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古代皇帝赏赐千金,真的是黄金是真的吗?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电视剧乃至演义小说中,皇帝或者带兵统帅经常发出悬赏令:“擒杀某某人,赏千金封万户侯!”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所谓千金,不过就是一堆黄铜,拿回家只能做脸盆铸烛台,私铸铜钱还要抄家灭门,甚至邻居都要要连坐,为这一堆黄铜玩儿命,不值得,万户侯倒是还有些吸引力。这其实是不了解古代金银铜的区别,只是看了几篇网文,就把真金当黄铜了。

  很多人发文,说《史记》和《汉书》中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有功,先后获得了五十万金的赏赐,其实就是五十万金黄铜,而且是让他们分给部下,并非卫霍私分。以十万大军计,每个人不过得到五斤黄铜,掺一半铅锡,也不过就是能铸造三百二十个半两钱——为了计算咱们按当时还在流通的“秦半两”而不是“汉五铢”计算。古代一斤十六两,半两钱“重如其文”,标注半两,就是有半两重。

  这样看来,汉武帝刘彻一点都不大度:将士们在前线出生入死,打得匈奴漠南无王庭,即使各级将校不层层盘剥而是平均分配,每个人只得到三百多个大钱。于是很多人“激动”起来,对汉武帝的小气口诛笔伐,并且说司马迁根本没必要为此得红眼病,也不用颇有恶意地在《佞幸列传》中敲打了卫青霍去病一句:“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于是有人再次“激动”,说卫青霍去病进了《佞幸列传》,这就是欺负别人没有看过《史记》了:卫青霍去病自有正传,虽然排在司马迁的关系户李广之后,但是其功绩并没有抹杀,也没办法抹杀。《佞幸列传》寓贬于褒,虽然不无恶意,但还是承认:卫青霍去病是外戚中的佼佼者。

image.png

  言归正传,咱们还是来看看卫青霍去病得到的到底是真金还是黄铜。

  之所以有人把真金说成黄铜并能得到一些人认可,是因为很少有人看历朝历代正史中的《食货志》,因为那里面没有战争,也没有权谋,只是有一些枯燥的数字和度量衡转换。但是我们这些史料越看越有意思,不信咱们就摘录几段给大家看看,这些文字读通了,在古代也是能发大财的。

  首先咱们来看《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造银锡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白撰’,值三千;二曰以重养小,方之,其文马,值五百;三曰复小,橢之,其文龟,值三百。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重如其文。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犯者不可胜数。”

image.png

  听过王玥波郭德纲说的评书《波斯寻宝》的读者,可能还记得钟海谦一个洞庭红橘子卖一个银币,大大赚了一笔。这个故事其实是出自《三言二拍》中《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就是《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主人公名字叫文若虚:“彼国以银为钱,上有文采。有等龙凤文的,最贵重,其次人物,又次禽兽,又次树木,最下通用的,是水草:却都是银铸的,分两不异。”所以后来有人用树木纹和龙凤纹的来交易,文若虚坚决不收,最后三个水草币一个橘子,狠狠地赚了一大堆银钱,拿回国内按分量估值,他赚翻了。

  明朝的文若虚聪明,汉朝的老百姓也不傻,所以才冒着杀头的危险盗铸银币,汉武帝刘彻一看大家都在钻空子,就把银币废弃了,也学秦始皇,只用真金和黄铜来当货币。

  秦始皇用真金黄铜做货币,正史有记载:“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

  汉武帝稍稍进行了一些改革,把金的计量单位由溢改为金,一斤黄金称为“一金”。所以在史料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记载:“卫青比岁十余万众击胡,斩捕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大将军、骠骑大出击胡,赏赐五十万金。”“齐相卜式上书,愿父子死南粤。天子下诏褒扬,赐爵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这里的赏金,都是光华灿烂的真金,因为我们能看到当时的规定:“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银锡)为中,赤金(铜)为下。黄金重一斤,直(等值)钱万。”

  这样看来汉朝的黄金比价跟后来差不多,因为后来的官方规定是“一金十银,一银千钱”。当然有时候一两金子能兑换二十两银子,一两银子能兑换六百到两千个大钱,这属于私下交易,咱们就不去说他了。

  于是我们可以算出汉武帝总共赏给卫青霍去病和他们带领的千军万马多少赏钱了:有出土“铁权(类似秤砣或砝码)”为证,汉朝一斤相当于现在二百五十克——别管是十两还是十六两,咱们说的是一斤。五十万汉斤也就是125000000克。读者诸君嫌数零麻烦,那么我们就简单点说:就是十二万五千公斤、一百二十五吨,要是按照每克黄金三百多块钱计算,卫青霍去病和他们的部下,击杀生擒匈奴总共得到了四百亿左右的赏金。

