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之中,诸多女子,为求上位,勾心斗角,唇枪舌剑,步步惊心。她们拉帮结派,合纵连横,有人终得临幸,有人却永坐冷板凳。至于为人作嫁衣,赔了位子还折命者,也不在少数,今日要说的,是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萧淑妃与武媚的故事。

武媚当了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十二年才人,身无所出,在太宗死后,同其他未生孩子的嫔妃一起,到感业寺出家,做了尼姑。说话,这些女人,真可怜。十几岁入宫,或许连帝王都没见过几面,却在一枝花的年纪,遣出宫中,削发为尼。若嫁给普通人,她们的人生,或许更快活。
然则,她早跟李治有染,两情相悦。因而,当唐太宗李世民的祭日,李治带着王皇后等人前往祭奠时,青灯古佛孤单寂寞的武媚,泪眼汪汪,边敲木鱼边偷看李治。李治自然也在搜寻着她的目光,四目相接的一瞬间,王皇后看在眼里。
她知道,自己有了同盟者。王皇后出身官吏之家,然身子不争气,未能给李治生下个一儿半女。李治颇为不悦,于是满身精力,都放向了萧淑妃那。按唐制,皇后母仪天下,其下有正一品夫人四人,区别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淑妃与皇后,中间只隔了个贵妃而已。
王皇后的台,眼看着一步步被萧淑妃拆掉了。她受着冷落,自然是难以斗得过淑妃。因而,当她看到李治与武媚眉来眼去,她已有了办法。她拉武媚入伙。在皇上面前,替她美言,使他下定决心,将武氏从寺里接出来,并且封为昭仪。
昭仪为九嫔之首。位在贤妃之下。与在唐太宗李世民那做了十二年才人的经历比起来,李治待武媚,情深意重得多。武媚重入宫,自然知道皇后是想找她做棋子的。因而,开始侍奉皇后甚谨,把王皇后捧得好高兴,自以为得计。实则,她不过是武昭仪通往皇后之路上的一块垫脚石而已。
新旧唐书里,对于武则天怎么把王皇后搞下台,讲述得很详细,什么诬陷皇后母女行巫术啊、故意将自己的女儿掐死,推到王皇后身上,使本已不得帝王所喜的王皇后百口莫辩啊;摸到王皇后性格弱点,不善优柔下属,而给他们小恩小惠,使他们都成了自己的眼线,皇后之事,无所不晓啊……不一而足,反正,最后,王皇后与萧淑妃,都被废为庶人,关入冷宫。被武媚媚惑了的李治还嫌不解恨,将王皇后改姓为“蟒”,萧淑妃改姓为“枭”。千余年后,雍正帝王将自己的弟弟改名为“阿其那”、“塞思黑”,只怕就是跟李治武则天学的。
萧淑妃不甘心啊。她大骂,“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这本是女人间吵架所放的狠话。然则,此刻,却更像是萧淑妃的哀鸣。当作胜利者的武媚,本可一笑了之,睥睨群妃,显示自己的大度。然则她所做的却是“自是宫中不畜猫”。
她在怕什么?真的怕上天发怒,将自己变成老鼠吗?还是一见猫,就会想到萧淑妃那个讨厌鬼?因而,干脆连猫都不准养了?想来,是后者,因为若为前者,若她心中真有神明,之后便不会残忍地将王皇后、萧淑妃砍去手脚,扔入酒缸,大骂“令此二妪骨醉”,更在他们死后,将之切块了。
这件事就这样结了,但武则天深宫之路的斗争史并没有结束,之后她成功上位,创下了中国古代上的一大记录。
胡雪岩:他是大清朝的财富代言人也敌不过宫廷内斗
作为大清国的首富与首善,的崛起与失败都十分迅速。胡雪岩虽,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但最终却因为被绑到政治的战车上而成为成为“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在令人为之。与胡雪岩个人的宿命相比,我们这个民族似乎也在承受一种宿命:舆论和媒体哄抬“大善人”们时,很少质疑他们行善的银子来路如何、行善的细节尤其是结果如何,听风就是雨,于是总是被忽悠,行善便成为一种最为有效的公关利器,这实在是慈善二字的悲哀。 如果一场生丝大战真的拖垮了“胡财神”的资金链,那只能说明,胡雪岩的财富,或许远远没有时人和后人所想象的那么高。胡雪岩的“作茧自缚”,被后世的人们普遍描绘为一场悲壮的民族商业保卫战。据说,胡雪岩痛下本金2000万两,争购并囤积生丝,一是为了解救被洋人们欺压的蚕农,二是要为民族工商业争口气,最后,导致胡雪岩这位商业民族英雄的梦想被彻底粉碎了。中国历史惯常以成败论英雄,作为一名彻底失败了的商人,胡雪岩却没有被当做落水狗而痛打,相反却赢得了其崇高的历史地位。这是一个令人动容的悲情故事,但是,激情燃烧过后,我们还是应当从历史的废墟中,冷静地找找看其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胡雪岩究竟动用了多少资金,投入这场生丝大战?有关胡雪岩采购生丝的资金,普遍认为,他为此动用了2000万两资金。但是,这一数据是相当可疑的,反证的史料相当确凿。胡雪岩大批囤积生丝,存货量按15000包计、每包单价按照被炒高后的市价380两计算,胡雪岩在其中的投资最多无非570万两,这与后世普遍宣称的2000万两投资款,相差甚远,而就算赔光了,也不可能损失600万~800万之巨。如果2000万两的投资款属实,则就算按照380两的市场高价,也可以囤积51900包生丝,相当于大清国在1882~1883年两年生丝总产量的65%!显然,这绝不可能。以此推断,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结论:一、如果真产生了大的损失,一定是其他环节出了问题,可能是他的资金成本、管理成本过于高昂;二、如果这场生丝大战真的拖垮了“胡财神”的资金链,那只能说明,胡雪岩的财富,或许远远没有时人和后人所想象的那么高。 这种反常的背后,完全可能是一种包装——其实胡雪岩并没这么富,却故意显得这么富,以增强市场对他的信心——在当代诸多的融资大案中,我们已经对此类自我包装的“富豪”并不陌生——比如“世界首善”陈光标。 胡雪岩为人极为高调,即便在媒体并不发达的当时,也已成为几乎家喻户晓的级人物。有关他豪奢的各种段子,一直广为流行。李宝嘉的《南亭笔记》记载,胡雪岩有次经过一家成衣铺,看到有个姑娘倚门而立,颇苗条,就多看了几眼,被姑娘察觉,关门入内。这令胡雪岩大怒,就派人去提亲,要纳之为妾。姑娘的父亲起初不肯,但当胡雪岩的价开到“七千元”(此处应为银元,1银元约相当于0.7两白银)时,就同意了。 胡雪岩在成为大清“首富”的同时,也同样成为大清“首善”,胡庆余堂成为胡雪岩作为“大善人”的重要证据之一,因其对内要求“戒欺”,对外宣布“真不二价”,并且常对贫民发放免费药品,而被后世奉为慈善的典范。在一些官方行动中,积极捐助;出任两江总督,奉中央命令赈济山东水灾,财政无钱,也是胡雪岩垫付了20万两。胡雪岩的这些善举,收益也是很大的。胡本人的级别,因此一路上升,直到从二品的“布政使衔”,相当于省部级领导。依靠这些“善举”,胡雪岩也为其老母亲赚来了正一品的封典,胡雪岩自己也赚到了一件黄马褂,这些在权力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大清国,不仅是巨大的政治荣誉,也是制造财富的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秘史:明世宗为长生喝数千少女月经血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