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古代不打仗时也没有缺粮 一到打仗为什么就喊缺粮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打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为什么古代一到打仗时,军队就喊缺粮?平日里却不缺粮呢?

  平日里一点都没事,为什么一到打仗的时候就缺粮食了?是这些士兵中饱私囊了还是背后有其他的猫腻呢?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古代平常的时候,那是一点事都没有,可一旦到了行军作战的时候就会听见各种缺粮食的声音。

  如果真的缺粮食,在打仗之前就应该跟朝廷汇报了,而不是等到战争打到一半再给朝廷说缺粮食了呀?

image.png

  这背后究竟有着什么猫腻?为什么说古代行军作战的过程当中缺少粮食是部队无法进行紧急动员的最大故障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1点:最简单的粮食运输问题

  曾经我的一位学生做过探讨,如果在诸葛亮六出岐山的时候,每一次讨伐曹魏都携带一大堆的方便面,那请问战争能不能成功?

  我被这样的谈论给吸引住了,不得不说这个孩子的脑子比较机灵,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打败曹魏根本不在话下。

  因为这在无形当中解决了古代士兵的最大难题,那就是吃饭问题。

  一些人肯定会说,平日里的时候这些士兵都有饭吃,为什么一打仗这些士兵就没有饭吃了,是因为剧烈的运动导致消耗加大,导致粮食缺乏吗?

  只能说是,但也绝对不全是。

image.png

  因为古代打仗有一个特殊的点,这个点我们可以称之为绝对意义上的缺陷,叫做粮草运输问题。

  要注意,古代可是没有火车飞机的,也没有大货车大卡车。要想把粮食运送到前线去,就必须依靠人的力量肩扛手挑,能带多少带多少。

  所以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以汉武帝为例,汉武帝命令士兵和北方的匈奴进行战争,最终打到了漠南地区也好还是漠北地区也好,反正打出去了,那这些士兵要不要吃饭?

  当然要吃饭,士兵又不是钢铁,加点石油就完了。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那这些粮食怎么运送过去呢?

  有一部分粮食是在行军作战的时候士兵们随时携带的,但携带的粮食终究是有限的,剩下的一部分粮食就需要从后方源源不断的往前线运输。

  运输粮食的时候就出问题了,请问那个运输粮食的人他需不需要吃饭?

  举一个简单例子,一个人携带了两小车的粮食,总共可能有200斤或300斤,他要从最后方运送到战争的前线,可能需要10天时间,请问在这10天时间里这个人需不需要吃粮食?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必须吃,而且得吃饱喝足了。如果不吃饭的话,自己带的这一部分粮食根本就运不到前线去。

image.png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一个诡异的问题,这些人把粮食运送到前线,必须流出接近二分之一的粮食是给自己填饱肚子的,剩下的才是给士兵们去吃的。

  尤其是艰险的战争,越是在边境地区行军作战就越是如此。

  比如清朝曾经发起过几次大规模的行军作战,这些行军作战动辄就要耗费几千万的银子。

  而这几千万的银子当中,除了发给士兵的赏银之外,接近1/2甚至更多的银子全都用在了粮食的购买上。

  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将领在中间动了手脚,比如一部分粮食其实是给自己买大鱼大肉去了。

  比如清朝的年羹尧,前线的士兵都吃不饱了,自己还顿顿烤羊肉,那日子过得一个滋润。

  但是也没有办法,毕竟当时清朝能拿得出来的人才有限,除了年羹尧之外,别的人好像都不能够担当如此重任,皇帝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image.png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古代只要行军作战就缺粮食吃,而其中缺的粮食,最重要的环节大体可以分成两个,第1个是部分朝廷官员在中间贪污受贿,第2个是粮食运输过程中的成本问题。

  这其中最重要的成本就是远距离运输。

  在远距离运输的同时还要必须保证前线的士兵有粮食吃,而保证前线士兵有粮食吃的必要条件,就是必须保证运粮食的那个士兵能够活着把粮食运送到前线。

  那这个士兵如何能活着把粮食运送到前线呢?

  就需要源源不断地给这个士兵粮食吃,所以中间过程当中粮食的损耗是非常大的。

  如果路上再遇到敌人趁机截断了粮食的道路,所带来的损失就更大了。

  第2点:古代战争更像是粮食战

  比如曹操在对待凶猛的敌人时,明明已经觉得打不过对方了,可突然之间得知了敌人的粮食所在地,立马就率领士兵连夜骑着战马把人家的粮食给烧掉了。

  要注意古代的粮食消耗战争,其实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会发现有数不清的战争,敌人冲着你来了不是要去和你打仗,而是趁着你不注意偷偷摸摸地绕到你的后方,然后一把火把粮食给全部烧了。

