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中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社会的繁荣,同时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绘画交易现象由此开始普遍,方式亦多样,艺术市场得以逐步繁荣,使得大多数画家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市场中来。作为苏州地区的画家唐寅,自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他的卖画方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友情赠送、订购、延请、直接现金交易等。
唐寅与师友朋辈间的交往异常密切,因此少不了以画作为祝寿的礼物而友情赠送。张丑《清河书画舫·亥集》中有言:“启南、子畏二公,往往题他人画为应酬之具。”可知唐寅有相当的画是为应酬之作。
此外,这一时期以订购的方式进行交易也十分流行。《吴越所见书画录》着录了唐寅的《寿星图》,画幅左侧有题款“人来种杏不虚寻,仿佛庐山小径深。常向静中参大道,不因忙里废清吟。愿随雨化三春泽,未许云闲一片心。老我近来多肺疾,好分紫雪扫烦襟。晋昌唐寅”。从题诗的内容来看,很明显的是一首写给医生的作品。
唐寅的卖画状况如何呢?卖文鬻画毕竟是一种市场行为,其收益是不稳定的,这可能意味着唐寅从此将过上一种物质相对匮乏的生活。而当时的市场上的画价又很便宜,因此大部分时候唐寅的经济状况始终不尽如人意。某一时期的书画收益欠稳定之时,而家中又没有一定的积蓄,唐寅甚至会陷入无米下炊的生活窘境。

然而,纵观唐伯虎的后半生,他的物质生活也偶有宽松之时。弘治十八年(1505),36岁的唐伯虎在苏州城西北建造了桃花庵别业,至正德二年(1507)始建成。唐寅的后半生基本上在桃坞别业中度过。好友祝允明、黄云、沈周等人经常来饮酒作诗。他购地建桃坞的经费,也主要来自于个人的卖画。
由此可见,唐寅的诗画谋生之路至少给他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当他生意好的时候,求画者渐多致使忙不过来,便请老师周臣代笔。因此,后人在辨别唐寅画作的真伪时就说:“及六如以画名世,或懒于酬应,每请东村(周臣)代为之。今伯虎流传之画,每多用笔,在具眼者辨之。”可见唐寅的名声。于是一些贪图私利的人,不惜作伪以牟取暴利。
以卖画为生使唐寅取得了经济上的自给,由此决定了他人格上的独立。对他后半生的诗画文艺创作亦产生了深刻的作用,甚至直接影响到其艺术观和创作风格。
唐寅总体的绘画风格面貌跟他的师承关系密不可分。史载唐寅初拜师于沈周。在京城科场舞弊案发生之后学于周臣门下,其画风渐渐脱去沈周的特征。如他的《骑驴归思图》画法几乎与周臣一致。
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是唐寅的人物仕女画。他的人物画多感慨世情之作,表现出愤世嫉俗的心态。他兼取诸家之法,特别是吸收了院派和文人画的长处,独树一帜,开创了一条能表现自我精神的画路,行笔秀劲缜密,有着潇洒清逸的气韵。这一类作品多取材于历史与民间故事,尤其以描写欢场女子为多。唐寅的人物画可大致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类。前者典型的有《王蜀宫妓图》,画中精心描绘了四位盛妆等待君王召唤的宫妓形象,工笔重彩,体现了画家在造型用笔及设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艺。后者以《秋风纨扇图》(上海博物馆藏)为例,唐寅把李公麟的行云流水措和颜辉的折芦描法掺和起来,挥洒自如,富有韵律感。

明徐渤对他的仕女画亦十分推崇,在其《红雨楼题跋》中说:“画家人物最难,而美人为尤难。绮罗珠翠,写人丹青易俗,98迷吧,故鲜有此技名家者。吴中惟仇实父、唐子畏擅长。”
他的大多仕女画是表现宫妓、妓女等下层女性生活的青楼题材,如《王蜀宫妓图》、《陶谷赠词图》等,这与他科场舞弊案后颓废自弃,终日寄情于声色不无关系。
那么,这种风格的产生与他卖画为生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时期在繁华的江南城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娼妓越来越盛。在苏州这样经济发达的城市,此业就显得尤为兴盛。唐寅作为一个命运曲折而又多情重义的文人,面对那些“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女性,自有惺惺相惜之意,于是便以这种题材来表现自己的性情。同时,更深层的原因是,他的这种题材源于当时绘画商品化及自己卖画的需要。唐寅生活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此时的商人和地主大都喜交名士,吸收了众多的文人和画家与之交往,而这些富豪往往把自己装扮成好文知画的风雅人士。面对特殊的消费群体,唐寅在创作人物画作品时,就不能不考虑接受者的审美趣味和心理需要。
