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岳飞被杀虽是千古奇冤,但为何说是岳飞自已踩中必死的“雷区”?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关于岳飞之死,大家都有共识的是,死于宋高宗赵构与秦桧之手。至于为什么,则有许多分歧。

关于赵构为什么杀岳飞,大体上的说法有两种:岳飞提出“直捣黄龙府,迎回徽钦二帝”,这造成对赵构皇位的威胁,于是赵构杀死了岳飞;赵构是一个投降派,不杀岳飞有碍大宋“投降大业”。而关于秦桧为什么杀岳飞,答案就一个:他是金国奸细,要为灭宋大业付出自己的汗水,贡献自己的智慧嘛!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21日-1187年11月9日)

宋高宗杀岳飞的理由不靠谱

是的,宋高宗杀岳飞的几个理由,要么不靠谱,要么不充分。

传得最多的说法,迎回徽钦二帝造成赵构继位合法性危机的说法,我现在这里深入分析。

古代立君主,一般有立嫡、立长与立贤之说。

公元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5月5日—公元1135年6月5日)一辈子生了32个儿子,其中长子赵恒(公元1100年5月23日—公元1156)是原配王皇后所生,等于既是长子又是嫡子,所以不存在嫡长分离的情况(比康熙皇帝的嫡长分离要好得多),没有嫡长矛盾,地位稳固。所以虽然我们的艺术家天子放浪不羁,而且最喜爱“深肖朕躬”的皇三子赵楷,但在封建礼法根深蒂固的宋代,还是根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所以皇太子之位牢牢地长在了赵恒身上,直到他爹禅位他做上天子那一刻。

本来,赵构(公元1107年6月21日—公元1187年11月9日)既非嫡又非长,皇位怎么也落不到他头上,但是“靖康事变”改变了一切:大宋皇族被一网打尽,康王赵构硕果仅存,“事急从权”,所以被拥立为监国,这已经初步奠定了赵构接班的合法性;再加上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春,在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府时,赵构曾自请以亲王身份去金营做人质,这种“舍我其谁”得做法一定程度上塑造出赵构“贤”的形象,也为其后来接班增加了合法性基础。

▲南宋初年抗金形势图

但是,客观上说如果哥哥赵恒回来,也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他,虽然群臣不会逼着赵构退位,但哥哥如果逼迫自己,自己还真不好办——参看明朝“夺宫之变”,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的朱祁钰,未能以礼相待昏庸不堪的哥哥朱祁镇引来了群臣上奏弹劾,而后来合法皇帝朱祁钰被哥哥废除居然众口缄默——所以赵构宁肯接回母亲韦太后,也不在哥哥生前接回他。

那么,会不会是岳飞大嘴巴,犯了皇帝的忌讳?

笔者认为,确实有可能,但是岳飞紧接着干了一件事,应该是消除了宋高宗赵构的猜忌。

▲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

金朝把宋钦宗的太子赵湛送到开封做了傀儡皇帝,这的确造合法性上严重威胁了赵构的地位。于是岳飞上书高宗,希望他早立太子,这不仅能挫败金朝的阴谋,同样也能最终确立下赵构的合法地位——同样参看明史,朱祁钰在有太子朱见济时并不担心身后事,但自己独生子死后就开始下黑手想害死哥哥,这恰恰说明了太子对于一个皇帝合法性的重要。所以宋高宗虽然驳回了岳飞的奏折但却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注意,我们古代皇帝很有趣,一般来说,有点儿像金庸《天龙八部》里的天山童姥,越信赖谁折子上越会写重话,越是不信赖谁越容易在折子上写一些吹捧的话,比较突出的是雍正对年羹尧,已经不信来了,却在折子里一再写下“恩人”之类,作用是麻痹年。赵构在这个折子里说的话应该比较重,这恰恰有点儿“打开天窗说亮话”的感觉,越是证明了他已经明了岳飞的心意,所以不以为意。故而,笔者认为岳飞之死当与徽钦二帝无关。

▲岳飞抗金在广德六捷战地界图

第二个原因,许多人认为赵构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投降派,一心一意想要投降,而岳飞阻碍了他的“投降”大业。

