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字景升,他是东汉末年宗室、名士、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刘表就是一个酸腐文人的代表,狭隘、无能、多疑、无决断、志向小,坐拥荆州七郡后改九郡却错失天下。
可是,历史上的刘表真的是这样吗?他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透过刘表的一生,来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刘表。
01.出身宗室且富有才华,却因“党锢之祸”耽误大好青春
东汉汉安元年142年,刘表出生于山阳郡,根据《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的记载,其先祖鲁恭王刘余乃是汉景帝刘启与程姬之子。
可见,就出身而言,刘表乃是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比刘备那个“皇叔”可要靠谱多了。
刘表不仅出身较好,且年轻时也算是个有上进心的大好青年,早年曾拜入南阳太守王畅门下,经过潜心修学,刘表不仅精通儒学,且在书法方面也是造诣颇深。
不过,当时东汉朝廷已是日薄西山,宦官集团与士大夫、贵族矛盾日益尖锐,刘表则因参与太学生运动而被称为“八俊”之一《汉纪》称“八顾”,《汉末名士录》称“八友”,结果刘表固然得以声名高涨,但却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受到牵连,从而被迫逃往。
直到 光和七年184年,随着大将军何进执掌大权,不仅“党锢之祸”中的部分受害者得以翻案昭雪,士族、名士也开始得以入朝为官。
这种大环境下,刘表被大将军何进征辟为掾属,推荐再次入朝,出任北军中侯,这一年刘表已经42岁了。
要知道,北中军侯掌监北军五营,可是卫戍宫城的最高武官,也算是位高权重了。
不过,刘表的好日子并未过多久,仅仅五年之后,随着汉灵帝的驾崩,东汉朝廷再次陷入乱局,大将军何进死于“十常侍之乱”,紧接着奉诏入京的董卓迅速掌握朝中大权。
02.仅用一年镇服荆襄七郡,“单骑入荆”彰显胆气能力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入京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开始拉拢士人阶层,不仅为“第二次党锢”中遇害的众多党人平反,而且亲近士人,征召名士入朝为官,甚至将与自己有矛盾的袁绍、王匡、鲍信等人都任命为了地方太守。
彼时,因荆州刺史王叡被孙坚所杀,在士人中颇有影响力的刘表,便被任命为了新的荆州刺史。
当时,天下乱局已现,江南宗贼甚盛,荆州局势的混乱丝毫不亚于北方,袁术屯兵鲁阳虎视眈眈,苏代为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县长,各据民兵称霸一方。
结果,导致刘表这个正儿八经朝廷任命的地方大员,根本没有办法光明正大的上任,只得匿名独身赴荆州。
刘表至荆州后,单马入宜城,凭借在士人中的声望,成功博取了中庐县人蒯良、蒯越及襄阳人蔡瑁等人的好感,并在蒯越的帮助下,在宴会上一口气诱杀了五十五名贼首,袭取了他们的部众,又成功劝降了江夏张虎、陈声,而其余各郡守县长听说之后,大多解印而逃,刘表遂得以迅速控制荆州大部。
此后,刘表开始着手巩固自己对荆州的统治,一方面通过与当地豪族蔡氏联姻迎娶蔡瑁的姐姐,迅速赢得当地豪族的支持;另一方面,则通过自己的声望,以及开经立学,爱民养士的方略,获取士人和百姓的支持。
在刘表的努力之下,荆州局势很快得以稳定,这时的刘表已经49岁了。
在刘表成为据地千里、带甲十万的一方豪杰时,曹孟德尚无根基之地,刘玄德还在公孙瓒手下混日子。
如果此时刘表选择走出荆襄而争夺天下,未必便没有一搏之力,可惜由于荆州刚刚平定、局势不稳,因而刘表并未参加随后的讨董联军。
03.各地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刘表治下却宛如世外桃源
酸枣联军讨董虽然未竟全功,但董卓在西迁长安之后还是被吕布杀死,此后各地诸侯开始陷入混战之中,战乱之下百姓可以说是民不聊生。
然而,刘表治理荆州十八年,却是百姓安乐、豪强悦服,学子欣欣向学,黎民安享太平,宛如乱世之中的世外桃源。
在刘表治理荆州的十八年,除了早年因平定内部而主动出兵之外,此后的战事基本以防御为主,而从未有主动对外用兵之事,例如初平二年防御袁术的进攻,同时又利用诸侯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寻求周边局势的均衡,例如与袁绍结盟而对抗日益强大的曹操。
刘表治理荆州期间,对外的主动扩张其实只出现过一次,那便是曾试图吞并交州。
建安八年203年,交州牧张津被部下杀害,刘表随即派赖恭出任交州刺史,但这种吞并却并不是以武力为主,而只是想要在朝廷之前达成既定事实罢了。
可以说,在那个各地混战的时期,刘表治下的荆襄简直就是个世外桃源,因而大量为了躲避的士子都跑到了荆州,例如“求为蜀郡太守,道绝不得至,驻荆州”的荀攸,又如“会天下乱,遂弃官客荆州”的杜畿,再如“听习经业,义理精熟”的叙述,还有诸葛亮、庞统,98迷吧,以及曾在刘表麾下任职的贾诩。
04.刘表之所以没有逐鹿天下,更多源于对自身的清晰定位
