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嗣是小说《杨家将》中金刀老令公杨业的第七子,并州太原人,人称“杨七郎”。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小时候读《杨家将演义》,杨七郎打擂,印象深刻,在记忆中,杨七郎是杨家将中武艺最高的人,曾力杀四门,最终被“奸臣”潘仁美所害,其实这一切都是小说家的妙笔生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一个杨七郎吗?
可以肯定地说,历史上杨业确实有七个儿子,七子叫杨延彬,由于杨业“死于王事”,宋廷擢任杨延朗(演义中的杨六郎杨延昭)自供奉官迁崇仪副使,杨延彬(也就是杨七郎)录为殿直,并没有上战场抗辽杀敌,只有杨延朗(杨六郎)一直奋战在边关,由于今河北保定、易州、徐水、满城、望都一线是辽军入寇南下的路线,为控扼这条咽喉要道,杨延朗在保州一线任职,与他同时任职这一地区的有个勇将杨嗣(也就是演义中杨七郎杨延嗣的原型),时称“二杨”。
说来这个杨嗣,论年纪还是杨延朗的长辈,生于后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瀛州(今河北河间)人,与杨业家族没有亲属关系,连同乡都不是。
杨嗣可以说出道比较早,杨延朗还没懂事时,杨嗣已经是一员将领,他的哥哥叫杨信(与杨业的父亲、杨延朗的祖父同名),是老赵与二赵的心腹,深谙官场之道,虽然是行武出身,洞察到上层的权力之争,这游戏不好玩,弄不好惹火烧身。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那些资历深的开国元勋都退居二线,老赵提拔了侍卫“保镖”张琼为殿前司都指挥使(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官,兵马司令呀),后来张琼“因罪”被处死(干涉了朝廷上层的权力之争),杨嗣的兄长杨信继任殿前司都指挥使,上任不久,杨信得了“病”,不能说话了,临去世前,宋太宗赵光义前来探望,杨信竟然开口讲话了,原来杨信不想卷入政治斗争,深知处于权力高层,言多必失,便以得病为由,装聋作哑,这不由令宋太宗感到意外,故后人称杨信为“哑巴太尉”,朝野上下,都十分敬重杨信的人品。
杨嗣并没有借兄长的威望来谋取功名,而是踊跃投身军中,到前线大显身手,从低层做起,屡立战功,颇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一直处身于边关前线,与契丹兵马击战。
自中原王朝失去地理位置重要的燕云十六州后,门户洞开,给在北方雄起的契丹人提供了便利条件,契丹铁骑有了纵横驰骋的空间,利用骑兵强大的机动能力,蹂躏河北大平原。
二、扬威边关的杨嗣
杨嗣驻守的高阳关、保州一线,恰恰是契丹铁骑南下必经的第一道防线,只要战事一起,契丹铁骑蜂拥而至,而宋军一直以步军为主,难以与契丹铁骑抗衡,杨嗣深深地认识到,在战场上骑兵的重要性,便精心组建了一支骑兵,虽然人数不多,但以骑制骑,收到效果,增加了军队机动性,常常率骑兵迂回攻击,打得契丹人胆颤心惊,避其锋芒。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冬,辽军大举南下,接连攻克北宋边境数城,时为镇、定、高阳关行营都部署的傅潜畏敌怯战,手据重兵不敢出击,杨嗣时任保州刺史、缘边巡检,主动出击,大胜辽军,杨延朗也固守遂城击退攻城辽军,于是,“二杨”之名传遍边关。
宋真宗召杨嗣入朝,亲自接见他,要升位杨嗣为团练使,杨嗣上奏道:“臣久与杨延朗联职,今一旦骤然居于其上,故愿且守旧官!”
