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国本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为何在战国初期沦落为一个老弱小国?
秦国原本在春秋时期属于四大强国之一,在战国时期也是七雄之一,但是在春秋末、战国初时,秦国对比其他几大强国,实际上已经算不上强国行列。这时秦国不仅国力衰弱,军事方面也不行,疆域比起之前也缩小了很多,基本上已经沦为二流国家。所谓“弱国无外交”,此时秦国霸业已衰,为此遭到了中原诸侯的排挤,被当成戎狄一样对待。
那么问题来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为何会在春秋末、战国初时沦为二流国家呢?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国君能力有限,没有太大作为;二、活人殉葬制度、导致人才断流。
自秦穆公去世后,到秦献公即位之前的这段时期中,在位的秦国君主能力平平,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尤其是秦献公即位之前的几任秦君,当时秦国甚至还出现了大臣专权的情况,导致秦国日渐衰落。
也不是说这段时间秦国就没有出过有能力的君主,比如秦景公,只不过他们在位时刚把国家治理得有点起色,但后世之君却能力不行,秦国依然只能继续衰落。如果在这段时间中,秦国能连出几位像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那样有能力的君主,即便不能带领秦国更加强大,也至于会衰落成二流国家。
除了秦国君主能力有限的原因外,秦国的衰落和一项制度也有很大的关系。在秦武公去世后,秦国首开活人殉葬制度,给秦武公陪葬者就多达六十六人。之后活人殉葬之风在秦国盛行,秦穆公去世后,殉葬人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七十七人,其中还包括了很多有能力的大臣和优秀的将领。
此举不仅使秦国接下来出现了人才断层的情况,还导致其他国家的人才也不敢投奔秦国。各国士子入秦名利没捞着也就罢了,搞不好还要为秦国君主殉葬,这给谁,谁能受得了啊!
“人家为你出谋划策,让你做大做强,你秦国却想要人家为你殉葬,这还有没有天理,有没有王法了!什么叫过分,这就叫过分。”
正是因为这种残忍的活人殉葬制度,致使秦国人才断流,以至于几乎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严重地阻碍了秦国的发展。而国君能力又有限,再加上邻国晋国又很强大,秦国只能被局限在关中之地,不断衰落,甚至到了春秋末期,秦国的河西之地也被三晋侵吞,秦国进一步衰落,从原先的强国沦为二流国家。
直到秦献公即位,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之后,秦国自此才再次逐渐强大起来。秦献公的这次改革不仅废止了在秦国实行几百年之久的活人殉葬制度,还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加上秦献公在位时期,在对外军事方面取得了多次胜利,重新提高了秦国在诸侯之间的地位。其中第一次收复河西之战(也称为石门之战)中,秦国取得前所未有的大胜利,此战斩首魏军六万余人,连周天子都专门向秦献公表达祝贺,并赐予秦穆公一样的称号(西方诸侯之伯)。
秦国才再次步入强国之列,位列战国七雄之一。秦献公去世后,其子秦孝公继位,秦国在实行商鞅变法之后日渐增强,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接下来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秦国的发展史,以便更好了解秦国为何会从强国之列衰落成二流国家。
秦国发展史,马夫成诸侯
秦国开国君主秦非子未建国之前,原先只是周天子的“御用马夫”,后来因养马有功,才被周天子封了一块不足五十里的土地,成为周朝的附属国。此时秦国还不是诸侯,后来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秦国才成为诸侯,接着又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秦国称霸西戎,稳定了大后方,这才位列春秋四大强国之一。
秦国祖先秦非子本是周王室的御用马夫,而马在当时属于重要的战略资源,无论是战争,还是农耕、祭祀等都需要大量的上好马匹,对周王室来说很重要。只要有充足的马匹供应,便可以加强宗主国的统治力量,不仅可以对周朝境内的各诸侯国起到军事震慑,还可以解除游牧民族对周国的军事威胁。
而秦非子的看家本领就是养马,只要他养过的马就会变成优良健壮的良马,而且秦非子还对马匹的繁殖和疾病预防很有一套。秦非子成为周王室的御用马夫后,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使马群大增,周孝王看到成果后很高兴,便分封非子于秦邑,建立秦国,成为周王室的附属国,让他继续为周王朝好好养马。
不过这时的秦国只是周王朝的附属国,封地不足五十里,不仅要继续为周王室养马,另外还要承担起对抗西戎,戍守边疆的职责。秦国自此便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直到秦人适应了西北边陲之地的恶劣环境后,实力才开始与日俱增,在对抗西戎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因此先后被周太子任命为大夫、西陲大夫。

