操办丧事。
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苏洵。他支持儿子们自己的选择,任其自由发展。苏涣勤奋用功,成绩好,取得了进京参加考试的资格。他并没当成件喜事,和平时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苏涣首次上阵就旗开得胜,中了进士并且授了官职,信差拿着公文和新晋进士的官服官帽去苏家报喜。途中信差见路旁树林里一群老头儿在高兴地喝酒,就去打听苏家在何处。当苏序闻知喜讯后,哈哈大笑起来,叫信差把给儿子的那些东西交给其带回去,免得再跑路。信差望着光着大膀子,头发散乱,脚穿旧草鞋的苏序,一副地地道道的村夫模样,完全不相信是新晋进士他爹。不放心地问了好几个人,落实后才离开。
这时有朋友送来了一些熟牛肉,加上自己随身携带的东西,苏序感到不便拿走,就叫一个村童回去拿了两条麻袋来,把东西全装进麻袋里。担心牛肉凉了不好吃,就用官服紧紧地把牛肉包起来。苏序“用官服包牛肉装麻袋”成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大笑话。
苏序年老了才开始学做诗。苏洵说他做诗很快,做了几千首通俗诗,说不上工整,但能充分表现出他开朗的性格。可惜的是苏序的一首诗也没有传下来,“三苏”也没有在其诗文中引用过他的诗,估摸苏序的诗和其子孙写的诗比起来,有专业和业余级别的差距哦。后有吹捧苏氏的人,提出了“五苏”(苏序,苏涣、苏洵、苏轼、苏辙)的说法,太牵强了吧?没得到历代世人的认同。

2、27岁才开始发愤的苏洵
苏洵出生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父亲苏序身体棒且十分能干,家庭条件好,无忧无愁的苏洵生性好动,在其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到处去游玩。
其实苏洵早在七7岁时就开始学断句、作诗文,由于注意力没放在学习上,遇到点困难就打退堂鼓。18岁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后,仍没正经读书,只知道游玩。长女未满一岁夭亡,他也不觉得悲痛。苏洵为何一直“老大不开窍”呢?首先这和他爹有关,苏序从不过问他学习的事,放任自流。史载是“纵而不问”。其次苏洵认为自己智商不低,觉得同辈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读不读书有多大的关系呢?
他第一次应乡试举人,是满怀豪情上埸而灰溜溜的归家。
这次失败可以说触及到了他灵魂。他多次痛心检讨,将自己几百篇旧作找出来细读琢磨后,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用白话文释意,就是我如今学到的知识太少太浅薄了,好像是从没学习过一样。他愤然将这批旧作一把火烧个精光,决定每日端坐书斋,先认真读六、七年书再说。并发誓书没读好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他去世后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皆言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经过五六年的刻苦研读,苏洵的学问渐成。以后苏洵继续居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同时教授苏轼和苏辙两兄弟读书。
嘉祐元年(1056年),47岁的苏洵带苏轼苏辙两兄弟进京,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十分赞赏苏洵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水平可比肩刘向、贾谊,竭力向朝廷推荐苏洵。苏洵的文章被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其文名远播。次年苏轼苏辙两兄弟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了京师。
进入仕途后,苏洵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等职,治平三年(1066年)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
苏洵的文笔颇佳,其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在《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中称赞他:“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在谱学上,苏洵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其特点是篇幅大,记载内容多。苏氏谱例与欧阳修创立的另一谱例一道,被世人称为“欧苏谱例”。

3、“小东坡”苏过淡泊明志
如文前所述,苏轼苏辙两兄弟的生平事迹,笔者在“写乎”平台上已发表过数篇拙文,本篇不赘述。
苏轼有四个儿子,即苏迈、苏迨、苏过、苏遁。在其兄弟中,苏过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小东坡”,一生中的不少时光是随父亲在频繁的仕途迁徙中度过的。他还常绘枯木竹石图,苏轼称他“时出新意作山水”。苏过可作为苏氏门中第四辈的代表人物来叙述。
苏过(1072—1123年),苏轼第三子,生于杭州,字叔党,号斜川居士,12岁从巢谷学于黄州,19岁中举人。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奉诏调任湖州,不久便发生著名的乌台诗案。几个月后苏轼获释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他那微薄的薪俸难于养家糊口。后来友人相助得到了一块荒坡地,苏轼亲自下地种菜来补贴家用,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童年的苏过和家人常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培养了他后来淡泊宁静、安于贫贱的的性格。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谪贬广东惠州,时年22岁的苏过陪同前往。父子俩游罗浮山后,苏过写了首《和大人游罗浮山》诗:
海涯莫惊万里远,山下幸足五亩耕。
人生露电非虚话,大椿固已悲老彭。
蓬莱方丈今咫尺,富贵敝屣孰重轻。
结茅愿为麋鹿友,无心坐伏豺虎狞。

苏过在诗中,充满了对含冤受屈父亲的安慰之情,也表达了自己甘于淡泊、不求富贵的旷达情怀。在惠州三年,生活条件很差。苏过一边耕读一边侍奉父亲,苏轼有诗云:“小儿耕且养,得暇为书绕。”称赞苏过有奇志,其撰写的《凌云赋》笔势如《离骚》。
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再贬更为荒僻的海南岛儋耳县,苏过把妻儿留在惠州白鹤新居与兄嫂同住,陪同父亲前往。在海南的三年间,苏过除了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外,也像在惠州时一样,在父亲的指点下坚持读书作文。
他克服风俗习惯不同、语言不通等各种困难,注意观察当地的社会生活,了解民间疾苦,与当地人建立起了纯朴的友情。如他在《怀惠许兄弟》诗中特别提到:椰酒醍醐白,银皮琥珀红。伧狞醉野獠,绝倒共邻翁。莳芋人人送,囷庖日日丰。瘴收黎母谷,露入菊花丛。海疍羞蚶蛤,园奴馈韭菘。槟榔代茗饮,吉贝御霜风……两父子都深深爱上了美丽富饶的海南岛,正如苏轼诗所言:海南万古是吾乡!
