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史

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刘恒,即汉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亲是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下面菜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前180年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迎立代王刘恒入京,是为汉文帝。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废除肉刑,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开启“文景之治” 的发端。后元七年(前157年)驾崩于未央宫,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

  为政举措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刘恒即位之时,不仅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还相当困顿。造成这种贫困的状况,是由于“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农民遭受残酷剥削,淫侈之风日益严重,以及社会背本趋末的结果。这表明汉初一度缓和的社会矛盾,到刘恒即位时又逐渐趋于表面化。于是他开始大显身手,开始了他的治国之路。

  政治

  ①司法

  秦汉时期的黄老学一个主要特征是“守法而无为”,所谓“无为”,不是毫无作为,也不是漫无边际的放任,而是

  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规定。“法”是“无为”的界限,而无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废”,就是指立法之后不轻易变更,要“循守成法”。

  汉初统治者坚持黄老之学“赏罚信”的思想,主张严格执法,即使皇帝也只有“执道生法”的权力,而不得犯法。汉文帝就是一位不以个人意志破坏法律规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一次,刘恒出行中路过渭桥,有人从桥下走出,使刘恒乘车的马受惊而跑。廷尉张释之判处此人“罪金”(罚四两金)。刘恒要求处死。张释之向刘恒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们轻易地改变法律,就会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样做才对。”刘恒终究表示廷尉做得对。

  黄老思想虽然吸收了法家的“执法”“守法”思想,但基于“安民”“惠民”的立场,对法家的“重刑轻罪”主张并不首肯。黄老思想不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这种思想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坚持除秦苛法。刘恒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连坐法”。明令宣布:“废除一人犯罪,家人收为奴婢及各种株连的法律。”这是对旧传统的否定,对成法的改革。

image.png

  ②改革刑制

  废除连坐法(首孥连坐法)。

  文帝十三年(前169年)五月,废除肉刑 ,改为处以笞刑和杖刑。

  ③令列侯归国

  文帝二年(前178年)十月,因当时列侯多居于长安,离封邑很远,吏卒供给输送甚为劳苦,而列侯亦无机会去德化其封邑的百姓。于是下诏让列侯都到自己的封邑去。其中有的身居高位要职与诏令恩准留京的由其太子到封邑去。

  ④废除过关用传制度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废除进出关要出示证件的法令。

  ⑤入粟拜爵,改善农民处境

  文帝二年(前168年),号称“智囊”的太子家令晁错向刘恒建议:“募天下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并在其《论贵粟疏》中宣传此思想,本套思想非常符合刘恒时期充实国力的目的,于是,刘恒采纳了这个建议,采取公开招标价卖爵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军粮。晁错又建议,入粟拜爵办法实行后,边境积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输于郡县,是郡县也积粟;边境和郡县都已充实,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办法的实行,使农民的处境暂时有所改善。

  经济

  ①安民为本

  年轻的贾谊作《过秦论》为刘恒提出治国的根本方针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这股要求安民的社会思潮,是惠帝以来朝野共同的要求,也是巩固西汉统治的需要。

  ②减省租赋

  为了吸引农民归农力本,刘恒以减轻田租税率的办法,改变背本趋末的社会风气,用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刘恒二年(前178年)和刘恒十二年(前168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1∕30的土地税。刘恒十三年(前167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此外,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

  ③减轻徭役

  刘恒“偃武兴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这样的减免,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④废除盗铸钱令

  文帝五年(前175年)四月,废除盗铸钱令,允许私铸。

  ⑤弛山泽之禁

  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刘恒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弛禁的结果,“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

image.png

  军事

  刘恒在位期间,继续对匈奴和亲。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背弃和亲之约,率数万大军侵占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并进袭上郡(今陕西绥德地区),杀略汉民,威胁长安。双方虽未交兵,但这次用兵是西汉自白登之围后对匈奴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表明西汉王朝并不甘于和亲政策。

  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死,其子稽粥即位,号老上单于。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老上单于亲率14万大军入北地郡,进占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萧关(今甘肃固原东南)、彭阳(今甘肃镇原东南),烧毁中宫(秦宫,故址在今甘肃固原),前锋直抵岐州雍(今宝鸡凤翔)、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距长安仅200里,直接威胁西汉王朝的统治中心。刘恒得报,立即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张武为将军, 发车千乘,骑十万 ,屯驻长安附近,防卫京师;又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遫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大发上郡、北地、陇西等处兵马车骑迎击匈奴,苦战月余,老上单于方退出塞外,而汉军 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 。从此, 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余人 。西汉王朝深以为患,不得不遣使者复与匈奴修好 和亲。