杨嗣在军中的资历高于杨延朗,却能够不争功,令宋真宗颇为嘉赏,故并命保州刺史杨嗣与莫州刺史杨延朗为本州团练使。
宋真宗对朝中大臣说:“杨嗣及杨延朗并出于疏外,以忠勇自効,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乃及于此。”
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冬,辽军又一次大举入寇,杨嗣与莫州团练使杨延朗以及李继宣、秦翰各统本部兵马分屯静戎军(即梁门)、威虏军(即徐水)一带,杨延朗设伏于遂城西北的羊山西麓,大胜辽军,随后杨嗣挥军追杀,斩杀两千余人,获得大捷。

杨嗣唯一一次败仗,是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春,辽军再次进攻保州,杨嗣与杨延朗率军增援,遭到辽军袭击,损失很大。
宋真宗因二杨素以忠勇闻名,并没有责贬。
宋辽签定澶渊之盟后,杨嗣调任镇州路副都部署,七十九高龄出任天雄军副都部署,后以左龙武大将军退休。
到了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杨嗣八十一岁时去世(这年,杨延朗也去世了)。
《宋史》评价说:“嗣与延朗久居北边,俱以善战闻”,难怪后人创作《杨家将》,把杨嗣演义成杨七郎。
回眸历史,有多少抗辽将领的事迹,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宋朝三元及第的冯京有哪些奇闻异事?他是怎么样一个人
“解元”、“会元”、“状元”,“”,或曰“三元及第”,这是千古多少莘莘学人穷毕生之夙愿。自以来,历朝历代“连中三元”的大概有十三人,一说是十四人,似乎尚无确切定论。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有:“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文中所及,冯京即江夏郡人;商辂则系明代状元。 冯京者,字当世。这位曾给讲过“羽衣仙女”故事的大才子,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从乡试、会试、殿试,一路过关斩将,独占鳌头,连中三元,确实是气冲牛斗。 冯京高中状元后,曾出任、知州、知府,历事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官至保宁军节度使、太子少师、(副相)。 冯京前,曾发生过不少奇闻趣事。 传说冯京之父曾经商,壮年无子。其妻授以白金数笏,嘱其买妾。冯父在京师买得一妾,当了解到该妾之父本朝廷命官,因纲运欠折,鬻女以为赔偿之计时,十分同情,不忍侵犯,遣还其父,并不索钱。回家后,将此事告诉其妻,妻说:“君用心如此,何患无子?” 不久,妻果然有孕。临产前,邻居们皆梦见鼓吹喧阗迎状元,冯京乃出生,后果中状元。 冯京未显贵时,久居武昌,纵酒不羁。一夕,醉卧郊外溪边。有一渔夫打鱼归来,困眠舟中。朦胧中,似听见有人呵叱道:“冯侍中在此,安得不避!”渔夫惊起,借着月光在岸边寻觅,看见一人和衣熟睡草丛中,一问,果然。渔夫立即作揖拜见曰:“他日贵显,幸勿忘。”并把梦中情形告诉了冯京,又恭恭敬敬地请冯京到船上安歇,以避风露。天明后,渔夫用船将冯京送到武昌城中。后来,冯京显贵,派人寻访那艘渔船,不复得见。 冯京早年贪玩,有时深夜不归。一次,被巡夜的街卒拘留,当时,武昌郡守王素极力为其开脱,将其释回。后来,冯京奉使关中,王素正在渭地帅兵,两人见面,酒燕甚欢。冯京作诗赠王素,中有句云:“吞炭难忘当日事,积薪深愧后来思。”意思是说,即使改变了容貌声音(暗指地位身份的改变),我也忘不了当年被街卒拘留之事;即使后来居上(暗指自己此时的地位超过了王素),我也为难以报答你的大恩而惭愧。 后人评论这件事说,一些人年轻时,血气方刚,不拘小节,容或有之。待到贵显之后,按常人言之,提起从前的过错尚不愿听,哪会主动向故人谈及,并写进诗文中去呢?冯京如此不以为讳,“可谓贤矣”。 冯京庆历年间,在武昌应乡试,阅卷官庸谬寡鉴,开始要将冯京黜落,后又要放在最末一名。幸亏监试的礼部官员拆封定卷时,为其鸣不平,极力推荐冯京为第一名,后果然在殿试时一举夺魁。 