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遇赦北归,在路途中溘然长逝。苏过50岁时来到颍昌,“营造湖阴水竹可供玩赏者数亩”,那年恰好与陶渊明居斜川时同一甲子,故将家居之地命名为小斜川。
文末感言:
笔者在以前发表过的拙文中谈到,苏轼的人生是坎坷的,但也是幸福的。两兄弟伯仲情深,有倾心爱恋他的三个妻子终身接力陪伴他。通过此文也可知,他的幸福还表现在,他继承了爷爷和父亲旷达乐观勤奋的基因,并将其遗传给了自己的后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亲爷爷名叫大野昺,可是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他呢
咱们中国人,原来都是有氏,姓氏都是分开的。比如现在的,原来都是姬氏,现在的,原来都是嬴氏。的时候,有一个家伙,嬴姓名虎。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他爵封唐国公,还被赐姓大野氏。古代的时候,讲究“尊者赐,不可辞”,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李虎和他的后代只能以大野氏为姓了。 大野虎打仗英雄了得,生孩子的本事也非常强。据《新唐书.宗室列传》记载,大野虎一共有八个儿子,长子大野延伯和次子大野真都早逝,三儿子大野昺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大野昺有个儿子名叫大野渊,大野渊又继承了大野昺的唐国公爵位。大野渊碰到了“”改汉姓名为“”的影响,也改回汉姓李氏,成了大名鼎鼎的李渊。李渊改姓之后,大野虎和大野昺又成为李虎和李昺了。大野昺或者说李昺这个人,身为李渊的亲爹,也就是李世民的亲爷爷,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大野昺没存在感,跟名字没取好有那么一点点关系。昺字,也作昞,读音念饼,这个字太生僻了,我以前读《》碰到这个“昺”字,硬是不知道念啥,去查了字典,才知道念“饼”。拿这种生僻字取名,很难让人记得住。当然了,如果一个人非常出名,他的名字再怎么用生僻字,也不会没有存在感,还能让生僻字变成常用字。比如大名鼎鼎的,那个“鞅”字够生僻吧?人家硬是把“鞅”字给弄成常用字了。再比如说大名鼎鼎的,彧字够生僻吧?但是也很少人把他的名字念成“狗货”吧? 大野昺没存在感,关键是他没有什么像样的功劳。大野昺这个人,身为李渊的亲爸爸,被追封为世祖元,但是他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功或者政绩。打个比方说,称帝之后,他的爸爸也被追封为皇帝。人家孙坚就有战功,以勇猛著称于世,《志》专门给了孙坚列传。再比如,也是追封的皇帝,也是追封的皇帝,也是追封的皇帝,这父子三人,都是有大功的,所以在《》里面,都有本纪。李昺同样是追封的皇帝,但是实在没什么事迹好写,所以《新旧两唐书》都是以李渊的本纪开头。 也是一天皇帝都没当过,《三国志》照样以他的《武帝纪》开头。要成为曹操这样的人物,你得对这个王朝的建立立下大功啊。唐国公的爵位,是大野虎打下来的,大野昺只是这个爵位的传承者。李昺这个人 ,对于李渊的仕途基本上没有帮助。李渊的前途,主要是靠他妈妈独孤元贞的妹妹独孤文献。 独孤文献是的皇后,李渊在独孤文献的关照之下,小小年纪就成了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跟李渊同样是西魏八柱国后人的李密,由于朝中无人,所以仕途就很悲剧。大家去翻看《新旧两唐书.李密传》就会发现,李密由于朝中无人,身为八柱国后人,却只能去给隋明(炀、闵)帝站岗。看李密不顺眼,一句话就把李密打发回家读书去了。把李渊和李密的遭遇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李渊有个皇后小姨是多么的重要。 在我看来,李昺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作用,远远不如他的老婆独孤元贞重要。他对大唐朝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娶了独孤元贞为妻,就是成了生出三个皇后的牛人的女婿,就是他与独孤元贞一起生下了李渊。李昺那一辈子,也是运气好,他先是熬死了两个哥哥继承了唐国公爵位,又娶了皇后的姐姐当老婆。他的一生,身为功臣之后,却乏善可陈。偏偏他的儿子李渊和李世民厉害,建立了大唐王朝。 李昺死了45年之后,他的儿子突然当了皇帝,他也被追封为皇帝了。李昺作为追封皇帝,但是实在没有英雄事迹值得史书记载。史官们没办法,只好写一写他的谥号、追封的爵位什么凑数。大家去翻看有关唐朝的史书《》《唐会要》《新旧两唐书》,就会发现关于李昺的记载都是某年某月某日,被追封为王,某年某月某日,被追封为皇帝,某年某月某日被追加谥号那一类的记载。 