  他们来的目的不是为了抢夺粮食,而是为了把粮食全部销毁。

  只要这些粮食销毁了,那么你的士兵就会饿肚子,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面,就算是有心行军作战,也没有这个实力了。

  所以我们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来,古代行军作战,粮食的运输本身就已经成问题了,如果再稍不注意某个粮仓被对方截了胡或者一把火烧了,那么粮食危机将会越来越大。

  第3点:古代战争时期,士兵们不能自己种粮食吃

  我们以明朝为例,朱元璋统治时期为了保证朝廷的警惕性,万般无奈下了一道新的军事统帅指令,要求士兵在非军事战争时期也要去种地去收获粮食。

  这样的一条命令,其实原本也没有问题。

  但是不妨想象一下,如果突然之间有了战争,士兵们绝对不可能继续种地了,拿起锄头来和敌人拼命,也实在是不像话。

  大概率是携带着自己的武器在战场上和敌人厮杀,而这种情况之下就容易出问题,出什么问题呢?

  之前的粮食没人种了,士兵们原本自给自足的模式彻底被打坏,这个时候就必须从民间收集更多的粮食来给士兵用。

image.png

  而在行军作战的过程当中,极有可能因为战况的原因,导致敌方的士兵侵入到了我们国家去抢夺更多的粮食。

  或者因为战争的原因损坏了部分良田,普通老百姓不敢在这些地方种粮食,而士兵们出于战略考量,必须往前推进或者往后撤退,这一块原本能生产粮食的地方也就变成了荒地。

  因为战争就会导致粮食变得更加稀少。

  除此之外还会因为有战争,士兵们吃的粮食会更多,粮食的消耗速度更快,可粮食的产能并没有供应上,除了使用储备粮食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方法。

  如果再来个天灾,朝廷必须要赈灾的话,那么士兵们的粮食数量就会减少,老百姓原本能吃到的粮食数量也会减少,这件事情一旦处理不好就容易激起民变。

  所以古代的时候,只要到了行军打仗就必然会缺粮食,不是前线缺粮食就是后线缺粮食,再要么就是因为某些原因某个地方缺粮食,这几乎是常态。

image.png

  这也是为什么永乐皇帝每一次出征之前都必须有一个缓冲期,保证足够的时间里面去筹集到足够的粮食,这些粮食先储存起来,等到行军作战的时候再去使用。

  这样的一种储存机制最起码能够保证前线的士兵吃得饱,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报效国家。

  所以我们不妨再回到之前的话题,如果古代行军作战时,突然之间发明了某种武器装备,这种装备可以源源不断地制作能填饱肚子的粮食,那么这个国家是否会立于不败之地?

  只要不出大问题,最起码在和其他国家全军作战时,能够占据主动优势。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一个生产力的问题,现阶段某些国家发生战争的时候,更多的是火药武器的缺失,很少会听说粮食的缺失,而在古代粮食缺失往往是最为致命的。

淮军为什么打仗老是输?真相是什么

在大清灭亡之际,中国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个混乱的时候有的人便借此机会也手里掌握了一支自己的军队。其中这几面有两个人最为出名一个是,一个是。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领导的是湘军,而李鸿章领导的也是淮军。而湘军部队是出了名的有纪律的部队,而曾国藩又是一个十分有领导才能的人,所以在李鸿章的带领下湘军则是非常出名的,而淮军这个时候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但是人家淮军也有淮军的优势,淮军最大的优势就是淮军的武器装备十分的好,因为李鸿章对装备的要求比较高,他则有能力从朝廷里要出来钱,所以淮军用的都是洋枪,武器方面绝对是一流的。所以要是淮军和外国军队火力作战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是肉搏就不行了。淮军这个时候的那种军心不稳就显示出来了。 其实可能是因为腐败吧!所以在李鸿章的观念里他觉得只要是武器厉害就能够胜利,所以他就一味地和朝廷要钱让武器更加的先进。当年李鸿章带七千兵去上海,而这几面一半的兵都是曾国藩的兵,而且还给了李鸿章几名湘军的将领,再加上湘军的战术和洋枪的威力,所以显出颓势,李鸿章的湘军才胜出。 其实淮军最大的缺点就是人心不齐心理素质差。而在湘军就不存在这一问题,因为曾国藩这个人十分会做思想工作,对于军队的思想工作他也是十分的注重,他像士兵们灌输和理学思想,而且还让战士们经常读书,他还把一些励志的歌谣念给士兵们听鼓舞他们的士气。 湘军的将领们也都是挑选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所以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自然也能够显示出来与不读书人的差距,而淮军每天则都是吃吃喝喝,里面基本上没有几个文化人全都是一些粗人。 所以有的人也说要是当年甲午中日战争参战的是湘军的话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结局,毕竟中国并不是武器不好才会失败,败得从来不是天意而是人心!而湘军的人心绝对要远远凝固与淮军。 随机文章隋炀帝杨广的政治行为是怎样的世界上最酷的木乃伊,身披袈裟头戴墨镜(木乃伊中的犀利哥)切尔诺贝利巨鼠,因为核辐射发生了基因突变/凶残的吃人虫洞里面是什么样子,速度有限/距离极短/可将遥远两点重叠在一起没有月亮地球会怎么样,没有月亮人类能生存吗(人类无法生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湘军打仗有多厉害?曾国藩将一个详情做到了极致