为了生计的需要,唐寅还应人所求,描绘过大量的se情画之类的春宫图。另外,唐寅在山水画方面造诣很高。但唐寅是院派这种风格正统的画法,而不是沈周、文徵明那种文人画风格,是有特定原因的。

唐寅的花鸟作品不多,但不可不提。他擅长水墨写意花鸟,墨韵明净、意境高雅。其所绘《雨竹图》扇面(上海博物馆藏),以浓墨绘近竹,淡墨绘远竹,笔墨淋漓,气韵酣畅。
书画作品的情托于象,而意趣更在点画外。这种风格的花鸟画,无论从题材还是画法来看,也都是适应社会大众喜好的需要。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胡安·鲁尔福在创作上的特点是什么 有关于他的评价是什么样的
创作特点 主题 作品全都以墨西哥农村生活为题材。一部分写,另一部分则大都写墨西哥农村的贫穷、落后和富者的为富不仁、贫者的救死不赡,写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破灭。无论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还是短篇小说集《燃烧的原野》,胡安·鲁尔福都关注二十世纪初墨西哥乡村最土、最粗俗,也是最现实的东西,包含了绝望、欺骗、冷酷、死亡等。 在他收录于《燃烧的原野》中的短篇作品里,比如《孤独的夜晚》、《烈火平原》和《我们分到了土地》描写的均是墨西哥革命,前两篇叙述农民起义军的惨败和革命理想的破灭,第三篇写革命“胜利”后农民们获得的土地竟是一片寸草不长的干渴贫瘠之地。《佩德罗·巴拉莫》的故事发生地科马拉,刻画了一个巧取豪夺、的土财主的形象。在庄园主和酋长佩德罗·巴拉莫的统治下,破败凋敝、荒无人烟。胡安·普雷西亚多只身一人闯入此地,寻找他的生父佩德罗·巴拉莫。主人公佩德罗-巴拉莫是庄园主卢卡斯的儿子,他小的时候父亲被雇工杀死,家境也一落千丈,为此受到很大刺激。成年后他采取用跟他家最大的债主多洛雷斯-普雷西亚多结婚的办法来免除债务,改变家庭经济状况,尽管他从来也没有爱过她。后来他又借故将妻子送到亲戚处,从此将她抛弃。为了扩大地产,佩德罗-巴拉莫与管家合谋,将地主阿尔特雷特吊死在家中,假造契据夺了阿尔特雷特的地产。他在1910年的墨西哥革命中假装投靠革命,以便保护自己,指使自己的心腹打入革命阵营,以监视起义军的行动。他唆使起义部队了去抢劫周围的村落,自己趁机扩大地盘。尽管佩德罗-巴拉莫在乡下,但他的心中充满了孤独,他的爱子坠马身亡,他童年时青梅竹马的女友苏珊娜另嫁他人。当他娶得苏珊娜时,苏珊娜历经磨难艰辛迫害已神经失常,一直到苏珊娜死,佩德罗-巴拉莫也没能进入苏珊娜的心灵世界。的佩德罗-巴拉莫最后被他的诸多私生子之中的一个——赶驴人阿文迪奥酒后杀死。佩德罗-巴拉莫死了,科马拉村也在饥馑中消亡。 风格 《佩德罗・巴拉莫》运用最多的手法是闪回。故事里的人物绝大多数都已经死去,鲁尔福却漫不经心地将他们还原到现实场景展示,时空转换明暗交织,极具幻想气质。《佩德罗・巴拉莫》几乎整篇都是独白。主要叙事人的出场顺序似乎没有什么内在逻辑,这些随处散落、零零碎碎的记忆片段就这样拼凑起来巴拉莫近70年的人生。 从已去世的母亲絮絮叨叨的回忆不断出现在胡安的叙事中开始,鲁尔福的招魂术就运作了整部小说没有多余的议论和联想,也没有多余的插话和解释,这与作家创作“开放小说”的意图紧密联系。整部小说放弃知晓一切的作者,在独白之间留下空白,故意让读者去补充、去想象、去思考这些空白。单从小说叙事的角度来看,《佩德罗・巴拉莫》未免有些混乱,以致长久以来,除了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大而无当的术语之外,它如此随意善变的叙事视角似乎无法被有效解读。对于西方人而言,一个完全由鬼魂讲述的文本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完全违背理性主义的逻辑。但是对于墨西哥人而言,这一点都不“魔幻”。因为墨西哥的文化中,生死无界。《佩德罗・巴拉莫》式的招魂写作――将记忆唤回,使历史与现在共存于同一空间,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一个典型的非西方文本,它甚至构成了对西方形而上学历史概念的巨大挑战。 《佩德罗・巴拉莫》也可以被视作典型的俄狄浦斯文本。对胡安而言,父亲仅仅存在于叙事与建构之中不仅胡安无父,科马拉中的大多数年轻男是在“无父”的情形下长大的,因为他们的父亲是同一个人――巴拉莫,而后者从来没有认过他们。