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九江在历史上出过多少个名人?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九江在历史上出过多少个名人?

优质回答:

九江是文学家陶渊明、黄庭坚、白鹭洲书院创始人江万里以及建筑家雷发达的故乡;东晋时,荆、江二州刺史陶侃,就是浔阳人。同时代的周访、周楚、周抚一家两代,为保卫晋室屡建功勋。北宋将领王韶(德安人),南宋将领余玠(修水人),曾率部与吐蕃部落和蒙古军作战有功,分别官至枢密副使和兵部侍郎。

近代化运动中,九江涌现了维新志士陈宝箴及其子陈三立、孙陈衡恪、陈寅恪。武宁人李烈钧湖口起兵,反对帝制维护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元老。

此外还有余庆鳌、蔡公时、蒋彝、许德珩、吴征镒、袁隆平、潘际銮、杨叔子、杜宣、毕必成 、黄远生、陈邦柱、徐宝璜、陶博吾、蔡若虹、万昊、沈德咏、樊友山等。

其他网友观点

黄庭坚 (1045~1105)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父黄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藏书家。黄庭坚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神宗熙宁时期,黄庭坚先后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北京……

陶渊明 (365~427)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别名陶元亮,陶潜,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最喜欢的花是菊花,他也是田园诗派创始人,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陶渊明归隐田园,纵情山水,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

陶侃 (259~334)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 )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

江万里 (1198~1275)

  江万里(1198年—1275年),名临,字子远,号古心,万里是其出仕后的用名。南康军都昌(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人。南宋著名爱国丞相,民族英雄,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坛领袖,中国十三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弟江万载、江万顷被时人和后世雅称为江氏“三古”或江氏“……

周访 (260~320)

  周访(260年-320年),字士达,晋朝名将,本籍汝南安城,因祖辈于汉末避乱江南,于是在吴亡时改为庐江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县)人。曾讨平江州刺史华轶及作乱荆州的杜曾叛乱,又协助平定杜弢的流民叛乱,对东晋能于南方建立甚有功劳。官至安南将军、梁州刺史。 早年生活 ……

陈寅恪 (1890~1969)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读作chén yín que,虽然“恪”字普通话念“kè”,陈寅恪先生乃客家人,小名“恪(que)儿”,……

江钲 (1229~1279)

  江钲(1229——1279),名钲,字国岩,号道斋,江氏十二斋之一,江万载次子。咸淳九年(1273),响应其父江万载号召,积极参与筹组义军,任义军先锋将。在抵抗蒙元入侵的斗争中箭伤刘整,被谢道清诏授从军征郎将。德祐元年(1275年)入卫临安后,被诏授殿前禁军都……

陈三立 (1853~1937)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出身世家,当年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

陈宝箴 (1831~1900)

  陈宝箴(1831-1900.7.22),谱名陈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江西省义宁(今修水)县人。1852年乡试中举人出仕,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两湖总督曾国藩所赏识。先后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时与许仙屏号为“江西二雄”。1……

江万载 (1207~1278)

  江万载(1207——1278),名亿(又名德),字子玖,号古山,万载是其出仕后用名。“三古”之一,江万里同母弟,先于其兄以武选出仕,端平元年(1234年)曾与其族叔江海一道带“忠顺军”和殿前禁军联合蒙古兵攻陷和收复金国首都蔡州,一雪百年“靖康之耻”。绍定二年(……

陈封怀

  陈封怀,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34—1936年为创建庐山植物园而留学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后历任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晚年任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广州),后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与年龄相差不大的三叔……

陈师曾陈衡恪

  中国画家。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子。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善诗文、书法;尤长绘画、篆刻,曾得吴昌硕指授,笔简意饶。山水参合沈周、石涛笔法,喜作园林小景;写意花果取法陈道复,徐渭,结合写生;偶亦作风俗人物画。和齐白石交谊甚……

李中

  李中: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南唐升元六年(942)与刘钧等同读书白鹿洞的庐山国学,博取功名。有诗《壬申岁承合之任淦阳,再过庐山国学感旧寄刘钧明府》:“三十年前共苦辛……

江璆 (1225~1283)