直到第六任秦君秦襄公时,秦国才改变了“卖命效力”的处境,这时西周最后一任天子周幽王被犬戎杀害,秦襄公因出兵援救周王室,并护送新立的周平王东迁,秦国因功正式被周平王封为诸侯,拥有和晋国、齐国等诸侯一样的身份和地位,并被赐予岐山以西的土地。
不过秦国只是爵位提升,但疆域土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周天子只是将无力控制的土地赐给了秦国,而这片土地上已经布满戎、狄部落,秦国只是名义上拥有了这块土地,实际上还需要秦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唯一的优点就是拥有了“合法”的扩张权。
秦襄公看着封赐给自己的土地却在别人手中,越想越不得劲,便对占着土地的戎狄发动了进攻,但出师未捷身先死,秦襄公在战场上突然去世了。之后经过秦文公、秦宪公、秦武公等数代君主的努力,才将岐山以西的土地纳入秦国,同时也开拓了不少疆土,秦国势力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的渭水流域,并迁都于雍城。秦国也从原先的马夫,成为中原以西的新兴强国。
秦国称霸西戎,奠定春秋四大强国基础
秦穆公继位后,决定向东发展,便乘机攻灭了晋国的属国滑国,而晋国作为当时的中原霸主,为了维护霸业,就开始打击秦国,不准秦国东出,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秦晋两国关系也从友好转为世仇。此后秦国东进道路被晋国所阻,直到春秋时代结束,秦国始终没能越过崤函东进一步。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
于是秦穆公决定放弃东进,退出了争霸行列,改而向西进军,夯实国基。这时的秦穆公已经变得沉稳很多,采取先强后弱,以此征服的策略,最终消灭了西戎十二个国家,开辟了上千里国土,稳定了秦国的大后方。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国力得到增强,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的基础。

不过自秦穆公去世后,秦国便走开了下坡路,而秦国东进道路被晋国所阻,直到春秋时代结束,秦国始终没能越过崤函东进一步。
秦国持续衰落,沦为老弱小国
秦穆公去世后,后世之君多为平庸之辈,加上秦穆公去世,有很多人才被殉葬,导致人才断流,秦国便进入持续数百年的衰落阶段。
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屡攻晋国后方,却难得一胜,期间规模大比较的战役有“令狐之战”、“河曲之战”和“辅氏之战”,并且还被晋国夺取了数座城池,即便此时的晋国霸权几欲崩溃。
秦桓公在位时又在秦地麻隧败于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麻隧之战使秦国数世不振,无法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虽然秦景公在位时,与晋国作战取得过胜利,但也无法挽回秦国逐渐衰落的局势。加上晋悼公继位后,再次引领晋国走向全盛,称霸中原,逐渐衰落的秦国终归还是无力再与晋国周旋。
之后的秦君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秦厉共公死后,秦国发生内乱,国政被旧贵族操纵,连秦君都被大臣逼迫自杀,为此秦国数易君主,日渐衰落。秦国的河西地区也是在这个时期被魏国攻占,秦军被迫退守北洛水以西,秦国再次遭到了沉重打击。到了春秋末、战国初时,秦国已经从强国之列沦为偏安一隅的老弱小国。
这时秦国不仅霸业衰落,还失去了河西之地,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如果魏国以河西地区作为攻秦的跳板,甚至都能灭了秦国。

结语:
好在魏国之后将扩张重心移至中原,这才给了秦国喘息时间。直到秦献公即位,在秦国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及对外战争取得了多次胜利,秦国这才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重新有了起色。之后其子秦孝公继位,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秦国自此日渐增强,最终统一了天下。
