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朱由检死后他的后代又是什么下场 他的儿子们最终怎样了

时间:2023-08-1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由检死后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没人愿意当亡国皇帝,当年,赵佶见金兵太凶,赶紧退位去当太上皇,结果一样被俘。朱由检也不愿意啊,他一坐上皇位后,就一直焦头烂额,也想过很多办法扭转局面,只是明朝此时的走向,已经完全按照古代发展的惯性,直接奔向了结尾。

  于是,朱由检看着城下黑压压的起义大军,选择了殉国。不过朱由检没打算一个人赴黄泉,他先是逼着周皇后自杀,然后,又提剑对着他的嫔妃们、公主们一顿砍,最终,来到万岁山,用白绫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明朝就此画上句话。但是,朱由检后人的下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尤其是他的儿子们。

image.png

  我们先来说说长平公主,后人很是可怜这位公主,当朱由检落下自己手中的剑时,对着自己的女儿说了一句话:“你为什么要生在皇家呀?”这难道不也是朱由检对自身的一种感慨么?当时,长平公主只是失血过多晕厥了过去,后来,被人发现还活着,就将她送到她的外祖父周奎家中。

  周奎并没有善待她,就将她搁于一边,也没请人治她的伤。这位公主居然于5天后苏醒了,周奎不愿意惹事,就将她交给了闯王李自成。闯王李自成倒没有见死不救,他让刘宗敏救治公主。等清兵进来后,长平公主就向清廷申请,她要出家,不过,被驳回了。

  清廷为了“优化”自身形象,还替她完婚,只是,她早已心灰意冷,十八岁就过世了。

image.png

  那么,朱由检儿子们的结局又是怎么呢?

  在《明史·诸王传》中,关于朱由检子嗣的记载是,他一共有7个儿子,其中,4位早夭。公元1644年,北京城陷时,皇太子16岁,皇三子14岁,皇四子10岁。据说,当时朱由检是让太监护着这三个儿子逃出北京城,这么做也许是存了一丝侥幸,希望明朝还有扳回局面的可能。

  不过,这三位儿子的下落,民间的说法可是各异,总体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下落不明”。

image.png

  这里,我们来看看各个版本的故事吧:

  一、命丧清廷。

  在很多史籍中,如:《国寿录·朱由检太子》、《甲申传信录》以及《石匾书后集》都记载,当时,太子趁着闯王李自成退出北京之际逃脱,只是又被大汉奸吴三桂的手下抓了。不过,他又逃出并跑到周奎那,结果,被周奎献给了清廷,最后,经过一番确证,清廷将他杀了。

  当年,清廷为了安抚天下百姓,很是刻意做出优待明朝皇室人员的姿态,比如:给长平公主完婚,还赐给她府邸,还有钱财。所以,当清廷得到太子后,据说,罪名则是他冒名“太子”,一些指认他的人都未能幸免。由此也可以推测,清廷是有意封锁了相关的原因。

  二、命丧大汉奸吴三桂。

  闯王李自成不敌大汉奸吴三桂和清兵联手,就和对方议和,于是,大汉奸吴三桂就提出一个交换条件,只要闯王李自成交出朱由检的三个儿子并退出北京,双方就不打了,闯王李自成同意了。于是,就有人分析,这三人落于大汉奸吴三桂之手后,不久便遇害了。

  不过,这种说法还是有疑问,朱由检儿子的身份非同一般,大汉奸吴三桂应是不会这么粗暴处理,除非他以此邀赏,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还不如直接交给清廷。

image.png

  三、跟随闯王李自成去向不明。

  当年,太子这三人并没有逃出北京城,都成了闯王李自成的俘虏,闯王李自成倒是听取了他人的建议,不但没有杀他们,还给了封号,不过,就是降了一等。闯王李自成和大汉奸吴三桂对阵时,还将这三人带在身边,后来,他战败退出北京时,这三人也有跟着闯王李自成,之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这种说法出处是《明季遗闻》、《明史纪事本末》、《明史》等,在《明季遗闻》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年,闯王李自成败给大汉奸吴三桂,很是狼狈回到北京,然后,就向西行,有人看见太子和二王也跟着。”后人觉得这种说法可信度蛮高,毕竟,作者邹流绮父子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成书年代很近。

  不过,这种说法也值得推敲,真正有几人认识太子和二王呢?

