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历史上真实的李玮是什么样?福康公主驸马李玮是个怎样的人?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前段时间热播的《清平乐》剧中,赵徽柔对自己的驸马没有一点点喜欢,尽管李玮其实在书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公主却很嫌弃他。但其实总体来看,其实李玮也并没有做错些什么,并且他很爱公主也很尊重她,只不过是遭遇了一段错误的婚姻。那你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福康公主驸马李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李玮真的长得很丑吗,李玮的书画造诣究竟有多高,他的画又到底有多好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历史上真实的李玮是什么样?福康公主驸马李玮是个怎样的人?

1、历史上李玮与福康公主

李玮(1035年-1086年),字公炤,杭州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与皇帝宋仁宗是亲戚关系,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的弟弟是李玮的父亲,因此二人算得上是表兄弟的关系。而按理来说,福康公主徽柔李玮算是叔侄关系,但这并没有影响宋仁宗将公主下嫁。宋仁宗因为未对生母尽孝的缘故,心中始终对于李家人怀有愧疚。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他愿意将自己最疼惜的长公主嫁给李家。

庆历七年,十三岁的李玮被选为了驸马都尉,与九岁的福康公主定下婚约。但让人没有想到,看起来就这么普通的一桩婚姻,会让公主和驸马二人最后都没有得到好的结局。时间一转眼就来到了嘉佑二年,这一年李玮年满二十一,福康公主年满十八,是两个年轻人正青春阳光的年龄,但为了遵守小时候的约定,皇帝选择了在让他们在八月完婚。

就是这样的一个决定,让二人各自快乐、轻松的日子与尚好的青春岁月在那一刻戛然而止。嫁为人妇的公主不再能够像以前那样在皇宫里随意的生活,她必须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烦闷与解决与自己婆婆产生的矛盾。因为是娃娃亲,二人之前并没有什么联系,公主对李玮没有什么感情,而驸马李玮心中也没有公主,夫妻二人情感淡薄,又时常因为驸马母亲的原因而不快。再加上,公主与内侍关系紧密,因为公主嫌弃自己,而导致公主身边的用人同样的看不起,甚至会借机贬低羞辱自己。而又因为公主与自己的生母杨氏不合,李玮对此感到颇为烦恼。也许婆媳关系自古以来便是如此,而夹在中间,身为丈夫和儿子的男人却永远不好做。

这些事情夹杂在一起常常让李玮感到烦恼不已,但李玮生性憨厚,并不爱与人争执,便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发泄在书画上。

历史上真实的李玮是什么样?福康公主驸马李玮是个怎样的人?

2、真实的李玮有什么成就

正如《清平乐》中宋仁宗与曹皇后常常提及的那样,李玮为人在撰写文章上并没有什么作为,但也许是因为他的才华都放到了书画方面。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常常被宋仁宗提及夸奖,更有不少画作保留了下来,流传至今。我们不能排除李玮的画作被夸,是否是因为当时宋仁宗偏爱李家而导致群臣对李家有些趋炎附势,因此才会有这样的一番夸奖。但当我们现在真正重温李玮的图画时,我们会发现他是真正有真才实学在里面的。

真相往往不会因为大多数的言语而被掩盖。正如当大批的网友对李玮的为人丑陋且才华平庸的批判从剧中形象上升到历史上的李玮真人时,会有宋史专家吴钩跳出来为李玮鸣不平,说道:"李玮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诗画可以甩梁宦官一条街。"更有人出来指出:"李玮擅作水墨竹石,《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水墨蒹葭图》《湖石图》二幅,传世作品有《竹林幽居图》,图录于《浙江古代画家作品集》,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由此可知,李玮的书画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优秀作品。也许李玮作为公主的丈夫,身为驸马都尉并没有尽到自己该做的职责,不能算作一个好丈夫。但是我们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不应该跳脱出当时的情景和环境来评判,不能因为一个人在生活上的不堪而对其才华就选择视而不见,对待历史应该始终秉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要看就要选择全面的看,而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想看到的去看,这才是我们后人对待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秉持的正确态度。

历史上真实的李玮是什么样?福康公主驸马李玮是个怎样的人?

3、李玮生平

李玮是宋仁宗母亲章懿李皇后弟弟李用和次子。宋仁宗于庆历七年(1047年),帝念章懿太后不及享天下养,所以择其兄子李玮尚主。十三岁的李玮被选为驸马都尉,与仁宗长女、九岁的福康公主定婚。东头供奉官李玮为左卫将军、驸马都尉,选尚福康公主。嘉祐二年、进封福康公主为兖国公主、驸马都尉李玮为均州防御使。李玮累官濮州团练使、平海军节度使。

嘉祐二年(1056年)六月,福康公主晋封兖国公主。八月,李玮与公主正式完婚。婚后,李玮和生母杨氏与公主不和,公主向皇帝申诉,李玮惶恐自劾,坐罚金。后来过了数年,还是不合,公主还宫。玮自安州观察使降建州,免除驸马都尉,知卫州。

