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古人用定情信物表达自己的爱意 古人的定情信物都有那些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爱情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情不知所起但却一往而情深。古罗马国宝级文学家歌德,曾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写道:“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无论中外,爱情都是男女情感的主旋律,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才令人念念不忘。

  自古以来,爱情无非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另一种则是“怎奈何,如花美眷,终不敌,似水流年”。这句源自《牡丹亭》题记中的慨叹,总会给人一种物是人非花落去的感觉。

image.png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爱情的渴望,犹如一束炙热的火焰熊熊燃烧: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不如当初不相识”。

  这种爱情观其实与纳兰性德颇为类似,“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古代男女的爱情简单、纯真、执着,因为“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虽然他们的爱情并不自由,但是他们却爱得浓烈。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的爱情就已经觉醒,当时社会中的男女都敢于表达爱意,定情信物就是古人爱情的见证。

image.png

  古代定情信物中,蕴含的浓情蜜意

  从古至今,人们表达爱意的方式,可以用多种多样来形容。写情书、送花、送礼物等,都是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男女,除了这些比较传统的方式之外,还会看电影、旅游、吃饭等,反正就是制造接触的机会,等到日久生情之后,便可水到渠成。

  笔者认为相比较于现代人而言,古人的爱情方式更为浪漫。写情诗就是比较常见的手段之一,唐代爱情高手李商隐,就曾写过很多首“爱情诗”: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image.png

  一、古代文人的“定情信物”

  1.为心爱之人写情诗

  古代文人墨客在遇到爱情时,都会发挥个人特长创作情诗。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撰写的《凤求凰》,就是一篇足以感动古今的爱情宣言:“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这种感情极为浓烈的表达方式,也彰显出了古人大胆的爱情观。

  汉代乐府民歌《上邪》就是一首情诗: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从这首诗歌表达的意境上来看,这其实是一首以女性视角书写的情诗。

image.png

  汉代才女卓文君在《白头吟》中,也表达出了十分露骨的爱情宣言,“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笔者认为,古代社会虽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约束,但是,这并没有阻碍人们大胆追爱的热情。

  事实上古代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令人难忘的仪式感。比如,祭祀天地、祖先、春祭等,不仅场面特别庞大而且礼仪也十分庄重。笔者认为古人在对待爱情时,也会通过写情诗或送礼物等方式,表达对恋人最诚挚的爱意。

image.png

  2.形态各异的“定情信物”

  现代人在谈恋爱的时候,除了会通过聊天、发微信,或者打电话说着绵绵情话之外,最能表达爱意的方式就是送礼物。由于现代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相互攀比的心理。所以送礼物的时候,也都比较贵重,手机、项链、手镯、手表、衣服等,都是恋人之间相互赠送的常见礼物。

  其实,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男女,在谈恋爱的时候除了会鸿雁传书之外,也会挑选一些比较有寓意的礼物,赠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而这些礼物就是人们熟知的定情信物,虽然很多礼物价格都不高,但是却表达出了礼轻情意重的意味。

image.png

  (1)《诗经》中的爱情信物“彤管”

  《诗经》中有很多爱情诗,其实就描绘出了古代男女相互赠送定情信物的桥段。“信物”指的是被当做凭证的物品,古代女性如果对某个男子芳心暗许,一般都会赠送耳环、簪、香囊为信物。而男性则会将情书、诗歌、器具,当做二人定情的信物。

  定情信物作为男女双方爱情的见证,不仅可以传递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而且也是源自精神方面的牵挂。简而言之定情信物是一种,十分坚定的爱情信念。《诗经》中所描绘的定情信物,可以植物、动物、玉石等。

image.png

  《诗经·邶风·静女》中,就曾描写过古代恋人,将之物当做定情信物的场景: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是一位美丽又聪慧的姑娘,她将自己珍爱的“彤管”,当做定情信物赠送给了心上人。

  “彤管”,是当时社会中一种红色管状的初生嫩草。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彤管”是“荑”,现代汉语解释为植物初生的叶芽。

  笔者认为,“彤管”虽然并不贵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小草。但这种小草却是静女的最爱,她将自己心爱的小草送给心上人。不仅表达出了一片真挚的热情,同时也是对二人爱情地久天长的期许。

image.png

  (2)先秦定情信物之动物

  《诗经·野有死麕》中云: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香樟子死在了野外的天地中,长相俊秀的男人用白茅包之,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诱惑怀春少女。

  从这首诗歌中可以得知,早在3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生活在当时的男子向女子求爱时,原来可以用动物作为定情信物。虽然这种做法在现代人的眼中,看起来是一件非常寻常的事情,但是在当时却是一种先例。

image.png

  (3)玉石定情,优雅高贵

  古人经常用玉石比喻君子之德,同时也可以形容容颜姣好的女性。生活在先秦时期的古代贵族阶级,经常用玉来显示个人地位和财富。老百姓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开始对玉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且随着意识形态变化,玉石也变成了恋人之间的定情信物。

