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师中(1059年—1126年),京兆府人,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将。
其祖父种世衡、伯父种谔、兄长种师道皆为北宋名将。

种师中长于军中,长期戍守西北边疆。
金兵入侵,他率兵进入京勤王,后奉命救援太原,因友军失约未至,陷入重围,力战而亡。
诏赠少师,谥曰庄愍。
人物生平 戍守西北 种(Chóng)师中的祖父是种家军的创建者种世衡,种氏三代为将,所以种师中从小在军中长大,从军后他长期戍守在有西北边疆,历任环州(治今甘肃环县)知州、秦州(治今甘肃天水)知州、邠州(治陕西彬县)知州、庆阳府(治今甘肃庆阳)知府、秦州知州、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房州观察使、奉宁军承宣使等职务。
勤王东京 公元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2月,金军分两路大举攻宋,东路直取东京,西路兵指太原。
公元1126年(北宋元年,金天会四年)初,金国由完颜宗望(斡离不)率领的东路军渡过了黄河,,进逼北宋的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北宋朝廷一面起用主持,一面急令种师道率领西军东下勤王,身为西军大将种师中也奉诏率领秦凤兵随从哥哥入援东京。
西军由姚平仲(姚古之子)率领步骑七千轻装先行。
种师中和熙河经略使姚古率领大军随后跟进。
种师中、姚古的大部队还没有到东京,金兵就因为宋朝勤王军越来越多而撤走了。

金兵退走以后,种师中就率领二万宋军驻守在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一带。
救援太原 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二月,金军西路军统帅完颜宗翰(粘罕)率军围攻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今属河北)三镇,北宋朝廷任命姚古为河北制置使,种师中为河北制置副使,命姚古率军去救援太原,种师中率军去救援中山、河间。
种师中率兵渡过黄河之后,发现完颜宗翰(粘罕)只留下副将围困太原,他自己则率兵南下,已经抵达泽州(今山西晋城)了,种师中马上上奏朝廷,建议出其不意,自邢(今河北邢台)、相(今河南安阳)出上党(今山西长治),从侧后袭击完颜宗翰(粘罕),但北宋朝廷认为他的建议不能取得成功而没有答应。
等完颜宗望(斡离不)率军率师北还之后,种师中被迫撤军。
完颜宗翰(粘罕)扫平了太原外围州县,以偏师先后夺取文水、西都谷、祁县、太谷、盂县,并击败了救援太原的宋军地方部队樊夔、施诜、高丰部。
又用“锁城法”构筑重重工事将太原团团包围,断绝了城内外的联系。
宋军姚古所部虽然收复了隆德、威胜,却没有达到解太原之围的目的。
为国捐躯 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五月,北宋朝廷再次组织军队救援太原,种师中由河北井陉西进,另外两员大将,姚平仲的养父姚古和张孝纯的儿子张灏分别从长治和汾州北上,三军互为犄角,共解太原之围。
种师中率兵从河北井陉进入山西平定军(今山西平定),很快就收复了寿阳(今山西寿阳)、榆次(今山西榆次),但由于姚古、张灏的部队都没有跟上来,失去策应的种师中为了避免孤军深入,就率部屯驻在真定(今河北真定)。
而此时金军统帅完颜宗翰(粘罕)正在云中(今山西大同市)避暑,他让士卒就近放牧。
宋朝的谍报人员发现了这一情况,误以为完颜宗翰(粘罕)准备撤军,马上止报了朝廷,枢密院知事许翰误听谍报而做出了金军将要全线撤兵的判断,多次催促种师中进兵,甚至责备他手握重兵却逗留观望。

种师中接到命令之后,十分伤心,他说:“畏敌逗留不进是军中大罪,我自小从军,征战多年,到老了还要担这个罪名吗?”于是种师中留下辎重粮草,连赏犒之物都没带,就带领部队轻装出发。
同时种师中写信约定姚古、张灏两军分道俱进。
不久,种师中部的前锋进抵距离太原二十里的石桥,中军到达寿阳的石坑(今山西寿阳东南),大军挺进十里许,部将黄友发现地形不利,立即将情况报告种师中,要求火速移军,但种师中没有采纳这一建议。
继续前行的宋军遭到金兵主力的袭击,种师中率领宋军拼命死战,取得了五战三胜的战果,苦苦前行,到了榆次,离太原只有百里的距离了,然而,惧敌怯战的姚古部将焦安节慌报军情,奏称金军主帅完颜宗翰(粘罕)已经赶到,致使姚古、张灏两军逡巡不前,未能按照约定与种师中部会师。
当种师中部被迫撤退到杀熊岭(今山西寿阳西南)时,士兵已经饥饿难忍,疲惫不堪了,金兵探知种师中军中情况之后,再次发动猛攻,军粮短缺、士气低落的宋军再也顶不住了,右军、前军先后溃散,种师中率中军死战不退,从卯时战到巳时,宋军将士用神臂弓击退了金兵,但因为犒赏之物没有带来,没办法为士兵发赏赍,拼死死战的士兵没有拿到赏赍十分气愤,不愿意再作战,四散逃去,种师中率领身边剩下的一百余将士继续拼命死战,最终种师中身中四处重伤,饮恨疆场。
