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手握五彩神笔 历经后唐至宋的五朝名臣范质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的父亲范守遇,任郑州防御判官。

范质出生那天傍晚,他的母亲梦见神仙授给她一支五色笔。

范质自幼聪明好学,九岁能诗文,十三岁攻读,十四岁开始招生收徒做教师。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考中进士,被任为忠武军节度使推官,后迁升封丘令。

手握五彩神笔,历经后唐至宋的五朝名臣,范质依旧例,科考放榜以考官当年及第名次为重,和凝当初以十三名及第,亦取范质为十三名。

后来,范质与和凝一样做到宰相,范质还受封国。

因此受到时人的赞誉,称之为“传衣钵”,可谓一时之佳话。

后晋天福年间,范质用文章游说宰相桑维翰,桑很器重他,即上奏封他为监察御史。

后桑维翰出镇相州时,请求朝廷让范质给他当从事。

桑维翰第二次任宰相,范质迁升为主客员外郎。

一年多后,召范质入朝任翰林学士,加任比部郎中、知制诰。

网络配图 后汉初,加封范质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征伐叛乱时,每次朝廷派遣使者下诏处理军事,都符合机宜。

郭威问使者是谁起草的诏令,使者答称是范质。

郭威叹道“真是宰相之材啊!”郭威从邺地起兵攻向皇宫,京城纷乱,范质藏匿民间,郭威派人到处寻找,后来找到,非常高兴,当时正下大雪,郭威解下自己的袍衣让给范质穿。

并命令范质起草诰命及商议迎湘阴公礼节,范质急速起草,很合郭威心意。

于是,郭威告诉太后,任命范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

后周广顺初年(公元951年),郭威加拜他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第二天,又拜他兼任参知枢密院事。

郊祀完毕后,升迁为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

跟随郭威征伐高平回来,加官司徒、弘文馆大学士。

范质入朝为官后,仍。

有人赞赏,他说“有相士说我今后位登宰相。

如果真是这样,不学习哪来权术处理政事。

”(郭威养子,即)征伐淮南,诏令多由随征的范质起草,吴中文士们没有不惊服的。

范质每次下制敕,从未不合律令。

朝廷每次派遣使者视察民田,巡视狱讼,范质都接见他们,向他们说明天子忧虑勤政的意图, 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大臣窦仪跟从柴荣进攻南唐,柴荣因为他饷馈不继,打算治他的罪。

范质入宫求见,柴荣知道他是来救窦仪的,站起来避开他。

范质上前说“窦仪是近臣,过错很小,不应当诛杀。

”于是,摘下官帽,叩头泣奏,说“臣位在宰相,难道能让人主暴怒,致使近臣就死吗?请求宽赦窦仪的罪过。

”柴荣怒气这才稍有消解,便遣使者赦免窦仪。

显德四年(公元957年),范质跟随柴荣征伐寿州回来,提出因为法律条例繁冗,轻重没有依据,官吏得以因缘为奸。

柴荣特命他详细审定法律,这就是大宋律的前身--《刑统》。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北征,范质因病留在京师,柴荣赐钱百万就医买药。

柴荣平定关南,到达瀛州时,范质站在路的左边迎接。

回京后,柴荣任用枢密使为宰相,任命范质与一同为参知枢密院事。

柴荣病重,范质入宫接受临终遗命,成为后周顾命大臣。

即位,加封范质开府仪同三司,封为萧国公。

网络配图 赵匡胤陈桥兵变还都,范质正在办公楼中吃饭。

赵匡胤赶到宫中,范质率王溥、魏仁浦拜见。

赵匡胤对他呜咽哭泣,陈述拥戴被逼之状。

范质等还未对答,军校罗彦环便举着刀对范质比划着说“我们没有主上,今天必须得到一个天子。

”范质走下殿廷,握住王溥的手说“仓促遣将,是我们的罪啊!(指不明契丹侵边真相,仓促派赵匡胤领兵出征,为陈桥兵变提供了条件)”指甲掐得王溥的手几乎出血了。

并当面质问赵匡胤“先帝对太尉您就像对自己儿子一样,现在他尸骨未寒,您怎么可以这样做?”虽然在一旁的赵匡胤之弟赵匡义也,但范质知道大势已去,便说“事已至此,就不要太仓促了,自古帝王有禅让之礼,太尉可以举行禅让大典。

