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的刘邦,大家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项羽了。但是说到刘邦,他之前的名字其实是叫刘季的,但是后来改名为刘邦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刘季会改名刘邦呢?刘邦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刘邦作为西汉开过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刘季为什么改名刘邦
因为刘邦原来没有名字,季属于家里排行。至于刘邦这个名字,《史记》、《汉书》里都没有记载过,有人认为这个名字可能根本没有存在过,只是后人起的;也有人认为存在过,是刘邦后来自己为了有个正式的名字而起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季”其实并不是“老四”,而是“最小”的意思。“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也就是说刘邦本应是末子,所以称季。只是刘家后来又添一子刘交,刘季也就不再是老末而是排行老三了。
也有人认为,刘邦原没有名字,季代表的是排行,并不是名字,古代伯、仲、叔、季相当于现在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而至于为什么排行老三却叫刘季,上面已经有所解释,由此可见其地位与身份。
刘邦乃地痞无赖,后混了一泗水亭亭长,后也有人叫刘三爷,“邦”这个名是刘邦成为汉开国皇帝后自己起的名,邦之国也,足见其意义重大。

2、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一个皇帝工作的角度来说,刘邦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汉朝的开国班底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强最全面的,文,武方面都有中国历史上的顶尖人才。而刘邦可以完美的驾驭他们,像张良韩信这样的乱世英雄都能服侍刘邦。
刘邦建国后用最少的屠戮稳固了新政权,留给子孙一个完美的接班环境,这点能做好的王朝太少了。
刘邦听劝,虽然屡屡做傻事,但改正起来也很快。比起后世其他稍有成绩便自我膨胀的帝王来说,刘邦简直就是宽宏之极了。
刘邦生前死后都有很多他负面的史料存在,他没有去掩饰自己的不足,没有把自己修饰成完美无暇的人,甚至乐观看待自己的布衣时代,比起后世那些非要把自己塑造成千古一帝的某些皇帝,太善良了。
刘邦中年才事业起步,白手起家,全靠个人魅力吸引别人辅助。刘邦的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是后世无数人向往学习的典型。
刘邦文化水平不高,不会治国,不会打仗。但他会用人,会管人。就凭这点,历史上有几个白手起家的帝王能跟他比?

刘邦文化水平不高,但《大风歌》足以传流后世;
不会治国,足以把多年战乱留下的烂摊子,打点的井井有条;
不会打仗,却会连破饶关、武关,灭强秦于关中,纵观刘邦一生,披坚执锐,所向披靡,除了面对战神一样的项羽,几无败绩呀!
刘邦被誉为宽厚长者,韩信谓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其实这是从韩信的角度看,客观的说刘邦的军事才能,在楚汉之际仅次于项羽、韩信,绝对可以挤进三甲之列。刘邦出生低微,往往能爱惜百姓,肯为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争取了天下的人心,虽然刘邦也有屠城暴行,但比起项羽来说,杀人较少,刘邦最可贵的是,善纳谏、敢用人,这才终于力挫强敌,夺得天下。
当然,另一个角度看刘邦,也有奸诈、无赖,背信弃义的一面,但相比真正刻薄寡恩的朱元璋,刘邦还是恋旧、宽厚的,汉初绝大部分功臣都能富贵善终,至于韩信、英布、彭越之辈虎狼英雄,实在是太可怕,以太子刘盈这样的才干绝对无法统御,以刘邦的角度看,是不得不将其翦除的。
汉武帝刘彻刘彻何汉高祖刘邦有何关系?汉武帝刘彻刘彻简介