种师中是宋军名将,他战败身亡之后,宋军各部的士气受到很大影响。
种师中为国捐躯后,大臣刘韐上言朝廷,请加优赠,朝廷下诏赠少师,谥曰庄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名将坚镡的故事 他对建立东汉做了哪些贡献?
这个人物在时期非常的著名,他本来是统治之下的一名小官吏,后来看到起兵的行为之后,果断的决定要投靠于他,于是跟随他一起开展了河北地区的战争,成功的压制住了当地的农民军,在之后还帮助刘秀一起建立和巩固新的政权,是东汉时期非常出色的一名将领。关于这个人物的相关信息在坚镡简介中有着一些具体的记载,那么坚镡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 坚镡简介中介绍到这个人物出生时间不详,在23年的时候见证了王莽政权的失败,同时绿林军也拥护起成为新一任的,事情到了这个阶段,河北地区的人士反而不敢轻易的有所动作,只想暂时观望一番,而这个时候刘秀也正在各地寻找人才,于是便听到了有人介绍起坚镡,在见了坚镡之后马上任命他为当地的主簿,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升职成为偏将军,于是开始和刘秀一起进行了河北地区的战争。另外坚镡简介中还介绍了他的一些事迹,在河北战争告一段落之后,他又参加围攻洛阳的行动。尽管在战争中坚镡并没有真正占领洛阳,可是却让守城的将领失去了战争的信心,以至于刘秀再次派人劝降的时候很快就取得了成功。后来坚镡开始攻占南阳地区,并且抓获了当地的将领,可是后来却突发变故,以至于他独自一个人带领军民孤军奋战,在粮食和兵将都缺少的情况下坚持了一年的时间,最后才终于和刘秀里应外合获得了胜利。 提起坚镡这个人物可能许多人都曾经在一些评书或者演义作品中听说过这个人物,他在东汉时期跟随刘秀走南闯北建功立业,创造出了许多的功绩,也是刘秀身边重要的大臣之一。而民间也有许多关于坚镡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他归顺刘秀时候的事情,那么这个坚镡的故事是怎样的呢?在坚镡的这个故事中他本来是王莽统治时期的一个小官吏,同时也属于南阳太守的管辖范围之内,他和另外七个将领共同组成了八名大将,不管是武艺还是智谋都是非常出众的。而坚镡平时的武艺也十分出色,最擅长使用的是以口巨大的斧头,挥舞起来虎虎生威。而人品方面他也是属于心直口快的那种人,绝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谄媚上司。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在八个将领中非常有地位,很多人都自愿的听从他的安排。 后来刘秀起兵的活动对南阳地区也造成了影响,为了防止人心浮动,所以太守派出坚镡等人,命令他们亲自带领五百名将士去逮捕刘秀以绝后患。可是坚镡等人却早已听说过刘秀的事迹,认为刘秀是比王莽更适合统治天下的人,而且王莽如今已经呈现出落败的迹象,所以坚镡决定归顺与刘秀。于是他带领着另外七名大将和士兵,真心诚意的归顺了刘秀的军队,并且在此之后杀死了太守,将南阳地区献给了刘秀以表明自己的决心。 坚镡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将军,他不光辅佐了王莽建立政权,又在后来刘秀建功立业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立了许多的功勋,所以人们对坚镡的评价也是非常崇高的。那么人们对坚镡的评价到底如何呢?人们在评价坚镡的时候会认为坚镡对合肥地区做出了莫大的贡献。坚镡作为刘秀身边的重要将领,在合肥被赏封为侯之后,特别重视合肥这个地区的建设,将整个城池的布局进行了重新规整,集合各种新型功能,既能进攻又能防守。坚镡的家族在合肥几十年中,上对君王下对百姓,一直都,尽可能的为百决各种难题,从务农到教育,切合实际的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合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最终也带动了国家的进步,使得社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另外人们也认为坚镡是一个十分机灵的人,他在王莽统治时期,各方面做得就很好,但他自己觉得没什么挑战性,在投奔刘秀的时候,刘秀并没有完全认可他,觉得他是个心思重的人,而且功利心太强。但是却不能否定他的能力所以依旧决定用他,让他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发挥自己的长处。坚镡成为将军之后,他也利用他的机灵取得了农民起义的胜利。在辅佐刘秀的后期,刘秀却再也没有给他委以重任,或许这也是因为他觉得坚镡太过机灵的缘故。对于坚镡的评价,有许多不一样的说法,但是对于机灵这一点,还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苏洵简介 北宋著名的三苏之一苏洵资料介绍
