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是一位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有人说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也有人说汉武帝在他当政之时犯下许多过错。

汉武帝的人生充满矛盾。
他爱民如子,同时杀人如麻;他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伟人、壮士、志士和圣者; 他励精图治,苦铸大汉版图,他重用人才,、驰骋汉场,荡平匈奴,铲除边关大患,他深谋远虑令人叫绝。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有一点是公认的: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
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网络配图 汉武帝上台时,汉朝已经经营了六七十年了,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就相当于现在的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韬光养晦,发展经济。
文景后期,粮多得流出仓外腐烂不可食,钱多得用来穿的牛皮绳都烂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富得流油。
所以才会有“萧规曹随”,有稳定压倒一切,所以不会轻易改弦更张。
而汉武帝这代人是成长在富裕的的后期,国家富裕生活无忧,他们没有受到战乱的洗礼,对外充满了好奇,进取心是前几代人所没有的。
时势造英雄,当时的历史条件,注定了汉武帝成为一代伟大的君王。
汉武帝在位54年,占据了整个西汉一代的1/4时间,他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对外,宣扬国威,是完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帝国的重要历史人物。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彪炳青史,永秉春秋。
1、独尊儒术 文景之治之后,诸子百家学说开始复苏,民间比较活跃的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由于地主阶级和封建国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逐渐加重了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地方诸侯势力企图与中央分庭抗礼,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策,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采纳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实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基本结束了王侯割据的局面。
当然,后世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非议颇多。
该政策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
2、行度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武帝在尊崇儒术的同时,在全国推行察举制度,设立太学。

面对察举制度和太学的建立,拓宽了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和范围,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网络配图 3、削弱丞相的权力 自以功臣为丞相,丞相威望甚隆,对皇帝敢于,甚至敢于言所不当言,皇帝与丞相之间,在权力与分配存在一定的矛盾。
元朔五年,武帝任命为相。
公孙弘是布衣出生,朝中没有帮派依靠,只有唯唯诺诺,不敢稍违皇帝旨意,结束功臣列侯子嗣独占相位局面,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4、立十三州刺史 汉武帝时期,为了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督察和控制,在元封五年实行了新的监察制度,把全国政区除了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与弘农之外为13个监察区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13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分管几个郡国的监察务。
并规定刺史每年八月巡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六条间事。
这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起到了强干强枝的显著作用。
5、加强中央军权 按照汉初的军事制度,军力分散于全国各地,都城内外,都无重兵。
这样的军制,自然不能适应光武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可以由中央随时调遣的“长丛”而不是“番上”的军队。
武帝创建了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贲、胡骑等七校尉,常驻京师,后又从军战死者的子女养于羽林军中,加以军事训练,号称羽林孤儿,加强了宿卫力量。
6、颁行“推恩令” 汉朝建立以来,地方割据势力一直是汉皇室的心腹之患。
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了进一步实行巩固集权,打击王国、侯国势力,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主张除了其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其他诸在王国范围内分割封地,建立侯国,把大的王国割分为一个较小的王国与若干个小候国。
