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唐朝时期出塞诗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是唐代。边塞诗又称为出塞诗,在唐代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主要题材是描写边疆地区的旖旎自然风光和从军将士的戎马倥偬生活。本文专门聊聊边塞诗的发展情况和边塞诗人的逸闻趣事。

  (一)征战戍边是大事

  据不完全统计,武德三年(620年)至天宝十三年(754年)的百多年间,唐与周边七个国家(部落)共计发生过33次冲突,有的冲突历时数年之久。因此唐王朝从建立到盛唐中期,边境战事一直频频,征战戍边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时文人入仕的路子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外,也有不少人把出塞从戎视为入仕的一个途径。

  一般认为,边塞诗从汉魏六朝起步,隋代开始兴盛,在古典诗歌趋于最辉煌时期的唐代,边塞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史料载,现存的边塞诗, 唐以前的不足二百首,而在《全唐诗》里就载有两千多首,这中间有不少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大作,内容十分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异彩多样,其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美学风格是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令人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唐朝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意气风发的社会风貌。唐朝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李白、杜甫、王维等非以边塞诗闻名的大诗人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唐代写边塞诗的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李颀、王翰、李益等。

  (二)边塞诗人的逸闻趣事

  要说最具代表性的是高适、岑参,两人的边塞诗无论在数量上或是在艺术成就上都非常突出,被世人并称为“高岑”。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另有“边塞四诗人”之称。

  出生于688年的王之涣,在著名的四位边塞诗人中年纪最长。他写的 《登鹳雀楼》,意味无穷,言简意赅,不仅使鹳雀楼如同黄鹤楼一样名满天下,也使自己的诗名家喻户晓,流传千古。可以这样说。不同年纪、不同性格、不同处境之人,品了这短短二十个字的诗,都能有不同的感受,估摸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的原因吧?在同时代的边塞诗人甚或全部诗人中,他仅存诗六首,是最少的一位了,但他的那首《凉州词》,堪称为千古绝唱,足使他跻身最出色边塞诗人之列。

image.png

  王之涣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出众的才华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赏识和钦羡。可叹的是结婚没几年他的妻子就因病离他而去。由于他“为人慷慨有才华,长相倜傥有大略”,可喜的是,在其担任衡水县主簿时,县令李涤把那二九妙龄的千金李氏嫁给了他。县令是一个县的主官,主簿则是一个县的事务官,即县令的佐官。县令把其比自己女儿大十七岁的鳏夫佐官瞧上了眼,接纳为女婿,真格是一段佳话耶。

  不过这样一位大才子,仕途却很不如意,他遭人诬谤后耿耿于怀,竟拂袖丢官而去,直到15年后经朋友苦口婆心劝说才复出为官,在文安县当了一个小县尉。官职虽小,但还是那么嫉恶如仇。有个姓钱的州官,十分贪财,要求部属逢年过节要给他送礼。某年过节,王之涣给他送去用红布包的清水一担、镜子一面、条幅一对,并口占一首顺口溜,大意是:大人虽然姓钱但是不贪财,做官清正廉洁,好似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在此我献上一面铜镜权当一面明镜,高悬在大堂上方映照着你秉公办事的风采。气得钱州官怒火中烧,却只能皮笑肉不笑地说:说得好!说得好!

  可惜一代名诗人,重疾55岁就去世了。

  (三)边塞诗中的反战思想

  唐代的边塞诗,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间含蓄地透露出了反战思想。

  李颀(690-751年),其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歌,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大约在735年,李颀如愿进士及第,不过他的仕途不顺,当一名小小的县尉后久久得不到升迁,他一气之下辞官在嵩山一带隐居起来。与高适、岑参等不同,他本人没有边塞从军的经历,但其结交广泛,与不少边塞诗人关系密切,边塞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他是深知的,面对大唐仗着强盛的国力不断穷兵黩武,他是反对的。在其作品《古从军行》中可一目了然:

  ……

  胡地的大雁在夜空鸣叫飞过,

  胡人士兵的眼泪不断地滴落。

  听说在玉门关被断绝了归路,

  士兵们长年在沙场无可奈何,

  每年都有战死遗骨埋葬荒野,

  换来的只是装点门面的供果。

image.png

  李颀认为,一个人如果有机会金榜题名入朝当官,就应当认认真真办事,为老百姓服好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无法走科考之路,就要认真地做人做事,那么人生也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他时而往返长安、洛阳、与高适、 王维、王昌龄等诗友相互酬唱,时而炼丹修道,听琴宴客,直到告别人世,不到官场去同流合污。

  王翰是比王昌龄更早的著名边塞诗人,性格豪放,不拘俗礼,喜欢与侠士交往,他著名的诗作《凉州词》,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把边塞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刻划得淋漓尽致。

同是借师助剿为什么唐朝较为成功,大汉奸吴三桂却成了降清?

是明清之际具有转折意义的人物,也是被认为明末的最大汉奸。然而,客观地讲,吴三桂延请清兵入关,其初衷是借师助剿,而不是降清做汉奸。吴三桂镇守辽东多年,深受朝廷的器重与厚恩,而与清兵长期厮杀,国恨家仇交织在一起,主动降清在情感上就说不过去。 而据吴三桂致多尔衮的书信,信中写道: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胁、西胁,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而满清占据北京之后,吴三桂还请求多尔衮:“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 再据吴三桂起兵反清时的檄文,檄文中指责满清:“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居燕都,窃我先朝神器”,而满清却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从种种的史料记载,说明吴三桂是在借师助剿之路上,而上了满清的贼船才被迫降清。 借师助剿,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不是冷僻词汇。从我国有较为详实历载的春秋时期,就有很多“借师”的案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哭秦庭”。春秋后期,引吴兵入郢破楚,出奔在外。而在此的存亡之际,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乞师相救。不允,于是,申包胥依秦庭墙而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使得秦哀公为其忠心所感动而答应出兵救楚,才使得楚国得以复国。 而在中世史上,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大唐危急存亡之秋,也曾借回纥之兵而平乱。那为何唐朝借师助剿较为成功,而吴三桂借师助剿却上了贼船呢?这主要有以下几点的不同。 首先,安史之乱时,虽然大唐丢了首都长安,流亡蜀地。但太子()在灵武称帝之后,而使大唐的领导中枢并没有被中断。而自帝自缢后,北方一片混乱。吴三桂借师助剿,却已没了朝廷为其依托。 再则,大唐借回纥之兵,并不占主导,易於控制。其时,、等各握有精兵,而大唐各地方上亦有兵力,回纥兵并不占主导。而吴三桂的兵力却只有四、五万,满蒙联军的兵力不少於二十万。显然,吴三桂不能制多尔衮,多尔衮也便“”了,强迫吴三桂降清。 第三,当时的形势也大不相同。安史叛军攻占关中之后,已是强弩之末,其战线太长,后方不稳。而并不能给大唐残余势力进一步的威胁,大唐借回纥之兵时,并非到了生死关头,而是为了收复失地。但吴三桂借清兵之时,面对大军的征讨,又背靠着满清,已是一支孤军,形势紧急,已无再思量、回旋的余地。 第四,回纥与大唐的关系长期友好,对大唐并无太大的野心。而满清与大明交战多年,敌意、仇恨已久,不可能放弃此良机而不。 随机文章阿拉里克一世简介地球灭亡后我们人类能够去火星么,马斯克火星移民好处多多达芬奇在历史上消失2年,穿越到未来/传说达芬奇是外星人七大天使和四大天使长,米迦勒/加百列/拉斐尔/乌利尔保护人间莫比乌斯环的恐怖意义,莫比乌斯环的诅咒(无限循环/没有尽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借师助剿,唐朝跟清朝有什么不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内战中其中一方引入外藩势力最终逆转战争结果的情况,比如借回纥势力平定,收复长安洛阳;引契丹势力助战,击败;引清军入关,消灭;引入击败等。 在这些借师助剿的案例中,很多成为经典,很多却一地鸡毛,比如唐朝借师回纥对比吴三桂借师清军。 那么,为什么唐朝取得成功而吴三桂却遗臭万年了?