  江璆(1225——1283),名璆,字宗宝,号玉斋,到十六、七岁成年时,遇其父江万里创白鹭洲书院,宣扬周程理学,塑“六君子”像于书院,故又为其取字用周,号六峰,江氏十二斋之首,江万里长子。自幼随其叔江万载习文尚武,在鄱阳湖、长江中游一带演练水陆阵法,颇得要领;……

曹浩森 (1884~1952)

  曹浩森(1884年—1952年2月5日),名明魏,字浩森,号浩笙,别名继善,以字行。1884年出生于江西省都昌县周溪乡牌楼村。陆军上将。长期任高级军事幕僚,颇有儒将风度。他同李烈钧(武宁人),刘峙(吉安人)、熊式辉(安义人)、方天(赣县人)并列为江西籍中以军职……

曹履泰 (1794~1849)

  曹履泰(1794~1849),字曙珊,南康都昌(江西都昌)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科汪鸣相榜进士第二人。曹履泰年幼时家中清贫,可是他十分懂得刻苦攻读。他参加乡试后,考取举人。而后,在道光十三年经会试,入殿试,钦赐进士及第,曹履泰被拔为一甲第二名,授翰……

吴天骥 (1903~1933)

  吴天骥,原名余垂成,一九○三年五月出生于修水县全丰乡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余昌贵,为人忠厚,守着十多亩祖业为生;母亲丁氏,慈惠贤良,著称乡邻;兄弟两人,弟早逝,垂成四岁就跟随祖父前清秀才余益基课读,聪颖好学,能诗善文,素为同学所称道。人物履历一九一八年,年幼的余垂……

朱赤 (1903~1937)

  朱赤(1903—1937),字新民,江西省修水县人。勤奋好学,感于国家衰败,遂立志投身军旅,救国救民。1925年,听闻国民政府建立准备北伐,乃只身前往广州,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步兵科学习。军校毕业后,随军参加北伐战争,颇有建树。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与敌作……

陈方恪 (1891~1966)

  陈方恪(1891—1966)字彦通,斋号屯云阁、浩翠楼、鸾陂草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第四子,陈寅恪弟,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故人又称其为“陈家老七”、“彦老七”。光绪十七年(1891)11月15日出生于祖父陈宝箴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内。受家学影响,从小习诗……

其他网友观点

九江在历史上出过多少个名人?

陶侃画像

提到九江的名人,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陶渊明,但其实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经历更为传奇,他从一介寒族南士跃升为都督八州的荆楚豪强,既有“梦生八翼”、“双鹤冲天”的传奇典故,也有运甓拾屑的务实勤奋。但我们一般人只注意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众多轶闻,却忽略了他的文才和书法造诣。

陶侃的书法,不为今人所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风气所及,名家众多,而造诣并非最高的陶侃不免遭到忽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并非专业书法家,只是处理公务或闲暇时偶尔练习,醉心于书法这件事是不可能发生在志在定乱安民的陶侃身上的。

元代陶宗仪的《书史会要》中便有一段关于陶侃书法的记载:

雄毅明悟,书法肌骨闲媚,远近书皆自手裁,笔翰如流,未尝壅滞。

前四字“雄毅明悟”是在说陶侃的勇武智略,之后便说他的书法“肌骨”闲媚,“闲媚”应有“闲雅妩媚”之意。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可穷酸南人出身的武将陶侃,字与人,恐怕并非如此容易对应上。其后又说“远近书皆自手裁,笔翰如流,未尝壅滞”,这就反映了陶侃的细心与其不凡的文才,思如泉涌、下笔成章,不过如此,我想这与他早年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关系的。

清代严可均所辑《全晋文》中便有一篇陶侃所撰写的《相风赋》,可证其确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他的作品中掺入人生际遇,也不乏感人肺腑之处,如名将温峤死后,陶侃上表朝廷称其“临卒之际,与臣书别,臣藏之箧笥,时时省视,每一思述,未尝不中夜抚膺,临饭酸噎”,阅及此处,似乎陶侃感触的情景就浮现眼前,此言可以称得上是感人肺腑了。

在临终前不久的《上表逊位》中,年迈的陶侃写下了“臣少长孤寒,始愿有限。……有始必终,自古而然。……臣父母旧葬,今在寻阳,缘存处亡,无心分违,已勒国臣修迁改之事,刻以来秋,奉迎窀穸,葬事讫,乃告老下藩。不图所患,遂尔绵笃,伏枕感结,情不自胜”的感叹。甚至还有“欲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季龙”之雄图壮志,只是年高多病,故而无能为力。