证据是两个,一个是赵构曾经写下的《乞哀文》,这奠定了赵构“投降派”的标签;另一个是金朝议和条件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这表明赵构杀岳飞是直接听命于金人。

对此,笔者提出几点疑义。

首先,哪一位君主甘当投降派?中国古代的君王,你说他贪生怕死那是一定的,但你说他甘当投降派则不然。所有君王(除了晋朝那个傻子皇帝外)无不是有枣没枣打三竿,能得到更好的没人愿意要次的。现在有个觉好的机会收复北方为什么要投降?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赵构希图安稳的小朝廷生活不希望再打仗,但是有一条,以赵构之智慧还是能想明白的,那就是:乞和未必用杀将,杀将之后未必和。且不说战国末期赵王杀李牧而赵亡,檀道济那“汝敢坏汝塞上长城”的警告应该过去不远,这些都是饱读史书的赵构耳熟能详的。

再者,赵构自己的经历应该是最好的例子:当年金朝搜山检海时可是把他逼到了海南岛。如果没有军事保证,谁敢确定金朝会不会如法炮制(金人后来果然如法炮制——海陵王南侵,采石矶大战)。所以赵构不会杀将乞和。

▲秦桧(1090—1155年)

再来说说秦桧

秦桧杀岳飞的理由其实不值一驳。他是金朝奸细,卧底宋朝!那么目的何在?

在那个“非刘不王”的时代,秦桧在赵宋封不了王,在金朝那也封不了王。在赵宋这已经位极人臣,官拜丞相,他又何苦扳倒大宋,扶助金朝?就是为了到了金朝那边再做丞相(而且金朝是一个有着部落贵族共同议政传统的国家,秦桧就算扳倒了大宋,到了金朝那边也做不了丞相)?所以这也不可信!

▲岳飞(1103—1142)

那为什么杀岳飞?

但是,岳飞确实被赵构和秦桧杀了。那么,原因又是为什么?

笔者认为,这得从大宋军事制度上来探讨。

宋朝为了克服五代残唐时期藩镇混战,各霸一方的状况,采取了历代以来最重文轻武的政策:

首先,文人管理枢密院——从中央层级削弱武将实力;

第二,强干弱枝,建立强大禁军,直属中央——保证中央对地方的威慑力;

第三,“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即使在地方,也要杜绝将与兵形成依附关系;

第四,地方设立转运使,不仅政财,也保证军财分离。

可是,“靖康之变”彻底破坏了这些制度——不仅破坏了这些制度,简直是破坏了一切!

“靖康之变”金朝彻底打碎了赵宋的高层统治基础,而“搜山检海”可谓是打碎了赵宋王朝的基层统治基础。

▲靖康之变 蜡像

屯军制度下的岳家军与府兵相同

岳家军的创立,首先源于屯兵。而屯兵制度在乱世与可以造成分裂的府兵是一样的——军队的粮食供应自给自足。一支军队,一旦粮食自给自足,就打破了上文所说的赵宋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第四条军财分离;另外,由于苗刘兵变,混乱的赵宋王朝已经不堪拥有庞大的中央禁军了(也是威胁),这就是说,一旦地方势力做大,中央没有能力应对。这就打破了“强干弱枝”;另外,岳家军自始至终全部由岳飞统御,别说枢密院的文官,就连另一个将军都不认。

所以,客观上讲,岳家军已经成为了岳飞的私人武装。

当然,笔者在此声明,岳飞的主观意识是绝对忠于大宋,这是没有疑义的,但问题的关键是,皇帝怎么想?

▲岳飞奉诏班师图

十二块儿金牌成了试金石

赵构一直很信任岳飞,但慢慢的,对于日益崛起的岳家军,有了忌惮之心。毕竟这也不仅是为了我、皇位,也是符合祖制的做法。但是,还不至于杀掉岳飞,因为岳飞还是忠心的嘛,国家还是需要岳飞的嘛!但是,有一件事改变赵构对岳飞的看法,那就是十二金牌事件。

本来只是具备造反的实力,而并无造反之心,但通过这十二块金牌事件,宋高宗“发现”岳飞的“并不是很忠心”——十二块儿才能召回你岳飞,谱儿不下呀!