熙宁元年(1068年),李玮请以兄李璋第十一子墦为嗣。诏以为供备库副使,赐名嗣徽。

熙宁三年(1070年)正月九日,妻子兖国公主逝世。宋神宗亲临公主府邸洒酒祭奠。宋神宗召辅臣入,恸哭,颁谕指李玮在公主久疾之时,奉主无状。即日责授李玮为郴州团练使,落驸马都尉,陈州安置。宋神宗对大臣说,“玮都不恤长主,衣服饮食药物至于呼医,亦多作阻隔,长主衣衾乃至有虮虱,至自取炭生火,炭灹伤面。”

后遇赦后还京师,官至建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师。死后赠太师、中书令。

历史上的闽国为什么只撑了60年就没了?

福建简称闽,这个字很能说明福建的乱。把闽拆开,就是门内有蛇。你想,连门内都有蛇,福建该有多乱?这至少说明它地形复杂,当年还是蛇虫的天下,也正因如此,蛇成了福建人最早崇拜的对象,以至于连门内都供着它。所以历史上的福建人为什么大都?不狠行吗?不狠早被蛇吃了!所以长期以来,这种地方肯定是很难开发的,直到唐末三王入闽。 三王即王潮、王审知、王审邽三兄弟,他仨本是河南固始县的农民,种地种得好好的,压根没想过会来福建发展。河南那地儿有多美?一马平川,种啥长啥,只要你不懒,肯定饿不死。问题就在于,这么美的地方肯定谁都眼红,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唐末,当攻进长安,僖宗逃奔四川时,安徽有个叫王绪的杀猪匠也趁机起兵,攻入了隔壁的固始。他听说王潮兄弟打架厉害,便将他们收了。 王绪毕竟人少,便投靠了蔡州节度使秦宗权。秦宗权令他打黄巢,王绪不肯,又胳膊抗不过大腿,只好退出固始,一路南下,不知不觉打到了福建。蛮荒的福建,路险粮少,王绪便命人杀掉军中老弱,而当时只有王潮兄弟带着老母,这逼得王潮只好先下手为强,反把王绪杀了,自己做了老大。 王潮本打算西行奔蜀去护驾,但路过泉州时被百姓拦住,说是泉州刺史廖彦太坏了,日子没法过,请王潮为民除害。王潮一想,这泉州是个大城,又是个良港,好像很不错的样子,于是,花一年时间攻下泉州,杀了廖刺史,然后自己成了刺史。 王潮的刺史是福建观察使陈岩封的,陈岩死前本想让王潮代他主持福建军政,但被自己的小舅子范晖抢了去。王潮当然不爽,于是派弟弟王审知进兵讨伐。福州比泉州难打多了,福州守将直到弹尽粮绝,困得实在没法才杀了范晖,献城投降。 由于王审知在统一全闽过程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于是被王潮托付一切。王审知比较仁慈,本是蛮荒之地的福建,愣被他开发成“海滨邹鲁”。但他死后,福建就乱了。 王审知死后,继位的是他长子。王延翰自己大大咧咧地称了大王,却封二弟王延钧为小小的泉州刺史。王延钧不爽,于是拉上义兄王延禀,联手杀了王延翰,当上了大闽国王。不久,王延禀又起兵叛乱,欲取而代之,但被王延钧反杀。王延钧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正式称帝,成了闽国的。 但王延钧比他哥还荒淫残暴,又迷信鬼神,重用奸臣,残害贤良,结果被自己的长子王继鹏所杀。谁知王继鹏更甚,他靠弑父上位,上位后又大杀其叔辈,结果终于被他的叔叔捕杀。王延曦是王审知的第七子。 由于王延曦也是弑亲上位,生恐族人不服,于是干脆先下手为强,大杀王氏宗族。其弟多次进谏不听,就干脆跑到建州称帝,建立了大殷国。于是小小的福建就有了两个政权。一年后,王延曦被自己的部将连重遇与朱文进所杀,还连累全家,甚至所有身在福州的人都被杀了个精光,闽王也头一回改了姓,变成了朱文进。 对殷帝王延政来说,你朱文进杀了王延曦也就算了,但你一个外人当王怎么行?于是领兵来攻,泉州、漳州、汀州等地也纷纷站队王延政。连重遇见势不妙,杀朱欲降,却被部下杀死。殷国收复失地后,闽的国号倒是恢复了,实力却已大大削弱,两年后被所灭。 王潮三兄弟花24年打下来的江山,只撑了60年就没了。 随机文章帕金森定律的解释,无能领导任用能力低下的助手致组织臃肿为什么俄罗斯可以养熊,俄罗斯的熊怎么没尊严/被驯服的没有尊严北极为什么没有企鹅​,南极为什么没有北极熊(企鹅起源于赤道)六耳猕猴的真实身份,背后靠山竟是如来/斗战胜佛真实身份是六耳猕猴二战法西斯的娘子谷大屠杀,纳粹用机枪扫射疯狂屠杀10万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为什么电视剧里明朝读书人都爱习武?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从武侠小说到武侠电影、电视剧,我们总会看到许多将背景时代设定在,在江湖上大显身手的主角们,与明朝的社会风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朝,并不是只有政治气氛肃杀的、,在与平民阶层中所展现的,又是不同的风景。 