苏洵简介: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合称“三苏”,均被列入“”。 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象和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后来又陪同儿子两次进京,一次经水路,一次经陆路,遍游了沿途的名胜古迹。苏洵游过的道释名胜古迹大致有青城山和峨眉山、成都的玉局观、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虔州的天竺寺、丰都的仙都观等。苏洵游峨眉山和青城山是在青少年时期,其《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诗中云:“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岷峨最先见,晴光压西川。” 19岁时娶妻,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 庆历年间,苏洵进京参加制举考试,不中,又举茂才异等,又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便南游嵩洛庐山,在庐山他游历了东林寺和西林寺,并同这里的两位高僧讷禅师和景福顺长老交游月余。《忆山送人》诗中详细记载了这次游历的情形:“次入二林寺,遂获高僧言。问以绝胜境,导我同跻攀。逾月不厌倦,岩谷行欲殚。”苏洵在庐山同二僧共游居一个多月,并“获高僧言”这件事,苏轼、苏辙都有记载。苏辙云:“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讷禅师,留连久之。 元丰五年以谴居高安,景福顺公不远百里惠然来访。自言昔从讷于圆通,逮与先君游。岁月迁谢,今三十六年矣。二公皆吾里人,讷之化去已十一年。”从庐山下来,苏洵又南游虔州(今江西赣州),在虔州,苏洵结识了当地隐士钟子翼兄弟,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马祖岩和天竺寺。 大概在皇祐初年,苏洵到岷山白云溪拜访了隐士张俞,苏轼在《张白云诗跋》中说:“张俞,少愚,西蜀隐君子也。与予先君游居岷山下……”张俞的事迹在王称的《东都事略》中有传,“张俞,字少愚,少嗜书,好为诗,……俞为人不妄忧喜,性淳情澹,有超然远俗之志。”朝廷曾六次下诏要其出仕,“卒不起,遂隐居青城山之白云溪。”按青城山白云溪是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廷晚年所居之地,文彦博治蜀时安排张俞居住白云溪,显然是张俞对道教有特别兴趣的原因,苏洵与他交游,道家道教大概是其交谈内容之一。 嘉祐初(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在京期间,认识了保聪禅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啊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 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宋嘉祐三年,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推托有病,不肯去应诏。 嘉祐四年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东出三峡,走水路进京,在丰都参观了仙都观,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写有《题仙都观》诗凭吊这个仙人。 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陈州(今河南)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卒,即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1066年5月21日)去世,朝廷追赠苏洵为光禄寺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