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大唐定鼎第一次世界大战:唐太宗李世民消灭窦建德三十万大军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武德三年七月,唐军在的率领下,出关进攻。

才三个月的时间,洛阳周围郡县全部落入李世民手中,洛阳成了一座孤城。

在隋末各家反王里,手下将领最热衷于投降的就是王世充了,其实,在唐大举进攻之前,王的部下就已经有不少降了唐。

七月,张公瑾降;八月,邓州降;九月,田瓒以所部25州降(25州啊!),时德睿以所部7州降;十月,大将张镇周降,郭庆以管州降,魏陆以荥阳降,王要汉以汴州降。

眼看局势不利,王世充亲自出面向李世民求和,双方在洛阳城外隔着洛水谈判,王发言道,唐帝关中,郑帝河南,我没有去进攻你的关中,你为什么要进攻我的河南?李世民答道,我大唐,你挡了我的路,我为此而来。

王又提议说,让我们罢兵讲和,“不亦善乎”?李答道,我爸爸只命令我来灭了你,没有授权我和你讲和。

于是和谈破裂了。

网络配图 既然无法求和,王世充只得全力迎战,无奈人心已失,连战皆败,正面打不过,那只好用偷袭了。

李世民作为主帅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喜欢只带少数手下到最前线去看地形或侦察敌情。

王世充早就知道李世民的这个爱好,一直都在等待合适的机会。

机会在九月辛巳这天出现了,李世民只带了五百骑兵到魏宣武陵看地形,王世充立即帅步骑兵万余人前往突击,将李世民重重围困,唐军主力这时也已得知情况危急,屈突通领援兵拼命来救,但都被王部拦住。

王的大将单雄信杀散李世民的卫士,直冲到李世民马前,眼看李世民就要当不成唐太宗,突然出现了一个叫尉迟敬德的奇迹,在单雄信举槊刺向李世民的一刹那从侧面把单雄信挑落马下。

随后,尉迟敬德护着李世民杀出重围,终于和来接应的唐军主力会合,尉迟随即回身向王世充发起反冲击,出入王军如无人之境,士气大振的唐军跟随其后,结果反倒是王世充,仅以身免。

这时王已失去了独自对抗唐军的能力,不得已,只好派了使者去向求援,窦与王是敌非友,王此举实为饮鸩止渴,但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办法了。

窦于武德三年十一月回信表示同意援救洛阳,但窦,希望唐郑之间继续交战,到两败俱伤时再由他收渔翁之利,因此一直隔岸观火,不发援兵。

好在洛阳城的防御能力是极强的,守城器械里还包括了当时最强大的武器大炮飞石和八弓弩箭机,大炮飞石能将五十斤的大石掷二百步,杀伤力极强;八弓弩箭机则强大到夸张的程度,“箭如车辐,簇如巨斧,射五百步”,靠了坚城利“炮”,王世充在守城战中获得了成功。

但是,象当年李密围城时一样,洛阳的粮食又快用完了。

王世充决定在断粮前全力一搏,希望能重现上次击败李密的奇迹,于是,王军在武德四年二月开城出击,不知是否巧合,王军出击的人数与当年破李密时相同,也是二万。

两军在洛阳城下血战,王世充和李世民都亲自上阵,王军在此战中斗志极高,死战不退(王的部队基本上是以的禁卫军--骁果为班底的,战斗力极强),给唐军造成很大伤亡,连李世民都险些阵亡,大将一度被俘,可惜王军最后仍然不敌唐军,在战死七千人后不得不撤回洛阳。

这一战是唐郑之战中最惨烈的一战,也是王世充最后一次战略出击。

此战之后,王世充只有咬牙死撑,每日里除了拼命守城,就是望眼欲穿地盼望窦的援军。

网络配图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武牢关大战了,没错,不是虎牢关而是武牢关,呵呵,虎牢是武周代唐后改的,但为了大家的习惯,下面还是称虎牢关吧。