当然,武将作表奏,多为幕僚所代笔。但我认为,陶侃所上奏表,应该大部分都是亲写,至多是经过了幕僚的稍稍润饰罢了。

正是如此传奇的陶侃,我认为才是九江众多名人中的佼佼者,应该受人重视。

九江社保断交后可以补交吗?答案来了?(04

下面随新社通小编看看:九江社保断交后可以补交吗??社保最多断交多久可以补交吗九江社保和医保断交后是可以补交的,但具体补交条件因地区、险种和断交时间长短而有所不同。社保断交期间是可以进行补缴的。补缴社保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单位补缴如果是职工,社保断交后,可以要求单位进行补缴。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如果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可以申请县级以上有关部门作出划拨社会保险费。(二)中介代交此外,个人也可以选择通过中介机构代为办理社保补缴手续。这种方式需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但可以省去个人办理的繁琐流程。(三)个人补缴个人可以选择到社保局直接办理补缴手续。如果是灵活就业人员,可以直接向社保局申请缴纳补缴社保。补缴的时间一般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可以补缴最近一段时间内的社保费用。在补缴社保时,个人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补缴的时间限制:正常情况下,社保只能补缴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费用,具体时间限制因地区而异。因此,个人在办理补缴手续前需要了解清楚当地。2、补缴的费用计算:补缴社保的费用是根据个人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来计算的。个人在办理补缴手续时需要向社保局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以便社保局核实个人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并进行费用计算。3、滞纳金和罚钱:如果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保局会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相关部门会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钱。因此,个人在办理补缴手续时需要及时缴纳相关费用,以避免产生额外的滞纳金和钱。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和第六十三条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将被处以罚钱。因此,对于单位来说,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是法律的义务,必须严格遵守。九江社保最低缴费基数是社保缴费的基准,不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社保最低缴费基数是根据当地职工上一年度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税项的月平均额来确定。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当职工缴费工资高于所在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300%时,以所在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300%为缴费基数。二、当职工缴费工资低于所在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60%时,以所在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

