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中国拍古装剧最喜欢选的是哪个朝代呢?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中国人着实有个癖好,爱看古装剧。

  但要真说起来中国历史中的朝代更迭,大部分人大概也只能说出“唐宋元明清”。而古装剧一拍再拍,编剧依然选择的是观众熟悉的唐宋元明清历史作为创作素材。

  那么为什么有些朝代难以戏说呢?

  提起晋朝,大多习惯在前面加个魏字,一方面当然是考虑到文化上的传承接续,而另一方面也在时时刻刻提醒著,在儒家文化的笼罩下,晋朝的诞生永远背负著叛主的烙印。

  几乎人人都知道那句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实一直到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才在公元266年真正改魏为晋,到公元420年东晋灭亡,两晋前后加起来不过一百五十五年。

  大概是司马氏前三代业务能力太强,自司马炎开始,晋朝就几乎没出过什么靠谱的皇帝。知名度最高的司马衷,历史上著名的弱智皇帝,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千古金句。剩下的皇帝几乎不是早夭就是无能。

image.png

  皇帝不争气,就显出豪门贵族的能耐。光是王谢两家就出了王导、王羲之、王献之、谢玄、谢道韫、谢灵运。

  皇权羸弱也必然导致地方割据和外族入侵,八王之乱后面跟着五胡乱华,让晋王朝元气大伤,一直被赶到了南方,再未收复过北疆。

  由于中国传统的历史观主要是建立在大汉族中心主义基础上的华夷史观,因此这段大一统汉族文明被少数民族文明碾成碎片的混乱历史,长久以来被羞于提起。所以尽管两晋南北朝名士纵横,逸闻众多,但以其为历史背景的文艺作品却并不多见。

  论存在感低,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可以说是难分伯仲。相比于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时间更为短暂,满打满算也不过七十余年。区别于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情况。七十余年里,中国的疆域、人口、国族都处于割据和对立状态。

  唐朝亡了以后,除了梁、唐、晋、汉、周五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及北汉等十几个独立政权,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上一次出现这种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各自为尊的状况还是春秋战国时代。但春秋战国时期,至少还共享著或曰中原文明的文化体系,即使大国如楚国,还是会因为不服周礼而被视为蛮夷。相比之下,五代十国的社会形态,反而更类似于西方历史中常见的城邦状态。

  作为一段充满异质性的历史,一个夷狄政权反客为主占据中原的年代,按照史学泰斗饶宗颐在《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中的论述,五代十国是有违史学正统的旁门左道,是礼崩乐坏的畸形儿。

  中国自古有盛世修史的传统,作为乱世的五代十国,本来保留下来的记录就不多。再加上历代史学家出于正统论的轻视,五代十国自然成了中国历史的透明期。

  如今那些在五代十国中的胜出者早就被世人遗忘了,倒是亡国之君南唐李煜的一阕《虞美人》,还在一个个月上西楼的夜晚勾得离人肝肠寸断。

  同样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元朝却远远没有清朝那么好的待遇。

  作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袤的元朝,在文艺作品里留给人们的印象却始终是既不可爱也不迷人的反派角色,衬托了张无忌、朱元璋等人物的英雄事迹。

image.png

  马背上打出来的元朝,显然对中原汉人之乎者也的儒生不屑一顾。在元朝统治时期,儒学作为汉人文化的代表被严重打压,读书人成了下九流,甚至有了“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不同于清朝统治者对于汉文化的接纳和认同,元朝统治者对于汉文化极为排斥,在统治阶层内部是弃用汉文的。

  因此明朝建立以后,憋了一肚子火的儒生们,虽然勉为其难地承认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但对其要么差评,要么不置一词。后来的清朝更是和蒙古人有宿怨,当年祖上建立的大金国就是让蒙古人给灭了。

  当朱元璋打败元朝军队以后,元人北撤时不仅带走了金银财宝还带走了众多典籍,硬是没给明朝老百姓留下一针一线。没有了历史典籍,元史就只能是历史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说“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