正如前文所说,刘表自身并非没有能力,这点从其“单骑入荆”仅用一年便平定荆州便可看出,同时他也并非没有参与逐鹿的资本,毕竟后来的军阀们起步比刘表都要晚。
个人认为,或许这主要源于刘表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刘表很清楚,自己即没有夺取天下的纵横之才,根本不是曹操、孙策等人的对手。
同时,他也没有超人一等的军事才能,要知道光是平定张羡的叛乱,刘表就花去了数年时间,直到张羡去世,刘表才成功拿下长沙。
刘表很清楚,自己的才能只允许自己做个勤勤恳恳的守土之臣。
因此,他并没有对外有所图谋,所求者不过是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百姓们创造一方净土,求一生富贵罢了。
刘表也好,刘备也罢,刘表所需要的的不过是一个在北边抵御曹操的人选罢了,东边则有黄祖和刘磐,如此保住荆州一方太平也就够了。
正如前文所说,刘表的大好青春被“第二次党锢之祸”给耽误了,等到其真正牧守一方,拥有了自己地盘时,他已是年近五十的老者,而当其消灭张羡,真正将荆州纳入治下时,刘表更是已经58岁了。
如此年纪,想要他再想年轻人那样拥有拼劲,恐怕也是不现实的,他此时想的是如何才能将自己的位置传承下去,毕竟晚年的刘表被继承人问题实在搞的头大。
曹操固然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并非每个人都如曹操那般拥有雄才大略,刘表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因此他所要做的,所能做的,也只是个“治世之能臣”罢了。
如果早生几十年,在太平盛世时期,以刘表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一代名臣,辅国理民,造就繁华盛世。
可是,不管刘表能不能接受,愿不愿意接受,他毕竟生在了乱世,你想守住一方净土,可他人却早已虎视眈眈。
所幸,在曹操真正南下夺取荆州之前,刘表便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去世了,这使其并未亲眼看到,自己治理了十八年的荆襄,陷入战乱之中。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薛元超出身河东西祖第三房,袭封汾阴县男,以门荫入仕。
历任太子舍人、给事中、中书舍人,迁黄门侍郎,出任饶简二州刺史,入为东台侍郎,进爵汾阴县侯。
仪凤元年(676年),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成为宰相。
任相七年,多次辅佐监国,以金紫光禄大夫之职致仕。
光宅元年十二月(685年1月),病逝,追赠光禄大夫、秦州刺史,文懿,陪葬于乾陵。
家学渊源,精擅文辞,预修《》时“笔削之美,为当时最”。
朝,有“朝右文宗”之美誉,大力引荐、、崔融等文士,支持变革龙朔文风,引领初唐文学的发展。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直言进谏 唐高宗到温泉宫狩猎,命诸蕃酋长随从前往。
薛元超时为宰相,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上疏极力劝谏。
他道:“夷狄之辈,野心勃勃,随从狩猎必然会携带弓箭,恐将不利于陛下的安全。
” 太子在留守长安监国,常出城射猎,以致懈怠政务。
薛元超时为留守辅臣,直言劝谏道:“内苑之地,草木茂盛,险陡异常。
殿下截擒飞鸟、追逐狡兔,若遭逢变故,如何应对?扈从户奴多是反贼余孽、夷狄残类出身,若心怀逆谋,殿下又如何防范?为人子者,不登高山,不临深渊,就是为了远离危险。
” 建言边略 仪凤三年(678年),进犯唐境,李敬玄率军征伐,大败而回。
给事中刘景先、皇甫文亮、杨思忠、中书舍人郭正一、刘祎之都建议谨守边境。
他道:“敌不可纵,纵敌则边患丛生,边不可守,守边则军威衰竭。
”其主张虽未马上被高宗采纳,但对唐朝制定御敌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久,朝廷便任命黑齿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统一指挥对蕃战事。
文史成就 文学 薛元超是高宗朝的文坛领袖,杨炯称其为“朝右文宗”,崔融也在墓志中盛赞其文采、学识、词令。
学者陶敏认为,薛元超“曾领导并推动过文学发展的历史潮流”。
但薛元超以他文坛领袖的地位,推动扫除颓风的变革,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薛元超十一岁便入弘文馆学习,入仕后又兼任弘文馆学士,有相当长的文馆经历。
他积极参加宫廷的文学唱和活动,是太宗、高宗朝宫廷唱和的主要人物。
据崔融《墓志铭》记载,太宗于玄武内殿夜宴,曾命薛元超咏烛,后又命赋《泛鹢金塘》诗。
上官仪有《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诗,薛舍人即是薛元超。
薛元超完整留存的唯一诗作《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可视作他早期诗作的代表,就是典型的应制唱和诗,诗中有当时盛行的“上官体”之风,可见他或多或少受到上官仪的影响。