这样就实际上通过分割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巩固封建专制集权制度,又避免了引起诸侯王叛乱的可能。
7、反击匈奴 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用大将霍去病领兵攻击匈奴。
最有影响的三次战役,击败匈奴,使匈奴日渐衰落,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造成是后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的局面。
8、通西域网络配图 在同匈奴进行斗争的同时,西汉积极同西域的联系,张骞首次出使西域13年,历尽艰险,百余人的使团仅有二人生还。
但是通过张骞的首次出使,汉军根据张骞的报告,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汉军击败匈奴夺取了河西走廊,开辟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全通道。
又通过张骞二出西域,与西域诸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从此,中国和中亚、西亚、北非、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
9、财政的集中 由于连年用兵,军费大增,在加上浩繁的宫廷开支,财政极其困难。

这时的商人却拥有巨大的财富,为解决这一当务之急,汉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打破商人不得为吏的禁令。
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大冶铁家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任用洛阳贾人主持计算,推行统一货币,建立盐铁和均输平准制度,扩大财政收入,抑制商人的活动,稳定农业生产。
一方面对大商人采取限制,打击乃至剥夺的措施,一方面又允许一部分商人当盐铁官,为封建统治服务,缓和社会矛盾。
10、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是,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农民破产流亡,沦为奴婢益多,农民被迫起义造反,自立名号,攻城夺邑,释放囚犯,捕杀守、令,严重威胁西汉王朝的统治。
武帝采取军事镇压手段,并不能抑制住农民起义的火焰。
武帝感到问题很严重,需要改变政策。
桑弘羊建议武帝在轮台以东扩大屯田,加强屯田卒,增置校尉领护。
武帝认为,这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
” 他拒绝了这个建议,并下诏“深陈既往之悔”。
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
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又说“当今务在禁苟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网络配图 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的征战,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又以为搜票都尉,推行代田法,改进耕作技术,发展生产。
汉武帝的政策的改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有所恢复发展。
终于成就了汉武中兴丰功伟绩。
汉武帝不仅开创了制度,塑造了时代,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地熔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
汉民族之名,即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属羊人为什么要远离属鼠的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属相都会拥有属于自己最为独特的性格特点,属鼠人一直以来有着与众不同的优点与缺点,他们聪明伶俐,可能会显得有些自负,但是若是与其他属性相处在一起时,属鼠人的优点也可能会被他人所影响。那么,属羊人为什么要远离属鼠的?1、小聪明属羊人要远离属鼠人,是因为属鼠人一直以来比较聪明伶俐,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头脑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短期内就能够找到最合适的方法,不会被各种各样的麻烦所影响,需要化解麻烦,才能让自己拥有好运。2、适应性强属羊人远离属鼠人,是因为属鼠人的适应能力强大,加上属鼠人好学,善于吸收经验与知识,可以快速地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以及任务,可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去解决问题,属羊人就往往不具备这种优势,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3、畏手畏脚属羊人一直以来在好机会面前不懂得去把握,表现得畏手畏脚。属鼠人冒险精神强大,不害怕尝试新鲜事物或是未知领域,在面对竞争和挑战时可以表现出勇气与果敢的一面,在职场人际关系中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属羊人尽量远离属鼠人,以免好的机会被抢走。4、缺乏沟通属羊人远离属鼠人,是因为属羊人害怕与人沟通与交流,在人与人交往面前显得拘束内敛,无法解决问题。属鼠人善于交际,能够与各种各样的人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社交场合内可以表现得游刃有余,拥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慈禧太后能力不让维多利亚女王:为什么治国成果迥异