甘茂简介:战国中期秦国名将,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甘茂,,,名茂,生卒年不详,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 )人,战国中期秦国。 秦国左丞相。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引荐于。三年(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蒲阪时投向,在齐国任上卿。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 后卒于魏国。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甘茂,是下蔡人(今颍上甘罗乡)。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的学说。后来通过张仪、的引荐得到拜见的机会。秦惠王接见后,很喜欢他,就派他带兵,去帮助魏章夺取汉中地区。 秦惠王死后,即位。当时张仪、魏章已离开秦国,跑到东边的魏国。不久,秦公子蜀侯辉和他的辅相陈壮谋反,秦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返回秦国后,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左丞相,任命樗里子为右丞相。 息壤誓言 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对甘茂说:“寡人有个心愿想乘着垂帷挂幔的车子,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满意足了。”甘茂心领神会,便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相约去攻打,并请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秦武王应许了甘茂的请求。甘茂到魏国后,就对向寿说:“您回去,把出使的情况报告给武王说‘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韩国’。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劳。” 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秦武王,秦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达息壤,秦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是什么缘故。 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名称叫县,其实是个郡。现在大开自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远行千里去攻打它们,取胜有很大困难。从前,曾参住在费邑,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正在织布神情泰然自若。过了一会儿,一个人又来告诉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仍然织布神情不变。不一会,又有一个人告诉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扔下梭子,走下织布机,翻墙逃跑了。凭着曾参的贤德与他母亲对他的,有三个人怀疑他,还使他母亲真的害怕他杀了人。现在我的贤能比不上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如曾参的母亲信任曾参,可是怀疑我的决非只是三个人,我唯恐大王也象曾母投杼一样,怀疑我啊。当初,张仪在西边兼并巴蜀的土地,在北面扩大了西河之外的疆域,在南边夺取了上庸,天下人并不因此赞扬张仪,而是认为大王贤能。让乐羊带兵去攻打,打了三年才攻下中山。乐羊回到魏国论功请赏,而魏文侯把一箱子告发信拿给他看。吓得乐羊一连两次行跪拜大礼说:‘这可不是我的功劳,全靠主上的威力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子和公孙大奭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这样就会造成大王欺骗魏王而我将遭到韩相公仲侈怨恨的结果。” 秦武王说:“我不听他们的,请让我跟您盟誓。”终于让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提出反对意见。武王召甘茂回国,打算退兵不攻了。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记。”武王说:“有过盟誓。”于是调集了全部兵力,让甘茂进攻宜阳,斩首六万,终于拿下了宜阳。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讲和。 秦武王终于通过了三川之地到了周都,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后来秦武王跟孟贲斗力举鼎绝膑而死,秦武王的弟弟即位,即秦昭王。秦昭王的母亲宣是楚国女子。由于怨恨从国在丹阳打败楚国的时候,韩国坐视不救,于是就带兵围攻韩国。韩王派公仲侈到秦国告急求援。秦昭王刚刚即位,又是楚国人,所以不肯出兵救援。公仲侈就去托付甘茂,甘茂便替韩国向秦昭王进言说:“公仲侈正是因为可望得到秦国援救,所以才敢于抵抗楚国。眼下雍氏被围攻,不肯下肴山救援,公仲侈将会轻蔑秦国昂着头不来朝见了。韩公叔也将会让韩国向南同楚国联合,楚国和韩国一旦联合成为一股力量,魏国就不敢不听它的摆布,这样看来,攻打秦国的形势就会形成了。您看坐等别人进攻与主动进攻别人相比,哪样有利?”秦昭王说:“好。”于是就让军队下肴山去救韩国。