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历史上赵奢有哪些战绩?赵奢的军事能力如何?

时间:2023-08-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这四位将领区别为:秦朝的白起、秦国军事家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古代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廉颇,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古代上赫赫有名,但在公元前270年,秦朝围困赵国城池时,廉颇却不敢领兵出战,表现的让人大跌眼镜,与之相反的是赵括之父赵奢,在古代上名声不显,却几乎一举歼灭十万秦军,打破了商鞅变法后秦军不灭神话,史称“阏与之战”。

image.png

  鲜为人知的赵奢,为什么敢于领取连廉颇都不敢领取的作战任务?赵奢取得阏与之战大胜,做到了廉颇也做不到的事情,是否说明廉颇的四大名将身份有点水,赵奢更该名列战国四大名将?

  01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小吏,相当于如今最基层的办事员。

  一次,收取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置,连杀九个当权管事者。平原君勃然大怒,要杀死赵奢泄愤,赵奢却表现很平淡,反而劝说平原君:“你是赵国贵人,一旦你不遵法令,就会削弱法令,进而会让国家衰弱,国弱则会吸引诸侯入侵,赵国就可能灭亡,帆叶网,你的财富怎么保存?以君之贵,带头奉公守法,国家就会上下公平,进而赵国将越来越强,你当作赵国宗室贵族,天下人难道还敢轻视你?”

  平原君听了之后,觉得赵奢很有才能,于是就把赵奢推荐给了赵惠文王。之后,赵王任命赵奢为全国税务局长,掌管全国的赋税。赵奢赴任,很快就达到“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的效果。

  陈胜吴广之前,中国还处于“王侯将相皆有种”的时代,赵奢能被任命为全国税务局长,肯定不是单纯的一个收租小吏,还与赵奢是王族出身有关,可能是落魄的旁支,与赵惠文王一脉相隔较远了。

  02

  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派秦军二号人物胡阳攻打赵国。对于胡阳?又名胡伤,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但他的搭档就广为人知了,胡阳的搭档是白起,经常跟随白起作战。白起是军中的大将,胡阳往往就是执行白起战术的将军,两者作战思想上一脉相承。胡阳多次率军攻破韩魏等国,其中公元前273年的华阳之战中,跟随白起歼灭魏赵15万人最为经典,赵国刚刚大败一场。因此,在关东六国眼里,胡阳是秦朝当世名将之一,鲜有敢与之作战的。

  在作战布置上,胡阳不愧是白起副手:首先,胡阳领兵东登上太行山,横穿韩国上党郡,到达赵国中部的险地阏与要塞?今山西和顺,直接杀到赵国腹地;其次围困阏与要塞后,胡阳并未急于攻打,而是南下攻打要塞武安?河北邯郸下辖县城。

image.png

  阏与要塞,距东南方向的邯郸三百余里,是赵国的一道险关。武安要塞,是邯郸西大门,距阏与二百余里,距邯郸不到百里,秦军从武安一天便可到达邯郸。

  这两个要塞都地势险要,尤其阏与要塞周边地势险峻而狭长,一旦被包围,救援难度非常大。更为致命的是,胡阳作战构想是如果赵军救援武安,就歼灭救援的赵军,围武安城打援;如果赵军救援阏与,武安与阏与秦军则两路夹攻赵军。

  03

  形势很严峻,胡阳这是点到了赵国死穴,赵惠文王挨个问属下“可以去援救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廉颇回答是“道路远,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乐乘回答与廉颇一样,不主张救援。问到税务局长赵奢时,赵奢回答得铿锵有力,“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简而言之,在这种不利地形下,唯有勇敢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典故就出自此处。

  赵奢嘴上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但面对秦朝第二名将胡阳,单纯的莽夫勇武冲锋,又怎能取得胜利,赵奢实际上是计谋百出。勇,只是态度而已,战,则是计谋迭出。