中国古代的第二个封建王朝汉的,他的雄才伟略是真正的使中华民族世代光荣的。《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原名,立为太子时改名为彻,汉武帝是的第九子,的,的曾孙,7岁即位在位时间54年,应该算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比较久的一位皇帝了。 登基之初,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内汉武帝继续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法令的形式颁布推恩令,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削弱个诸侯的势力。同时,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都收为由中央统一管理,禁止诸侯国私自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 文化上,汉武帝刘彻推行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为儒学在中国的扎根和繁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推行儒术的同时积极加强国家的法治建设,以严格的法来约束民众,形成制约力,有利于中央统治阶级的管理。于是,西汉形成一种很特殊的场面,对统治阶级内部都有着较严格的法规和刑法,很强硬,而对于百姓则采用儒教这样一种比较怀柔的办法进行说教和劝服,整个西汉王朝才彰显出活力来。 经一系列发展经济与民生政策之后,西汉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汉武帝在实施这些政策的同时,也在积极准备军事力量的发展。汉武帝先平定南方一些地方的叛乱,解决好国内的问题后,汉武帝开始思考边塞问题,在经过一番思考后,决定主动对匈奴出兵。 汉武帝的主动出击,改变了以往王朝对匈奴部落采取以和亲的方式而取得暂时安稳的被动局面,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并派西汉王朝的得力干将,青年俊才们、、等征伐匈奴。三次大规模的出击,初见成效,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从而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版图。 公元前129年,匈奴南下,汉武帝派卫青迎击匈奴,首次出战就担此重任的卫青,在战场上展示出过人的军事才能,不仅英勇善战,还颇有策略,在战场上谋划大局以求周全,卫青要让每一次战争尽量赢得漂亮,要尽可能都争取胜利,即使失败也力保将损失降到最低。第一次出征的卫青,向汉武帝昭示的不仅是他个人的能力还有汉武帝识人的慧眼,此次作战卫青为车骑将军带一路军队,其余三路均告失败,只有卫青一路胜利,汉武帝看到卫青胜利凯旋,非常赏识,自己果然没看错便加封卫青关内侯。 公元前128年,匈奴再次南下,,定是有备而来,匈奴军队在边塞入关的过程中,一路侵占良田屋舍,烧杀抢夺,无所不为劫掠百姓两千多人。汉武帝先派镇守要塞地区,狡猾的匈奴又躲过了李广镇守的地区,绕道入塞,于是汉武帝又派卫青出征,迂回到匈奴背后攻击,卫青率三万骑兵,长驱而进,赶往前线。英勇的卫青身披铠甲直奔匈奴驻地,长驱而入,斩杀、俘获敌人数千名,匈奴大败而逃。 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结大力量再次攻击汉朝,这也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准备这一场最大最激烈的交锋,武帝派卫青率四万大军进攻匈奴一直盘踞的黄河河套地区,卫青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隔断匈奴各个部落首领之间的联系,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 而在击破匈奴部落的同时在他们盘踞的地方修建防御之事,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 此后的几年,匈奴虽然被压制,但是游牧民族的血性和野性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反抗,不甘心的匈奴在几年内多次出兵,但是却节节败退,元朔六年(公元前124年)二月,汉武帝又命卫青攻打匈奴。这一次的出征对匈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经过这一战,匈奴的势力基本就被消灭了,再也没有实力轻易入关了。 汉武帝在四处征伐的同时也不忘加快对外的文化交流,他派出使西域,获得了大量的西域资料,打通了,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并加强了中西文化交流。汉武帝在即位以来,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不管后人对他是褒是贬,没有他就没有今天厚重的历史和繁荣的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汉后宫史:汉高祖刘邦之孙竟因一事被吕后赐死
