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冯太后为何会进入北魏的后宫?都发生了什么?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冯太后,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是北魏实际执政时间较长、治理功绩非常突出的一位贤后。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冯太后是十六国中的北燕皇室的后人。北魏在统一战争中,灭掉了北燕,冯氏便作为俘虏,被掳进北魏的后宫之中,成了一个婢女。

  不仅如此,由于担心北燕后人造反,北魏皇帝太武帝还杀掉了冯氏的父亲,诛灭了冯氏家族很多人。

  可以说,冯氏真正称得上是家破人亡的。一般来说,这种家破人亡的女子,只能在男权社会里逆来顺受,任人摆布地过完一生。但是这个冯氏却不一样,她自己的家国虽然被灭了,但是,她却用独特的方式,把作为“敌人的”北魏朝廷控制起来。北魏整整三代皇帝都在她的控制之下。可以说,她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她的家族实现了复仇。

  为了能讲明这句话,我们来看看冯氏有怎样传奇的一生。

  冯氏最早被俘虏到北魏后宫后,她只是一个婢女。不过,最终她用自己独特的女性魅力,俘虏了当时的小皇帝文成帝。文成帝13岁登基的时候,立12岁的冯氏为贵人。在文成帝16岁的时候,就把15岁的冯氏立为皇后。

  冯氏被立为皇后以后,用自己出众的政治才干及协调能力,获得了文成帝的信任。以至于文成帝但凡朝中大事,都要与冯皇后商量。

  后来,文成帝的妃子李妃给他生了长子拓跋弘。随即,拓跋弘被文成帝立为太子。当时的北魏,有一个怪异的制度“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弘被立为太子后,拓跋弘的生母李妃就必须被赐死。因此,拓跋弘过继到冯皇后的名下,成了冯皇后的养子。

image.png

  文成帝与冯皇后两人琴瑟和谐,整个国家也安宁太平。可惜文成帝25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拓跋弘继位,他也就是献文帝。这样,冯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也就成了冯太后。

  献文帝继位的时候才12岁,是个小皇帝。朝中权臣乙浑看见冯太后母子孤儿寡母,认为他们无法掌控朝廷,因此便准备造反,自立为帝。

  而冯太后就在这时候,体现了卓越的政治才干。她联合其他大臣,很快就拿下了乙浑,并且铲除了他的党羽,让拓跋氏的皇位稳固起来。

  一开始,冯太后临朝称制,由自己处理朝廷的各项事务,献文帝在一边学习临摹。不过,当献文帝生了儿子拓跋宏(也就是后来的著名的魏孝文帝)以后,出于女人的天性,冯太后非常喜欢这个乖孙子,因此担任起了抚养照顾这个乖孙子的工作。朝廷中的很多事情,她就交给了献文帝来处理。

  献文帝开始处理政务以后,性格激进的他,做了两件让冯太后很不满的事情。

  一是冯太后在临朝称制的时候,对朝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那些贪腐的无能的,或者不顺自己意的大臣,都给予了罢斥。献文帝当政后,马上就进行“拨乱反正”。那些被冯太后罢黜的大臣,他又把他们召回朝廷,重新给予重用。

  二是献文帝打击了冯太后的男宠。当时冯太后也只有20多岁,活力四射,特别喜欢俊美男子,因此养了不少男宠。献文帝认为,这是淫乱后宫的表现。他不好对冯太后发作,于是就打击冯太后的那些男宠。

  冯太后越来越不能忍受献文帝的做法,于是就逼迫他禅位。献文帝没办法,只好禅位。但是他又不愿意把权力交给冯太后,于是准备禅让给自己的叔父。但立刻就遭到了冯太后的反对。最终,献文帝不得不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才5岁的儿子拓跋弘。拓跋弘就成了孝文帝,冯太后也就成了太皇太后。

  不过,献文帝虽然禅位了,但是他并没有交出权力。他作为一个太上皇,还四处指手画脚,对朝廷的事情,也经常揽过来做。这使得冯太皇太后非常不满,于是把献文帝囚禁起来。而且很快,献文帝就死掉了。怎么死的,谁也不知道。

image.png

  这样,冯太皇太后第三次掌控了朝廷。

  孝文帝渐渐长大,虽然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反叛的事情,但是冯太皇太后却感到了恐慌。她常常对孝文帝非打即骂,甚至一度把孝文帝关起来,关了三天,不给他饭吃,试图把孝文帝饿死。

  好在孝文帝对冯太皇太后非常柔顺听话,不管冯太皇太后怎么整治他,他都毫无怨言。这也让冯太皇太后改变了态度,悉心照料起孝文帝来。而孝文帝也在冯太皇太后的严格管教和悉心教育下,具有了卓越的政治才干。

  490年,控制过北魏三代皇帝的49岁的冯太皇太后,终于寿终正寝,从而把权力让给了孝文帝。

冯太后何以被称为“文明太后”?千古以后做了哪些改革?