  首先,赵奢示敌以弱,刚出邯郸三十里坚守营垒,下令“有以军队谏者死?谏言进军救援”,停留二十八天寸步不前,反而又加筑营垒。期间,有人谏言救援武安,直接被赵奢杀了。秦军间谍被抓后,赵奢还款待一番将他送走。秦军主将胡阳一看,赵奢这是准备防备秦军攻打邯郸啊,根本不敢救援阏与,于是就起了轻蔑之心,不把赵奢放在眼里。

  其次,赵奢释放了秦军间谍后,立即让士兵卸下铁甲,急行军两天一夜到达前线,下令善射的骑兵离阏与五十里扎营,并派出一万人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北面山头。

  第三,秦军赶到后,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乘势居高临下,猛击秦军。阏与守军也出城配合夹击秦军。秦军不支,死伤逃散过半,大败而归,阏与之围遂解。

  商鞅变法后,阏与之战前,秦军是标准的虎狼之师,几乎是不可战胜的神话,赵奢一举歼灭近十万秦军,并杀死秦军主将胡阳,可谓意义重大,让关东六国看到了希望,赵国因此成为抗秦主力。

  04

  关于赵奢用兵,史书还记载了二则事迹。

image.png

  田单用火牛阵击败燕军,收复七十余城,名噪一时,但也受到齐王猜忌。这时,赵王想攻打燕国,于是就用三座大城加上若干小乡镇换来田单,让田单替赵国攻打燕国,于是赵奢与田单成了同事。

  一次,田单与赵昚论兵,声称只要历史皇帝只用三万兵马就能横扫天下,一旦兵力再多,就会影响农业生产,造成粮食供应不足,这是“自破之道”,因此三万兵马可令诸侯臣服。而赵奢认为当时必须具有十万、二十万兵力才足够“服天下”,于是田单不服赵奢,即“所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

  随后,赵奢指出“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认为田单不只不懂得用兵,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更少得可怜。真相很简单,时移世易,历史城池不过三百丈,如今城池往往上千丈,历史诸侯数千兵力,如今诸侯都是数十万兵力,因此如今死抱历史兵书中的皇帝三万兵马让诸侯臣服,根本就是死读书,不懂兵书要根据社会变化而变通的简单道理。

  第二件事是赵奢之子赵括,临终之前对妻子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赵奢早就认识到赵括是纸上谈兵,喜欢夸夸其谈,严重缺少实战经验,所以对赵括非常担心。一语成谶,赵奢死去没几年,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让赵国损失惨重。

  以赵奢战绩来看,显然要比廉颇更突出,尤其在阏与之战中廉颇和赵奢表现对照,更突显出赵奢技高一筹勇于任事,为什么赵奢没能名列战国四大名将?

  本来,廉颇之所以名列战国?晚期四大名将,并非廉颇战功盖世,而是因为廉颇与李牧的“颇牧”是历史名将代称,由于李牧必定名列战国?晚期四大名将,所以“颇牧”中的廉颇也就顺带入选,存在一些幸运的成分。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否认廉颇名将身份,但与同时代的赵奢相比,廉颇的确要略逊一筹。至少,在经典战役阏与之战中,廉颇表现大跌眼镜,而赵奢却尽显名将风采。

