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为了削弱相权,汉武帝设立了什么机构?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对相权过大表示不满,他对此作了什么?下面趣古代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西汉建立之初,各种制度大多承袭秦国秦始皇嬴政定下的规矩制度,比如说,秦国规定以丞相辅佐帝王,总领朝政各种事务,以加强中央集权。

  但由于西汉建立初期,丞相大多由开国元勋担任,他们地位显赫,当作丞相不仅总领百官,参与朝廷决策,制定律令,还有权任免官吏、考核吏治,甚至是诛杀犯官,乃至对帝王作出的一些命令都拒不执行。

  在这种情况下,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就逐渐显露了出来。比如在汉文帝时,丞相申屠嘉入朝时,汉文帝的宠臣邓通有恃无恐,对申屠嘉傲慢无礼。

  申屠嘉当面指责汉文帝说:“朝廷之礼,不行不肃。”

  汉文帝只得好言相劝:“君勿言,吾私之。”?《汉书·申屠嘉传

  汉文帝的意思是丞相别生气说话了,等我回头私下里教育教育他好了。

image.png

  但是,在罢朝之后,申屠嘉不顾汉文帝的要求,而是直接行使诛罚之权,以不敬之罪昭邓通道丞相府,令左右将邓通处斩,邓通吓得连连磕头祈求饶命,幸亏汉文帝派人持节召邓通,这才救了他一命。

  汉朝初期相权超越皇权的现象不少见,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也曾对相权的权力之大表示过不满。

  汉武帝刘彻登位之初,丞相田蚡掌握着大小官吏任免的大权,可谓是权倾朝野,年轻的汉武帝刘彻对此十分不满,他曾经问田蚡:“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汉武帝刘彻一语道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汉武帝刘彻当作古代上一位雄心勃勃的皇帝,他自然不能容忍相权凌驾于皇权之上。

  为此,汉武帝刘彻为了强化皇权,他首先把军国大事的决策收归内廷,使以丞相为首的外廷只能承旨听命,成为只是执行内廷决策和处理一般政务的机构。

image.png

  这样一来,汉初以来的中央机构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汉朝中央形成了中、外朝两套朝官的局面。

  所谓“内廷”,也叫“中朝”,它是由侍从汉武帝刘彻左右的一些尚书和内侍组成。汉初的尚书只是职掌文书、传达诏令的一些闲官,但汉武帝刘彻利用它当作中朝的办事机构,尚书并由宦官充任。

  同时,汉武帝刘彻又通过贤良对策、官员举荐自荐等方式,身边集中了一批近侍之臣,给他们官职为侍中、诸曹、诸吏、给事中等,从而成为入侍汉武帝刘彻的内臣。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侍中可以出入禁宫;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给事中掌顾问应对诸事。他们名为侍从官,但实际却参与朝政决议,执行中朝的政令,成为显赫一时的官员。

  在汉武帝刘彻身边发迹的不仅有文职官员,就连我们熟悉的卫青、霍去病两人,帆叶网,最初也都是汉武帝刘彻身边的侍中,卫青当作侍中有近十年的时间,一直跟随在汉武帝刘彻左右,和帝王一起听闻朝政,足见其才能深得汉武帝刘彻的信任。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刘彻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带兵出击匈奴,卫青乃开始了辉煌的军旅生涯。

  这样,汉武帝刘彻利用身边的近侍文武之臣,组成中朝,并通过中朝干预朝政大事,左右政局,在这种情况下,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只能垂手听命,成为了朝堂之上的门外看客了。

image.png

  汉武帝刘彻时期的丞相不仅是权力被大大削弱,地位一落千丈,甚至还连续遭遇到了杀身之祸。汉武帝刘彻之前,在任的13位丞相,没有一人因罪而被处死。但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前后出任丞相的同样是13个人,但他们的境遇却截然不同。

  汉武帝刘彻在位后的30年,丞相更是被任意摆布,被杀戮者层出不穷。当时任丞相的李蔡和严青翟因罪自杀;赵周、公孙贺、刘屈髦被下狱处死;只有石庆因谨慎而善终其位,但也经常受到谴责。

  公孙贺和石庆被拜为丞相后,都曾先后表示:“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汉书·石庆传》。公孙贺更是“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汉书·公孙贺传》,拒不接受丞相之印。公孙贺最终的结局果然不好,父子二人被同时处斩。

  看一看,这么一个曾经显赫无比的丞相之位,在汉武帝刘彻时期竟然被视为是危及身家性命的祸源,汉武帝刘彻还真是一位雄才大略、极有能力的千古一帝啊!