1900年,当新世纪的曙光冉冉升起的时候,东方最大帝国的统治者太后正扮着农妇带领一帮蓬头垢面的王公贵族,丢魂落魄地奔逃在前往西安的乡间土路上。他们身后是火光冲天血流成河的皇城北京。昔日君临天下的紫禁城,此时已沦为八国联军烧杀抢掠的人间地狱,远远传来的隆隆炮声依然令人心惊肉跳,胆寒不已。 而在遥远的英国伦敦白金汉宫,西方最大帝国的统治者——维多利亚女王也正在衰病之中度过一生最后的日子。上帝似乎不再眷顾这位幸运的女王:儿子、意外病故的噩耗接连传来,在一连串的打击面前,她的病情日益恶化,精力一天天衰竭。但人们惊奇地发现,女王依然拖着沉重的病体表现出对政务一如既往的关心。12月中旬,她还不顾宫廷御医和顾问们的反对,坚持出席了在温莎宫举行的爱尔兰工业品博览会。与维多利亚女王,一位是东方帝国的太后,一位是“日不落帝国”的女王,这两位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却在踏进新世纪的门槛时遭逢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而隐藏在她们身后的,则是两大帝国的兴衰沉浮。 人生历程悲欣交集 1851年5月1日,是万国博览会开幕的日子,这一天成为整个伦敦的节日。来自世界25个国家的人们,汇集在当时欧洲最宏伟和最富想象力的神奇建筑“水晶宫”那巨大的穹顶下,参加这次规模空前的聚会。人们在这里相聚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军事纠纷,也不是为了进行政治争吵,更不是为了宗教朝圣,而是为了展示文明、进步和繁荣。这次博览会展出了10万多件代表人类文明成果的展品,它们由世界各地的近14000名参展者提供,其中一半多是英国厂商。其中有许多代表英国工业革命的经济成就和先进工业品,如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机、高速汽轮船、汽压机、起重机、机床以及先进的炼钢法、隧道和桥梁模型等。大英帝国在这次展览会上显示了作为“世界工厂”的强大实力,出尽了风头。的英国人为自己国家征服自然的伟大成就所陶醉,他们认为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优等生,是上帝的宠儿,他们一个个眼噙热泪,趾高气扬地走进展厅。 在万众喧腾中,维多利亚女王怀着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前往水晶宫,亲自来给博览会剪彩,兴奋的女王反复使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晚上回来后,42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我一生中最伟大、最光辉的日子。我亲爱的阿尔伯特的名字将和这一天一样永垂不朽。对于我来说,这是最值得骄傲和喜悦的一天。此刻,我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激之情……” 维多利亚女王没有理由不感到幸福和自豪。这是她人生最美好的巅峰时刻:在她的时代里,大英帝国空前团结,成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女王像维多利亚一样,在出色地完成了女王的职责的同时,又拥有作为普通女人的幸福,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丈夫阿尔伯特,具有非凡卓越的组织才能,成为她信任依赖的良师益友。整个这届博览会就是由阿尔伯特一手策划并精心组织的,它大大提升了大英帝国的国威,极大地增强了英国人的自豪感。 当维多利亚女王享受着大英臣民们的欢呼致敬时,在大清国紫禁城的深宫大院里,年仅17岁的“杏儿姑”(即后来的慈禧)正战战兢兢地由们领着去参加“选秀”。幸运的杏儿姑娘从众多秀女中脱颖而出,得以留在皇宫并被封为“兰贵人”。正所谓“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这是改变她命运的重要一步。慈禧没有高贵的血统,只不过来自下五旗的镶蓝旗;没有显赫的家世,父亲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官员。她入宫后也只被封为位列后宫第六等的“贵人”,是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要想登上皇后的宝座还遥遥无期,希望渺茫。 然后谁曾想到,仅仅十年后,慈禧和维多利亚的命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转。1861年11月2日,帝死后仅103天,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诉联手发动中外嘱目、惊心动魄的“”,以雷霆霹雳之势一举荡平了咸丰死前诏封的“顾命八大臣”,将肃顺、端华、载垣处死,其他五人革职遣戍,改年号为“”,开始两宫垂帘听政。年仅27岁的慈禧,正式走向这个庞大帝国的权力巅峰。从此她三次垂帘听政,操控清末政权,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正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一年,当年轻的慈禧春风得意地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央时,42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却陷入了深深的丧夫之痛中。由于一场意外的风寒,正当英年的阿尔伯特突然离世了。阿尔伯特亲王既是维多利亚深深爱恋着的丈夫,也是她最重要的谋士和助手。失去阿尔伯特,她感到失去了一切。在这场令人震惊的灾难中,维多利亚晴空丽日的生活瞬间布满了漫天的阴霾和悲哀,巨大的悲痛犹如黑夜中兀鹰的巨爪,攫取了她的意志和灵魂。阿尔伯特去世的这一天,维多利亚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语:“你的去世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的人生从此支离破碎”。那些在她身边的人们都担心她会失去理智,精神崩溃。