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明代言官体制有哪些优缺点?详解其制度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言官在历史一般是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同时为了防止言官系统腐化,这个官位本来给的不是巨大,那么明代言官体制有哪些优缺点?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代言官制度的组成

  本来,帆叶网,在我国明代言官制度在洪武年间就开始形成明代言官,重要包括以下几种官职。

  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殿中侍御史,侍御史等等。

  还有一种主要的言官就是所谓的给事中,所谓的给事中就是在六部当中,各自选择两个人成为给事中,这个职位仅只是正七品,这些人组成的明朝的言官体系,但是言官体系依然有的很大的缺点。

  明朝言官的具体缺点

  在明朝言官体系建立的同时,宦官制度也开始逐渐建立,宦官,就是所谓的太监,他们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军事的监军,以及帝王的服务者,但是永乐朝以后,这种局面出现开始发生改变,因为君主不再像明太祖朱元璋和朱棣那样强势。

图片.png


  于是乎太监势力就静静地抬头,其中最主要的转折点就是在英宗时期,英宗时期,朝政被“三杨和当时的太后所把持,所以英宗自己对从小陪伴的自己身边的太监王振产生了深厚的情谊,一开始有太后和三杨压着,王振还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事情。

  后来,太后和三杨去世,王振开始打压言官,言官因为职位低下,开始分化,首先是有一部分保存为了自己的前途,投靠了王振这个人就是右都御史陈智。

  他找了一个借口说当时当作英国公的使张辅犯错,说当时的言官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所以应当被惩处。

  最终英宗帝王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所有给事中都被杖责20,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讯号,因为一旦言官因为犯错而要遭受身体上的惩处。

  那么言官的胆量就会受到巨大的打击,因为他们都已经不敢再说话,当时为了让皇言官发挥他们应该发挥的作用,帝王一般都会让言官位卑权重,但是这个安排在这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宦官完全可以轻易地打压言官。

  后来,这些言官门中有不少人都答应了王振的要求,开始成为王振干政的主要工具,他们搜罗大臣的罪状,于是大臣开始大规模的被弹劾,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言官已经成为了别人控制的工具,更为悲剧的是这个人还不是帝王。

  而对于那些不愿意屈服的言官,王振的处理方式更是狠辣,有两名言官就因为剿杀贼人不利而一被凌迟,一被斩首,本来,这都是言官位卑而权重导致的。

  因为位卑,所以很容易被宦官们控制,因为权重,所以很容易被宦官们记恨,这些事情都是有明朝言官系统的的不足之处所导致的。

  言官系统没有发挥作用的真相

  本来在明朝时期,言官系统之所以没有发挥作用,反而宦官能专权,真相有三,第一,言官实力太低虽然说言官确实是为群众办事,在官场上还是要看你的品级究竟如何的。

  由于他们的品级太低,最后在宦官面前缺乏反制的能力,第二在于宦官肯定自幼伴于帝王左右,对于帝王来说,要说感情的话,肯定是宦官更加深厚。

  而对于言官可能很多人还挺讨厌,反正就是这帮人怎么这么烦,天天吵吵吵吵,言官的权力,重要在于他们是可以直达天听而且一般情况下大帝王是不会轻易给言官非常严重的惩处。

  这也是为了保证言官奏事的积极性,但是在言官出现的时候,他们通常都会遇到一个很怠政的帝王。

图片.png


  比如嘉靖帝王天天沉迷炼丹,比如万历帝王因为身体真相或者说压根就不想见到言官天天吵架所以他很多年都不上朝。

  而言官上书,可能正好是太监先看,而对于帝王难来说,对太监的信任程度,一般情况下也要高于言官,因为宦官们无论如何,都是自小出现的玩伴,所以说,对于帝王来说,更喜欢和他们在一起。

  而且言官由于有闻风奏事的权力,所以会显得比较烦人。甚至不同的言官也会有互相吵架了,所以当帝王们大多都不想见到言官毕竟宦官无论权力大小,你都还是帝王的奴才,所以一旦帝王发火就可以随时把人给换掉,所以他们对于言官一般都是比较讨厌的态度。

  由于宦官的背后经常站着帝王,所以盐官们在和宦官进行斗争的时候,也会有很多顾忌,毕竟也这些人背后站着的是帝王,而帝王是自己要效忠的对象,所以如何说明清楚自己要想中的对象是帝王而和宦官的斗争,仅仅是为了胆怯宦官乱政。

  对于言官来说就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而且在帝王不上朝的情况下,宦官们经常会带替帝王看奏折,这样的情况下,言官们做事的权利也完全没有得到发挥,而与此同时,出于防范大臣专权的考虑,帝王给言官的职位通常都不是很高。