翌年三月,就在攻守双方互拼耐力之时,窦建德认为卞庄刺虎的机会成熟了,窦建德亲率夏军主力向洛阳进发,兵力达到十余万,号称三十万。

夏军一路攻克唐军占领的郡县,于当月到达洛阳东侧的虎牢关外。

唐军将领大为恐慌,包括萧禹、屈突通、封德蠡在内的重臣大将纷纷请求李世民暂避锋芒,李世民认为虎牢关易守难攻,窦军短期内绝无可能与城内王军汇合,这正是各个击破的好时机,绝对不可功亏一篑。

于是李世民留李元吉领一半兵力继续围城,自己率另一半兵力赶去虎牢关迎击窦建德。

李世民就在大白天堂而皇之的撤走一半兵力去虎牢关增援,王世充在洛阳城头看在眼里,明知援军已到,却没有能力出城接应,夹击唐军,取胜的机会就这样被错过了。

如果窦建德在二月到达,王世充的二万子弟兵出城夹击,不知局势会是如何。

如今王军已丧失战斗力,使唐军可以轻松调主力迎击窦军,王世充心中不知是何滋味。

当时唐军已经久战疲乏,见夏军势大,普遍心生畏惧。

为了激励士气,李到达虎牢的次日就亲自出马要给窦建德一个下马威。

当天,李带了亲卫队五百骑出关去探窦的大营,两地间距离二十余里,李将所带兵马安排在沿途各处险要之地埋伏,伏兵分别由李世绩、秦叔宝、程知节率领,而李自己只带了尉迟等四骑,五个人就直奔窦建德大营。

这实在是太疯狂了,简直是拿性命开玩笑,不过李世民是很有信心的,他对尉迟吹嘘说,我持弓箭,你用马槊,咱们走在一起,即便来也奈何不得,如果敌人见到我就跑掉,那算他们聪明。

五个人离窦军还有三里时遇到了敌人的流动哨,李世民跳将出去,大喝一声,我乃秦王李世民也!一箭干掉了对方带头的小将。

窦军中大惊,虽然不信真是李世民,但还是出动了五六千骑兵杀将出来。

五人组中无名的那三个吓得面目变色,李世民命他们先撤,自己则和尉迟二人殿后。

这二人的组合果然威力惊人,敌骑追在最前的一定中箭毙命,所以敌人不敢逼近(看来窦建德真是缺乏勇将)。

从窦军的角度考虑,虽然不敢太靠前,但又不甘心就此回去,所以就不知不觉地被引入了李世民事先安排的埋伏。

李世绩等人带了伏兵杀出,窦军仓皇而逃。

网络配图 这一仗其实是心理战,李世民只带了寥寥数人就敢到窦建德门口耀武扬威,而且还胜利而归,简直就有些望风披靡的味道,它给窦部的心理冲击是非常巨大的。

窦建德与李世民在虎牢关相持到四月,窦军久攻不下,接连小败,军中士气低落,李世民又派大将王君廓袭击窦的补给线,战况开始对窦军不利。

窦的谋臣凌敬建议放弃进攻虎牢关,采用之计,趁唐军精锐尽在洛阳城下无法脱身之机,全军直扑唐的根据地关中,李世民势必进退两难,不得不从洛阳撤兵,而窦军则可立于不败之地,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撤回河北而已。

窦本已打算采纳凌的建议,但王世充的告急使者每天络绎于道,在窦面前苦苦哀求,同时又贿赂窦左右将领,让他们在窦面前贬低凌敬,坚持不撤兵,窦不知是侠义精神发作,还是仍然想继续刘彬的一箭双雕之计,反正最终没有采纳凌敬的建议。