静夜史认为有以下的不同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 1、主借身份不同:唐朝是国家元首,而吴三桂是边将臣子 755年,一场安史之乱打破了盛唐气象,整个北方陷入战火之中,因为承平日久,唐朝北方边境空虚,面对骁勇的集团,唐军无力抵挡,加上玄宗错误的决策,很快洛阳沦陷,紧接着是潼关、长安! 玄宗仓皇出逃四川,而太子北上灵武即位,这就是。此时,想要彻底消灭安史叛军,就要先收复两京,即长安和洛阳,这样也可以提振唐军的士气,所以唐朝向回纥借兵收复两京。 757年,唐肃宗李亨向回纥英武可汗借兵,因为唐朝和回纥的关系一直不错,和回纥可汗的关系为兄弟关系,这种国家元首之间的借兵更多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交易。 而吴三桂不同,此时的已经灭亡,吴三桂及5万吴军成为的孤岛,虽然明朝灭亡了,但是吴三桂不具备成为天下共主,因此吴三桂始终是一个臣子的身份,在地位上就比、李自成等低一个层次。 在当时的情况下,吴三桂更应该是一个军阀,一个没有主人的军阀。在多尔衮眼中,吴三桂更像是一只,没有和自己谈交易的资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得到多尔衮尊重的,把他当枪使还差不多! 2、借师目的不同:唐朝为收复国土,而吴三桂为冲冠一怒 在唐朝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时想到了回纥,唐肃宗的目的就是收复两京和周边的国土,这让唐朝的形象无比高大。 本来唐朝也是可以不用借兵回纥的,但是在当时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唐军要和叛军进行漫长的持久战,毫无疑问,这造成的伤害更大。 当然,兵不能白借,帮不能白帮。为了回报回纥,唐朝答应收复长安后,“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不过在收复长安后,唐军将劫掠目标改为洛阳。《》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记载:“初,收西京,回纥欲入城劫掠,广平王固止之。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记载:“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 所以,为了收复国土,唐朝和回纥做了交易。在损失大量财务的基础上实现了光复首都的目标。 而吴三桂就有点私仇的意味了。因为李自成集团的“追饷”,吴家被李自成敲诈勒索,这还不算,为了逼迫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将吴江老小全给绑了,这让吴三桂十分愤怒,而在得到吴三桂不投降的消息后,李自成集团杀掉了吴三桂家人,并大举进攻山海关,逼着吴三桂投降多尔衮。 在吴三桂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了借兵消灭李自成,吴三桂自作主张割让土地。自古以来土地就是比命还要重要的东西,比如“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随便尺寸于人”。 也许吴三桂只是哄哄多尔衮,但是这种行径着实令人不齿,和唐朝奉献财务的做法形成了反差。 而且最重要的是,消灭李自成是为私仇,吴三桂也没有提什么恢复大明社稷的话。这和唐朝借兵回纥又是两码事! 3、被借主体不同:回纥为部落联盟,而清朝为封建制政权 唐朝时期的回纥,长期是唐朝的藩属,到唐朝安史之乱的国难时期,也不过和唐朝结为兄弟,自始至终都没有僭越到唐朝之上。 一直以来,回纥都是部落制的政权,因为没有完成封建化的改革,回纥不具备南下中原和唐朝争夺中原统治权的能力和想法。 而清朝不同,从开始,清朝就一直在为消灭明朝而努力,在时期,清朝终于完成封建化进程。这意味着清朝和明朝一样,在制度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1644年,明朝灭亡,借助吴三桂主动投降的契机,多尔衮果断出击,,迅速完成了入主中原的所有工作。 因为准备充分,且觊觎已久,因此清朝的策略成熟而高效,本来和清朝合作的吴三桂瞬间成了清朝的新员工。而被耍的吴三桂没有办法,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所以,吴三桂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行为,注定是要遗臭万年的! 随机文章隋炀帝杨广的政治行为是怎样的如果没有秦始皇,那秦国是否能够统一天下?诸葛亮决意杀魏延!不是反骨是为啥?真相只有「4个字」图坦卡蒙木乃伊的超豪华墓室,高富帅图坦卡蒙木英年早逝(谋杀)销售28法则是什么意思,8成的利润来自2成的客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出塞诗唐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