  汉军缴获的牛马羊数以千万计,即使咱们只按照牛马羊的平均价格一千计算,光是缴获的牲口,价值就已经超过了几百亿,再加上数不清的财宝和土地,我们可以看出,卫青霍去病的部下大赚了一笔,而汉武帝刘彻也没赔——起码打出了上百年和平。

  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得到五十万斤黄金的赏赐,无疑是眼红心跳的,因为他如果有一百斤黄金,就不至于挨那一刀了(见《报任安书》,任安原为卫青舍人,受卫青推荐而官至刺史):博望侯张骞和李广都曾经战败甚至被打成光杆司令,出了点罚款,就免去死罪,没过多久又官复原职了(当死,赎为庶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刘彻在赏赐功臣和有用之才(如羊倌儿出身的卜式)的时候,是很大方的,但是对摇唇鼓舌的文人和优伶,是比较瞧不起的。在汉武帝时期,优伶是当不上将军的;在雍正废除贱籍以前,正常的王朝是不允许艺人(优伶)当官和参加科举考试的。

  不像后来,只要唱得好,不但自己能当将军,而且他的儿子还能横行不法,殊不知那儿子要是放在《楚留香》里,是要被石观音拿去炼制某某神水的……

汉朝名臣窦固的生平简介,窦固的人物事迹

1人物简介 大臣。字孟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好读书,喜兵法。时袭父爵,封显亲侯。明帝时,迁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秩比二千石。后从兄窦穆获罪,受牵连,罢职家居10余年。为恢复与西域各族的联系,明帝决定出兵西击北匈奴。永平十五年(72)冬,窦固因熟悉边事,被封为奉车都尉,与骑都尉耿忠等屯兵凉州,整军备战。次年,窦固等分兵四路征伐北匈奴。窦固军出酒泉,至天山(今新疆吐鲁番西),大败北匈奴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留军屯伊吾庐城(今新疆哈密县)。时诸将唯窦固有功,受表彰。窦固又派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归附。永平十七年(74),窦固率军再出玉门,击败北匈奴在车师一带的势力。后历任大鸿胪、光禄勋、卫尉。久历大位,甚见尊贵,而性谦俭,爱人好施,颇得人心。逝后,赐谥号文侯。 2生平经历 中元元年(56年),袭父窦友爵位,封显亲侯。明帝即位后,迁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军,秩比二千石。后其从兄窦穆犯罪,窦固受到牵连,被罢官,在家呆了十余年。时天下安定,明帝欲效仿的事迹,恢复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出兵西击北匈奴。窦固因明习边事,于永平十五年(72年)十二月,,被拜为奉车都尉,以骑都尉耿忠为副将,谒者仆射为驸马都尉,秦彭为副将,屯凉州酒泉郡,积极部署对北匈奴的进攻。 永平十六年(73年)二月,汉军分四路出击:窦固与耿忠率酒泉﹑敦煌﹑张掖士兵及卢水羌兵万二千骑出酒泉(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市)塞;耿秉﹑秦彭率武威﹑陇西﹑天水士兵及羌兵万骑出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塞;太仆祭肜﹑度辽将军吴棠率河东北地﹑西河羌兵及南单于兵一万一千骑出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中部计兰山口)塞;骑都尉来苗﹑护乌桓校尉文穆率太原﹑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定襄郡兵及乌桓﹑鲜卑兵一万一千骑出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塞。 窦固、耿忠率军由酒泉出塞至天山(今新疆天山),击败北匈奴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留吏士屯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西北四堡),并以班超为假司马出使西域,招降西域诸国。耿秉﹑秦彭入大漠六百余里,至三木楼山,来苗﹑文穆至匈奴河水上,匈奴皆败走,无所获。祭肜﹑吴棠因没到涿邪山,被贬为庶人。四路大军唯窦固有,受表彰。 永平十六年(74年),十七年十一月,窦固与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率1.4万骑再出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进军西域,在蒲类海击败白山部后,转军进击依附北匈奴之车师(一作姑师,西域国名,都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10里雅尔湖村西之交河故城)。车师王降。东汉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宜禾都尉屯田,逐渐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 窦固在边关数年,羌人服其恩信。 章帝即位后,给公主加号为长公主,增邑三千户;召窦固代魏应为大鸿胪。肃宗因其晓习边事,每有大事,都争求窦固的建议。 建初三年(78年),章帝追录窦固前,增邑一千三百户。建初七年(82年),窦固代马防(之子)为光禄勋。次年,又代马防为卫尉。 章和二年(88年),窦固去世,谥文侯。其子窦彪,官至射声校尉,先于窦固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将军卫青死后 汉武帝刘彻何要诛杀卫氏家族?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汉朝刘彻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