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琪(917年-996年10月25日),字俶宝(一作叔宝),幽州蓟县人,北宋宰相。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宋琪自幼长于契丹治下,是契丹会同四年(941年)进士,在契丹灭后晋之战中随军进入中原,后成为赵赞的幕僚,随其历仕后汉、后周、北宋三朝。他担任幕职近三十年,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入朝为官,以开封府推官之职成为宋太宗的潜邸旧臣。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宋琪职位迅速蹿升,一年之内提升四次,由七品员外郎升至三品宰相,担任刑部尚书、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同平章事。他担任宰相仅两年,又被罢为刑部尚书。后建言边事,提出平燕十策,又进位吏部尚书。至道二年(996年),宋琪病逝于尚书右仆射任上,终年八十岁,追赠司空,谥号惠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宋琪是幽州人氏,因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成为契丹国治下的汉人。会同四年(941年),契丹国仿照汉制,在燕云地区开设贡举。宋琪前往应试,以进士及第。他起初担任寿安王耶律璟(即后来的辽穆宗)的王府侍读,后又被幽州节度使赵延寿征辟为幕府从事。当时,宋琪在燕蓟一带颇有声名,与同乡宋雄并称二宋。
佐幕赵赞
会同十年(947年),契丹军攻破汴梁(治今河南开封),灭亡后晋,并改国号为辽。宋琪作为赵延寿的幕僚,也随军进入中原。不久,赵延寿随辽军北归。其子赵赞留镇河中(治今山西永济),担任河中节度使。宋琪进入赵赞幕府,担任记室。是年二月,后汉建立。赵赞归降后汉,改授晋昌军节度使,仍以宋琪为记室。
广顺元年(951年),后周建立,赵赞再仕后周。宋琪离开赵赞的幕府,被补任为观城令。
显德三年(956年),赵赞以排阵使之职随周世宗柴荣征讨南唐,并再次征辟宋琪为幕僚。
显德五年(958年),赵赞出镇庐州(治今安徽合肥)。宋琪被任命为观察判官,后因辨别冤狱有功,加授朝散大夫。
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代周称帝,建立北宋。赵赞又仕北宋,后历任忠正军节度使、彰武军节度使。宋琪在此期间,一直在赵赞的幕府效力,担任从事。

累职升迁
乾德四年(966年),宋琪被召入朝中,授为左补阙、开封府推官。当时,皇弟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对宋琪深加礼遇。但宋琪却与宰相赵普、枢密使李崇矩交好,因而招致赵光义的憎恶,被外放出京。他初任龙州(治今四川平武,《续资治通鉴》作陇州,治今陕西陇县)知州,后又改任阆州(治今四川阆中)知州。
开宝九年(976年),宋琪升任护国军节度判官。是年十月,赵光义即位,史称宋太宗,将宋琪召回朝中。当时,程羽、贾琰等潜邸旧臣皆进入朝廷担任要职。宋琪遭到排挤,一直没能得到升迁。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赵光义召见宋琪,对他依附赵普一事当面诘责。宋琪叩头谢罪,表示要悔过自新,因而被授为太子洗马,不久改任太常丞。后来,宋琪又出任大通监(在今山西交城)知监。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赵光义召宋琪回朝,想要对他加以擢用,但被宰相卢多逊劝阻,最终只任命他为都官郎中(《东都事略》作都官员外郎)。不久,宋琪被外放为广州知州。他因是潜邸旧臣,还未离京又被留任为三司勾院判官。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琪因与三司使王仁赡御前争讦,降职为兵部员外郎。是年四月,宋琪升任开封府通判。
担任宰相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宋琪被擢拜为右谏议大夫、判三司,后又改任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当时,赵光义欲任命工部尚书李昉为参知政事,遂擢升宋琪为刑部尚书,使其位次居于李昉之前。是年十月,赵普罢相。宋琪与李昉一同升任宰相,皆授同平章事。赵光义还下诏,将宋琪、李昉二位宰相的班次列于亲王之上。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宋琪又加授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他还通过宣徽使柴禹锡,向赵光义求取前宰相卢多逊的旧宅。赵光义对此极为鄙弃。后来,赵光义欲授简州军事推官王浣为朝官,又欲授其为东宫官。但宋琪认为王浣出身幕职官,按制度只能升为京官,拟授其为大理寺丞。最终,宋琪迫于压力,授王浣为右赞善大夫,但也引起赵光义的极大不满。