  《诗经·卫风·木瓜》中就曾有诗云: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琼琚、琼瑶都是品相上佳的美玉,你给我木瓜我以美玉赠你,表达了恋人之间的柔情蜜意。

image.png

  笔者认为从这首诗歌表达的意思来看,当时社会中以植物和玉石,作为定情信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虽然按照现代人的想法来看,木瓜和琼琚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在古代人的朴素爱情观中,只要是病毒性物就非常值得珍惜。

  《郑风女曰鸡鸣》一诗中,也有类似的场景描写: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佩”就是用玉石雕刻的美玉,“杂佩以赠之”体现出了定情信物的价值。

image.png

  实际上诗歌中所描绘的内容,指的是古代青年男子,会把象征身份、地位的玉佩,赠给自己的心爱女子,表达的就是永结同心的美好愿望。正所谓美女配英雄美玉赠佳人,这种令人向往的爱情理念,以及互赠定情信物的行为,都非常值得现代人学习。

  笔者认为,《诗经》中所描绘的,有关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除了嫩草、玉石、木瓜、桃李之外,还有鲜花、果实等比较寻常的东西。但是这份真挚的情感,又怎么可能是物品能替代的呢。如果深挖定情信物的思想源头,其实也体现出了农耕文明时代,那种淳朴自然、重情重义的爱情表达方式。

image.png

  3.“同心结”中的爱情态度

  “同心结”是一种具有历史沉淀,以及美好寓意的传统手工艺品。在古代处于恋爱阶段的男女,都会将“同心结”作为信物相互赠送。

  由于“同心结”有两结相连的特点,所以常被古人作为爱情的象征,取“永结同心”的的美好寓意。

  实际上古人为了表达爱情,不仅会相互赠送定情信物,还会以浓情蜜意的文字,去表达自己对恋人的珍爱之情。

image.png

  魏晋时期曾任丞相曹操主簿的繁钦,就曾以一首《定情诗》,表达出了魏晋时期的爱情观: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这位心旌摇曳的魏晋美女,独坐于闺房中拿起心上人的衣巾,就仿佛看到了恋人一般。

  4.唐代诗人笔下的爱情信物

  但笔者认为,最能体现出古人矢志不渝爱情的信物,就蕴藏于王维创作的《相思》诗中。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颗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小红豆,竟然蕴含了无比真挚的情感。

image.png

  温庭筠也曾在《南歌子词二首》中,表达出了唐代人对红豆寄情的热衷: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是一种怎样的相思之情,才能让人有一种入骨的感觉。

  精巧的骰子上有很多红点,它们看起来就像最为代表相思的红豆。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来看,红豆在唐代恋人的心目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定情信物。

image.png

  结 语

  笔者认为不同时代的定情信物,不仅具有非常浓郁的时代韵味,而且也可以体现出不一样的爱情观。植物、动物、美玉等定情信物,虽然贵重程度有很大差别,但是所表达的爱情却如出一辙。在两情相悦的两性关系中,定情信物仿佛就是一种媒介。

  这种媒介时刻牵引着恋人的心,或许只是一株随处可见的小草,亦或是无比珍贵的美玉。在恋人的眼中都只是一件,无关贵重的定情信物。因为定情信物只是一种,恋人之间表达情感的方式。每当看到定情信物时,就会加深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参考文献】

  《古代定情信物》

  《古今定情信物大比拼》

  《古代人爱送什么定情信物?》

  《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定情信物研究》

古代,清代帝王去猎场狩猎为什么不带内衣内裤?

所藏18万余件织绣文物中,帝后服装占了将近11%(约2万件),几乎包含自以来所有清代帝后的礼服、吉服、行服、便服,且多属国家一级文物。 清代皇帝服饰可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和便服七大类,皇后服饰分为礼服、吉服、常服和便服四大类。 康熙 明黄色缎绣云龙貂镶海龙皮朝袍 帝后服饰七大类中,有两类(行服和戎服)仅限于男性,它们均带有明显的特色。行服适用于清代皇帝外出巡行、狩猎,包括行冠、行袍、行褂、行裳和行带五部分。 行褂穿于行袍之外,下身系行裳,腰间系行带,行袍的形制与常袍类似:圆领、马蹄袖、上衣下裳、直身袍,只是长度上比常袍短了1/10。为了方便骑马出行,行服右侧前下襟裁下一尺见方的一幅,为单独的一片,用纽扣与袍相连接。 骑马时将右前下襟撩开系上,方便上下马鞍,不骑马则将这单独的右襟系于袍上,构成一件完整的行袍。 清代皇帝大规模的巡幸活动始于康熙,在位61年时间里,康熙身着行服到全国各地巡察多达一百五六十次,尤以南巡江浙和北巡塞外影响最大。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康熙帝大红妆花缎行服袍为故宫藏康熙行服袍中精品之一。 按清制,清代皇帝行服袍应以素色或暗花定制,此袍却以大红彩织妆花缎为匹料,出乎意料,其内絮薄绵,为康熙年轻时于秋冬时节外出巡行所穿。 相传当年常着行服褂迎接征战凯旋的将士,故清代皇帝御用行服褂又称“得胜褂”。不同于清代马褂,“得胜褂”衣袖稍显短、窄,衣身较短,便于飞身上马。 行裳系于腿上是为了保护腿部在骑马时不致磨伤,质地为耐磨的毛织物或较为轻薄的皮毛、皮板。藏于故宫的清帝梅花鹿皮行裳,罕见的以两张小梅花鹿皮拼接而成,花纹左右完美对称,尤为珍贵。要知道,即便在雍正朝,能找到如此绝配的梅花鹿皮也十分难得,行裳上系黄纸签墨书“用不得”,想必节俭的四爷舍不得用它,只想将其当作艺术品好好观摩。行服带相当于现在的多功能野外生活包,里面放有装食品的荷包、防身或食肉用的鞘刀、取火用的火镰、辨识方向的指南针等,后来随着皇帝着行服机会越来越少,行带实用功能下降,慢慢成为装饰性物品。检阅军队时,皇帝须着戎服(又称大阅甲),由上衣下裳(分左右两块)、左右护肩、左右护腋、左右袖、前挡和左挡十一部分组成,大面积用金,借以凸显的效果。造办处,是清代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于康熙年间成立,营运至一九二四年。造办处由皇帝特派的大臣管理,先后设有六十多个专业作坊,与皇室的起居息息相关。除制造、修缮、收藏御用品外,还参与装修陈设、舆图(地图)绘制、兵工制造、贡品收发、罚没处置以及洋人管理等事宜,是宫中具有实权的特殊机构。 清代的造办体系分别设有两个机构,一个是位于紫禁城养心殿的专供宫中用度的“养心殿造办处”,另一个是设于内务府北侧的“内务府造办处”,又称“匠作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古代帝王的寝宫不能超过10平方米?