冯何以被称为“文明太后”?千古以后做了哪些改革?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掌握中枢大权的太后有不少,不过没有一位的历史功绩比得上北魏的冯太后。影视剧《》的女主人公就是以她为历史原型塑造的。 北魏冯太后(441~490年)的人生经历极富传奇色彩。她本是汉女,祖父曾做过五胡时北的国君。生于北燕被北魏灭亡几年后,幼年时父亲冯朗被北魏孝武帝下令诛杀,她被没入后宫成为一名奴婢。在姑母冯昭仪的帮助下,冯氏没有吃太多苦,反而出落得有之美。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12岁就继位登基,有一次他在宫中偶遇冯氏。《魏书》十分八卦地记载了两人的邂逅: “高宗登白楼望见,美之,谓左右曰:‘此妇人佳乎?‘左右咸曰‘然’”。 就这样,冯氏成了拓跋濬的妃子。两人感情十分深厚,456年,文成帝封15岁的冯氏为皇后。同年,妃子同文成帝所生的以不足两岁的幼龄被立为太子。 其他朝代,的妃子巴不得“母凭子贵”。可在北魏,却有一项“子贵母死”的奇葩制度,凡后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储君,生母皆要赐死,以防未来的母族擅权。于是拓跋弘生母李氏被赐死,冯后担当起了养育太子之责。 465年,文成帝英年早逝,年仅25岁。11岁的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北魏献文帝,冯后被尊为太后,临朝听政。当时因为新君年幼,政局动荡,权臣乙浑,冯太后定策将其诛杀。 467年,献文帝妃子生下一子。冯太后得知长孙出世后大喜,将朝政归还于献文帝。469年。拓跋宏被立为太子,生母李氏依据“子贵母死”的制度被赐死,这一幕同文献帝当年成为太子何其相似,恍若一个历史循环。 还政后冯太后还不到30岁,正值女人大好年华的她开始琢磨起自己的第二春。结果献文帝感觉丢失了颜面,找了个借口将冯太后最喜欢的情人,宿卫监李奕处死。冯太后得知后大怒,两人关系破裂。471年,献文帝被迫退位,成为年仅17岁的中国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献文帝之子拓跋宏以4岁幼龄登基,这就是。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称是被冯太后毒杀。冯太后再次临朝,被尊为太皇太后。 冯太后在北魏献文帝和孝文帝时期实际掌权约二十年,成功实施了大量的社会政治改革。诸多改革中,她和孝文帝主导的土地公有制改革影响最为深远,不仅后来的和将之奉为圭臬,之后还被所继承,最终以北魏的土地公有制为模版分配土地,国力日盛,达到了自西汉后又一个的巅峰! 图 491年北魏疆域图 说起封建王朝的土地改革,王莽和都曾想要在全国推行,改为公田制和。可惜在他们所处的年代,世家和地主豪强盘根错节,土地所有权极其复杂,改革均不了了之。 然而到了北魏时期,中原大地在经历多次战乱后,大片土地抛荒,恰巧又有大批逃避战乱的人没有土地耕种,这一特殊的情况反而让北魏这一少数民族政权阴差阳错的拥有了将土地改革彻底推行下去的客观条件。 太和九年(485年),北魏给事中李安世向冯太后和孝文帝建议,由官府主导土地改革,将天下土地分给人民(《魏书·列传第四十一》李孝伯附李安世传)。北魏朝廷制定了极为详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魏书·食货志》 图 石椁 北魏 山西博物院 朝廷规定:年满15岁男子可以得到四十亩露田,女子减半,另外若每户拥有一头耕牛可得到30亩露田,但每户上限4头耕牛,再多官府也不再授田。如果土地因为地力不够需轮作的,官府根据轮作具体情况授田亩数翻倍。受田人年老下不了地或死亡则露田会被官府收回,耕牛如果死去,官府也会将因为牛多分的露田收回。 除耕田外,北魏朝廷还对桑田做出了分配。在古代,种桑养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农业活动。土地改革早期,官府在能种植桑树的地区授予每人20亩桑田,要求在这20亩地里规定期限内至少种活50棵桑树、5棵枣树、3棵榆树。因桑树需要多年生长和长期精心培育,并不适合土地流转,因此朝廷规定桑田为永业田,受田人死后可以传给子孙,官府并不收回。 图 采桑图 画像砖 另外,北魏朝廷对百姓的宅基地、菜地,以及地方官员的公田均做出了详尽的规定。比如每三口人可以分配到一亩宅基地,地方官员按照职位分到面积不等的公田,离任时必须全部上交给继任者,否则要判刑。 除此之外,北魏的这次土地改革还有许多细则。 在冯太后的强力推动下,土地所有制改革顺利实施,北魏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力也达到空前鼎盛。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时年49岁。冯太后生前使北魏成为文明国度,死后为“文明”,又被称为“文明太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最年轻的太上皇拓跋弘 惨死冯太后权欲之下