楚国军队随即撤离。 权力之争 秦昭王让向寿去平定宜阳,同时派樗里子和甘茂去攻打魏国。向寿,是宣太后的娘家亲戚,与秦昭王从少年时就很要好,所以被秦昭王任用。向寿先到了楚国,楚怀王听说秦昭王十分敬重向寿,便优厚地礼遇向寿。 向寿替秦国驻守宜阳,准备据此攻打韩国。韩相公仲侈派对向寿说:“野兽被围困急了是能撞翻猎人车子的。您攻破韩国,虽使公仲侈受辱,但公仲侈仍可收拾韩国局面再去事奉秦国,他会自认为一定可以得到秦国的封赐。现在您把解口送给楚国,又把杜阳封给下小令尹,使秦、楚交好。秦、楚联合,无非是再次攻打韩国,韩国肯定要灭亡。韩国要灭亡,公仲侈必将亲自率领他的私家徒隶去顽强抗拒秦国。希望您深思熟虑。” 向寿说:“我联合秦、楚两国,并不是对付韩国的,您替我把这个意思向公仲侈申明,说秦国与韩国的关系是可以合作的。” 苏代回答说:“我愿意向您进一言。人们说尊重别人所尊重的东西,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秦王亲近您,比不上亲近公孙奭;秦王赏识您的智慧才能,也比不上赏识甘茂。可是如今这两个人都不能直接参与秦国大事,而您却独能与秦王对秦国大事作出决策,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各有自己失去信任的地方啊。公孙奭偏向韩国,而甘茂偏袒魏国,所以秦王不信任他们。现在秦国与楚国争强,可是您却偏护楚国,这是与公孙奭、甘茂走的同一条路。您靠什么来与他们相区别呢?人们都说楚国是个善于权变的国家,您一定会在与楚国结交上栽跟头,这是自惹麻烦。您不如与秦王谋划对付楚国权变的策略,与韩国友善而防备楚国,这样就没有忧患了。韩国与秦国结好必定先把国家大事交给公孙奭,听从他的处理意见,而后会把国家托付给甘茂。韩国,是您的仇敌。如今您提出与韩国友好而防备楚国,这就是外交结盟不避仇敌啊。”向寿说:“是这样,我是很想与韩国合作的。” 苏代回答说:“甘茂曾答应公仲侈把武遂还给韩国,让宜阳的百姓返回宜阳,现在您一味想着收回武遂,很难办到。”向寿说:“既然如此,那该怎么办呢?武遂就终究不能得到了?” 苏代回答说:“您为什么不借重秦国的声威,替韩国向楚国索回颍川呢?颍川是韩国的寄托之地,您若索取并得到它,这是您的政令在楚国得到推行而拿楚国的地盘让韩国感激您。您若索取而得不到它,这样韩国与楚国的怨仇不能化解就会交相巴结秦国。秦楚两国争强,您一点一点地责备楚国来使韩逐渐向您靠拢,这大大有利于秦国。”向寿听了后,掂量着利弊,一时下不了决心,便顺口说出:“怎么办好呢?” 苏代立即答道:“这是件好事啊。甘茂想要借着魏国的力量去攻打齐国,公孙奭打算凭着韩国的势力去攻打齐国。现在您夺取了宜阳作为功劳,又取得了楚国和韩国的信任并使它们安定下来,进而再诛罚齐国、魏国的罪过,由于这样做了,公孙奭和甘茂的打算便都将化为泡影,他们在秦国的权势也就会进一步削弱。” 甘茂终于向秦昭王提出,把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竭力反对这么做,但没有成功。向寿和公孙奭因此而怨愤,常在秦昭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甘茂恐惧,怕有不测,便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乘机逃亡而去。樗里子与魏国和解,撤兵作罢。 弃秦奔齐 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路上恰巧碰上苏代。当时,苏代正替齐国出使秦国。甘茂说:“我在秦国获罪,怕遭殃祸便逃了出来,现在还没有容身之地。我听说贫家女和富家女在一起搓麻线,贫家女说:‘我没有钱买蜡烛,而您的烛光幸好有剩余,请您分给我一点剩余的光亮,这无损于您的照明,却能使我同您一样享用烛光的方便。’现在我处于困窘境地,而您正出使秦国,大权在握。我的妻子儿女还在秦国,希望您拿点余光救济他们。” 苏代应承下来,于是出使到达秦国。完成任务后,苏代借机劝说秦昭王说:“甘茂,是个不平常的士人。他在秦国居住多年,连续三代受到重用,从肴塞至鬼谷,全部地形何处险要何处平展,他都。如果他依靠齐国与韩国、魏国约盟联合,反过来图谋秦国,对秦国可不算有利呀。” 秦昭王说:“既然这样,那么该怎么办呢?”苏代说:“大王不如送他更加贵重的礼物,给他更加丰厚的俸禄,把他迎回来,假使他回来了,就把他安置在鬼谷,终身不准出来。”秦王说:“好。”随即赐给甘茂上卿官位,并派人带着相印到齐国迎接他。甘茂执意不回秦国。苏代对齐湣王说:“那个甘茂,可是个贤人。现在秦国已经赐给上卿官位,带着相印来迎接他了。由于甘茂感激大王的恩赐,喜欢做大王的臣下,因此推辞邀请不去秦国。现在大王您拿什么来礼遇他?”齐王说:“好。”立即安排他上卿官位,把他留在了齐国。秦国也赶快免除了甘茂全家的赋税徭役来同齐国争着招揽甘茂。 去世 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刚与秦国通婚结亲,对秦国亲密得很。秦昭王听说甘茂正在楚国,就派人对楚怀王说:“希望把甘茂送到秦国来。”楚怀王向范蜎询问说:“我想在秦国安排个丞相,您看谁合适?”范蜎回答说:“我的能力不够,看不准谁合适。”楚怀王说:“我打算让甘茂去任丞相,合适吗?”范蜎回答道:“不合适。那个史举,是下蔡的城门看守,大事不能侍奉国君,小事不能治好家庭,他以苟且活命,人格低下,节操不廉闻名世,可是甘茂事奉他却很恭顺。因此,就秦惠王的明智,秦武王的敏锐,张仪的善辩来说,甘茂能够一一奉事他们,取得十个官位而没有罪过,这是一般士人难以做到的。