助司马炎一统天下的三位名将:羊祜 王濬 杜预

西晋统一中国的三大名将: 西晋统一中国的三大名将都出生世家大族,羊祜先祖从汉魏起就是名门士族,世代皆为二千石高官。王濬和也都出身官宦家庭,名门贵胄。有趣的是,史书中说三人都是美姿貌,仪容不凡,须眉秀美 。 西晋这个短命王朝在历史上名声不好,和秦隋不同,虽然秦隋也都是国祚短促,但都在中国历史上有开创性的功绩,客观上为继其之后的汉唐盛世奠定了制度和文化上的坚实基。所以后人常把秦汉、隋唐一快说,而西晋王朝的统一之后却是,中国进入一个历史少见的黑暗、暴戾、大分裂时期。西晋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北方少数民族灭亡的王朝而遗臭万年,也因一个极其腐朽和权贵肆意的王朝被后人砰击。 不过评价西晋这个腐朽王朝非今天的主题,西晋王朝名将也是寥寥可数,今天仅说说在西晋一统天下中的三名将:羊祜,王濬,杜预。 三将都与西晋吞吴有关,而羊祜无疑是名气最大的,王与杜都是羊祜荐举的,不过羊祜名气大并非因其有摧城拔寨、之战功。而是因其仁德用,还是对敌人如此呢,这是非常人才能做到的。其毕生精力大多为吞吴做准备,但受朝中权臣蛊惑而犹疑难决,多次错失战机,羊祜终老也未能一酬壮志。不得不长叹说:“天下不如意,恒十居其吧,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不过他的仁德柔术,攻心之策使天下民心已向,都督荆州时大力经营江汉,屯田兴学,广修善政,使西晋灭吴有了可靠的前进基地和充实的物质和军事准备。对攻吴之战法也早,后来杜预灭吴大战略基本为羊祜当年所定。 而王濬可说是真正能立马嘶风、冲锋陷阵的战将,在灭吴一战中从蜀地顺流而下,,先入建业夺得首功。(王濬能在灭吴中以水军立奇功还与一当时童谣有关: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而王濬的小名正叫阿童,羊祜当时正在考虑水军统帅,在朝廷要召王濬回朝任大司农时上表请留王濬督益,梁诸军事。) 而杜预则是有名的儒将,有史书说他手不能持戈、行不能骑马(可能有些夸张)。但明于韬略,运筹帷幄而。知兴废之道,,施反间计除孙吴强敌张政,巧取江陵,招降交广,和其它五路大军一起扫平吴地,终于使中华一统.功勋卓著。 三将都出生世家大族,羊祜先祖从汉,魏起就是名门士族,世代皆为二千石高官. 王濬和杜预也都出身官宦家庭,名门贵胄.有趣的是,史书中说三人都是美姿貌.仪容不凡, 须眉秀美。这也许和魏,晋时人们注重仪表,用人也偏重美姿有关. 三人军职爵位: 羊祜:散骑常侍、卫将军,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 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城侯。 王濬:益州刺史,镇国大将军,加特进散骑常侍,抚国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襄阳县侯。 杜预: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开府仪同三司、当阳县侯。 身后: 王濬:功高自负,争利朝堂,白玉有瑕。 羊祜:谦和退让,德名远播,清廉俭朴,美名留史。 杜预:富民强兵,虽好名但有节,好儒学,有《春秋经传集解》等遗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立一个白痴儿子为太子?他有什么用意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有二十几个儿子,为何要立一个白痴儿子为太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一、英雄难过美人关 公元290年5月16日,雄豪一世的晋武帝司马炎死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在立皇储的大事上,让他们祖孙三代积蓄下来的大晋江山,从此陷入危机。