于是,窦无视相持所带来的种种不利,继续与李世民进行攻防战。

五月,李世民认为时机成熟,终于出兵与窦会战。

双方于上午到达战场,夏军而来,李世民则坚守不动,相持到中午,夏军已又渴又饿又累,李世民趁机猛攻,并亲自冲锋陷阵。

当时窦建德正召集群臣集会,李世民精兵直冲窦建德大营,窦手下众文官立刻狼奔豕突,大营中一片混乱,窦军的指挥系统陷于瘫痪。

夏军将士虽然奋战,无奈指挥部被摧毁,最后终于不支溃败,仅被俘虏的就多达五万。

网络配图 窦在突围时中槊受伤,逃到牛口渚终于不支坠马,被唐将白士让、杨武威追上,白要下手杀窦,窦急忙大叫“勿杀我,我夏王也,能富贵汝”,一世豪杰,到此生死关头,也忍不住哀求饶命了。

当天,李世民以胜利者的姿态与窦见了面,问窦说,我自管进攻王世充,关你什么事,大老远跑来送死?窦默然半晌,答到“今不自来,恐烦远取”。

对这句话一直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窦,却落得如此下场,穷极无聊下自我解嘲,但这样就简直是一副摇尾乞怜之态,未免太不符合窦的风格,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很正式的意思,那就是“为了争天下,你我早晚将有一战,就算这次我不来攻你,你也会去攻我,何必说那么多废话世充见面,窦、王二人唯有相对流泪。

王世充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开城投降。

七月,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将窦建德、王世充向李渊献俘。

李渊一向很有兴趣将被俘的敌方首领公开处斩,比如薛仁果、李轨、萧铣、李子通等人都是死于长安,窦建德也没能例外,被斩于长安市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平阳公主为大唐打下千里江山,“娘子关”因她而得名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说到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自然首推大唐。前不久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盛唐的向往。是继之后的又一个,他的建立过程也相当的不容易。隋末天下大乱之时,身为表兄弟的唐国公李渊,也起兵举事,并最终夺得了天下。在李渊打天下的过程中,他的儿子们立下了。长子常年在他身边,协助他处理政务;次子李世民领兵在外,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这么两个能力过人的儿子,李渊想不得天下也难。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历史往往是男人的舞台,许多有功劳、有故事的女性被埋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平阳公主李秀宁,就是这样一位传奇女性。在中国传统的纲常伦理中,女子似乎就应该待在家里相夫教子。但李秀宁的出身和所处的时代,注定了她不可能像其他女子一般的平凡,所以这才有了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准备起兵,暗中召回身在长安的女儿和女婿柴绍。但李秀宁却不顾丈夫的担忧,坚持留下来伺机而动,并催促丈夫立即返回太原协助父亲。柴绍走后,李秀宁便开始女扮男装,并自称“李公子”。李公子将家产变卖救济灾民,并从灾民中募兵,迅速拉起了一支近千人的队伍。不久之后,李渊正式起兵的消息传来,李秀宁意识到:自己需要继续扩充队伍。 此后李秀宁四处联系反隋义军,并将他们中的许多队伍收编。眼看李秀宁已经坐拥几万大军,隋朝再也无法坐视不管,多次派兵攻打。但隋朝的军队却,反而让李秀宁顺利地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实力大增。虽是女儿身,但李秀宁治军严明,与百毫无犯,因而士兵和百拥护她,称呼她为“李娘子”,她的这支义军也得名“娘子军”。娘子军的规模曾超过7万人,隋朝名将屈突通也连吃败仗。 起兵第三年,李渊的主力就已经渡过黄河进入关中了,李秀宁此时已经占据了半个关中、地方千里。为了攻下长安,李秀宁将自己麾下一万多精锐全部交给弟弟李世民,姐弟二人合兵一处攻下了长安城。彻底占据关中后,李渊称帝建国,封能征善战的李秀宁为“平阳公主”。此时的李唐四周强敌环伺,李世民费时两年消灭了霸王薛举和凉王,此后便将兵锋指向了中原。 为了给李世民创造安定的后方环境,平阳公主领兵回防老李家的山西大本营,驻扎在苇泽关。平阳公主驻守在这里,其他势力的军队都不敢来犯,所以苇泽关也因她而改名为“娘子关”。但历史不会给女性公平的对待,自攻下长安后,史书上就再也找不到平阳公主的事迹了。直到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她的死讯传来,史书上才重现她的身影。而记录她的死讯,也并非是想纪念,而是因为礼仪制度。 平阳公主去世后李渊很是伤心,为她征调长安铁甲军,“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为她下葬。但是迂腐的礼官却持反对意见:女人下葬用鼓吹与古礼制不合!李渊当场大怒道:“鼓吹,军乐也。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何得无鼓吹!”李渊破例以军礼下葬平阳公主。 但仅仅以军礼为她下葬还不够,李渊还为她上为“昭”,史称“”。在谥法中,明德有功曰“昭”,可见身为父亲的李渊对她的肯定。平阳公主的能力和威望,如果不是因为女儿身的羁绊,不会输给同胞兄弟李建成和李世民。试问,如果平阳公主不早逝,李世民还敢在玄武门发动政变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唐开国名将尉迟恭最后如何死的?