三岁封储,十二岁登基,十四岁生子,十八岁禅位,二十三岁暴卒。这一连串的人生数字,清晰直白地勾勒出了少年天子辉煌而又悲愤的一生。拓跋弘是不是中国历代中最年轻的父亲,没有作过专门考证;但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也是中国皇帝中一位极其伟大的父亲,却是毋庸置疑的。网络配图 拓跋弘(454—476),文成帝长子,北魏第五任皇帝。执政初期,拓跋弘先是受到了权臣乙浑的百般欺凌,后又受到了的长期压制。尽管拓跋弘“幼而神武,聪睿机悟”,但在权利欲望极强的冯太后的左右制肘下,他的才智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施展,造成二者之间的关系形同水火,且愈演愈烈。 皇兴四年(470)十月,拓跋弘因为反感冯太后淫乱后宫,便借故诛杀了其最宠爱的面首李弈。李奕之死,瞬间激化了拓跋弘与冯太后之间本来就不可调和的矛盾,恼羞成怒的冯太后扬言要废掉拓跋弘。为了逃避和自保,平日对黄老之学和佛经义理研习颇深的拓跋弘一时间看破红尘,,被迫决定主动禅位。 皇兴五年(471)八月,十八岁的拓跋弘把皇位传给儿子,自为太上皇,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为了把幼小的拓跋宏培养成对甘心受其摆布的傀儡皇帝,冯太后多次通过残酷手段消磨和改造他。有一次,冯太后竟然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把拓跋宏一个人关在一间黑矮的小房子里,三天三夜不让他吃喝。这一切,拓跋弘看在眼里,恨在心里。网络配图 一个男人被别人欺负的时候,他可以忍气吞声地选择退缩和逃避;但当自己的儿子被别人欺负时,再懦弱的父亲也一定会挺起胸膛杀出来。为了对付政治老辣的冯太后,为了给年幼的儿子撑腰,拓跋弘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与冯太后的政治较量中。对外,他南征北战、开拓疆土;对内,他检阅军队、视察工作、整顿吏治、提拔贤能。这一系列举措,使北魏国势日盛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拓跋弘在国内的威信。 担任太上皇期间,可以说是拓跋弘一生中最辉煌、最活跃的日子。然而,他越是能干,越是卖力,越是建功,越是威风,就越发引起了冯太后这位政治女强人的警觉。为了防止拓跋弘,为了把权力牢牢掌控在手中,延兴六年(476)六月甲子日,冯太后秘密发动政变,将拓跋弘囚禁。七天后的辛未这一日,拓跋弘被冯太后鸩杀(一说刺杀),享年二十三岁。拓跋弘死后,庙号“显祖”,谥号“献文帝”。网络配图 一位本可以安享清福、的父亲,为了儿子的成长和命运,毅然踏上了与虎谋皮的凶险道路,并因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不能不说是谱写父爱无疆的又一曲感人篇章。之后,冯太后一直把持着北魏朝政大权,直到太和十四年(490)病世。受父亲的影响,魏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后,励精图治,锐意革新,推行教育,接受汉化,不仅促成了包括鲜卑族在内的西北各民族与中原的大融合,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份成就,无疑是对父亲拓跋弘最大的安慰和最好的报答了。 当然,献文帝的禅让也有人说是由于他喜爱,常有禅让之心。到底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有这样一位皇帝,他曾用短暂的时间在历史上留下过一片辉煌的时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