  文帝后元四年(公元前160年),老上稽粥单于死,其子军臣立为单于,仍以中行说为亲信,积极准备攻汉。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军臣单于绝和亲之约,对汉发动战争。他以6万骑兵,分两路,每路3万骑,分别侵入上郡及云中郡,杀略甚众。刘恒急忙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率军进驻飞狐(今山西上党);以原楚相苏意为将军,将兵入代地,进驻句注(今山西雁门关附近);又派将军张武屯兵北地,同时,置三将军,命河内守周亚夫驻屯细柳,祝兹侯徐悍驻棘门,宗正刘礼驻霸上,保卫长安。此时,匈奴骑兵已进至代地句注边,边境烽火警报连连告急。汉军经数月调动,方抵边境地区。匈奴见汉军加强了守备,遂退出塞外。汉军也罢兵撤警。第二年,刘恒去世。

image.png

  民族

  刘恒即位后,不仅内政复杂棘手,边事也十分严峻,在国力不强的情况下,面对“胡强南劲”的形势,汉文帝采取了正确的策略,终于赢得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匈奴

  自白登之围以来,汉廷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虽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并不能根本解除匈奴贵族的威胁,双方一直处于战和不定的状态。

  刘恒在位期间,为了谋求安定的和平环境,对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继续执行和亲政策,避免大动干戈。然而,匈奴虽然受益于和亲政策,但是却不信守和亲的盟约。汉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边之策。

  当时任太子家令的晁错上书汉文帝,分析汉朝与匈奴双方在军事上各自的长短,建议实行“募民实边”的策略。其主要内容为:在边地建立城邑,招募内地人民迁徙边地,一面种田,一面备“胡”;每个城邑迁徙千户以上的居民,由官府发给农具、衣服、粮食,直到他们能自给为止;迁往边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编制组织起来,平时进行训练,有事则可应敌,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扰,夺回被匈奴人掠夺的财富,则由官府照价赏赐一半。刘恒在不同程度上采纳了这个策略。

  刘恒还在边地建立马苑36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在民间,同样奖励老百姓养马,以满足边防对马匹的需求。

  这些措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改变了单一轮换屯戍的制度,既有利于对边郡的开发,又大大加强了抗击匈奴的防御力量;有利于休养和生息,使内地的社会经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为后来汉武帝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

  南越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及岭南一带,聚居一种支族众多的越族,被统称为“百越”。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越人,因地处“楚之南”,被称为“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在这里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个郡。秦末农民战争起义爆发后,行南海郡事的赵佗自立为王。

  汉高祖时,赵佗接受“南越王“封号,从此“称臣奉汉约”,成为西汉王朝下的一个属国—南越国。吕后统治时期,对南越实行经济封锁政策,赵佗即以兵戎相见,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刘恒即位后,改变扼杀政策,采取安抚政策,向南越提供发展生产所需的铁器、农具、马牛羊等。并派人修葺赵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坟,置守邑,岁时祭祀。又撤掉进攻南越的军官,拜赵佗的兄弟做官。然后,遣陆贾再次出使南越。在刘恒诚意的感召下,赵佗谢罪称臣,从而再次赢得了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到武帝时期,岭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已有较大发展。

  刘恒对周边少数民族不轻易用兵,尽力维持相安友好关系,以礼相待,兄弟相称,这对于加强中原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增进友谊,起了很好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汉朝时期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西汉海昏侯刘贺在位27天坏事做尽