又名尉迟敬德、胡敬德,是大唐开国名将之一。他性格忠厚,勇武善战,曾随唐太宗平定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作为之一,尉迟恭的名字与大名鼎鼎的秦叔宝并列,为隋唐十三条好汉中的稳坐第十三把交椅的好汉,亦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门神肖像的原型。 纵观《》,汉人的名姓之中未有“尉迟”这个姓氏的存在,事实上,尉迟恭是时代鲜卑族人的后裔,朔州鄯阳人氏,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朔州朔城区人。 相传少年时期,尉迟恭生活贫苦,曾以打铁为生。末年,,天下英豪纷纷揭竿而起,一时间中原大地陷入战乱。尉迟恭身怀一身绝世武艺,有心投效明主,建功立业,于是告别妻子,离开家乡踏上了从军之路。 尉迟恭最初从军于高阳之时,李世民大军正与周所部决战。李唐大军且军纪严明,刘武周军队不敌。尉迟恭作为刘武周麾下的将领,也被李世民所俘虏,而后有感秦王李世民心怀天下,是一代明主,遂决意投效李世民麾下。作为降将的尉迟恭初来乍到之时,受到唐军诸将排挤,不得已离去。几年后,,李世民身陷重围,尉迟恭挺身而出,于乱军之中救下李世民,从此深得李世民的信任,成为其左膀右臂,追随李世民开创了李唐江山的万世基业。 尉迟恭怎么死的 大唐开国名将尉迟恭,半生戎马,随唐太宗征战沙场,为大唐开国奠基立下了。晚年的尉迟恭告别疆场,颐养天年,虽依然操心国事,然而大半时间得以在家弹奏清乐,自娱自乐,享受退休生活,直至七十四岁逍遥离世,在中国古代众多年轻为国征战的将领中,尉迟恭的结局无疑是比较圆满的。 贞观十九年二月,李世民亲率大军从洛阳出发,亲征高句丽,命太子监国。此时,已在家中养老的尉迟恭得知消息后,上书进言,劝李世民此时御驾亲征,将导致朝政不稳,不如委派一位优秀的将领代为征伐这弹丸小国。尉迟恭所言本是个很好的建议,然而刚愎自用的李世民此时急于建功立业,丝毫听不进贤臣的进谏之言,反而让尉迟恭与他一同出征高句丽。 此次远征,大军吃了败仗,直接导致了贞观后期唐代国运急转直下,唐太宗的病体也因此愈发沉重。班师回朝后,尉迟恭,依旧回家养老,再不问朝政之事。据说尉迟恭晚年除喜爱丹青乐器之外,还迷信炼丹服药,研磨各种金属矿石,配置丹药,并在家中后院挖池塘,兴建楼台,大搞室内装潢,甚至闭门不见外客,长达十六年之久。 显庆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尉迟恭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一代名将的人生至此落幕。李治为此废朝三日,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去参加吊唁。