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李善长被处死时,为何不拿出朱元璋赐给自己的免死金牌?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明代,朱元璋效法了前朝,并给了下属大臣们很多金券和铁券。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的一天,明朝开国第一功臣、77岁高龄的李善长,及其全家70余口,纷纷人头落地!至今仍令人惊骇。

image.png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丞相,朱元璋的股肱重臣,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文臣”,淮西勋贵领头羊,爵至韩国公,与汤和、徐达、刘伯温、常遇春等共为大明王朝开国实际最高功臣。李善长被朱元璋不止一次赞为“在世萧何”。如此重臣,朱元璋为何容不下他呢?

  李善长的死跟10年前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的案子有关。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图谋不轨”的罪名诛杀了宰相胡惟庸,并趁势罢免了左右丞相,以六部取代中书省。朱元璋此举可谓是一石二鸟,不但废除了丞相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皇权,还借此机会清除了一大批的开国勋贵。10年后,李善长因胡惟庸而被牵连,最后惨遭灭门。

  所谓“独木不成林,一人不为众”,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一帮能臣。朱元璋出身低微,从一个小小的放牛娃成长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在这个过程中,手下谋臣猛将最终将他推到皇帝的位子。而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也没有忘记这些开国功臣的拼死助攻,于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比如李善长,他不但得了一个“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的封号,还被封为韩国公,同时还被任命为太师、左柱国、中书省左丞相等要职,可谓是位极人臣。

  刚刚当上皇帝的朱元璋还是非常讲义气的,不光是大封功臣,对于那些功劳特别突出的大臣,朱元璋还赏赐给他们丹书铁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免死金牌。李善长作为朱元璋手下最杰出的文臣,不但得到了可以世袭罔替的韩国公爵位,还得到了最高等级的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在汉朝就出现了,不过那时候还叫做丹书铁券,是用朱砂写在铁板上的,而朱砂是皇帝批阅奏折时专用物品,其他人禁止使用。铁券就是用铁制的凭证,形状一般是圆筒瓦形。免死金牌分左右两份,左边由臣子保存,右边则放在皇室内府,这是为了防止伪造,如若出现意外,可以左右两券合在一起,校正真假。

 

image.png

  那时候的丹书铁券并不具备免死的功能,只是对于功臣的一种象征性奖励。到了北魏时期,它才慢慢有了免死的功能,当时官员纷纷以有一块免死金牌为荣,甚至还有大臣主动向皇上讨要免死金牌。那么免死金牌真的能够救犯罪的人一命吗,那还得看皇帝的心情。发生在李善长身上的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李善长被朱元璋罗列的罪行有:党争激烈,演变成威胁皇权;包庇胡惟庸,隔岸观火,祸从口出;功高震主,还不检点,犯了帝忌。最初的时候,李善长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拥有免死金牌就可以肆意妄为,当知道要被斩首的时候,他拿出免死金牌,想以此抵罪。

  李善长说:“陛下,这是您当年赐给我的免死金牌,如今我拿它出来能否救我一命?”朱元璋却哈哈大笑,让他擦亮眼睛看看上面的5个字。原来在这个免死金牌上还有一行小字,上面写着“除谋反大逆”。

  当初,汉高祖刘邦对那些有功的从龙之臣颁发了丹书铁券,可是事实证明,这个丹书铁券实际上并不好用。历史上那些得到丹书铁券,后又被皇帝所杀的大臣实在太多了,仅仅依靠一块小小的丹书铁券,并不能保证自己的性命。而且,明朝的丹书铁券相对于前朝来说,在适用范围和时间上也有很大不同。

  从隋唐时期开始,皇帝向大臣们颁发丹书铁券已经成为一种惯例,特别是唐代后期,丹书铁券不但能够免除本人死罪,甚至还可以豁免子孙后代1到3次的死罪。如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天下后,为了笼络人心,特别昭告天下,赐予柴氏子孙丹书铁券,柴氏后人凭此券不但能够免除死罪,即使是普通犯罪也不得加刑。

  对于大臣们来说,丹书铁券自然是功能越多越好,可是对于皇帝们来说,丹书铁券等于限制住了皇权。所以到了明朝时期,虽然朱元璋也给大臣们颁发了丹书铁券,可是却对丹书铁券做出了详细的划分,并且对其使用规则作出了非常严苛的限制。

  明朝以前,任何大臣都有可能得到皇帝赐予的丹书铁券,甚至连太监都有被赐予丹书铁券的例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朱元璋特别规定,只有那些被封为公爵、侯爵和伯爵并且立有军功的人才有资格得到丹书铁券。相应的丹书铁券也被分为三种等级,公爵为第一等,侯爵为第二等,伯爵为第三等,这三种不同的丹书铁券在免除死罪的种类和限制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image.png