自金田起义之后,声势日隆,而由于承平日久,腐朽落后,军和绿营都不堪重用,。鉴于江忠源等人的经验,清政府决定鼓励地方办团练以保境安民,一天之内任命四十三名在籍官员为钦办团练大臣。然而下来,只有和他的湘军取得了成功,其中成功的原因,长期以来都是学者的研究的重点。 湘军能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细节是不可忽视也为后人津津乐道的,那就是曾国藩提出的:“扎硬寨,打呆仗”的思想。 后半句有时候又称为打死仗,不管是打呆仗还是打死仗,这都很好理解,然而“扎硬寨”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文人出身的曾国藩,在带兵之初,因为经验缺乏,曾经被太平军多次偷袭,吃足了苦头。岳州之败就是一个例子。后来,他总结经验,思考不足,又通过高人指点,并结合自己的个性,提出行军打仗安营时必须“扎硬寨”。 所谓“扎营寨”,就是部队每到一处住宿时,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雪,都必须挖掘战壕。这个战壕怎么挖?曾国藩曾经是这样要求的: 筑墙须八尺高,三尺厚;壕沟须八尺宽,六尺深;墙内有内濠一道,墙外有外濠二道或三道;壕内须密钉竹签。 曾国藩对于这个做法极为看重,他不仅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不打折扣的执行,即使他后来坐镇指挥,很少亲临前线,但每次湘军将士出战,他都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此事,视为湘军的法宝。 这个方法弊端是很明显的,首先,它耽误了行军的速度,安营时,部队要挖沟挖壕垒墙,拔营时又需要将竹签等一一带走,非常耽误时间。其次,它让部队减少了训练和休息时间,更多的时候,湘军就像一支工兵部队,走到哪里修到哪里。再次,这个方法严格执行下来,必然会导致延误战机,就说过曾国藩用兵“每苦钝滞”,贻误战机。 但是曾国藩就不以为然,坚持要用这个方法,而且凭借它一支打到天京城下,剿灭了。因为这个方法的优点实在是太大了。 第一,它防备了偷袭,让湘军永远处于不败之地。自从采用了“扎硬寨”的方法,李秀成多次要偷袭湘军都无功而返。曾国藩的弟弟更是将此法发挥到极致,攻城时也采用,以致于获得了“曾铁桶”的外号。 曾国荃攻打安庆、天京时将这个战法发挥到了极致。他甚至一圈又一圈的修筑高墙和深沟,雨花台一战,曾国荃仅带着两万人的“吉字营”湘军面对李秀成带着的几十万人大战了四十六天都立于不败,全靠这个方法。 第二,这也让湘军减少了伤亡损失。曾国藩深知,朝廷没有授予他无限制的权力,他只能从湖湘招募士兵,而兵源是最可宝贵的资源,他没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将士,不可能用人命去堆积胜利。 因此湘军采用这个阵法,守城中能让太平军,攻城时,每到一个地方,先不急着和太平军打,还是扎硬寨,而且是一圈又一圈的扎,知道对方援兵打不进,突围冲不出,在城中弹尽粮绝才攻击。所以在湘军历史上,阵亡三千人的战斗很少,仅仅在武昌出现过。 曾国藩立下不世之功,可是后人仿佛数不出他的经典战役,他仿佛就是在不断的围城挖壕之中,又笨又慢的赢得了一仗又一仗。 别人说他不善奇谋,他就不不指望自己能有什么奇谋,更不认为自己善于带兵,他在意的是自己先不输,这样每一次赢一点,积小胜而大胜,直至完胜。他如同最高明的拳师,每一招都是大巧不工,从不投机取巧。 同样,也就是这个方法,培养了湘军独特的气质。那就是老老实实,从不投机取巧,不麻痹大意。他们知道,胜利不是靠一两个雕虫小技能获得的,而是凭借扎实的基本功,靠着吃得苦霸得蛮的倔强作风而取得的。 随机文章唐朝最传奇皇帝非武则天竟是被太监当傀儡推上皇位的傻子专家解读新疆ufo事件悬停5小时,最快速度达1.6公里/秒二战钢铁火神之喷火坦克,苏联红军火烤日本关东军(威慑杀敌利器)鲨鱼为什么没有肾脏,靠体表排泄氨排泄/嗅觉器官最敏感雪花是什么形状,美丽的雪花形状各异/一般不会超过六角形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打仗古代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