明朝直到灭亡,都一直有着蒙古人、满洲人、日本人和流寇这四大外患隐忧,可说整个明朝一直都在与这些外患打仗,也导致整个社会军事气氛相当浓重。明朝也极为重视边区(云贵地区)开发,而开发就会与当地的居民起冲突,有冲突就有战争。 明朝因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让城市发展越发兴盛、商业发达,从明代小说《》中的描绘,可以看出在大运河的发展下,明代士人很重视城市生活,广交居住在城市的友人、乐于花钱挥霍。这样繁荣的江南城市,也是明政府积极处理倭寇问题的原因。和蒙古人不同,倭寇直接搭船南下,明朝最为繁华柔弱的地区。倭寇们擅于近身战、游击战,长长的倭刀(中国古代对日本刀或仿制日本刀的称呼)一出鞘,便是死伤无数,让居住在江南地区的士人从日常生活中,切身体会到官府需加强边防与个人需要习武防身的危机感。因为倭乱的关系,也刺激各个地方人士聘请习武之人,召集乡里平民一起学武自保。地方上的动乱,也加深了明朝尚武风气,从官员到下层百姓,无一不习武,无一不以有一身武艺自豪。 从隋唐时期建立的制度,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特别是形成八股文“代圣立言”的传统,已经变成禁锢考生思想的牢笼。而且庞大的科举压力,让这些读书人希望能跳脱科举的框架,想寻求不一样、充满刺激的人生,这就是明代士人的任侠心态。这些不甘于现实,又因考场落魄不得志的读书人因此纷纷走上习武的道路,成为除了科举考试外另一个出口、更是他们的生命追求。 由于内忧外患战事不断,明代士人一方面希望透过军事表现、战场功绩走上顺遂仕途,另一方面也期望透过习武获得的能力为国家安危尽一份心。翻开,许多带兵打仗的将领都是科举文人出身,从战术兵法规划到决策指挥都是文人。不仅如此,他们也相当推崇文武双修、知行合一的实践家与学问家。 像是明代儒学思想家王阳明,不仅有后世人所研究的“阳明学”,在军事上也有许多建树,平定江西乱事、擒获起兵叛乱的宁王,成为明代士人的武功典范与偶像。王阳明的墓志铭透露了他一生中各个阶段时期的喜好志向:“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王阳明15岁时,跟随父亲至北京,并偷偷出长城观察蒙古人:“宪宗成化二十有二年丙午,先生十五岁,寓京师。先生出游居庸三关,即慨然有经略: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 王阳明在28岁中进士顺利踏上仕途,但后来因宦官专权揽政,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但之后平定江西、擒拿宁王等一连串功绩,让王阳明之后的官途相当顺遂,放眼整个明朝是个突出的例子,但绝不是特例。 除王阳明之外,明朝还有个想当大将军不想当皇帝的皇帝─。,虽然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换个角度看不也是追求武学、向往武侠的表现吗? 到明代后期,士人尚武风气已经到了“不知兵为耻",甚至还会鄙视那些凭借一身武功,攀权附贵之人,将武功的标准提升到一个道德观感,对那些会几个拳脚功夫,就索要或是坐拥大官之位的人相当不屑。这些在茅元仪(明代大儒茅坤之孙)《暇老斋杂记》记载:当东奴(满洲)初起,朝廷求才之法虽不如十科取士之广,而士大夫亦以不知兵为耻……或力能挽强,技能舞剑,无不挟所长,以游于贵人之门……骤猎美官而去……有拳勇之匹夫,而坐索大将。"社会风气使然,造成用高标准看待习武求官之事。 由此可见,许多武侠小说作者选择明朝并非没有原因或道理,这样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充满习武为侠的风气,从士人留下的书信记录都告诉后世,明朝就是这样一个商品城市经济繁荣却又让人不安,才造就侠气纵横的社会。 随机文章地球灭亡后人类去哪,美国NASA发现宜居星球成为人类退路墨西哥最毒的山王蛇,一口毒液令人类30分钟死亡(长相美丽异常歹毒)玄武岩超音速巡航导弹,苏联最强反舰导弹(号称美国航母杀手)宇宙中黑洞是怎么被发现的,黑洞最早是谁提出的(爱因斯坦)宇宙空间是无限的吗,爱因斯坦的理论E=mc^可证明宇宙无限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