雍熙二年(985年),广州知州徐休复密奏朝廷,称广南转运使王延范图谋不轨。当时恰逢宋琪、柴禹锡入宫奏对,赵光义便向他们询问王延范的为人秉性。宋琪与王延范有姻亲,在赵光义面前称赞其忠诚干练。柴禹锡也盛赞王延范。赵光义认为宋琪勾结柴禹锡,决定免去他的宰相之职,但却不愿公开其罪状,遂以“素好诙谐,无大臣体”为由,将宋琪罢为刑部尚书。

建言边事
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欲大举北伐,诏命群臣进言边事。宋琪因自幼长于契丹,熟知北地边情,连上两篇奏疏。他提出平燕十策,备陈辽国的历史、地理、种族、军力、战术以及宋朝的应对之策。赵光义大体采纳了宋琪的建议。
端拱元年(988年),宋琪进位吏部尚书。
淳化五年(994年),党项首领李继迁入寇西北,同时西川爆发李顺起义。赵光义以李继隆为河西兵马都部署,又以王继恩为剑南西川招安使,同时对西北、西川两地用兵。宋琪又针对西北及西川形势,对两地战事提出建议,得到赵光义的采纳。
晚年生活
至道二年(996年),宋琪进拜尚书右仆射,并获许每五日上朝一次。是年九月,宋琪病逝,临终前口述遗言数百字,终年八十岁。赵光义追赠他为司空,赐谥号惠安。
北宋被贬宰相丁谓的故事 丁谓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生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谓以参知政事身份任平江军节度使,衣锦归里,“建节本镇,一时为荣”。离京时,宋真宗特赐御诗七言四韵和五言十韵,“尤为盛事”。他同时兼任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苏州管内观察处置堤堰桥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军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乾兴元年(1022),封为晋国公。显赫一时,贵震天下。 丁谓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一举三得 原文: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尘壤实於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4]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宫中着火。当时丁谓主持重建宫室(需要烧砖),被取土地很远所困扰。丁谓于是命令从大街取土,没几天就成了大渠。于是挖通汴河水进入渠中,各地水运的资材,都通过汴河和大渠运至宫门口。重建工作完成后,用工程废弃的瓦砾回填入渠中,水渠又变成了街道。做了一件事情而完成了三个任务,省下的费用要用亿万来计算。 北宋丁谓的“一举三得” 重建皇宫方案。我国古人管理策略。丁谓的“一举三得”方案表明了这一点。宋真宗时期,大臣丁谓用“一举三得”方案重建皇宫,是一次典型的系统管理实践。当时,由于皇城失火,皇宫被焚,宋真宗命丁谓重修皇宫。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仅要设计施工,运输材料,还要清理废墟,任务十分艰巨。丁谓首先在皇宫前开沟渠,然后利用开沟取出的土烧砖,再把京城附近的汴水引人沟中,使船只运送建筑材料直达工地。工程完工后,又将废弃物填人沟中,复原大街,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取土烧砖、材料运输、清理废墟三个难题,使工程如期完成。工程建设的过程,同现代系统管理思想何其吻合。丁谓主持的皇宫修建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智慧的管理实践。 溜须 那年,汴京城发生火灾,绵延了半个皇宫。火熄,宋把灾后重建的任务放在了丁谓的肩上。 丁谓命人在京城大街取土,将三街九衢挖成壕沟。取土完毕,将壕沟灌上黄河水,外地运来的树木,全部通过壕沟水放入城中。