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后周恭帝柴宗训简介 陈桥兵变天下被宋太祖赵匡胤夺走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是如何对待后周帝王的?

要稳固江山,兵变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后周的皇族实力,那么有没有对自己最大的政治敌人进行残酷的政治屠杀?没有。为什么没有?我们看看这样几年事情。赵匡胤带兵攻入都城,经过一番激战之后打入皇宫。这时候符和周恭帝,也就是七岁的柴宗训已经知道大势已去,于是相拥而泣,之后都换上白色的衣服乘轿子离开王宫,避居天清寺。赵匡胤和众将涌入皇宫,四处搜掠,宫女纷纷闪避、跪拜。这时候赵匡胤看到有位宫女带着两个小男孩,衣饰不同,于是盘问,宫女说,这是世宗的两位王子。面对这种情况有两种版本,一种版本是赵匡胤问众人:“这怎么办呢?”赵普回答说:“带走吧。”一种版本是赵匡胤自己回头对众人说:“还等什么呢?”于是左右把孩子抓走了。两种版本虽然不同,但都表现出赵匡胤的真实内心,想杀尽后人,斩草除根。只是第一则含蓄一点,想必是后人为尊者讳,不好说的太直接,把恶人让给赵普去做了。第二种就直接多了。从赵匡胤的生平、性格看,第二种更符合武将出身的赵匡胤的风格。 两种版本的故事后来都提到一个人物,叫潘美。潘美在里,也叫做潘仁美,是一个大奸大恶之辈,是朝廷里反派人物的代表。而在历史上的潘美则是北宋初期一位骁勇善战的名将,在北宋平定南汉、北汉的时候建立了赫赫功勋。而面对急于清楚后周皇族势力的赵匡胤,众将皆附和,唯独潘美默不作声。赵匡胤就问为什么。潘美答道:“臣和陛下都北面服侍世宗,劝陛下杀掉世宗之子,则有负世宗;劝陛下不杀世宗之子,就有负陛下。”还有一个版本,潘美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只是于理未安。”两种版本都表现出潘美是一个有自己独立主见的人。第一种直言进谏,并且点明杀世宗之子有负世宗,这是作为臣子的不忠。一开始我很怀疑这种回答的真实性,以为第二种更贴近真实,因为表意更加含蓄,对赵匡胤的进谏也更加委婉,只是于理未安,按理当然是不能杀的,而理是什么,就是赵匡胤曾经是后周的臣子,至少是周世宗提拔、任的臣子。不过仔细想想,或许第一种才是真实。潘美此人出名极早,在高平一战之中就立下功勋,之后虽然名位不如赵匡胤,却是赵匡胤不可忽视的重要助手,和赵关系不错。而此时还是赵匡胤进入都城的时刻,说话当还有几分兄弟语气,且大家都感念周世宗的恩情,因此。赵匡胤当然会越来越反感兄弟们的这种语气,于是之后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确立君臣之分了。 无论怎样,赵匡胤在兵变之初,曾经想过杀掉甚至杀尽后周皇室,以确保自己皇位的稳固,但是他也明白的意识到,所有自己的亲信,都曾经是周世宗重用、信任的将领,对周世宗都怀有刻骨铭心的感恩之心,如果进行屠杀,明显会危及自己的地位。于是赵匡胤命人追还一个男孩,交给潘美,让潘美收为养子,为世宗留下另一支血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晋恭帝司马德文为什么欣然禅让?有何真相

“禅让”是儒家学说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不过,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土的《竹书纪年》残简,却证明 “禅让”纯粹是虚伪的政治榜样。一句“昔尧德衰,为舜所囚”,道明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温情脉脉的禅让,有的只是你死我活的篡权夺位。 晋恭帝 “禅让”这个词儿,能带给人们对大同世界的憧憬,也能给自己的僭越披上一层遮人耳目的外衣。 取代东晋建宋,就演出了这样一出禅让大戏。这一次,禅位的东晋恭帝既没有密谋绝地反击,也没有丝毫怨天尤人,而是“欣然”草诏,没有一丝儿的犹豫和怨恨。是什么使得司马德文心甘情愿地放弃崇高地位的呢?这还得从他的哥哥晋安帝的遭遇说起。 晋安帝其实是个傻子,“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一个傻子竟然有板有眼地做了23年的,不过是权势重臣的傀儡而已。 司马德文倒是颇为聪慧,可打从十多岁起,他耳闻目睹的就不是皇权的唯我独尊,而是权臣弄政、朝纲倾覆。先是司马元显和的权倾朝野、,接着是篡位、傻皇帝被挟持颠沛流离,等到刘裕平定了叛乱,他想做皇上的心思就更是“公开的秘密”了。 安帝时,刘裕早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演练过皇上降旨封赐、自己上表辞封、皇上再次降旨封赏的大戏。这一切,司马德文都看在眼里。安帝是个真傻子,他可不是,他知道正式演出的那一天就要到来。所以他埋首于义理之中,曾“铸货千万,造丈六金像,亲于瓦官寺迎之,步从十许里”,以求心理上的安宁。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刘裕竟然将这出大戏的主角安排给了他。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民间曾有“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语,刘裕迷信,就派人勒死了傻皇帝,让司马德文继承了皇位,以应“二帝”之说。 这一年,司马德文34岁。在这之前,他曾竭力讨好刘裕,身为大司马的他在时甚至主动请缨,甘为前驱,“行戎路,修敬山陵”。如果没有“二帝”之说,保不准他真的能小心翼翼地谋取了此残生的机会。可现在,他躲不开了。 两年后,刘裕派心腹傅亮劝司马德文禅位。诏书自然是写好了的,照抄即可。早就且的司马德文“欣然谓左右曰:‘久已失之,今复何恨。’” 于是在红纸上将诏书抄写一遍,头也不回地做他的零陵王去了。 不过,身怀忌惮之心的刘裕还是没有放过他,一年后,派士兵翻墙而入,将他杀死在秣陵的府邸。 一个靠刀把子和权术与阴谋起家的新政权诞生了,可透过司马德文“欣然禅位”这层窗户纸,我们看到历史并没有在这里获得新生,反而是一头撞进了充满暴戾之气的巨大漩涡——政权频繁更迭、政治黑暗、战乱不已、民不聊生的南朝近170年的历史大幕由此拉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