甘茂的确是个贤才,但不能到秦国任丞相。秦国有贤能的丞相,不是楚国的好事。况且大王先前曾把召滑推荐到任职,他暗地里鼓动章义发难,搞得越国大乱,因此楚国才能够开拓疆域,以厉门为边塞,把江东作郡县。我考虑大王的功绩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话再说回来,您若打算在秦国安置丞相,那就不如安置向寿这样的人更为合适。向寿对于秦王来说,是亲戚关系,少年时与秦王同穿一件衣服,长大后同乘一辆车子,因此能够直接参与国政。大王一定要安置向寿到秦国任相,那就是楚国的好事了。”于是楚怀王派使臣去请求秦王让向寿在秦国任相。秦国终于让向寿担任了丞相。甘茂最终也没能够再到秦,后来死在魏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信简介: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灭燕之战中立有大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信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战国末期秦国著领。李信在灭之战中立有大功。后领兵二十万攻打,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项燕大败。 人物生平 崭露头角 李信年轻时强壮勇敢,是秦国少壮派中较有为的显赫人物,同时也是秦王政十分信任的年轻将领之一。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国俘虏、灭亡后,秦王政派率领数十万大军逼近漳水、邺城,李信则出兵太原、云中,与王翦军队共同包围赵军,并一举攻破。 攻伐燕国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国太子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到咸阳,以献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为名,准备行刺秦王政。结果荆轲行刺失败,被秦王政所杀。秦王政得知是燕国派人行刺他,因此大怒,于是派王翦等攻打燕国。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李信率领先遣部队最先抵达易水河畔,以轻装突进大败燕太子丹,迫使燕太子丹逃入燕都蓟城(故治在今北京市)坚守。不久,王翦率领大军抵达并攻克蓟城,和燕太子丹退保辽东,李信率军紧追不舍。代王致信给燕王喜说:“之所以追得这么紧,是想得到太子丹。如果大王能杀太子丹献给秦王,燕国就能保住。”燕太子丹逃到衍水(今辽宁太子河),当时李信带着数千士兵追击燕太子丹到衍水。此时燕王喜派人斩杀燕太子丹,并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此役之后李信深得秦王政信任。 兴师伐楚 秦国横扫六国,,先后灭亡韩、赵、魏,并数次击败楚军。燕王喜逃亡被灭后,秦王政打算攻灭楚国,完成统一霸业。秦王政知道李信十分勇猛果断,有一天便问李信说:“我打算攻取楚国,将军估算一下,需调用多少军士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嬴政就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李信的话是对的。”于是便派李信和率军二十万向南进发攻打楚国。王翦因不采纳他的意见,就推托有病,回到家乡频阳养老。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军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恬率军攻打寝丘(今安徽临泉),大败楚军。李信接着乘胜攻克鄢郢,随即率领部队向西进军,要与蒙恬在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会师。当时楚国将领项燕率领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跟踪追击李信军队,连续三天三夜不曾停息,结果大败李信的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名都尉,李信军大败而逃。 秦王政得知秦军兵败的消息,大为震怒,亲自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请求王翦复出。最终,王翦率秦军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一年多后又俘虏,平定楚国。 平定燕齐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李信随王贲攻取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李信与王翦之子王贲率军从燕国向南进攻,突然攻入都城临淄,齐国国民中没有敢于抵抗的。秦国派人诱降齐王,约定封给他五百里的土地,齐王于是投降,齐国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