秦桧的作用

促使赵构最后杀掉岳飞,当然,这里少不了秦桧的作用。不过,问题是秦桧为什么狠岳飞?

还是要从赵宋王朝制度中寻找。长期以来,赵宋王朝文官地位大大超过武将,而且“压制武将”已经成为了不成文的规定,连文彦博这样的半个世纪的老贤相不也是百般难为狄青么?现在好了,出现了岳飞这样一个大bug,再加上秦桧又不是那么光明正大,所以下黑手整死岳飞也就不能避免了!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牛奕达

秦国第一武将蒙恬被杀真相 挖断了大秦龙脉?

风水之说,向来神秘。在中国,即便是一些不相信风水的人,也非常机会祖坟被挖。而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认为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消灭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国曾经挖开,斩断周朝龙脉。 此时是无稽之谈,还是有迹可循呢? 在时代,一度进入东周都城。之后,因秦武王举鼎暴毙,殉葬风水上佳之地安葬,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网络配图 在当时,有术士建议,为保大秦帝国万年基业,成就一统天下的不世伟业,不如挖断周朝龙脉。秦国王室就让这位术士寻找。最终,他们找到了周朝祖陵周文王的陵墓,大秦将士数万人将其陵墓挖开,就在其上,为秦武王修建了一座王陵。 为了保密,大秦王室对挖断周朝祖坟这件事情秘而不宣,几乎所有知情人都被杀掉。这件事情,正史上并无记载,唯独在一些野史传闻中有模糊的描述。 事实到底是什么呢? 就在前不久,队对咸阳城北的“周陵”开挖考察,考古队吃惊地发现,这座号称西周初年的陵墓,出土的大都是战国中后期的一些物品,根本不是西周初年的风格。千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周文王的陵墓,其实是秦国一位国君的陵墓。经过进一步的考证,基本上和野史中秦武王的传言吻合。网络配图 事实证明,这挖祖坟,断龙脉的举动确实有效,偏居一隅的秦国最终一统天下。 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也担心自己的龙脉被他人斩断。他派出术士,到全国各地是探查,把其他的大小龙脉斩断。 当时,有一个术士说,在云阳(今丹阳)地区发现了一股小型龙脉,可能在数百年后有真命天子出现。秦始皇立刻派遣大军前往云阳,破坏当地风水,当地的道路被修建的弯弯曲曲。后来,术士提出,仅仅是改变山水形势还不够,该应当改地名。秦始皇随即下令,将云阳改名为曲阿。 可结果呢,在云阳(丹阳地区)还是出了不少天子。比如东,比如南齐高祖,南,他们都是丹阳人。 那么,秦始皇花了这么多心思,为什么没有保住大秦江山万年永固呢? 据说,是修筑长城,在一些地方擅自做出了改动,以至于挖断了大秦帝国的龙脉。因此,在蒙恬接到赐死命令的时候,他慨叹:“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网络配图 当代很多人都把蒙恬这句话当成掩盖真相的胡说,其实,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风水之说很神秘,蒙恬临终所言未必就没有一些道理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的战功能与岳飞齐名,但是他的一个习惯,却让他死得毫无价值