这四个古时候名人既是叛贼,又同时是兵法高手

一、 先来说说英布,英布是秦末汉出的名将,因受秦法被黥(刺面),又被称为黥布。 英布出身寒微,曾和郦山的一货囚徒出来在江泽作强盗。起义后,他聚众上千人也开始起义,投靠,拥立。项梁被秦将杀了后,杀宋义夺得楚军的指挥权,以英布为先锋,击败围困巨鹿的秦军,后杀二十万秦降兵。 项羽军队进军咸阳,末代皇帝奉玺跪地在城外向迎,可是项羽却让英布“手起刀落”杀了子婴。英布作战勇敢,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其间项羽迫使楚怀王迁都,暗中派英布在路上予以截杀。 英布到九江上任后,齐王田荣叛楚,项羽出兵伐齐,向英布征兵,英布托病,只派部将率几千人前往。在彭城击败项羽,英布还是托病不救,这就引起了项羽对英布的怨恨。 在刘邦再次和项羽彭城大战,刘邦兵败时,刘邦派隋何去九江游说英布反项羽。 英布听了隋何的话,表面上答应,但是心里还是拿不定注意,刚好此时楚使来催促英布发兵,隋何是趁机跑出来说英布已经降汉,楚使慌忙逃走,隋何给英布说反叛已成事实,应派人赶去杀了楚使,英布此时只能照做,杀了楚使。 项羽大怒,派龙且攻九江,英布不敌,败逃汉地,从此开始事汉。后随汉军转战至垓下,项羽最终乌江自刎,战争结束。 没过几年安生日子,被杀,紧接着也被杀,三个“异”只剩他一个,他担心会有同样的命运,所以积蓄力量,制定作战计划。后被他爱妾私通的贲赫告发,被逼造反。最终还是被刘邦所败,落了个被杀的命运。 二、 吕布是三国名将,勇冠天下,人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吕布先跟随并州刺使丁原,董卓进京后,被董卓利诱杀了丁原,率众投奔了董卓,认董卓作义父。董卓迁都长安后,肆无忌惮,引起了朝臣的不满。司徒遂用貂禅设“美人计”挑拨董卓与吕布的关系。 最后“美人计”成功,吕布为貂禅杀了董卓。董卓死后,其部下攻打长安,吕布败走。后成一股势力,投奔兄弟,可是袁氏处处利用和暗算他,后投奔张扬,后被击败又转投。 在刘备和相斗时,抢了刘备的地盘,害的刘备只能成了“无地”的势力,只能投奔了曹操。最后曹操大军攻占徐州,杀了吕布。 陈寿在《——吕布臧洪传第七评》对吕布有评价:“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可见,吕布乃是一反复小人,惟利是图。军事上无甚谋略,比曹操强大时也未能战胜曹操。当然他也是一代情圣,他对于貂禅的情可是呀! 三、 侯景可以说是时期除了名的叛将。侯景乃北魏怀朔镇人氏,是一个鲜卑化的羯族人,自小臂力过人,善于骑射,早年在北魏边镇当兵,后因带兵击败葛荣,而升任定州刺使,受封濮阳郡公。 后来北魏的实权分别被和控制,侯景投靠了高欢。成了东魏和西魏,高欢任东魏丞相,为东魏实际掌权者,对侯景很不放心,高欢死后侯景果然带人马投了西魏。西魏宇文泰了解侯景为人,宇文泰接受了侯景的投降,但是侯景须来长安述职,实际就是想解除其兵权。 侯景是聪明人,现在只能选择投降南方的梁朝了,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准备接纳侯景,让带五万人北上接应侯景,路上遭到东魏军队的进攻,兵败被俘。东魏军队趁胜进攻侯景,侯景大败,逃到南梁境内的寿阳。 东魏此时不愿和南梁发生战争,遣使愿意归还俘虏萧渊明,这事被侯景知道后,他想借此试探梁武帝接纳他的诚意,遂派人假冒东魏使者,提出用侯景交换萧渊明的罢战条件,梁武帝答应了。 侯景得知梁武帝这一态度后,马上又叛变,招兵买马,一直打到建康。梁武帝被俘,最终被饿死,侯景扶持了两个傀儡皇帝后,最后干脆自己当皇帝,国号汉。侯景到处屠杀掠夺,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史称“侯景之乱”。 后来,梁朝大将王僧辩、率领大军从江陵出发,进攻建康。侯景的叛军兵败,侯景只带了几十个心腹乘了一只小船狼狈逃走,半路上被他的部下给杀了。 侯景此人先叛东魏,接着又叛西魏,后来又背叛南梁,还差点都吞并整个南梁,改写历史了!用“狡猾多变”来形容他一点都不为过,他可是反叛类的最高境界呀! 四、 众所周知,吴三桂是明末清出的大汉奸。吴三桂明辽东人,锦州总兵吴襄之子。少时随父抗击后金的进攻,作战勇敢。后升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部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铁骑部队。当时已经快攻到北京了,皇帝是飞书要求吴三桂部回守京城。 可惜吴三桂部慢慢吞吞,到达河北丰润时,北京已经沦陷,崇祯也自尽了。吴三桂遂退守山海关,李自成招降吴三桂,吴三桂答应投诚,在路上遇见家仆诉说父亲被虐和爱妾被占,所以冲冠一怒为红颜,又反了大顺,重新夺回山海关。 李自成亲率大军来攻打山海关,吴三桂战败,向满清借兵,引清兵入关共击李自成,李自成大败。吴三桂在北京城本欲立朱明后嗣继位,好招揽自己的实力,可惜清兵入关后一发不可收拾,多尔衮早看出吴三桂是投机分子,立即命令他西追农民军。 后来入主中原后,吴三桂被列为三藩,封平西王,镇守云南、贵州一带。 初年,听闻康熙欲撤藩,遂再次造反。自称周王,与其它两藩尚之信、耿精忠,以及起原部下王辅臣等一起叛清,史称。最后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同年病死。 观其一生,吴三桂根本就是一投机分子。做人毫无原则,居然勾结满清打击本族势力。暗自培养自己的势力,最终目的就是要登基当皇帝。 最后他的愿望的的确实现了,但是太短暂了,还没来得及体味,就死了。他的愿望已经建立在“大汉奸”的基础之上,愿望虽然实现,但是最终落一骂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