  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当属第一等公爵,但是朱元璋在制作丹书铁券时耍了一个小心眼,在上面刻下了“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也就是说,哪怕是等级最高的公爵丹书铁券,也只能免除其他的死罪,如果被皇帝认定为谋逆大罪的话,就算持有公爵级的丹书铁券,也无济于事。而且,明朝的丹书铁券是只免本人,子孙后代是不在免死范围内的。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外甥丁斌获罪,李善长为其求情,结果求情不成,反倒牵扯出了他十年前对胡惟庸谋反隐匿不报的事情。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怒,认为李善长是胡惟庸党羽,下旨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70余人一并处死。李善长虽握有丹书铁券,可是面对这种谋逆大罪,丹书铁券也发挥不了作用,只能任凭皇帝处置。

  在封建王朝,皇权象征着至高无上,是不容任何人挑衅的。朱元璋严格吸取历史上的宰相经验教训,铁了心要彻底铲除宰相制度,既不搞独相,也不搞群相,其终极目标就是斩断皇帝和百官之间的过渡环节,由皇帝直接统领百官。

  一个贵为九五之尊,一个是开国功臣,虽说两个人曾经一起出生入死,但“屁股决定脑袋”,朱元璋和李善长渐行渐远,再也找不回那份初心和信任。丹书铁券,说白了还是出自皇帝之手,对大臣真的可以免死吗,只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罢了。自洪武三年之后,朱元璋一共赐予34人丹书铁券,这些得到免死金牌的大臣,除了徐达、李文忠等寥寥数人之外,大多数最后都被朱元璋借故除掉了。

明朝主考为防止作弊,使用了什么妙招?

今天的西安市,有个十分特别的地名,它和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小编今天不说,那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许都不会有人再提起它。在其背后,到底有着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需要先给您科普一下古代的。科举起源于,到明朝时期发展的极为鼎盛,虽然整体的考试规则没有改变,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却做了一些人性化的改革。 比如正常的科举考试流程是,先在各县参加童试,然后在各省参加乡试,再然后到京城参加会试,最后就是在朝廷参加殿试。由此可见,每次考试都不在同一个地方,但在明朝时期,朝廷为了方便考生,就会将乡试和会试放在了一起。 在明朝的西安地区,朝廷就把乡试和会试安排在了同一个地方,虽然看起来很人性化,考生不用再舟车劳顿远赴京城参加会试,但是却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那就是人多容易乱,而一乱就不好管,因此也就滋生出了考试作弊的现象。比如,夹带小抄,带书,甚至是有考生把书抄在自己身体上。 对于的考官来说,这些作弊手段还是很容易被识破,另外在考生进入考场之前,还会要求脱去衣服检查等等,因此也可以避免一部分作弊事件的发生。但是有一种作弊手段,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让监考官们每年都感到很头疼。 那就是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几个人合伙翻越围墙,到外面把书本拿进来,或者是外面的人翻越围墙进来送“资料”。因为在当时一场考试要考3天,并且考生的食宿都在考场内,因此考生也就相对自由,另外再加上监考官又不可能24小时都盯着同一个考生,所以也就给考生作弊创造了机会。 而翻墙就成了令主考官挺头疼的一件事。 这一年,一位监考官在路上看到一群孩子在玩闹。一个小孩不小心碰到了枣刺,尖利的枣刺让这个孩子疼得直哭。监考官灵机一动,就令人取来一大筐枣刺,将它们全部均匀地倒插在考场四周的围墙上。这样一来,考生就再也不敢翻越围墙了,这个方法有些土,但确实有效地遏制了考生作弊的现象,同时也还诞生了一个地名,叫做枣刺巷,后来又经过美化,改成了早慈巷,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早慈巷背后的故事,虽然听起来不是那么的光荣,但对我们今天来说,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一来,它告诉我们考试不能作弊,你看在明清时期,那些考试作弊的人,虽然获得了一时的高分,但是却没任何的真才实学,最后还是注定要被社会所淘汰;二来,告诉我们生活虽然很简单,但是简单中也蕴藏着大智慧。因此,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和那个监考官一样,做一个睿智的人。 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曾经的早慈巷还依然存在,同时也承载着每一个西安人对历史的记忆。如果读者们有机会去到西安,那不妨也去早慈巷走走,或许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会给您带来思考历史的一种新方式。 随机文章解密:宋代变法名臣王安石为何会一直刁难苏轼?英国旗舰玛丽·罗斯号沉船,700船员仅仅生还40人中国速度最快的导弹东风21D,可穿透1500公里防线打击航母韩国萨德部署完成了吗,萨德部署完成(中国一半国土在美军监视内)河北ufo最真实视频探秘,树林上空惊现碟状飞行物(视频疑似作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朝苏州府人口有多少?哪个省的人口最多