随着墓挖掘的深入,人们都在期待更多的科学成果。专家们根据信息判断,墓主有可能是第一代海昏侯。在谜底揭破之前,我们不妨探究一下这位身世奇异的海昏侯的真实面目。刘贺?谁啊?历史上,他既被封过列侯,又做过诸侯王,甚至还当过,经历之精彩丰富秒杀一众网络小说。不过,虽然很多人对他都感觉很陌生,但说到他的几个“小伙伴们”——、西汉权臣、刘洵,大概多数读者都不陌生了。下面我们以这几位人物为线索,简单说说刘贺的传奇经历。网络配图 爷爷汉武帝“惹祸” 我们首先来看汉武帝和刘贺的关系。 汉武帝是刘贺的祖父,刘贺的父亲刘髆,正是有“”之貌,深受汉武帝宠幸的所生(对对对,就是那个“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的李夫人啦)。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刘贺被封为(约在今山东巨野县境)。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继文景之后,开创了西汉王朝前所未有的强盛局面。然而在他晚年也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的对外扩张、个人的奢侈、用法的严苛,使得国库空虚,社会矛盾尖锐。 另一方面,汉武帝与太子之间因个性及治国理念的差异潜伏着矛盾,加之武帝晚年身体不好,于是奸臣从中挑拨,认为是有人利用巫蛊作祟,酿成了“”。 最终,及卫皇后自杀,均被诛杀,唯一的幸存者仅有太子之孙,汉武帝的曾孙,即后来的汉宣帝。“巫蛊之祸”发生后,汉武帝也逐渐意识到戾太子是被人冤枉的,又大肆处置因迫害太子而上位的那些人,来为太子平反昭雪,并下罪己诏,追悔以前的过失,将国家战略由对外扩张转向与民休息,这即是著名的“轮台诏”,因此避免了西汉王朝倾覆的危险。网络配图 “巫蛊之祸”后,继承人的选择便成为问题。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贰师将军利(李夫人之兄)与亲家丞相密谋立刘髆为太子。然而刘髆并不是汉武帝中意的人选,事发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刘屈氂被腰斩。 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即汉武帝去世的前一年,刘髆去世,其死因不明,或许其中有隐情。最终,汉武帝选择了少子即位,是为汉昭帝,并以霍光、、上官、辅政,霍光成为了“话事人”。 霍光挑中了“软柿子”刘贺 霍光本是西汉名将同父异母之弟,他谨小慎微,加上霍去病的关系,受到汉武帝的信赖,故最终能受遗诏辅政。汉昭帝统治期间,霍光通过一系列举动排除了桑弘羊、上官桀等异己,最终总揽朝政,政由己出。 可是,汉昭帝年仅二十二岁便去世了,又无子嗣,谁来做新皇帝?这个难题自然也落到了霍光头上。 昭帝无子,新皇帝自然首选汉武帝的其他儿子,当时唯独广陵王刘胥尚在,在群臣讨论时,多数人主张立广陵王。不过,广陵王“力能扛鼎,手格猛兽”,颇为出众,霍光对他很不放心,生怕他日后成为一大威胁。恰好这时有人上书迎合霍光的想法,于是,霍光以上官(霍光外孙女)的名义下诏,派人迎接昌邑王刘贺(刘髆死后袭位为昌邑王),以奔丧的名义入长安即位。网络配图 至于为何选择刘贺,辛德勇先生推测大概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刘贺辈分比刘胥低,更便于利用上官太后来“称大辈”;第二,刘贺还不到二十岁,没准儿在政治上“图样图森破”;第三,据说刘贺还“很傻很天真”,更易为霍光掌控。就这样,刘贺传奇性地君临天下了。 不到一月废黜,大跌眼镜 然而,刘贺的传奇并未结束,才刚刚开始。按理,这么一位仁兄被霍光控制顺理成章,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让人大跌眼镜。在即位短短二十七天后,刘贺就被霍光废黜了。 史书记载,刘贺被废的主要原因是他淫乱,不守礼法。包括什么奔丧途中违反各种规定好似旅行啦;到长安城外应该哭丧,刘贺却说嗓子痛,哭不出来啦;即位之后,又行淫乱,沉湎于酒色啦……总之各种不靠谱儿,以至在废黜时,皇太后听取大臣汇报,罗列他的斑斑劣迹,都听不下去了,直说“够了”! 当然,事实果真如此吗?恐怕不完全这样,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对于被废的刘贺而言,历史的记载免不了有丑化渲染的成分。 根本上来说,刘贺被废还是权力斗争的结果。从刘贺即位后的一些举动来看,他貌似在着手恢复皇帝权力,自然引起了霍光的警惕和不满。这应该是霍光废刘贺的主要原因。从废立的过程来看,几乎也是霍光的个人权势在主导。霍光先是私下与车骑将军密谋废立之事,而后在召集群臣会议。当提出要废皇帝时,事出突然,吓得没人敢表态,这时霍光的亲信田延年拿着剑站出来说:“今天的事情得当机立断,谁不赶紧表态,我就把他给斩啰!”震慑之下,大臣们只得纷纷叩头,表示听从大将军安排。网络配图 汉宣帝多方防范废帝刘贺 刘贺被废后,武帝曾孙,“巫蛊之祸”后幸存下来,长于民间的刘洵(初名)被择立为帝。霍光之所以选择刘洵,自然还是觉得他容易控制。 然而,霍光再次看走了眼。霍光生前,汉宣帝委政于他,表面恭敬有礼,内心却非常忌惮。霍光死后不足三年,汉宣帝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腕将霍家族灭,成功剪除了的势力。 当然,汉宣帝仍然面临着废帝刘贺的遗留问题。刘贺被废后,依然回到昌邑,但并无封爵,仅仅赐予他汤沐邑二千户,而原来王家的财物都赐予了他。最初,汉宣帝对刘贺是忌讳和防范的,曾命令当地太守张敞暗中进行监视。