将《佩德罗・巴拉莫》还原于历史语境之中时,文本内外(包括鲁尔福在内)的俄狄浦斯们的焦虑便超越了个体经验,而可以被视为关于墨西哥国族身份的寓言。《佩德罗・巴拉莫》的写作,表明大革命中长大的西班牙后裔鲁尔福对欧洲传统(线性历史观、现代化道路)的彻底拒绝,这本身带有浓厚的文化弑父色彩。虽然“鬼魂叙事”的风格标明了对的敬意,但鲁尔福并没有将皈依印第安文明视为墨西哥的出路。因为包括《佩德罗・巴拉莫》在内,鲁尔福的所有小说都并没有快乐的结局。而鲁尔福笔下的鬼魂,生于科马拉,死于科马拉,死后游荡在科马拉,永生永世没有救赎,没有希望。 另一部中篇小说《金鸡》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体现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故事的发展推进都有作者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议论、插话、解释也多有出现,这与《佩德罗-巴拉莫》正形成鲜明的对照。《金鸡》的创作实际上是他先前《烈火中的平原》一贯风格的延续。 人物评价 对于胡安·鲁尔福作品的深入了解,终于使我找到了为继续写我的书而需要寻找的道路。他的作品不过三百页,但是它几乎和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一样浩瀚,我相信也会一样经久不衰。(加西亚·马尔克斯评) [5] 鲁尔福的小说不仅仅是20世纪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而且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苏珊・桑塔格评) 后世纪念 文学奖 1990年,为了纪念胡安·鲁尔福,设立了“胡安·鲁尔福文学奖”。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奖金为10万美元,用于奖励那些为该地区文学繁荣作出杰出贡献的作家,是当今拉美及加勒比地区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 纪录片 1999年,关于胡安·鲁尔福的纪录片《胡安-鲁尔福:遗忘与记忆的斗争》在墨西哥上映。 获奖记录 文学类 1983 西班牙阿斯图利亚斯学奖 (获奖) 1970 墨西哥国家文学奖 (获奖) 1956 墨西哥撒维尔·维尧路地亚奖 (获奖) 荣誉类 1974 墨西哥语言文学院院士 (获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卡尔·伯姆创作了多少部作品?他的作品都有什么特色
早年生涯 卡尔·伯姆(1894年8月24日—1981年8月14日),出生于奥地利的格拉茨(Graz,Austria)的一个热爱音乐的家庭。父亲虽然知道他有着音乐的天赋,并且也为之感到高兴,但并不十分同意让音乐成为卡尔的职业。 伯姆的父亲是位爱好音乐的律师,是著名指挥家汉斯·李希特的朋友;父亲对儿子未来事业的看法是,如果不能成为有出息的音乐家的话,就去当一名有可靠经济收入的律师。 所以,年轻的伯姆在格拉茨大学就读法律专业,但同时又在格拉茨音乐学院上钢琴和音乐理论课。 1920年,伯姆成为格拉茨歌剧院的指挥,伯姆指挥瓦格纳的《格林》时,正好著名指挥卡尔·穆克在座,他非常欣赏年轻的伯姆,主动帮助伯姆学习瓦格纳的歌剧。 这以后,穆克又推荐伯姆去慕尼黑歌剧院投奔布鲁诺·瓦尔特。伯姆被瓦尔特所用,并从瓦尔特那里学习指挥莫扎特的歌剧; 1927—1931年,伯姆又投至克纳佩茨布什手下,在达姆斯达特当指挥;这期间,伯姆指挥了贝格的《沃采克》在达姆斯达特的首演,贝格前来观看了最后几天的排练;此后,伯姆成为《沃采克》与《璐璐》的权威解释者。 1932年,他首次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获巨大成功,从此而成为权威的德国歌剧指挥大师; 1932—1933年,伯姆在汉堡当指挥。伯姆在此指挥了理查·斯特劳斯的《阿拉》,并与前来拜访他的作曲家本人相识,从此两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声名鹊起 1934—1943年,伯姆担任德累斯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在这一职位上,靠着良好的乐团和演唱者,伯姆的事业获得了有利的发展。 理查·斯特劳斯的《沉默的女人》和《达芙妮》在德累斯顿的首演由伯姆指挥——与作曲家的密切合作,使伯姆对理查·斯特劳斯的作品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成为指挥理查·斯特劳斯作品的权威人物; 1943—1945年,伯姆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担任指挥。 