经济最鼎盛时期的年间,到底有多少人口,学界争议很大。有的认为只有6千万,有的认为将近2亿。 在明朝人口统计中,明开国末年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注定是个绕不过去的节点。在这一年,明朝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人口统计数据——6054万人。这只是纸面上的人口数据,当时的总人口应该超过7千万。 明朝的人口分布,主要是指内地,既十三个布政使司加京师南京。这些地方是明朝直接统治的区域,、东北、西北,以及最西南的地区没有计算在内。 首先是京师南京。这里的京师,不是指南京一座城市,而是整个直隶。也就是现在江苏(含上海)和安徽,迁都北京后,将原来的直隶称为南直隶。 苏皖沪两省一市加一起,面积也不到24万平方公里,人口却非常稠密,达到了1075万人。这还没有包括拥有军籍的116万人。无疑,直隶是明朝人口最多的地区,但其中也密有疏。苏州人口最多,仅一个府,就有235万人,占了全“省”约五分之一。而皇城所在的南京(狭义上的城市),“只有”120万人。这个数据在直隶只排第三,松江府的人口比应天府还多一万多。 直隶省的人口,主要分布淮河以南,尤其是长江流域。比如常州府有77万人,扬州府有73万人。而淮河以北的军事重镇徐州,当时连府都不是,人口也只有18万。 徐州等苏北地区是当时明朝两大人口聚居区的过渡地带。徐州以北就是山东,洪武二十六年,山东的总人口是525万(不算军籍人口20万)。525万人口的山东自然不能和直隶相比,但在刚平定战乱不久的北方,这个数据已经不少了。 需要说明的是,山东这525万人口中,不仅包括山东六府,还包括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辽东。辽东北控女真,西控北元,东控韩日,战略地位太过重要。再加上辽东人口较少,明朝只在辽东设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辽东的民政都跨海隶属山东,包括人口统计。辽东人口非常少,加上百军籍的,总人口只有50万,相当于山东的十分之一。 不过,辽东的面积不小,12.4万平方公里,而山东的“总面积”只有27.3万平方公里(剩余的是山东本部的面积)。 再往北,就是明朝未来的国都北平了。明朝在这里设布政使司,下管以北平为首的八个府。这一年(1393年),北平布政使司辖区的总人口达到264万人,看似不多,但要知道,当时的北平,处在与北元对抗的最前沿。 从北平往西,到了面积16万平方公里的山西。山西布政使司辖区的人口明显多了起来,达到508万人(含38万军籍人口)。山西面积不小,但只有四个府:太原府、平阳府、潞安府、大同府,外加四个直隶州。 北平(辽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抗北元,往南的西侧(山西)、东侧(山东)各有人口五百万,堪称是直隶(南京)北线防御的缓冲带。即使北元兵冲破北平防区,但山东和山西的人口较多,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北元南下的速度。 在古代,人口密疏与否,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在军事上行进速度的快慢。 山西以南是河南。河南16.4万平方公里,人口216万(含25.3万军籍人口)。河南以西的陕西布政使司,人口略多一些,287万人(含23万军籍人口)。由陕西入四川,人口更少,146万人,甚至比苏州一个府还少了近百万人口(不含四川的20万军籍人口)。不过,四川地处西南,各种情况非常复杂,人口较少是可以理解的。 而从四川往东进入湖广,人口又多了起来,湖广布政使司(辖湖北、湖南)人口580万(包括50万军籍人口、60万非人口)。 湖广省以南是广东,总人口324万(含23.5万军籍人口)。当时的广东省辖区,除了现在的广东省,还包括海南省,以及现在广西的沿海地区。广西在当时是个内陆省份,总人口148万(不含10万军籍人口),和四川差不多。 云贵地区,情况更为复杂和特殊。云南总人口只有71万,军籍竟高达45万,仅明朝在云南的驻军就有12万,再加上24万随军家属。贵州总人口有126万,但其中有32万却属湖广布政使司(及湖广都指挥使司)管辖。 湖广的东边是江西、浙江、福建。江西人口达到906万,浙江人口有1048万(不算军籍人口30万)。而江西和浙江的面积,和现在的赣、浙两省几乎一样,没有变化。面积12万平方公里的福建(不包括对面的大岛)看上去,平原较少,人口却不少,达到419万(含27万军籍人口)。 这还只是明朝草创初期的人口数据。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定,(1425年至1435年在位)以后,明朝人口不断增长,最终到达了万历年间的顶峰值。到了明末战乱,明朝人口又大幅度减少。 随机文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为什么有人相信ufo,美军曾建UFO研究基地/霍金曾预言UFO存在水星和金星哪个温度高,金星水星表面温度是多少(金星温度更高)太阳系到底有多奇怪,整齐的系内宇宙空间/里外折腾的木星无毛定理是什么意思,黑洞仅有三种参量确定/霍金表示是无稽之谈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李善长明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