主张和亲的西汉大臣,竟然也是大败匈奴的名将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使者来请求和亲。西汉自高祖白登山被围之后,文、景两帝,包括女汉子,都奉行“无为而治”的国策:一边给匈奴送女人——所谓的“和亲”,一边窝在家里老老实实搞生产。 这次请求和亲,到底是像往常一样同意还是趁机翻脸开打,汉武帝和一众大臣在朝堂商议。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休,这时,一位御史大夫跳出来说:“咱们军队跑到千里之外——那么远的地方去打仗,就如同强弩之末,到那里也没劲了。再说,匈奴那地方离咱太远,得到也没什么用处,无利可图,打这仗干嘛?所以,还是和亲吧,天下太平!” 主和派的官僚们立即齐声附和,最后力压主战派,和亲一事顺利谈妥。从历史来看,汉匈战争前的最后一次和亲,就这么被这位御史大夫极力促成了,这位御史大夫名叫。不论是当时的主战派,还是后世的热血青年,都对主和的韩安国恨得牙根痒,说上许多理由,其实就是不敢打,妥妥一个投降派。但实际上,韩安国和亲主张说明,他对当时国家的军事实力有准确的估量。而他本人,更是一位拥有谋略、计策的能臣,在景帝、武帝时期,出镜率相当高。 一、一战成名 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今商丘民权县)人,早年拜师学习《》和其它学说。他聪明好学博采众长,成长为远近闻名的集学问、辩论于一身的能人,并被(景帝之弟)慧眼识珠,请入朝中担任中大夫。而韩安国很快就显露能力,成为梁王不可或缺的重要谋士。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叛军一路高歌挺进到梁国。危难之中,韩安国被梁王刘武任命为将军,抵御叛军的围攻。韩安国稳固防守,另一位将军则奋力厮杀,将士的拼死抵抗使叛军无法绕过梁国这一防线,因为牵制住叛军的主力,为最后平息叛乱七国之乱贡献了力量。韩安国因此一战成名,梁王刘武也更加倚重于他。 受梁王的重用,韩安国也忠心而侍,为梁王排忧解难。 二、断“家”务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这“家”还是皇家——窦、景帝与梁王,他们之间越来越僵化的关系,事情更加棘手。 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景帝和梁王,窦太后更偏爱小儿子梁王,不论权力还是财物,都大力赏赐。景帝是孝子,对母亲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梁王以为有母亲撑腰,渐渐地有恃无恐,在封地内,出行的动静弄得比还大,这就让景帝有所不满了。太后得知后,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臣。 这次梁国派来的使臣恰恰是韩安国,这下他可撞到枪眼上了——太后、景帝、梁王关系僵持,一不小心就是掉脑袋的事。韩安国清楚当下的处境,他没有直接向太后、皇帝请罪,而是去找了——窦太后的女儿。 一见到公主,韩安国就哭着说:“从前七国叛乱时,各诸侯都起兵,梁王一想起太后跟皇帝在关中就流眼泪水,他知道跟皇帝最亲,所以拼命抵抗,因而叛军才无法向西进军,这不都是梁王的功劳吗?而现在,梁王用皇帝赏赐的车子、旗帜出行,虽然排场大了点,但不过是向小地方的人炫耀,自己的父兄都是皇帝,母后与兄长都爱他,这又有什么过错呢?太后因此苛责他,他知道后整日泪流不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太后为什么不体恤一下做儿子孝顺、做臣子忠心的梁王呢?” 馆陶公主将这些话告诉给窦太后,太后大喜,并把这话原封不动地告诉景帝。景帝心结打开,对韩安国等使者大大奖赏,从此对刘武更加宠爱。不能不说,韩安国的诡辩很厉害,把黑的都说成了白的,他这手亲情牌打得更漂亮,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家庭危机,也是政治危机。 “关不住”——韩安国的能力、名声正如这“春色”一般,从梁国传到了朝廷,受到景帝与太后的信任。 三、死灰复燃 不过韩安国不是完人,有一次,他就因为犯事被捕下狱。“被犬欺”啊,狱卒言语间对韩安国多有侮蔑。韩安国听了不受用就说:“你小子知不知道,死灰有可能会复燃吗?”不料那狱卒答道:“就算它复燃,我也能一泡尿给它浇灭了!” 不过,这位狱卒很快就后悔了。