背地里,人们一遍遍同情地念叨着:“可怜的女王,可怜的女王!” 的维多利亚离开了伦敦,将自己独自锁在房间里。对她来说,外面的世界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她感到,自己的真实人生已经随着丈夫的生命而终止了,她在世上的余年已如残阳夕照,正在走向悲剧的尾声,她在给亲戚的一封信中写道:“世界已经死去了”。然而,塞翁失马,。上天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谁也无法对慈禧太后和维多利亚女王的人生命运作出简单的评判。作为女人的慈禧,个人生活也是十分不幸的。她27岁没有了丈夫,40岁不到死了儿子,青年丧夫,中年丧子,几大不幸都让她占尽了。虽然拥有至上的权力,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也无法获取一个正常的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 但也有人说慈禧是幸运的——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孩,她走进了皇宫,并且靠着幸运地生下了咸丰帝惟一的皇子,从而“母以子贵”,被晋封为妃、贵妃,直到皇太后;作为一个女人,她在勾心斗角,杀机四伏的皇宫里凭借自己的技巧终达权力巅峰;作为皇太后,她在男权世界里,操权柄于股掌之中。作为实际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无冕女皇”让那些男人中的精英人物也不得不低眉顺首地拜倒在她脚下。 但归根结蒂,慈禧的命运仍然是悲剧性的。她的最大不幸就是偏偏撞上了中国历史上最尴尬最困难的时代,她统治下的晚清成为神州史上最屈辱、最沉重的一页。作为最高统治者,她不仅要面对世界列强的欺凌,更要应付国内摇摇欲坠的局面。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她百般挣扎,却难挽颓势,终致民不聊生,烽烟四起,山河沦丧,。后人讲到慈禧,完全把她当作祸国殃民的代名词,甚至把一些与之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于其身上。她也许做梦也想不到,生前作为母仪天下、权倾当朝的“”,死后会沦落为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一代妖后”形象。甚至连她的陵墓都难逃厄运,被东陵大盗孙殿英翻了个底朝天,毁棺抛尸,惨不忍睹。 当大清帝国在中苟延残喘时,西欧大陆的大英帝国正昂首挺胸地进入全盛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科学、艺术极大发展,君主立宪制走向稳定成熟。日不落帝国昂首阔步,傲视全球。这时也是英国经济实力最雄厚的时期,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的庞大殖民帝国。一位当时的作家这样描述了全球市场对英国产品的需求:“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土著用的战斧,销往古巴和巴西、适用于贫穷的奴隶的枷锁、手铐和铁颈圈。……在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伯明翰的斧子砍倒了古老的树木;在澳大利亚放牛的牧场上,回响着伯明翰的铃铛的声音;在东印度和西印度,人们用伯明翰的锄头照料甘蔗田。” 维多利亚,这位18岁登基时还不知所措的女王,一直到82岁才去世,命运似乎要让她完整地见证和享有英国的荣光,维多利亚女王伴随英国走完了19世纪。这位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王,除了养育9个孩子、怀念早逝的丈夫、让遍布欧洲皇室的子孙们称她为“欧洲的祖母”之外,晚年几乎什么都不做。与慈禧太后不幸的家庭生活相比,维多利亚女王对于养育子女倾注了巨大热情与精力,庞大和睦的家族使她享尽了天伦之乐。在她晚年,其曾孙辈已达37人。有一幅巨大的油画挂在女王在温莎宫的卧室里,那是一张全家福,五十几个晚辈济济一堂族拥着维多利亚,她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她对于家庭的忠贞热忱,对于国家的高度负责,几乎成为那个时代英国资产阶级的精神典范。当英国人听到维多利亚女王的死讯后,他们的反应就像是世界末日来临。一家民间报刊在社论中写道: “女王逝世了!没有任何语言能够表达此刻的感情……也许,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当中还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她在我们每个人生活中起到了何等巨大的作用;她的生命之线,像一条金色的丝带,在编织和加固民族进步的轻纱时,还使她的全体臣民中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得到抚摸并增加光泽。”在人们的心目中,女王头顶上的王冠已经成为帝国荣耀和威严的象征,女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这一点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世界上许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街道都以维多利亚命名。面对无情的历史,人们不禁要产生这样的疑惑: 慈禧太后的政治才能也许并不逊于维多利亚女王,为什么中国在她的统治下一次次战败求和、割地赔款,直到糜烂日甚、不可收拾,而英国在维多利亚开创的时代中一飞冲天、独步全球呢?为什么慈禧太后嗜权如命、殚精竭虑,也曾在内外交困中强撑危局,力图振兴雪耻,到头来却凄凉退场,落得个祸国殃民的骂名?而维多利亚女王安心担当“虚君”的角色,甚少干预国家大政,但她却被英国人由衷地尊敬和怀念,连她的名字也成为繁荣富足的象征?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两个女人的命运问题,它还是一部长达100多年屈辱历史的组成部分。追溯两个女人的命运轨迹,其实也就是探讨两个国家的成败兴亡的原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