  四、出家为和尚。

  闯王李自成兵败后退出北京,太子得了机会逃出,一同逃出的还有他的老师李士淳。于是,二人就来到李士淳的老家广东嘉应州,二人于阴那山的深山中建立个寺庙“圣寿寺”,大殿名为“紫极殿”。据说,太子死后,庙里开始供着一尊“太子菩萨”的神位。直到清廷没了,大家才知道原委。

  而李士淳的后人也声称,当年李士淳和太子一起回到家乡,共同出家做了和尚。

image.png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关于朱由检儿子下落的说法还很多,有说他后来逃出后,和太监高起先来到天津,然后,就出海南下了。还有说他是跑到了南京,不过,很快南京就被清兵攻陷,他被人献出给带到了北方,于是,也没有了音信。

  这些故事的版本虽多,但却都没有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民间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人借着太子之名反清,自然牵涉了不少人命案。也许没有下落的消息,强于确证被杀吧,当时的民众希望能将满清赶走,所以,他们自然是希望这个国家的统治者能由明朝的正统后人来做。

  参考资料:

  【《明史》、《明季遗闻》、《国寿录·朱由检太子》、《甲申传信录》、《石匾书后集》、《明史纪事本末》】

伊丽莎白一世给明朝帝王写了一封信是怎么回事?结果信没有送到人却死了

有人说英国能有今天,完全是女人的功劳,英国人听后也不生气,而是大力赞扬,事实上英国的发展真的是靠女人发展起来的吗?答案是正确的。 英国最巅峰之时,被后世人称之为“黄金时代”其执政者则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2009年英国BBC电视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项投票:谁是英国最伟大的人?伊丽莎白一世当之无愧名列第一名。 理由则是1588年,海上帝国、的袭击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带领英国皇家海军将领们力挽狂澜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一举奠定了英国成为近代史上最强大帝国基础。 西班牙舰队之所以入侵英国,主要原因则是西班牙扶持的代理人,苏格兰女王玛丽被伊丽莎白一世处决,为报复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西班牙国王二世发誓要入侵英国,并让一名天主教徒取代伊丽莎白一世。 不久之后,西班牙组建史上规模最庞大的舰队,150余艘战列舰、3000余门火炮,及数万士兵浩浩荡荡出征誓杀英国女王(相比舰队,这支舰队就像过家家...) 西班牙国王认为,懦弱的英国人,不料被英国人想出来的纵火爆破船让西班牙舰队损失惨重,从此之后,被英国人力压一头,一蹶不振。(英国人这个技术,有点像火烧曹营加强版。) 伊丽莎白一世除了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外,还成功的维持了英格兰的统一,并让英格兰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至今在体系里,英国能保持金融中心的地位,伊丽莎白一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伊丽莎白一世被英国人称之为,她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没有之一。强势如伊丽莎白一世这样的女王,在给明朝写信之时,也得客客气气,甚至一度用上了敬语。 160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书房写了一封亲笔信,交由使者约翰·纽伯莱带给明朝万历皇帝,信中表达了英国愿同大明帝国开展贸易往来的愿望。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约翰在前往明朝的途中遭遇不幸,虽然信件没有丢失,但最终因约翰逝世,英国舰队打道回府,这封信再一次回到英国人手中,而此时伊丽莎白一世已经逝世。 由于写信人已死,因此英国决定将这封未送达到万历帝手中的信保存起来,目前游客可前往博物馆观看原件。有网友曾说,伊丽莎白一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想与明皇帝结成亲家,不过似乎都有恋母情节,也不知真假。 随机文章宋朝的所有皇帝有哪些?超炫街头疾走运动跑酷,中国小伙获冠军奖金仅4500美元神农架不明飞行物成拍摄背景,专家分析是软件效果所致小行星飞掠地球虚惊一场,最近3.15亿公里存在潜在威胁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特点,性价比高种类多(单价150万美元)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为什么电视剧里明朝读书人都爱习武?