梁国内史空缺,因为之前在太后那里留下好印象,韩安国被窦太后任命为太史,从一名囚徒翻身为年俸二千石的官员。狱卒闻讯,职位也不要了,撒腿逃命。韩安国下令,你不回来就任,我就灭你宗族。无奈,这位狱卒回家安排好后事,向韩安国谢罪来。没想到,韩安国大笑道:“你可以撒尿了!”狱卒不知所措之际,韩安国又说:“这事不值得我惩办你,回去好好工作吧。” 相比对待霸陵尉,韩安国的胸襟,不得不让人佩服! 四、替梁王收拾“烂账” 话说回来,梁国内史这职位,梁王属意的人还真不是韩安国,而是“新宠”——齐人公孙诡。公孙诡不断游说梁王,向皇帝申请做皇位接班人,并增加封地。对于立刘武为储君一事,景帝似有此意,但朝中袁盎的反对声最高,在梁王的授意下,公孙诡将袁盎暗杀。 景帝知道后,派使臣去梁国务必捉拿公孙诡。但使臣来了十批,却一批一批空手而回——根本找不到人。人的去向,韩安国心知肚明,他来到梁王宫中,一看到梁王就哭起来:“大王没有好的臣子辅佐以至到这种地步,既然抓不到公孙诡,请您赐我一死吧!” 梁王不允许,韩安国继续两眼泪流,从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祖的关系、景帝与废太子的关系说起,劝诫梁王,治理天下,不能以私情乱公事,就算是亲父子也无法保证不会有变化。如今皇上因为太后不置办您,如果太后去世了,您还能依靠谁? 一语点醒梦中人,梁王痛哭流涕交出公孙诡。公孙诡畏罪自杀,景帝既往不咎,梁王派人杀袁盎的这笔烂账,算是被韩安国一把抹干净了。从此,景帝与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五、抵御匈奴 除了是一名颇具谋略的谋士,韩安国还是一员大将——在梁国时曾参与平叛七国之乱,入朝后也曾领兵前往闽越平乱。后来,韩安国到朝廷为官,因主张与匈奴和亲,而被人认为是窝囊的投降派。但是到了汉武帝决意要打匈奴时,韩安国却勇敢地冲在了第一线。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有人献计在马邑伏兵收拾匈奴单于。韩安国担任最高统帅——护军将军率兵埋伏于马邑,最后计策泄露,马邑之围无功而返。丞相死后,韩安国担任代理丞相,汉武帝有意将他扶正,哪知韩安国时运不济,竟然从马车上摔下,跌跛了脚,只得家中养病,汉武帝只好改任他人。 韩安国病好后,担任材官将军,驻守渔阳。马邑之后,汉朝与匈奴等于撕破了假面和平,匈奴单于为了报复,带军攻打汉朝,而渔阳正是最前线。有一天,韩安国抓到几个匈奴俘虏,得知匈奴军队已经远去。于是,他上表汉武帝,请求暂时停止屯军,趁着农耕时节都回家进行农业生产。 可谁知匈奴玩了花样,没多久转身又回来攻打渔阳,韩安国军营里只有不足千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从未吃过败仗的他,这次遭受惨败,匈奴劫掠两千多人与财物。汉武帝得知后,专门遣使将他一顿责备,再调他向东驻守右北平。韩安国感到,皇帝的宠信越来越少,加上被匈奴打败,损失严重,耻辱,失意,郁闷......,只短短几个月后,韩安国就生病吐血而亡。 只是,韩安国不知道,正是他在渔阳的坚守,牵制住匈奴的部分军力,使得大将军有机会兵出北郡,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绕到匈奴后方对其造成大包围态势,活捉敌军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取得河套大捷。 河套大捷成了汉匈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大汉一雪旧耻,扬眉吐气吊打匈奴;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而所有这些荣光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韩安国以一员老将的身份,在渔阳的浴血坚守,在抗匈前线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他也是汉朝雪耻匈奴的大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将军卫青死后 汉武帝刘彻何要诛杀卫氏家族?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汉武帝西汉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