薛元超流贬蜀中十年,其间放旷诗酒,诗歌创作上颇有作为,著有《醉后集》。
这部《醉后集》曾远流国外,见于日人藤原佐世所编《日本国见在书目》。
此集虽已散佚,无法深入探究文本面貌,但有学者对其蜀中诗风进行了推测。
陶敏指出:“集中诗文具体内容虽不详,但从集名和具体创作环境,可以推断出这是一部抒发贬谪中苦闷和愤懑的作品,初唐诗歌从应制咏物转向个人情志的抒写,薛元超应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先也推测其蜀中诗风当有较大转变,指出:“这是薛元超在特定环境下对上官体诗风的超越,也是对初唐文学发展进程的推进。
” 薛元超返回长安后,不但诗歌内容与作风发生了变化,而且成了诗歌革新的积极支持者。
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谈到王勃变革龙朔文风的情况时称:“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亚。
遂使繁综浅术,无藩篱之固;纷绘小才,失金汤之险。
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翰苑豁如,词林增峻。
薛元超是身居朝廷高位的文坛宗匠,折节下交王勃,推动了文坛风气的变化。
正是得到了薛元超的肯定,王勃和、杨炯等人的变革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形成“积年绮碎,一朝清廓”、“后进之士,翕然景慕”的局面。
薛元超文坛领袖的作用还充分表现在赏识和提拔人才方面。
据学者王鸣盛统计,薛元超举荐过的有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郑祖玄、邓玄挺、崔融、顾彻、沈伯仪、贺顗、颜强等。
《唐会要》卷六十四“崇文馆”条载,薛元超还举荐杨炯为崇文馆学士。
另据新旧《唐书》列传记载,经薛元超举荐或赞誉提携而做官的,还有徐彦伯、李峤、李乂、田游岩、员半千等人。
后来,这些人很多都在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史学 薛元超在贞观年间曾以太子舍人的身份预修“贞观八史”之一的《晋书》,并与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风、李义府、上官仪、崔行功、辛玄驭、刘胤之、、张文恭一同“分功撰录”,负责《晋书》的基本撰写工作。
哲学成就 易学 薛元超深受其父薛收影响,对易学深有研究,流贬蜀中期间“耽味《易》象”。
他去世后,“以高宗敕书一轴,孝子忠臣传两卷,周易一部,明镜一匣送终焉。
”薛元超不但擅长文学,对史学亦有研究,而独以《周易》一书陪葬,可见对《周易》的情有独钟。
另外,据学者宋德熹推测,《·经籍志》与《·艺文志》甲部经录著录的撰《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的记载,当是录入有误,实际作者当为薛元超。
佛学 薛元超精通佛典,曾与于志宁、许敬宗、来济、杜正伦、李义府等人一同协助整理已译佛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可是在这篇课文中,大篇幅都是在将司马光的救人过程,对于司马光所救之人是谁只字未提,那么,司马光砸缸救的是谁呢?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那一年,才年仅7岁,就已经显露出了非一般的智慧和才能。
而他所救的人,是与他关系甚好的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名叫上官尚光 众所周知,司马光是北宋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相当于宰相,和我们如今的国务院总理差不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的作者,司马光这样的成就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司马光画像 而这个被司马光砸缸救出来的上官尚光则没有这么高的成就,只不过是个普通平民老百姓,后来没有走上仕途,在正史上也没有记载,没什么存在感,这也是为什么当时课本并没有告知司马光救出来的人是谁的主要原因。
不过,上官尚光倒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他在自己住所的附近修建了一个亭子,取名叫做“感恩亭”,以此报答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
随机文章秦始皇的陵墓里有活人埋在里面陪葬吗?神奇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施加一个小小的力量就可以毁灭世界蜘蛛神后罗丝前世今生,精灵的命运女神堕落成任性女王银河系为什么是扁平的,旋转是主因/引力和角动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地震和台风哪个厉害,地震难预测破坏更强/1201年地震伤亡110万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