六角高赖是哪位?日本战国武将六角高赖生平简介

六角高赖大膳大夫,近江守护大名,六角久赖之子,幼名龟寿丸。 长禄四年(1460年)政尧制造了守护代伊庭满隆之子被杀事件,近江实权掌握者伊庭氏的实力被削弱,而将军足利义政误听谗言,使政尧在京都大原地方剃发出家,由龟寿丸再度继任家督。 南近江六角氏源出武士名门佐佐木氏嫡系,世为南部近江守护。康正二年(1456年),六角久赖因无力抵御京极氏对领国的干涉而自杀,被官拥立久赖年幼的嫡子龟寿丸继承家督之位,并仿照往例,由家臣山内政纲辅佐龟寿丸。长禄二年(1458年)龟寿丸突然被解除近江守护的职务,改由堂兄弟六角政尧继任,政尧是在文安内乱中自杀的六角时纲之子,这明显是幕府抑制六角的势力安定近江的手段。 内权力争 此时围绕着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政的后继者之争愈演愈,深为家督继承问题困扰的六角氏也趟进了幕府内权力争伐的浑水。应仁元年(1467年)畠山政长与义就之间的合战引燃了战火。自此迅速扩大到各地,北近江的京极家参加了东军,而六角家则加入了西军,家督龟寿丸年幼,便由山内政纲与伊庭贞隆领军攻占清水城,并侵略延历寺寺领,但此后山内政纲和伊庭贞隆分别在京都和近江的合战中失利。应仁二年(1468年)十一月,京极氏与六角政尧的联军攻破了六角氏的本城观音寺城,在东军拥立的将军足利义政的支持下,政尧再度成为近江守护。文明元年(1469年),京极持替六角政尧出任近江守护,六角龟寿丸和山内政纲为了夺回领国而在近江起兵展开对观音寺城的攻略,在京极持清的强力守护代多贺高忠的压制下,六角军屡屡战败。 互战 文明二年(1470年)京极持清急病遽逝,其子胜秀在家督继承的争夺中失势,六角家重占近江,势力又发展起来。文明三年(1471年)东军的幕府再度任命六角政尧为近江守护,指令其攻入近江。已经元服的龟寿丸更名行高,率领六角氏一族进行了有力的抗击,攻占清水城政尧战败自杀。文明四年(1472年)京极政高令家臣多贺高忠再度攻略近江,高忠从近江北部攻入并取得一定战果,却在南下时受到西军的美浓斋藤妙椿的阻击而败走,东军幕府对近江的侵入再次以失败而告终。六角氏支配领国的欲望是强烈的,随着幕府与六角氏交涉的决裂,幕府决定再度发动对近江的攻略。近江守护的职务由六角虎夜叉继承,同时命令京极政高讨伐六角行高。 决战 文明七年(1475年),政高自领国出云远征,集结延历寺徒众发动攻略,与六角氏的决战拉开了序幕,战斗在观音寺城展开,六角行高身先士卒率军奋战。初战以六角氏被“俘虏数百人,斩获百余级”的败北而告终,观音寺立刻陷入了笼城战的境地。正当行高自觉命数已绝之时,次月西军的援军在土岐成赖和斯波义廉的率领下抵达,西军发动反击,东军全线崩溃被逐出了近江。此后六角行高在近江的支配霸权确立。文明九年(1477年),应仁之乱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郑国的进展史

