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是怎么进行性启蒙教育的?各位,这个问题咱得分成两类来讨论。先说男子。据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德论》一书记载,公元79年,汉章帝刘炟主持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经学讨论会。据史料记载,就是在这么一次严肃的学术讨论会上,这些满腹经纶的经学大家竟然讨论起了一个相当有颜色的话题:丈夫应该每隔多长时间向未满50岁的妾示一次爱(即交公粮)。
另外,他们还讨论出一个结论,说贵族子弟的性启蒙教育不能由父亲自己传授(即父不自教子)。所以,当孩子年满10岁时,他们就应该离开家庭,到位于城内的小学去过寄宿生活。15岁时就要到城外去“辟雍”,然后向来要等到20岁,行过了冠礼后,这些贵族男子才干返回家中。
而在这整整10年时间内,这些贵族男子将会接受到系统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另外,班固信誓旦旦地说,在辟雍期间,这些男子会接受系统的性启蒙教育,而且其教授者往往是学校中最德高望重的儒学博士。所以我们才会说,古人是怎么进行性启蒙教育的?男子则去一地方。
固然,至于他们到底是如何教的,男子们又会学到点什么,《白虎通德论》中没有记载,各位小伙伴可自行想象。好了,说完男子,咱们再来说说女子。据史料记载,女子的性启蒙教育有四种方法:春宫图、“压箱底”、秘戏钱和文学作品。各位还记得《红楼梦》么?曹雪芹在书中就描绘过一张春宫图,就挂在秦可卿的房间里。
但此法普通是在女子未出嫁前实施的,帆叶网,具体操作者普通是家族中年长的女性。我想这么做,可能是为了保证夫妻关系之融洽吧。据史料记载,到了女子出嫁那天,父母会将此图当作嫁妆,塞到箱子里去。固然,随之一起被放入的还有“压箱底”和秘戏钱。那到底啥是压箱底呢?
各位见过北京紫禁城里的欢喜佛么?就是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大谈特谈的那件事。压箱底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与欢喜佛类似,只是做工没有这么精巧,而且外形要更含蓄一点。据说汉代的压箱底外形就是一只大苹果。至于秘戏钱,那就简单了。说白了,就是一种不流通的钱,只是上面刻的是男女之间的四种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