  所以宦官们有权利,也有职位,还有帝王的信任。这样的话,言官监督体系本身就不再具有监督的意义,而且我每次任命的言官,也并不都是那些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区的大丈夫,还是有很多人会屈服于眼前的利益或者胆怯受到惩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儿宦官专权的时候,言官会成为宦官的喉舌,或者说会成为宦官干政的一个摆在台面上的东西,所以位卑本身对于言官来说,就是一个无法面对的原因,而且言官系统本身对于同一件事也经常会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如果一个人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都无法得到统一的话那么言官本身就不再具有监督的意义了虽然说在明代也有很多言官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职责,但是这些言官付出的代价,并没能掩盖明朝言官体系原来所有的一些缺血。

图片.png


  本来还是要因为帝王不放心的缘故,他们在情感上到离场都更加清晰,虽然说这些明朝的太监,最终的结局都很悲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曾经权倾一时,并且确实有个撼动朝纲的能力,也许再下一任帝王严厉上一任帝王所信任的太监,不再为自己所系列。

  但是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责任一直都没能够改变关至于言官,要么保持沉默,要么自己就倒向了宦官便是那些没有主动倒向宦官的人到了最终下场也非常惨,所以言官的监督系统在于权和位的不确定性。

  这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和不相匹配才让言官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官职非常大的人,但是,本来言官的本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天大地大,还是帝王最大。

  如果帝王讨厌你,那你的官场之路就永远都不会顺畅,所以说,言官制度也好,宦官也好,都是在帝王手下的人。而且言官本身本来也不是铁板一块,之间也会经常互相攻击,这就是所谓的党争。

明朝主考为防止作弊,使用了什么妙招?

今天的西安市,有个十分特别的地名,它和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小编今天不说,那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许都不会有人再提起它。在其背后,到底有着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需要先给您科普一下古代的。科举起源于,到明朝时期发展的极为鼎盛,虽然整体的考试规则没有改变,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却做了一些人性化的改革。 比如正常的科举考试流程是,先在各县参加童试,然后在各省参加乡试,再然后到京城参加会试,最后就是在朝廷参加殿试。由此可见,每次考试都不在同一个地方,但在明朝时期,朝廷为了方便考生,就会将乡试和会试放在了一起。 在明朝的西安地区,朝廷就把乡试和会试安排在了同一个地方,虽然看起来很人性化,考生不用再舟车劳顿远赴京城参加会试,但是却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人多容易乱,而一乱就不好管,因此也就滋生出了考试作弊的现象。比如,夹带小抄,带书,甚至是有考生把书抄在自己身体上。 对于的考官来说,这些作弊手段还是很容易被识破,另外在考生进入考场之前,还会要求脱去衣服检查等等,因此也可以避免一部分作弊事件的发生。但是有一种作弊手段,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让监考官们每年都感到很头疼。 那就是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几个人合伙翻越围墙,到外面把书本拿进来,或者是外面的人翻越围墙进来送“资料”。因为在当时一场考试要考3天,并且考生的食宿都在考场内,因此考生也就相对自由,另外再加上监考官又不可能24小时都盯着同一个考生,所以也就给考生作弊创造了机会。 而翻墙就成了令主考官挺头疼的一件事。 这一年,一位监考官在路上看到一群孩子在玩闹。一个小孩不小心碰到了枣刺,尖利的枣刺让这个孩子疼得直哭。监考官灵机一动,就令人取来一大筐枣刺,将它们全部均匀地倒插在考场四周的围墙上。这样一来,考生就再也不敢翻越围墙了,这个方法有些土,但确实有效地遏制了考生作弊的现象,同时也还诞生了一个地名,叫做枣刺巷,后来又经过美化,改成了早慈巷,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早慈巷背后的故事,虽然听起来不是那么的光荣,但对我们今天来说,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一来,它告诉我们考试不能作弊,你看在明清时期,那些考试作弊的人,虽然获得了一时的高分,但是却没任何的真才实学,最后还是注定要被社会所淘汰;二来,告诉我们生活虽然很简单,但是简单中也蕴藏着大智慧。因此,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和那个监考官一样,做一个睿智的人。 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曾经的早慈巷还依然存在,同时也承载着每一个西安人对历史的记忆。如果读者们有机会去到西安,那不妨也去早慈巷走走,或许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会给您带来思考历史的一种新方式。 随机文章解密:宋代变法名臣王安石为何会一直刁难苏轼?英国旗舰玛丽·罗斯号沉船,700船员仅仅生还40人中国速度最快的导弹东风21D,可穿透1500公里防线打击航母韩国萨德部署完成了吗,萨德部署完成(中国一半国土在美军监视内)河北ufo最真实视频探秘,树林上空惊现碟状飞行物(视频疑似作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朝苏州府人口有多少?哪个省的人口最多