他那个傻儿子继位后,,让刚刚起航的晋王朝“”。 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温柔乡令男人智昏,好的女人是一所学校,坏的女人是一场劫难。 今天我们不得不说两个女人:司马炎的皇后与他的儿媳妇司马衷的老婆。 当年司马懿受魏明帝曹叡的遗诏辅佐年少的曹芳即位,权倾上下,架空曹氏,把权力的触脚安插到要害部门。司马懿一代枭雄,是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更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为他的司马炎窃取曹魏江山,积累下实力。他去世后,袭职,又传给其弟,这,为儿子司马炎废魏自立铺平了道路。 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位,建立晋王朝,定都洛阳,是为西晋晋武帝,大封宗室为王,以免权力旁落,册封其妻杨艳为皇后。 这个杨艳弘农华阴人,字琼芝,其父杨文宗,世家大族,四世三公,太尉杨震的后人。 二、司马炎的皇后杨艳 杨艳自小聪明,生得天生丽质,秀美端庄,芳名远播。 司马昭听说后,就为儿子司马炎聘娶过来,成了世子妃,颇得司马炎的宠爱。 她进退有礼,善解人意,上上下下的人都十分喜欢她,敬重她。 司马炎即位,她便册为皇后,统率六宫。杨艳给司马炎生了三子二女,长子毗陵悼王早折,二子司马衷,也就是后来的,三子奉献王,两个女儿新丰公主和阳平公主。 说来这杨皇后仁而不嫉,帮助司马炎采选天下美人充实后宫,供武帝司马炎享乐。每次州府进贡来美女,司马炎让杨艳选,杨艳喜欢“洁白长大”的,而司马炎喜欢娇小玲珑的,看来这男女的眼光确实不一样,司马炎总是依着杨艳,自己喜欢的都落选了。 卞藩,是卞夫人一族,他的女儿美貌出众,司马炎很想纳为妃子,就让杨艳去办,杨艳却婉转地说:“卞家三世后族,只能立后不能。”这理由多么堂皇。 司马炎除了杨艳生的儿子,其余姬妃也给他生了二十三个儿子,在立储问题上,司马炎深知司马衷是一个傻子,据说有一次听见蛙声,这傻皇子惊讶地问:“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随侍的人忍不住笑了。还有一次,他听说天下灾荒,官员告诉他:“老百姓没粮食吃,饿死众多”,司马衷反问官员:“没粮吃,何不吃肉?”可见其智商真乃天下第一白痴。 但这司马衷生在皇宫,身体发育的还是蛮好的,刚刚十三岁,晋武帝司马炎就给他选好了太子妃,并且在结婚之前派了宫中才人谢玖到东宫,教授他生理知识,这谢玖离开太子东宫时已经怀上他的龙种。几年后司马衷在父母那里看到一个小孩子,司马炎告诉是他的儿子,他傻傻地笑了,早已经不知怎么回事了。无法担当天下重任,很想立一个聪明伶俐的。但他很多事都听杨艳的,为了江山社稷,他试探杨艳的想法,说司马衷不适合承继大统,要不要换一位太子? 杨艳严肃地说 :立嫡立长是根本,不要以贤愚废立。 三、选太子妃 于是,这个傻司马衷确立了太子位,于是,这太子妃的位置更是令人惦记。 司马炎看上了司空卫瓘的宝贝女儿,而杨艳收了尚书令的厚礼,答应立贾充的女儿(这贾充可以说是司马家族的大功臣)。 司马炎认为卫瓘的女儿有五可:种嫉、不宜子、短、黑、相貌不美,这种嫉是有来由的,是说贾充的老婆郭槐生性嫉妒,朝野闻名。 这贾充的第一房老婆是,淑德贤慧,生了个女儿叫贾荃,由于李氏的父亲李丰在曹魏时犯罪被杀,家属发配边地,贾充被迫与李氏离婚,随后娶了郭槐。 司马炎废魏建晋,大赦天下,李氏返回京城,由于李氏所生的女儿贾荃是司马炎儿子齐王司马悠的王妃,司马炎特批让李氏与贾充复婚,置左右夫人,李氏与郭槐地位平等。 郭槐这个醋坛子坚决不同意,令贾充也无能为力,只好辞谢圣上美意。贾荃也希望母亲与父亲破圆重圆,也深惧郭槐的悍妒,只好为母亲另择一处住处。 贾充怕郭槐,根本不敢去,这郭槐还是不放心,派人盯着贾充…… 而卫瓘的女儿有五可:种贤、多子、美、白,俊俏。 这一定比较就看出高低,司马炎的意思是选卫瓘的女儿。 