由于李昺在历史上实在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事迹,导致史书对他的记载实在太少。又由于记载李昺的史料太少了,再加上他又取生僻字为名,导致他的存在感实在太低了,好多人都不知道他是李世民的亲爷爷。在我看来,大野昺活着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后来会变成李昺,也不知道他死后会追封为皇帝,所以没有存在感的事情不能怪他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至今无人能对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王安石和我们都很熟悉,北宋的一对冤家。虽然二人在政见上不合,但二人经常一起喝酒聊天,吟诗作对。 说政见不合,其实也不算,苏轼并不反对变法,他只是不赞成王安石的激进变法,一刀切的变法。所以,苏轼多次向王安石说,他的搞法是错误的,不能那么激进。但王安石我们知道,是个拗相公,也就是我们说的很顽固,一旦决定的事情,无人能改。 王安石自神宗朝推动变法以来,苏轼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王安石的批评。苏轼参加制举,在制策中全面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将其列为高第。而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却斥责苏轼之文为“全类战国文章”。 熙宁二年,苏轼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欣赏其主张,当天接见后想让苏轼修中书条例。而王安石则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担当此任。 总之,二人经常交锋,不过即便是苏轼在怎么说,他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还是执行下去了。谁叫王安石是宰相呢? 当然,这丝毫不影响二人之间的诗文之交。 在才华上,二人也可以说不相上下,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同在“”之列。相比而言,有些恃才傲物,有些时候不把身为宰相的王安石放在眼里。 据说有一次,苏轼去相府找王安石,当时王安石正在午睡。苏轼就去书房相候,忽见案上有纸,上有诗半首。苏轼读后笑道:“这个死老头,江郎才尽,如何这两句诗却是。” 原来那两句诗题的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读完后说,菊花哪里有满地的,于是他顺手续诗两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后,苏轼就回家了。后来睡醒后的王安石看到,就知道是苏轼写的,不过他并没有反驳。不久后,苏东坡因为一些事情被调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临行的时候,王安石亲自来送他的这位好友,半路上王安石突然想教训教训苏轼,于是出一上联让苏轼对。 上联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这是一个很好的上联,所以,这一下可把大名鼎鼎的苏轼给难住了,任凭他怎么也想不出下句,只得认输。王安石解围说:“不必急于对答。” 苏轼在黄州待了很久了,第二年的重阳节的时候,一连刮了几天大风。那天风定,苏东坡至后园赏菊,,原来此地菊花与北方不同,花瓣落了一地,枝上一朵也没有。 这时,苏轼终于知道自己的不足,还是自己见识不足啊。当时还自以为是改乱改王安石的诗。 后来苏轼回京,还是没对出当年王安石给他留的一个下联,而那个下联至今也没有人对出来。据说后来有一个人游九溪蛮洞的时候,突然半路上忽然想出了下联,那联是: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不过我并不看好这个下联,为什么呢? 平仄没对准。这个“中洞” 不是一个地方专有名词,而‘半塘’ 是真地名。其次,这个“中洞五溪中”有问题。上联的“七里”的一半刚好是三里半。而下联的“九溪”的一半却在第五条溪那里,而不是四溪半,这就对不上了,尽管第五条溪在中间。但是下联不是以里数来计算,而是以“溪数”来计算的。 再者说上联说“行到”,下联说“经过”,是合掌了。整条下联就是山寨跟风之作。所以我认为它没对好,其他的对联都是平仄没对好。 因此,这个上联至今都没有下联,也就是千古绝对,虽然“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是目前看到最好的下联,但依然无法做到一致。 那么,你对得出下联来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