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诸侯国,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国君为,伯爵。 公元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跟随东迁到虢郐之间(今荥阳市东京城遗址公园),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郑韩故城遗址,直到灭亡。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有争议),公元前395年,建都郑(今河南新郑),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郑国名君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名人淡泊名利,创造了《列子》这一恢宏的史诗。 前806年,建国者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同母弟王子友(一说宣王子)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成为郑国第一代君主,是为郑桓公。 三十三年,西周王室30世任命桓公为司徒,掌握教化国民。他努力使百睦相处,黄河、洛水流域的人民都思念他。次年,因幽王宠幸褒拟,朝政日益荒废,问题,有些诸侯背叛了幽王。桓公见王室日非,他问史伯:"王室多故,余惧及焉。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只有"济(济水)、洛(洛水)、河(黄河)、颍(颍水)之间"比较安全,那里没有大国,虢(指东虢,位于今河南郑州。位于今河南陕县的为西虢;另外还有位于今陕西的小虢,春秋初年为秦国所灭)、郐国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贿赂,就可以对付。 郑恒公听从了太史令的建议,于周幽王十年(前772),将他的族人迁移到洛水东部,居住在虢(今河南密县东南)、郐(今河南荥阳北)献出的10座城邑,也成为了后来郑国的基础。 郑国的东面就是鲁、宋,西北就是成周、卫、晋,西南就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姓、、偃姓、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国,正如《国语·郑语》所说:"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周室东迁时,郑、晋都尽了保卫的责任。由于晋国不久分裂为翼(晋)和曲沃两部分,内战频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郑,它们都曾以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郑武公、郑庄公对周的态度都很骄横无礼,平王很不满意,想把权力分一半给虢公。庄公知道后,责问平王,平王竭力否认,以致"周郑交质"(即互相交换质子,郑国以世子郑昭公,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并进行战争。周天子的权威已扫地殆尽了。 郑伯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兼并了周边的小国,侵夺许国,干涉宋、卫、鲁等国,还助赶走入侵的。郑庄公之时的郑国,俨然是春秋初年第一大国。 郑庄公多宠子,在其死后,郑国即陷入内乱。郑昭公即位后不久,权臣祭仲入宋时为公子突岳父所迫,改立公子突为郑国国君,是为郑厉公。郑昭公逃到了卫国。不久,郑厉公不满祭仲专权,谋杀祭仲。事泄,祭仲杀雍纠,迎郑昭公复位。但郑昭公与高渠弥有私怨,在一次狩猎时,高渠弥射杀昭公。然高渠弥与祭仲不敢迎郑厉公复位,于是立公子亹为君,是为郑子亹。会诸侯于首止,郑子亹去参加会盟,高渠弥相礼。结果齐襄公杀郑子亹,而后公于陈被立为国君,是为郑子婴。不久,齐国攻郑,郑子婴、祭仲和高渠弥等皆被杀,郑厉公由边邑入郑,复位。 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国势大不如前,而周边列强则纷纷而起。南方的早已不尊周王室号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后自立为王,并大肆兼并汉水诸姬,直接面对郑国。而北方的晋国,曲沃一族对晋国公室的斗争取得了绝对优势。齐国则实行了改革,开始称霸。郑国位置处于,无险可守,且夹于大国之间。因此列强争霸,常把郑国作为战场。在对外政策中,郑时而亲楚,时而亲晋,但大多数时期亲楚。 郑国自郑襄公开始,七穆轮流执政,掌控国家大权,而郑国国君则势力大衰。七穆执政时期,只产当国时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郑国得以取得喘息之机,国力稍稍有所恢复。但子产之后,郑国仍复如旧,国家已势不可为。 前712年,郑、秦、晋伐许,许国战败,退居原许国东偏。前697年,东偏的许国趁郑国内乱,夺回故地,之后郑国于前665年和627年两次伐许,再之后郑国于前588年、前577年和前576年三次伐许,许都以割地请和。前576年,许国长期为郑国所逼,只好远离旧许,迁至楚方城外的叶,寻求楚的保护。之后许虽然在其他各国帮助下复国,但是最终于前504年为郑国所灭。 进入战国,郑国仍然得以苟延残喘。此时郑国最大之敌人已经是新兴的。然郑国仍内乱内斗不止,郑哀公为国人所杀;韩国攻郑,杀幽公。于是国人立幽公之弟公子骀为君,是为郑繻公。韩非称郑国发生了太宰欣取郑事件,此事详情已难以考证。郑繻公在位时,与韩国的战争互有胜负,而且形势曾一度好转。繻公十五年,韩伐郑,取郑之雍丘;繻公十六年,败韩于负黍;繻公二十三年,围韩阳翟。前375年,郑国灭于韩国。 在韩即将灭郑之际,郑国再次内乱。郑繻公杀其相子阳,而子阳之党又杀繻公。郑国这时根本不需要外国来灭也会自己灭亡。子阳之时,郑国已经一分为三。郑君乙二年,郑负黍反,归韩,十一年,取阳城,二十一年(前375年)韩灭郑 。 随机文章晋朝编年史杨朱生平简介踢猫效应是什么意思 ,想入这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最终全部遭殃)死亡体验馆有什么感觉,体验死去活来的感觉(并非真正死亡)神仙下凡投胎的特征,脚踏七星游历红尘修炼(尝遍酸甜苦辣修大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赵奢战国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