房屋盖好,过去那些灰土碎瓦废砖,又倒入壕沟中,平整成街道:一举三得。 思维的缜密,规划的精妙,用在建设设计上,固然无人可及,如果用在排挤他人、打击政敌上,同样也无人可及。 和丁谓,开始时,是朋友,更是知己。一日,寇准与另一宰相议事,丁谓来拜,谈了一会儿,离开,李沆叮嘱,像丁谓这人,万万不可使得势。 寇准一笑,不以为然。后来随着寇准做宰相后,丁谓登上了副宰相的位置。丁谓曾兵不血刃,安抚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叛乱;还曾奏议为民减赋。大文学家曾对丁谓的文学成就给予很高评价。 一日,是中书省举行宴会吧,寇准不注意,一点汤汁流到胡须上了。丁谓忙上前给他抚去。 今天看来,这种做法也没有什么出格的,毕竟是同事兼朋友嘛。可寇准却冷了脸,说了一句话,让丁谓下不来台——一个副宰相,给上司溜须,成何体统? 这以后,丁谓就恨上了寇准,而且私下里处处寻寇准的短。丁谓这样精明的人,要寻别人的错,还不是举手之劳。不久,丁谓投靠真宗皇后刘后,将寇准出知相州,一直贬到雷州半岛。丁谓掌权,不久也犯法被贬,到了更远的海南。最可惜的是,最终他上了《佞臣传》。其实,除了排挤寇准外,他实在没有干什么坏事,算得上一个干吏。 再后来的故事是,丁谓被贬路过雷州,要求拜访寇准,被寇准拒绝,至此,一对朋友永别,彻底断了联系。想过这件事,寇准错了。丁谓也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被贬宰相丁谓是怎么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丁谓
(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生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谓以参知政事身份任平江军节度使,衣锦归里,“建节本镇,一时为荣”。离京时,宋真宗特赐御诗七言四韵和五言十韵,“尤为盛事”。他同时兼任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苏州管内观察处置堤堰桥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军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乾兴元年(1022),封为晋国公。显赫一时,贵震天下。 历史如何评价丁谓 才高八斗 丁谓相貌不佳,生一双斜眼,张目仰视,好像是个经常饥寒的人,相面的说他是“猴形”。小时顽劣,多亏有位的老先生对他严加管教,使他学业有所进步。后来,丁谓去拜访郁先生时说:“自己少时狭劣,多亏先生教诲,痛加夏楚,使某得以成立。”郁先生死后,丁谓还特地派人处理后事,“为棺殓葬,埋之物甚厚”。 轻时丁谓与孙何最为友善,同以才名著称,人称“孙丁”。他俩曾一同以文章拜谒当时担任长洲县令的著名文学家王禹偁,王县令看了他们的文章十分惊奇,大加赞赏,认为“自唐、之后,二百年始有此作”,当即赠诗云:“二百年来子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淳化三年(992),丁谓登进士科,列第四名。(寇莱公始与丁晋公善,尝以丁之才荐於李文靖公沆屡矣,而终未用。一日,莱公语文靖曰:“比屡言丁谓之才,而相公终不用,岂其才不足用耶?抑鄙言不足听耶?”文靖曰:“如斯人者,才则才矣,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莱公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文靖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晚年,与寇权宏相轧,交至倾夺,竟有海康之祸,始服文靖之识。 ——《东轩笔录》) 有的说他是一代,有的说他是一代佞臣.总的来说,说他毁誉参半似乎评价过高了,他的毁应该多于他的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他的才。王禹偁就曾赞赏“自唐韩愈、柳宗元之后,二百年始有此作”,并赠诗云:“二百年来子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几千字的文章,他读一遍便能背诵(丁谓“机敏有智谋,文字数千言。经览辄诵,善谈笑为诗。至图画、博弈、音律,无不洞晓”);三司案牍复杂繁多,一般官吏长久难以解断,而他一看案情,一言判决,众人都释然而悟;听凭满座宾客各自陈述,他从容应接,随口解答,条分缕析,统慑满座,没人能超出其意。