经济最鼎盛时期的年间,到底有多少人口,学界争议很大。有的认为只有6千万,有的认为将近2亿。 在明朝人口统计中,明开国末年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注定是个绕不过去的节点。在这一年,明朝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人口统计数据——6054万人。这只是纸面上的人口数据,当时的总人口应该超过7千万。 明朝的人口分布,主要是指内地,既十三个布政使司加京师南京。这些地方是明朝直接统治的区域,、东北、西北,以及最西南的地区没有计算在内。 首先是京师南京。这里的京师,不是指南京一座城市,而是整个直隶。也就是现在江苏(含上海)和安徽,迁都北京后,将原来的直隶称为南直隶。 苏皖沪两省一市加一起,面积也不到24万平方公里,人口却非常稠密,达到了1075万人。这还没有包括拥有军籍的116万人。无疑,直隶是明朝人口最多的地区,但其中也密有疏。苏州人口最多,仅一个府,就有235万人,占了全“省”约五分之一。而皇城所在的南京(狭义上的城市),“只有”120万人。这个数据在直隶只排第三,松江府的人口比应天府还多一万多。 直隶省的人口,主要分布淮河以南,尤其是长江流域。比如常州府有77万人,扬州府有73万人。而淮河以北的军事重镇徐州,当时连府都不是,人口也只有18万。 徐州等苏北地区是当时明朝两大人口聚居区的过渡地带。徐州以北就是山东,洪武二十六年,山东的总人口是525万(不算军籍人口20万)。525万人口的山东自然不能和直隶相比,但在刚平定战乱不久的北方,这个数据已经不少了。 需要说明的是,山东这525万人口中,不仅包括山东六府,还包括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辽东。辽东北控女真,西控北元,东控韩日,战略地位太过重要。再加上辽东人口较少,明朝只在辽东设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辽东的民政都跨海隶属山东,包括人口统计。辽东人口非常少,加上百军籍的,总人口只有50万,相当于山东的十分之一。 不过,辽东的面积不小,12.4万平方公里,而山东的“总面积”只有27.3万平方公里(剩余的是山东本部的面积)。 再往北,就是明朝未来的国都北平了。明朝在这里设布政使司,下管以北平为首的八个府。这一年(1393年),北平布政使司辖区的总人口达到264万人,看似不多,但要知道,当时的北平,处在与北元对抗的最前沿。 从北平往西,到了面积16万平方公里的山西。山西布政使司辖区的人口明显多了起来,达到508万人(含38万军籍人口)。山西面积不小,但只有四个府:太原府、平阳府、潞安府、大同府,外加四个直隶州。 北平(辽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抗北元,往南的西侧(山西)、东侧(山东)各有人口五百万,堪称是直隶(南京)北线防御的缓冲带。即使北元兵冲破北平防区,但山东和山西的人口较多,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北元南下的速度。 在古代,人口密疏与否,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在军事上行进速度的快慢。 山西以南是河南。河南16.4万平方公里,人口216万(含25.3万军籍人口)。河南以西的陕西布政使司,人口略多一些,287万人(含23万军籍人口)。由陕西入四川,人口更少,146万人,甚至比苏州一个府还少了近百万人口(不含四川的20万军籍人口)。不过,四川地处西南,各种情况非常复杂,人口较少是可以理解的。 而从四川往东进入湖广,人口又多了起来,湖广布政使司(辖湖北、湖南)人口580万(包括50万军籍人口、60万非人口)。 湖广省以南是广东,总人口324万(含23.5万军籍人口)。当时的广东省辖区,除了现在的广东省,还包括海南省,以及现在广西的沿海地区。广西在当时是个内陆省份,总人口148万(不含10万军籍人口),和四川差不多。 云贵地区,情况更为复杂和特殊。云南总人口只有71万,军籍竟高达45万,仅明朝在云南的驻军就有12万,再加上24万随军家属。贵州总人口有126万,但其中有32万却属湖广布政使司(及湖广都指挥使司)管辖。 湖广的东边是江西、浙江、福建。江西人口达到906万,浙江人口有1048万(不算军籍人口30万)。而江西和浙江的面积,和现在的赣、浙两省几乎一样,没有变化。面积12万平方公里的福建(不包括对面的大岛)看上去,平原较少,人口却不少,达到419万(含27万军籍人口)。 这还只是明朝草创初期的人口数据。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定,(1425年至1435年在位)以后,明朝人口不断增长,最终到达了万历年间的顶峰值。到了明末战乱,明朝人口又大幅度减少。 随机文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为什么有人相信ufo,美军曾建UFO研究基地/霍金曾预言UFO存在水星和金星哪个温度高,金星水星表面温度是多少(金星温度更高)太阳系到底有多奇怪,整齐的系内宇宙空间/里外折腾的木星无毛定理是什么意思,黑洞仅有三种参量确定/霍金表示是无稽之谈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