有位和齐名的大将,多年战斗在抗金一线,保卫大山,安抚一方百姓。感念其功,封他为涪王。他就是。我国古代,最讲血亲,异王,可见其功。 吴玠是甘肃省静宁人,他自幼文武双全,骑射俱佳,从小就是个当兵的好材料。长大之后,果然参军人伍,被发往泾原。泾原位于陇西地区,常常遭受西夏兵马的进攻。每有战事,吴玠总是积极参加,他作战勇敢,多次射杀西夏将士,屡立战功,成为南宋西部抗击外敌一股重要力量。 当时,金军势力正处于鼎盛时期,东西两路都对南宋政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东线,率领大军一路南下,所向披靡,赵构差点放弃繁华的临安,逃亡海上,辛亏等忠臣良将力战,才勉强保住希冀偏安东南的赵构。 当时完颜宗弼的军队在横扫江,已撤至淮北。已成的宋高宗十分担心金兵再次南下攻掠,于是指示镇守西北的张浚主动出击,以牵制金兵南下。 当时张浚有四十多万人,可以说和西北的金军相比,优势非常大。但这四十多万人,分为几路,互相之间没有配合,各自为战,因此没有形成合力,被金军在陕西富平一带大败。 这时的吴玠在张浚帐下效命,他自荐,请求率领一支军队屯驻和尚原。说是一支军队,其实不过几千人多的残兵败将。而和尚原这个地方可以说是 死地 一个。无山无水无城池,什么都没有,完全无险可守。 那究竟吴玠为什么要守和尚原这个地方呢。因为这个地方是金军进入汉中的必经之路,汉中一旦不保,四川就完了,四川一完,南宋也就被灭了。之后的蒙古人灭南宋就是这条路线,所以和尚必守。 但是吴玠的部将看得没这么远,心说我们这几千人刚打了败仗,士气本来就低落,你又让我们守这个无险可依的地方,这不是让我们送死吗。有人干脆建议吴玠,退守汉中算了,我们在汉中好好修整,在那抵挡金军,不是一样能保住四川吗。 吴玠明白士兵们刚打了败仗,想撤往后方。这时他作为军中主帅要做士兵们的思想工作,他一边以忠义感召大伙,一边给大家宽心,说这一带的老百姓本来都是臣民,他们肯定不是真心归顺金国,如果有老百姓给我帮忙,运送粮食,传递情报,我们还怕什么呢。 吴玠不愧是领兵的好手,一番动员,将士们的情绪都上来了,史书上说: 将士皆感泣,愿随将军杀敌,生死不退。 这一带的老百姓也被吴玠他们这几千人的忠义感动了,纷纷把自己家里粮食拿出来,肩挑背扛,运到和尚原来。毕竟大家都是宋人,老百姓的心还是向着宋军的。 这时的金兵可不干了,就在渭水边截杀那些给吴玠送粮的百姓,还定下了一系列的连坐法,吓唬老百姓,一人犯罪,全家被杀。即便如此,这里的老百姓也偷偷地给吴玠送粮,一直持续了有两年之久。 这时的金军统帅是完颜宗弼就是历史小说里的。他根本不把吴玠这区区几千人马放在眼里,派了两个偏将去攻打和尚原。 吴玠毕竟是宋人,对这一带非常熟悉。他领兵虚虚实实,一会掩杀,一会埋伏,金军那两个偏将还没和吴玠的主力交战,就被杀败了,而且还丢了不是粮草马匹。 完颜宗弼没那么多耐心,干脆自己上阵,号称率领十万人,兵发和尚原。吴玠只有区区数千人,按数字来说,这得一个打20个左右才能赢。但是打仗毕竟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对一的较量。吴玠他们看得很清楚,金军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们刀比较长,而且马队厉害。因此吴玠在营前修了许多栅栏等土木工事。他还专门准备了打马的武器——床子弩。据说这种武器弓箭的最高配置。要用绞盘才能拉开,箭类似于标枪那么长。可见,这床子弩是一种远程武器。 吴玠他们这几千人躲在栅栏背后,看到金兀术的金兵来了就放床子弩,金兵无论是连环马还是什么骑兵,都抵不过这种强弓硬弩。结果刚一交战,金兀术就吃了败仗。回营后,夜里又被吴玠带领的宋军偷袭了一把。这时候军心就有点不稳了。 这时吴玠的弟弟也在军中,就劝他哥哥说:听说金军这十万人马的粮草都在一个叫东关的地方,不如派一千多人去把他的粮草给烧了,这样十万大军就了。 吴玠觉得他弟弟说得有道理,就依计而行。第二天,吴玠出营和金兀术交战,两军对垒,宋军士气很高,喊杀声震天,勉强正面抗住金兀术。吴璘则悄悄绕到背后,烧了金军的粮草。 就在金兀术和吴玠交战的时候,身后一阵大乱,只见自己囤粮草的地方火光冲天,心想不好,赶忙回身救援。 这时金兵乱成一团,逃的逃,散的散,吴玠率军乘势掩杀,金军大败。金兀术为了逃命把胡子割了,盔甲战袍都丢了,十分狼狈。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玠以弱胜强,终于保住了南宋的西部阵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