”并叙述典礼程序,接着又说“太尉既然准备通过礼仪接受禅让,就应该侍奉太后如母,赡养少主如子,千万不要辜负先帝旧恩。

”赵匡胤当即挥涕许诺,然后在范质、王溥等百官的拥戴下登基,范质继续当宰相。

接着范质加官兼侍中,不久,他病了。

恰逢赵匡胤要去征伐叛乱,特到他府第赐金二百两、银一千两、绢二千匹、钱二百万,以便延医用药。

赵匡胤甫即位,诸事谦逊自抑,以至藩镇、亲属没有封建,幕府宾客佐僚还没有官位。

范质因此上奏说“自古帝王开创基业,都分封子弟,树立屏障,宗族亲属一旦兴隆,国家就可长久巩固。

皇弟泰宁军节度使,自从在军队中任职,特别有将才,树立为藩镇后,尤能积累名望;皇弟嘉州防御使赵光美,雄俊老成,注重修养好行善,好声誉日有所闻。

乞求一并颁发封册,赐给爵位。

皇子皇女虽然尚幼,也请下诏让有关部门推行恩封之制,这是我的愿望。

臣又听说当宰相的,应当推举贤能之人,来辅佐天子。

我认为端明殿学士吕余庆、枢密副使精通治国之道,事从霸府,时间很久,其公忠之志,可为倚靠。

请授予他们要职,使他们的才能得以发挥。

”赵匡胤很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网络配图 原先,宰相朝见天子商议重大政事,必对宰相赐茶告坐后面议,唐朝及五代都遵照这个制度。

范质等人因畏惮赵匡胤,每次议事都写成公文进呈,并陈述说“这样做才算臣子禀承圣意,免除妄庸的过失。

”赵匡胤采纳了这个建议。

因为此后奏章越来越多,赵匡胤便废除了坐论的旧礼。

轶闻说为了免除宰相与皇帝的旧礼,赵匡胤趁范质转身取奏章时,命卫士撤去座位,从此,宰相就无法与皇帝平起平坐,坐而论道了。

乾德初年(公元963年),赵匡胤将在圜丘祭天,任命范质为大礼使。

范质与卤簿使、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的典章制度,审定《南郊行礼图》呈上。

赵匡胤特别嘉奖他们。

从此礼仪制度开始完备。

礼仪完毕后,进封范质为鲁国公,范质向赵匡胤呈表再三推辞,赵匡胤不允许。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九月,范质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范质以廉洁耿介自持,从未接受各方人士的馈赠,前后的优厚俸禄及赏赐,常常送给孤寡之人。