网络配图 张敞多次跑到刘贺家中调查暗访,并将情况汇报给汉宣帝,说刘贺“年约二十六七,身体萎靡,仪态不端,妻儿成群,行为言语略显白痴呆傻。”汉宣帝这才终于放心了,并封刘贺为海昏侯(今江西南昌),以彰显自己的“仁德”。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刘贺去世。从公布的厚重的随葬品来看,即便是在废黜之后,这位昔日天子仍然享受着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这显然与被废时仍被允许继续享用原来的王家财物有关。更多的细节,我们只有期待资料的早日公布,以揭开其神秘面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西汉萧何在汉高祖刘邦晚年为什么要自污?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大汉帝国论功行赏——群臣因何被比作猎狗中我讲述了刘邦,建立大汉帝国后,定萧何为首功的事,那萧何在大汉帝国建立之后,有都做了些什么呢?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东,钜鹿守陈豨反叛,刘邦,亲自领兵前去征讨,到邯郸的时候,陈豨的叛乱尚未平定,这时淮阴侯又在长安密谋反叛。依靠萧何的计策诛杀了韩信三族,刘邦在听说淮阴侯韩信被杀之后。 派使者返回长安,封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食邑,并命令一个都尉带领五百名士兵做萧何的卫队。此事大臣们都前来祝贺萧何,所有人都只是看到了刘邦对萧何的恩宠。只有召平一人发现了其中的隐忧。 召平曾经是大秦帝国的东陵侯,秦国灭亡之后,就失去了爵位,成为了普通老百姓,家里很穷,依靠在长安城东面种瓜为生,他的瓜甜美可口,被当时的人称为”东陵瓜“。之所以叫东陵瓜还是因为召平以前是东陵侯的缘故,召平也因此在长安城有了些名气。 这次,召平就对萧何说:”你的在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皇上在外面艰苦作战,而你却留在家中安享富贵,没有任何战功反而加封配备侍卫,这时因为淮阴侯刚刚在关中叛乱,皇上对你也起了疑心。 给你设置卫队保卫你,并不是恩宠,而是为了监督你,现在你应该推掉封赏不要接受,然后将家里的资财全部拿出来支援军队,这样陛下一定会很高兴的。“萧何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依照召平之计行事,刘邦果然非常高兴,也就不再怀疑萧何了。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秋天,淮南布造反,刘邦拖着病重的身体,最后一次御驾亲征,期间刘邦曾多次派人回来询问,萧何在干什么,萧何知道刘邦又怀疑自己了,所以,就像陈豨反叛时一般。 因为,刘邦在前线平乱打仗,所以就在后方抚慰勉励百姓努力耕作,并把家中的财物全部拿出来支援军队。这时候,萧何的以为门客看出了问题,便对萧何说:”你不久之后就要遭受灭族之灾了。你位居相国,功劳第一,还能增加什么赏赐呢? 然而你刚到关中,就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十几年来,人们都依附你。如今你还在努力不懈地去赢得人民的拥护。皇上之所以派人多次来慰问你,是害怕你在关中威望太高。现在你应该多买些田地,做些放债之类的卑贱之事来败坏自己的名誉,这样皇上才会安心啊?“ 其实,此时的萧何,与当初的韩信一般,都已经到了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地步了,而且,萧何在关中经营了十几年,这十几年间,虽然在相争时期,曾存在虐民现象,但是,在大汉帝国建立后,萧何也对关中百姓做出了一定的补偿。 而刘邦虽然一直是关中之主,但是,他留在关中的时间,并不是特别多,在百姓心中对他的拥戴,反而是不如萧何的,之所以萧何没有像韩信等人那样,被处理掉,是因为,他毕竟是一个文官,没有反叛的能力。 更何况如今诸王反叛,天下不稳,刘邦还是很需要萧何为其稳定后方,保障军需的,但刘邦也定然不会,就这样放任萧何继续收拢关中民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等诸王平定之后,下一个遭殃的必然是萧何。 当然,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之人,也不是没有自救的方法,想当年秦国老将的应对之策,就是很不错的。 在王翦率秦国六十万大军出征之前,曾向索要了许多的良田,房屋,池塘。在行军途中,也多次派人回去询问嬴政是否兑现。 而王翦这么做,就是为了安定秦始皇之心,毕竟举国之兵皆掌握在王翦之手,恐怕觉也睡不安生吧!事成之后,王翦又如何能活命呢?只有自污,让始皇帝觉得自己贪财以及顾念子孙,就不会认为他有谋反之心了,如此一来才能保证自己以及家人的生命安全。 所以,在听取门客建议后,萧何便开始低价购买田地,并且向百姓发放高利贷,使得关中百姓对他渐生怨恨之心,刘邦的使者将此事报于刘邦之后,刘邦心中大石便放下了,此后,也没有再派人回来询问萧何在做什么。 其实,在古代给皇帝大功,也是很难的一件事,你做得少消极怠工有罪,做得多了没办法封赏了,就只能换来诛灭九族的赏赐了,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真的挺有道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汉文帝西汉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