指挥大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伯姆重登指挥台,继续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任职,并指挥了1955年庆祝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重建的《费德里奥》的演出;在1950—1954年间,伯姆还去布宜诺斯艾里斯的科隆剧院当艺术顾问;从1957年起,伯姆在世界各地从事指挥活动,包括芝加哥、大都会、拜鲁伊特、萨尔斯堡,还指挥过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1963年,伯姆在拜鲁伊特音乐节上指挥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全剧,并录了唱片。 1964年,由于伯姆对奥地利音乐所作的突出贡献,他被奥地利政府授予“奥地利音乐总监”的称号;1970年,伯姆又获维也纳爱乐乐团终身指挥的荣誉。1973年,他还担任了伦敦交响乐团的总监;晚年,他与钢琴家波里尼合作的贝多芬、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录音(维也纳爱乐乐团)也极为精彩。 伯姆指挥的歌剧作品有莫扎特的《女人心》(与爱乐乐团合作)、《魔笛》(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费加罗的婚礼》(与德国歌剧院合作)、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拜鲁伊特音乐节管弦乐团)和《尼伯龙根的指环》(拜鲁伊特音乐节管弦乐团)等。 伯姆继承了19世纪维也纳及欧洲音乐的传统,着重于作品思想的表现,是享有崇高声誉的指挥大师;他的文字著作有《与理查·斯特劳斯的会见》、回忆录《我的一生》等。 1981年8月14日,卡尔·伯姆在萨尔茨堡辞世,享年87岁。 创作生涯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指挥生涯中,伯姆共指挥了150部歌剧。他是德奥古典音乐的权威解释者。早期,他的名字就和莫扎特、瓦格纳、理查·斯特劳斯紧密联系;后来,又与海顿、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勃拉姆斯、贝格的名字密切联系起来,尤其是他指挥莫扎特、理查·斯特劳斯的作品,具有更为卓越的名望。 伯姆指挥的作品,给人以纯正、端庄、沉稳、深厚的感受,而不会给人们带来不安和浮躁的情绪。伯姆的音乐手法是简洁、清爽、有力,排斥了浪漫主义的过度伤感,也不沉溺于放纵的技巧表现,实现了平衡巧妙、音响柔和、节奏稳固的音乐效果。这样,伯姆所处理的作品,既有细致、精密的局部表现,又有明朗、健硕的整体形状。在音乐内在意义的表现方面,伯姆的方法是不过份地注入感情,不牵强地借助理念和逻辑来表达作品,而是从作品固有的形式中去把握其内在的美。从他指挥的莫扎特作品中能较明显地体会到其风格。 年轻的伯姆在慕尼黑曾随瓦尔特指挥莫扎特的作品,并获得收益。但伯姆后来在指挥莫扎特音乐作品时,却不像瓦尔特那样投入明显感情,而是处理得更为平衡、和谐、细致而内在。他说:“你可以体会到莫扎特音乐中的所有感情,但他从不多愁善感。”无论在指挥风格上,还是对莫扎特音乐的理解上,伯姆都是一种现代风格的莫扎特解释,具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魅力,既纯净、优雅又有活力,生动感人。 在指挥瓦格纳歌剧时,伯姆也不是突出、夸张瓦格纳的激情和虚华的浪漫情感,而是化泛滥为收敛,将纯粹的内在音乐精神凝聚起来,表现出紧张、庄重的美,形成一种“黄金般的严肃感”。所以,德奥古典作品在伯姆的手中,从来没有华美、煽情或刻板的样子,而总是显得那么大气、纯正、优美。伯姆指挥的歌剧作品有:歌剧莫扎特的《女人心》(与爱乐乐团合作)、《魔笛》(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费加罗的婚礼》(与德国歌剧院合作)、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拜鲁伊特音乐节管弦乐团)和《尼伯龙根的指环》(拜鲁伊特音乐节管弦乐团)等。 伯姆继承了19世纪维也纳及欧洲音乐的传统,着重于作品思想的表现,是享有崇高声誉的指挥大师。他的文字著作有《与理查·斯特劳斯的会见》、回忆录《我的一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