冯京进京赶考过江时,江面上曾,船几乎被沉没。第二年春天,中状元后,再过大江,却是风微浪稳,舟楫安然。冯京乃题诗江亭云:“江神也世情,为我风色好。”意思是说,江神也那么势利眼,见我高中了,态度也变谦恭了。这两句诗是借取唐人及第后过扬子江诗句,施肩吾原诗曰:“忆昔将贡年,抱愁此江边。鱼龙斗闪烁,黑浪高于天。今日步春早,复来经此道。江神也世情,为我风色好。” 这首诗哪里是嘲讽江神,实是势利小人的真实写照。 随机文章“海禁令 和“迁海令隋文帝杨坚都有哪些政治举措上海不明飞行物使飞机改航向,悬停半空8分钟后狂追飞机风靡整个大学的床帘现象,大学生陷入人际交流的困扰(自我隔离)万里长城起点和终点在哪,丹东虎山长城是起点/终点是嘉峪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各代皇位都是拼命挣出来的,但宋朝三位帝王都拼命拒绝不坐皇位
自古以来皇位的继承都伴随着血腥与动乱,出生于皇家的每一位子嗣都渴求成为天下之主,不止男人,就连不少女性政治家对皇位都有极其强烈的欲望,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出现女性掌控朝堂局面。在,第三位就更夸张了,父亲儿子是皇帝不说,连自己的老婆都是皇帝,到后面自己的女儿儿媳都有当皇帝的想法了,不得不说是古代皇帝中奇葩的存在。 皇帝的位置谁都想做,但是在宋朝,却有三位原本不想当皇帝的皇帝被各种原因架上了皇帝的宝座,这究竟是因为什么?让我们见识下这三位“生性淡薄”的皇帝 赵曙是宋朝第五帝,是弟弟濮王的儿子,也是宋朝第一位不想当皇帝的皇帝。宋仁宗久未得子,好不容易生下两个又相继夭折,赵曙因此两次被立为皇储,又两次被废储,不得不说皇权真的很现实。在仁宗病逝前,无子继位的他只好留下遗命让赵曙登基。两度废立的赵曙生怕自己成为皇位更替斗争的牺牲品,屡次拒绝登基,在大臣的再三逼迫下还是以装病来逃避。但国不可一日无君,找不到继承人的大臣们只好用担架将赵曙抬出,将其推坐龙椅之上,跪拜山呼万岁,才完成登基大典。 即使成为皇帝,赵署依然想要摆脱,在仁宗皇帝的入葬时,还提出要守丧三年让大臣代理军政来逃避,不过遭到所有大臣的反对,只好接受这个“残酷”的结果。不过可能因为心理压力过大,登基不到三天的赵署真的病倒了,后来也仅仅在位五年就驾崩,死时才36岁,看来当皇帝对他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出路。 赵桓。 赵桓是宋朝第九帝,长子。当时北方金军经常南下侵扰,河北沦丧后,宋徽宗害怕自己成为成为“亡国之君”,果断退位,并将皇位传给了。赵桓深知自己只是的角色,自然不肯从命。不过徽宗自然有办法,在金军直逼开封时,看到前方传来的情报,直接气昏过去,并写下皇太子继位诏书,皇帝昏迷不醒,战局需要人来稳定。 无奈之下赵桓被大臣们推上了皇位,没多久徽宗又醒了,赵桓只好捏着鼻子当起了皇帝。不过赵桓的为人处事与徽宗一样优柔寡断,对于政治上不利局面缺乏决断力,因此在赵桓继位两年后,金军攻陷汴京,父子二人皆被俘虏,死在异域。 赵扩是宋朝第十三帝,的次子。赵扩继位时他的父亲宋光宗仍然健在,但是在赵扩爷爷病逝时,继位的光宗以病为由拒绝亲自主持丧礼,被大臣们借机弹劾想要改立赵扩为皇帝。不过赵扩唯恐步其父不孝后尘,为天下唾骂,极力推辞。 但是碍不过权势过重的赵汝愚逼迫,加上太皇太后命人将黄袍强披在其身上,众大臣山呼万岁才接受登基事实。初登基的赵扩还能够招贤纳士,勤政爱民,但是到了后期年老昏庸,无法辩驳奸忠,使得朝堂藏污纳垢,政局混乱。 宋朝出现这么多皇子不愿当皇帝的现象,也侧面说明宋朝皇帝的软弱性吧,在宋朝两代数十位皇帝中,绝大多数都是优柔寡断之辈,对内听信谗言,对外胆小怕事,遇到外敌入侵都是割地求和以保一方安平,所以才会造成宋朝国土越来越小,直到最后灭亡吧。 随机文章东晋的开国和灭国君主各是谁?雌性巨型蜥蜴不需要雄性就能生育下一代,老鼠攻击信天翁,这些动物都经历了什么解读世界十大核潜艇,俄罗斯核潜艇15秒内可击沉任何战舰中国有舰载巡航导弹吗,东海10先进程度超战斧(未证实)外星人屠牛事件,牛羊被残忍屠杀身体器官被摘走/被提取DNA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