同时册赠尉迟恭为司徒,并州都督,谥曰忠武,赐予、兵器、乐器若干,并郑重将这位开国元勋葬入昭陵,为唐太宗陪葬。 尉迟恭墓 唐代著名开国名将尉迟恭仙逝之后魂归何处?据史书记载,尉迟恭晚年赋闲,在家不问世事,炼丹奏乐,兴建楼台为乐,直至七十四岁高龄在家后,唐高宗李治将他安葬于昭陵,算是赐予这位开国元勋天上地下永远为唐太宗李世民保驾守陵的荣誉,因而,尉迟恭的陵墓在位于陕西西安的昭陵,唐太宗长眠之地。 尉迟恭陵墓像 众所周知,唐太宗在玄武门事变之后,落下了一个夜晚做噩梦的毛病,时常梦见被自己诛杀的两位兄弟——太子与李元吉前来向他索命,因而夜不能寐,头痛异常。在的建议下,李世民让画师依照大将秦叔宝与尉迟恭的形象画了两幅门神画像,张贴于寝殿宫门之上,这一招果然奏效,至此之后,李建成与李元吉的鬼魂再也未曾出现在太宗梦中骚扰,这便是民间流行门神镇宅的由来。 由此可见,尉迟恭与秦叔宝神勇盖世,对唐太宗,太宗在精神上十分倚重他二人,以至于龙驭宾天之后,也希望自己生前的爱将为自己护陵。唐高宗李治出于孝道,又为表示对臣下的敬重,做此安排,也不无道理。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尉迟恭属于陪葬先帝的大臣,并没有自己独立的陵墓。此外,也有后人称,湖北省荆门地区保留着一座大唐武将的墓地,便是尉迟恭的衣冠冢所在,可见后世百姓对这位大唐门神存有一份怎样的崇敬之心。 尉迟恭的儿子 唐朝开国大将尉迟恭与原配妻子梅秀英生有一子,名曰尉迟宝林。据说尉迟宝林生得黑面虎须,相貌威武,腰悬竹节钢鞭,手持一柄丈八蛇矛,武艺超群,勇冠三军,真可谓虎父无犬子。 隋末天下烽烟四起,尉迟恭凭借一身武艺有心投效明主,建功立业,于是忍痛离开家中妻子,外出投军。夫妻话别之时,梅秀英正怀有身孕,因孩子还未出世,尉迟恭这位准父亲也不忍离开。几经思量之后,他决定,为孩子起名“宝林”,并留下自己随身兵刃雌雄中的一根,刻上“尉迟宝林”姓名字样,作为日后父子相认的凭据。 然而,之中,梅秀英不幸为北国白良关总兵刘国桢所掳,被逼下嫁。梅秀英为了保护腹中丈夫的骨血,不得不答应嫁给刘国桢为妻。孩子出生后自然成为刘国桢的儿子,取名刘宝林,长大后习得一身武艺,成为刘国桢麾下的一元猛将。在成长的数年中,梅秀英一直将其身世隐瞒,未敢吐露半点实情。 李渊登基后,派李世民带兵东征西讨,一时间唐军所向披靡。尉迟恭作为先锋兵进白良关时,打伤刘国桢。年轻气盛的刘宝林为父报仇,和尉迟恭大战三天未分胜负。梅秀英得知后,终将儿子的身世如实相告,劝其不可认贼作父。刘宝林在阵前亮出刻着“尉迟宝林”字样的鞭来,双鞭相会,父子终于相认,遂倒反白良关,杀死刘国桢,报了家仇。梅秀英失节改嫁,羞愤自尽。至此之后,父子并肩作战,为大唐江山立下无数汗马功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