著有《景德会计录》、《建安茶录》、《刀笔集》、《青衿集》、《晋公集》、《晋公谈录》、《丁晋公词》等十多种。 政绩 在安抚边疆少数民族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淳化年间(990-994),他对与官府为敌的西南少数民族武装以安抚团结为上,不动兵刃,并设法解决当地缺少食盐、长途解送皇粮、马匹交易等困难,妥善稳定了局势,得到朝廷赞赏。西南地区赖以安宁。据叶得梦《石林燕语》记载,丁谓以郓、齐、濮安抚使知郓州时,北方契丹铁骑南下,民心惊惶,河北百姓纷纷抢渡黄河,“欲避于京东者,日数千人”,而船民不肯尽力摆渡。丁谓听到此事后,采取果断措施,急忙从监狱中取出死囚数人,“以为舟人,悉斩于河上,于是晓夕并渡,不三日皆尽”。他又从难民中挑选少壮者,在数百里黄河边“分画地分,各使执旗帜、鸣金鼓于河上,夜则传更点、申号令”。契丹人以为宋方已有防备,便撤退而去,于是“境内晏然”。由此可以看出丁谓的为人聪明,办事果断、干练。 当时全国粮赋十分混乱,每年征收数量不一,随意加码,百姓。丁谓奏议以景德四年民赋数为准征收,并报朝廷备案,以利国计民生。朝廷准奏,并下诏褒奖。丁谓为家乡苏州也办过好事,曾“为乡里请于朝,特免丁钱。乡人至今德之,祠于万寿寺”。 (丁谓有才智,然多希合,天下以为奸邪,及稍进用,即导真宗以神仙之事,又作玉清昭应宫,耗费国帑,不可胜计。谓既为宫使,夏竦以知制诰为判官。一日,宴宫僚於斋厅,有杂手伎俗谓弄碗注者,献艺於庭,丁顾语夏曰:「古无咏碗注诗,舍人可作一篇。」夏即席赋诗曰 :「舞拂挑珠复吐丸,遮藏巧便百千般。主公端坐无由见,却被傍人冷眼看。」丁览读变色。 ——《东轩笔录》。) 奸臣 丁谓虽才智过人,然而心术不正,做事“多希合上旨,天下目为奸邪”。他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都以奸邪险伪著名,人称“五鬼”。宋真宗相信迷信,丁谓极力迎合,以神仙之事启迪。景德四年(1007),宋真宗听信王钦若造作“天书”,准备举行泰山封禅等事。不久,王诈称京师、泰山“天书”下降,为此特改元大中祥符。起初,因朝廷内库经费短缺,封禅之事未定。一天,宋真宗问丁谓:“封禅经费有没有问题?”丁谓回答:“经费足够,大计有余。”宋真宗听了便决定封禅泰山,诏丁谓为计度泰山路粮草使,负责所有经费。他先以三司名义向朝中内库借银10万两,又命各州献钱贡物,于十月以前集中到泰山下。封禅队伍数千人,浩浩荡荡。封禅结束,又到曲阜祭祀。这次封禅活动,耗费钱财800余万贯。丁谓曾修编《封禅记》。 宋真宗要在宫城营建玉清昭应宫,左右近臣上疏劝谏。真宗召问,丁谓回答道:“陛下有天下之富,建一宫奉上帝,而且用来祈皇嗣。群臣有沮陛下者,愿以此论之。”从此便无人再敢劝谏。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命丁谓为修玉清昭应宫使,又加天书挟侍使、总领建造会灵观、玉皇像迎奉使、修景灵宫使、天书仪卫副使,还曾奉旨摹写天书刻玉笈。丁谓做这些事可谓是。玉清昭应宫计3600余楹,原估计二十五年建成。丁谓征集大批工匠,严令日夜不停,只用了七年时间便建成,深得皇帝赞赏。赐宴赋诗以宠其行。 丁谓不顾国家与百姓的利益,一味迎合皇帝,并给皇帝出坏主意,自然会遭到正直之士的反对,名臣对他谄主媚君尤为痛恶。于是, 丁谓罗织罪名极力排挤,寇准被罢相贬官。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乾兴元年(1022)二月,宋真宗死,即位时。年仅13岁,听政,丁谓利用职位之便修改“诏书”,把真宗死因归罪于寇准,并以此为借口,将朝中凡是与寇准相善的大臣全部清除。丁谓勾结宦官雷允恭,规定将重要奏章先送丁谓阅过后再送内廷,以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雷允恭为修宋真宗皇陵的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自移改陵穴,这本是要杀头的事,“众议日喧”,而丁谓庇护雷允恭,不作处理。但最后终于被人揭发出来,触怒了太后,雷允恭被诛,丁谓被罢相,贬为崖州(今海南省)司户参军,四个儿子全被降黜。抄没家产时,从他家中搜得“四方赂遗,不可胜纪”。 丁谓贬官至死共计十五年,在崖州三年多,在雷州五年多,在道州近四年,在光州大约三年,其“流落贬窜十五年,须鬓无斑白者,人服其量。”明道年间(1032——1033),授以秘书监致仕,准许定居光州(今河南省潢川)。景祐四年(1037)闰四月卒于光州,归葬苏州城西华山习嘉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