当今很多人都追求住房宽大豪华,我不经意间看到一篇文章:卧室都小于10 平方米,感到很有道理,对于古人的智慧非常钦佩。 古代的风水理论有这样一句话:“屋大人少,是凶屋。”这是为什么呢?买大屋,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围绕着这个问题,产生出多少的事情!但为什么房子太大反而不好呢? 古代有这样一句话:“屋大人少切莫住。”买大屋,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为什么古人觉得房子太大反而不好呢? 受空调理论发其实我们细想一想,道理很简单。举个例子:比如在一个10平方米房子里,安上一台一匹的空调机,开动它,半个小时后房间就凉快下来了,空调也可以停止制冷一段时间。因为空间小,能量很快就饱和了。 也就是说,空间越小,需要能量就越少。可是当你把这台一匹的空调,放在一个10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面,它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因为房子越大需要的能量越多,所以尽管这台空调不停止地制冷,房子温度依然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我们需要大匹数的空调、才能满足大房子的需要。回过头来看,我们人也是一个能量体,会发光发热。 如果用人来代替这台一匹空调机的话,越大的房子,当然就会消耗人体越多能量。因此房屋大小必须和入住的人数成正比。 也就是房子越大,入住的人应该越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气要旺。 房子越大越吸人气 风水中常说,房子会吸引人气。 这句话一点不假。 人体的散发出来能量,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气。 当一个人用了那么多能量去填充一个大房子的空间时,它对于身体损害是可想而知的。身体能量消耗多了,自然体质变弱了。 工作起来,差错也就在所难免,判断力下降,倒霉事也就接踵而来。 那么一个房子多大面积才算好呢?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卧房在15平方米左右,最多的不要超过20平方米为好。 也许这不是绝对真理,但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 帝皇卧房不到10平米 另外我们可以到北京的去看一看皇帝的寝宫是怎样的。 当我们走进故宫的养心斋和皇帝的书房和书房后面卧室时,我们会吃惊地发现,皇帝住的地方并不比平民百姓的大多少,也不过10多平方米而已。 那张“龙床”也不比百姓的大,而且在睡觉时候,床前还要放下两道帘子,那么空间就变得更加狭小,大概是不到10个平方米。 保存体能才是根本 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它的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房子总共有9000间(现存宫殿建筑980座共8707间)。但是为什么皇帝住的地方要这样的狭小呢? 其实皇帝的血肉之躯并不比平常人好多少,为了保存体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他也只能住在狭小的空间里。我还到过苏州十大园林、广东的四大名园去考察。同样发现这些非富则贵的大人们住的卧室,都是很狭小,也就是在10多平方米左右。 相反地,当今的暴发户,他们的卧房装修得很气派,面积也很大,有超过了50多平方米的。结果身体不是患了这个病就是得了那个病,整天食补药,结果还是把身体搞垮了,生意也一落千丈。 古人的智慧是非常高的,这也符合因果的原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一生的受用注定是那么多总和的(除非你做了大功德或者太缺德的事情),如果你过于享福,就会把福报提前用尽,导致短命或者多病多灾,白菜豆腐保平安就是这么个理! 随机文章请问「东周」为何又分「春秋」和「战国」?德国导弹射程多远,最远可能不到600公里(受制约)军方唯一承认的外星人事件,比利时不明飞行物事件/13万人目击揭秘盗墓的人为什么活不久,鬼魂缠身/神秘病毒/机关灭杀盗墓者霍金预言实现过几次,人工智能将慢慢取代人类(地球已经进入慢性死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