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从武侠小说到武侠电影、电视剧,我们总会看到许多将背景时代设定在,在江湖上大显身手的主角们,与明朝的社会风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朝,并不是只有政治气氛肃杀的、,在与平民阶层中所展现的,又是不同的风景。 明朝直到灭亡,都一直有着蒙古人、满洲人、日本人和流寇这四大外患隐忧,可说整个明朝一直都在与这些外患打仗,也导致整个社会军事气氛相当浓重。明朝也极为重视边区(云贵地区)开发,而开发就会与当地的居民起冲突,有冲突就有战争。 明朝因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让城市发展越发兴盛、商业发达,从明代小说《》中的描绘,可以看出在大运河的发展下,明代士人很重视城市生活,广交居住在城市的友人、乐于花钱挥霍。这样繁荣的江南城市,也是明政府积极处理倭寇问题的原因。和蒙古人不同,倭寇直接搭船南下,明朝最为繁华柔弱的地区。倭寇们擅于近身战、游击战,长长的倭刀(中国古代对日本刀或仿制日本刀的称呼)一出鞘,便是死伤无数,让居住在江南地区的士人从日常生活中,切身体会到官府需加强边防与个人需要习武防身的危机感。因为倭乱的关系,也刺激各个地方人士聘请习武之人,召集乡里平民一起学武自保。地方上的动乱,也加深了明朝尚武风气,从官员到下层百姓,无一不习武,无一不以有一身武艺自豪。 从隋唐时期建立的制度,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特别是形成八股文“代圣立言”的传统,已经变成禁锢考生思想的牢笼。而且庞大的科举压力,让这些读书人希望能跳脱科举的框架,想寻求不一样、充满刺激的人生,这就是明代士人的任侠心态。这些不甘于现实,又因考场落魄不得志的读书人因此纷纷走上习武的道路,成为除了科举考试外另一个出口、更是他们的生命追求。 由于内忧外患战事不断,明代士人一方面希望透过军事表现、战场功绩走上顺遂仕途,另一方面也期望透过习武获得的能力为国家安危尽一份心。翻开,许多带兵打仗的将领都是科举文人出身,从战术兵法规划到决策指挥都是文人。不仅如此,他们也相当推崇文武双修、知行合一的实践家与学问家。 像是明代儒学思想家王阳明,不仅有后世人所研究的“阳明学”,在军事上也有许多建树,平定江西乱事、擒获起兵叛乱的宁王,成为明代士人的武功典范与偶像。王阳明的墓志铭透露了他一生中各个阶段时期的喜好志向:“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王阳明15岁时,跟随父亲至北京,并偷偷出长城观察蒙古人:“宪宗成化二十有二年丙午,先生十五岁,寓京师。先生出游居庸三关,即慨然有经略: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 王阳明在28岁中进士顺利踏上仕途,但后来因宦官专权揽政,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但之后平定江西、擒拿宁王等一连串功绩,让王阳明之后的官途相当顺遂,放眼整个明朝是个突出的例子,但绝不是特例。 除王阳明之外,明朝还有个想当大将军不想当皇帝的皇帝─。,虽然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换个角度看不也是追求武学、向往武侠的表现吗? 到明代后期,士人尚武风气已经到了“不知兵为耻",甚至还会鄙视那些凭借一身武功,攀权附贵之人,将武功的标准提升到一个道德观感,对那些会几个拳脚功夫,就索要或是坐拥大官之位的人相当不屑。这些在茅元仪(明代大儒茅坤之孙)《暇老斋杂记》记载:当东奴(满洲)初起,朝廷求才之法虽不如十科取士之广,而士大夫亦以不知兵为耻……或力能挽强,技能舞剑,无不挟所长,以游于贵人之门……骤猎美官而去……有拳勇之匹夫,而坐索大将。"社会风气使然,造成用高标准看待习武求官之事。 由此可见,许多武侠小说作者选择明朝并非没有原因或道理,这样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充满习武为侠的风气,从士人留下的书信记录都告诉后世,明朝就是这样一个商品城市经济繁荣却又让人不安,才造就侠气纵横的社会。 随机文章地球灭亡后人类去哪,美国NASA发现宜居星球成为人类退路墨西哥最毒的山王蛇,一口毒液令人类30分钟死亡(长相美丽异常歹毒)玄武岩超音速巡航导弹,苏联最强反舰导弹(号称美国航母杀手)宇宙中黑洞是怎么被发现的,黑洞最早是谁提出的(爱因斯坦)宇宙空间是无限的吗,爱因斯坦的理论E=mc^可证明宇宙无限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