权力,对于有野心的女人来说,同样有着难以割舍的吸引力。女人的权欲之心一旦被激活起来,连自己的儿子、哪怕都不肯放过,都能下得去毒手,便是女权主义崇尚者中极其典型的一个。吕后铲除功臣有一套,残害情敌有一套,压制儿子有一套,废杀孙子也不在话下。史料记载,吕后是中国历史上废黜的始作俑者,那位被废杀的皇帝便是之子,。 说起刘恭(前190年—前184年),不能不提及的女儿刘乐。吕后与刘邦生有一女一子,女为刘乐,子为刘盈。刘邦称帝后,封刘乐为,立刘盈为太子。后来,刘乐下嫁宣平侯张敖,生女。刘盈为太子时,因为年纪尚小,一直没有娶妃。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刘邦驾崩,刘盈即位史称汉惠帝。惠帝四年(前191年),吕后做主选立刘乐的女儿张氏为刘盈的皇后。网络配图 外甥女嫁给舅舅,吕后之所以如此安排,表面上是亲上加亲,“欲为重亲”(《汉书》);实则是吕后想通过立自己信任且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外孙女为皇后,便于长久地牢牢掌控汉帝国核心权力。对于母亲包办的这场近乎荒唐的政治婚姻,刘盈从骨子里反感,却又无可奈何。吕后固然希望外孙女尽快怀孕生子,大概由于近亲结婚的原因,张皇后虽用尽了,半年下来却也未能怀孕。 没有办法,吕后只好弄虚作假,。这时,后宫的一位美人怀了刘盈的孩子,吕后知道后,随即将其控制起来,并让张皇后也说有了身孕,“乃使阳为有身”,然后假装大肚婆;等那位美人生产后,吕后“取后宫美人子名之,杀其母,立所名子为太子”(《汉书》),却将刘盈蒙在鼓里。可怜那位美人刚产下皇子就命丧黄泉,成为政治牺牲品,这个给生母带来厄运的可怜太子即刘恭。 惠帝七年(前188年),刘盈英年早逝,“发丧,哭而泣不下”。唯一的亲生儿子死了,吕后却只打雷不下雨。不解其意,的儿子张辟强一语道破天机,“帝无壮子,太后畏君等”,刘盈的长子刘恭才三岁,其他几个孩子更小,吕后担心你们另立刘盈的兄弟。陈平“如辟强计请之,太后说(悦),其哭乃哀”(《汉书》)。这样,刘恭以太子身份被推上皇位,成为西汉第三任皇帝。网络配图 刘恭即位时,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童,生活不能自理,更谈不上治国理政,故由祖母吕后临朝称制,朝中大事一概由吕后操控,吕后成为无冕女皇,“权由此起”。掌权后,吕后大肆分封诸吕,“遂立周吕侯子台为吕王,台弟产为,建城侯释之子禄为赵王,台子通为燕王,又封诸吕凡六人皆为列侯”(《汉书》),极力扩展吕氏势力,大有以吕代刘之势。众臣则如履薄冰,噤若寒蝉。 随着时间推移,年龄增长,小皇帝刘恭逐渐有了自己的思维和辨别能力,有了一定的皇权意识,渐渐对吕后的表现出了不满。宫闱秘事,知着莫如宦官,刘恭渐渐知道了一些宫廷秘密。少帝四年(前184年)夏,刘恭听说害死其生母的凶手是吕后,不避左右,口出怨言,“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壮,即为变!”(《》),太后杀了我母亲,等我长大亲政后,一定要! 这句话很快就传到了吕后的耳朵里。吕后“闻而患之,恐其作乱”,决定先发制人,以绝后患,不久便以“皇帝疾久不已,乃失惑昏乱,不能继嗣奉宗庙,守祭祀,不可属天下”为由,以太皇太后身份下诏废掉刘恭。迫于吕后的淫威,群臣只能“顿首奉诏”。被废后,刘恭被吕后幽禁在长安城皇宫内一条小巷,“左右莫得见”(《汉书》)。没过多久,刘恭就被吕后派人杀死,年仅七岁。网络配图 刘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废黜的皇帝。如果他能将仇恨埋在心里,压住火气,藏起锋芒,捂住嘴巴,继续当他的傀儡,也不会被吕后盯上并将其废杀。刘恭少不更事,不知利害,话由心生,口无遮拦,又恰恰碰上了一个权欲极强、杀伐决断的女强人,他还能活命吗?哪怕他是吕后的孙子。那句带有报复倾向的话一说出来,刘恭的生命也将走到了尽头。毕竟他当时太年幼、太天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