死后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

侄子范杲曾上奏请求迁升秩阶,范质作诗晓谕,时人广为传诵。

范质临终前,告诫儿子范昱,不要向朝廷请赐谥号,不要刻墓碑。

赵匡胤听到这件事,为之感到悲痛而罢朝。

追赠中书令,送绢五百匹,粟、麦各一百石,给范家办丧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子高美貌不逊色于西施,手握实权的皇后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美貌不逊色于的,虽无皇后之名,却有皇后之实! 韩蛮子是会稽山阴人,公元548年,南朝发生之乱,韩蛮子寄居建康。叛乱被平定后,韩蛮子想要搭乘军队的车子还乡,于是碰到了吴兴太守。陈蒨非常喜欢这个英俊的少年,便问他是否愿意跟随自己。韩蛮子略加思索后,答应了。陈蒨给韩蛮子改名为韩子高。从此,韩子高跟随陈蒨左右,并服侍陈蒨。从日常生活到安全保障,韩子高都能为陈蒨考虑得周周到到。 陈蒨因其“蛮子”之名粗俗而改其为子高。韩子高跟随陈蒨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六月,陈蒨即位,授韩子高为右军将军。后又因平、讨留异、破陈宝应等功,韩子高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文招县伯,后又迁右卫将军,至京都镇领军府。 不同与以往人们映像中阴柔的美男形象,韩子高是一位勇武善战的阳刚美男。也许是不想做依附他人的累赘,也许是他想要帮助陈茜,在跟随陈茜之后,他努力地学习骑射和,很快便崭露头角,被誉为奇才。之后因为军功显著,又因为他多次地陪着陈茜多回,积累功勋封为右军将军,一路加官进爵,直至进爵为伯。的内乱由他一手平定,他成为了陈茜最信任的人 子高十六岁那年,已经美得倾国倾城,美丽到可以让人一见之下呼吸停止的地步,直不敢相信世间会有如此美丽的男子。《三言》的作者冯梦龙在他的《情史》中引用了《·硕人》的典故来描写子高的惊人美貌,说他“容貌艳丽、纤妍洁白、螓首膏发、自然娥眉”。由此可以想象子高美丽的程度是多么令人惊心动魄,其震撼度恐怕丝毫不逊色于传说中的西施等! 早在梁朝时,大司马王僧辩当朝武功第一,只能排在第二,王僧辩便与陈霸先结成了姻亲,以期强强联合。可是当陈霸先的女儿一看到韩子高,便起了色心,抛弃了富贵,想与韩子高私通。韩子高自然知道这为的后果很严重,万万不敢。可是这位小姐也很有《》中建宁公主的行事风格,强行与韩子高发生了不正当关系,甚至还把娘家的大量珠宝偷出来赠送给他,并附带有一把题诗的“团扇”作为定情物。 于是,骇人听闻的事情发生了。陈蒨对韩子高说:“我当了皇帝,应当立你为皇后”。子高则回应说:“古有女主,当亦有男后”。虽然在时期,权贵豢养娈童司惯,但立一男子为皇后实在闻所未闻。消息一出,朝野震惊,最终因为大臣的强烈反对,立后之事只好作罢。但在陈蒨心中,韩子高虽无皇后之名,但却早已被视同皇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汉奸吴三桂手握30万大军反清复明为什么都没有成功?

50岁的想要反清复明,手握30万大军,为何没能成功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吴三桂可以说是个政治家,都已经老了却开始革命,也是勇气可嘉。可是当时那种情况下,虽说无能,但毕竟也是自己从小到大出生的土地,清朝被推翻百姓们难免有些心情不好,日子也不好过,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他那样做岂不是又捅百姓一刀?所以那个时候的选择似乎有一些冲动。 咱们再聊聊覆灭的原因,死后,朝廷财政逐渐不行了,一个个对帝王过度依赖。覆灭大部分是属于内部原因,问题累计在一块后,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只能走向覆灭。的机会主义军事行动竟然成功了,很快就攻占了北京,这一点在当时还是很出乎意料的。 反清是一回事,复明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而且就反清来说,吴三桂为了把李自成赶尽杀绝,让其主动开城门放清军,李自成被围剿,他和李自成的恩怨有所了结,却把明王朝推上了风口浪尖。这时吴三桂犯了个大错,之后一步错步步错。 是南明的皇帝,是的,国家危难之际无奈逃到了缅甸去,后来吴三桂又把他给要了回来,历史上永历皇帝记载并不多,或许因为政绩一般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怎么死的呢?1662年他被吴三桂绞杀在昆明,那会吴三桂已经50岁了,永历皇帝是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他一旦消失,朱明王朝将会彻底消亡,咱先不管为什么非要杀死永历皇帝,一个把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杀掉的人,后来要去重新复活明朝,那不是重重的打脸嘛,或许他当时不杀放他一条生路,成功的概率能大点。 但吴三桂绝不是无能之人,他所做的一切大部分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让皇帝看到自己的能力,等晚年的时候也能好过点。况且他不是一个人,他没有退路,三十万精锐大军,足以证明他的能力。 虽说三十万大军,但是对面的清兵也非,毕竟是正规的国家军队,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得带领多么强大的军队才不会被打败,假如他还是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也不至于这样艰难,对方还是皇帝,就更难上加难了。 最后一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言而无信,最后看来无论他做了哪些事都是为了自己,他打败李自成之后,希望得到清军的支持不惜杀掉永历皇帝,但是等自己的势力强大之后又反过来打着复明的旗号,背叛清朝,简直里外不是人,试问又有谁会一直追随他,百姓又怎么会相信一个连国家都会背叛的人呢?吴三桂走得这条路越走越偏,终究自己害死了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