然而杨艳觉得有淑德(这郭槐共生了两个女儿,长女贾南风,次女贾午,选太子妃时,虽然这贾午好看,但年龄太小,不在入选之列,而贾南风已经发育成熟,比太子还大两岁,已经十五了,长得又黑又矮,却透出成熟的味道。其实,这姐妹都是风流情种),宜为太子妃,同时,杨艳又联络司马炎宠信的荀勖从中进言,司马炎无奈便听任杨艳做主,立又黑又丑的贾南风为太子妃。 这杨艳于公元274年去世,在生病期间力荐自己叔父的女儿男胤为后。 四、贾家丑女 话说这贾南风人虽然长得黑丑,却工于心计,精通权术,机敏奸诈,当了太子妃后,略发“雌”威,就把这傻太子拿下,牢牢控制在手掌心,任她玩戏摆弄。 她是东宫之主,不允许任何女性染指司马衷,但她一连给司马衷生了四个女儿,没能生下儿子。 这司马衷傻,性事还是粗通的,偷偷与宫女寻欢,让宫女怀了孕,贾南风知道后,亲操大戟,把怀孕的宫女当胸扎死,其凶残嫉妒可见一斑。 贾南风在太子宫大开杀戒,妄杀怀孕的宫女,有人奏告司马炎,司马炎听了,准备废掉这个太子妃,派人把她囚禁起来。 贾充闻知,又惊又恐,连忙请荀勖等人商议,又打通司马炎宠爱的妃子充华赵粲,才平息了此事。 转眼间英明一世的司马炎死了,他的傻儿子顺理成章地当了皇帝,贾南风自然荣登皇后的宝座,而司马炎的那个比贾南风岁数还小的小杨后成了皇,其父杨骏以太傅大都督总理军政。 然而没有几个回合,阴险的贾南风以舅父郭彰、族兄贾模为亲信,编造杨骏谋反罪名,先召汝南王入朝讨杨未果,便又召楚王司马玮入朝,设计以谋反罪杀死手握大权的杨骏,废掉皇太后,然后把她活活饿死。 铲除了杨氏势力,贾南风让楚王司马玮掌握军权,委任汝南王司马亮与太保卫瓘共同辅政,没几个月又找了个理由杀了这二人,并解除了司马玮的兵权,以“假传圣旨,谋害大臣”的罪名砍了头。于是,这贾南风,朝堂之上都是她的亲信。 待朝廷稳定了,这贾南风更是露出生性放荡的本色,傻子司马衷根本无法满足她的性要求,开始无所顾忌都过上淫荡的生活。 五、放荡的 太医令程据早就与她私通,但远远不够她享受,便派心腹每天傍晚出宫在京城为她物色年轻美貌的后生,弄进后宫,玩够了就杀死,免得走露消息。 一时间,京城洛阳气氛变得紧改,天一要黑,年轻美貌的男人都不敢出门,但那些失踪的去哪了?谁也不清楚,就听说常常有一辆黑箱车出没。 话说有一个官府小吏,生的白嫩俊俏,惹人喜欢,有人发现他突然阔气了起来,高档衣物非常人家所有,引起怀疑,被顶头上司叫去审问。 这吏是个软骨头,没等大刑侍候,就都招了:有一天,他遇到一位老太婆,说家里有人生了重病,法师说到城里找一个年青漂亮的后生,到家住几日,借阳刚旺火来驱邪散阴,病人就好了。那老太婆请他帮忙,事后有重谢。他便答应了,上了一辆封闭严实的车辆,“纳麓箱中,然见楼阙好屋”,他问是什么地方,被告知是仙境,随后有侍女为他沐浴,款款好酒好菜之后,被引入一室中,见到一位三十多岁又胖又矮又丑的“贵夫人”,眉后有颗痣。这女人颇强,与之寻欢几日后,让这女人十分满意,“临出,赠此众物”。 上司听了,都猜到这女人就是皇后贾南风,与众人相视一笑,放了这小吏,暗思:艳福不浅呀! 思量这小吏侥幸逃脱,分明是这贾南风令他听话又卖力,惹人怜爱,又令她满足,一念之间没有杀他。 而贾南风杀太子司马遹,也就是宫中才人谢玖所生的司马衷的儿子,导致了诸王之乱,和西晋的短命,也看出当年司马炎大封宗室给王朝带来的恶果。 六、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眸历史,司马炎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统一了天下,然而,听信女人之言,让“白痴”的儿子继位,埋下了祸根。 对于晋王朝而言,公元290年5月1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随之而来的,会有许多事发生。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钩沉历史,是不是给予我们对未来的示,走好脚下的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