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迎佛骨”为什么被贬潮州?真正的原因不是“佛骨”?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韩愈是之一,他的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一般认为,是因为韩愈劝谏迎佛骨导致被贬,但是,在迎佛骨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
我们先看一下迎佛骨事件的前因后果。
当时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凤翔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塔里供奉着一根佛的指骨。
这根佛骨每三十年显一次灵,瞻仰的人能够求得平安和。
晚年的唐宪宗非常信佛,为求风调雨顺,他派人到法门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长安。
佛骨先放在皇宫里供奉,再送到寺里让大家瞻仰。
皇帝都这么虔诚,手下的王公大臣也都来凑热闹,老百姓更是跟着,有钱的捐钱,没钱的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几个疤,以表示对佛的虔诚,有些狂热之人甚至为此废业破产。
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
韩愈历来不信佛,对皇帝引发的近乎全民狂欢的行为非常反感。
为此,他写下《论佛骨表》并上奏给皇帝。
唐宪宗看完韩愈的奏章后非常生气,非要要用极刑处死韩愈。
官员上书劝谏,这在封建王朝是常事,而唐宪宗在唐朝历史上也不是非常昏庸的皇帝,他为何就对韩愈的奏章恼火到要对他处以极刑的程度呢? 韩愈在奏章中举了前代信佛皇帝的例子: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但汉明帝才做了18年皇帝,之后的宋、齐、梁、陈、魏,都很信佛,但都短命。
只有在位48年,但最后被逼得饿死台城。

如果佛祖有灵,为什么不救他们呢?由此可见,佛不足信。
韩愈举这些例子大概是为了说明佛不可信,但唐宪宗看到的却是,因为信佛,这些皇帝都短命。
他很生气,韩愈这不是在诅咒他短命吗? 用唐宪宗自己的话说,“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
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
”(《韩愈传》)哪个皇帝不愿长生不老?韩愈触动了唐宪宗的底线,唐宪宗不生气才怪! 一封劝谏信惹来杀身之祸,连皇亲国戚都认为太重了。
很多人为韩愈说情,唐宪宗忍着满腔怒火,把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这就有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
韩愈用诗表达自己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到潮州后,韩愈又上书为自己辩白。
唐宪宗的怒火大概已经消了不少,他对大臣说,韩愈身为人臣,不应当说人主奉佛就位促寿短,我是讨厌他太轻率了。
在唐朝历史上,唐宪宗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此时大概想起了韩愈还算是个不错的官员,直言上书是为了大唐的江山和将来。
除了谏迎佛骨事件,韩愈还做了一件让后人竖大拇指,称其为牛人的事,就是他以只身说服叛军。
年间,王廷凑兵变,时任兵部侍郎的韩愈作为朝廷特派员,前往镇州。
很多人都为他担忧。

颜真卿深入叛军有去无回,人们担心韩愈也步会颜真卿的后尘。
就连也有些担心,嘱咐韩愈多加小心。
韩愈在《镇州路上谨酬裴司空相公重见寄》的诗中写道:“衔命山东抚乱师,日驰三百自嫌迟。
风霜满面无人识,何处如今更有诗。
”韩语心里没有害怕,他反而担心去晚了会有战事,会连累百姓。
这才是一个坦荡荡的君子形象。
到镇州后,韩愈对士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实例告诉他们,叛乱没有好结果,不要惹祸上身。
他还恩威并施,告诉士兵,朝廷相信你们不会叛乱。
对叛军将领王庭凑,韩愈义正辞严进行警告:朝廷让你当节度使,是觉得你有才,现在你连自己的手下都管不住,这不是让皇帝失望,让天下人笑话吗? 几句话,镇州的叛乱解决了。
我们对韩愈较深刻的认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作为文学家之外的故事也很动人。
单这两件事,韩愈被称为唐朝牛人就不为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宋代以后文人做官梦想得到“文正”谥号
纵观历史,以后,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是绝对不会轻易把这个谥号赐赠给臣子的。能得到这个谥号的人,不管是本谥还是追谥,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是在文坛声名鹊起、在政坛功绩斐然、在民间深受敬仰的人。 宋代的谥举乃是承唐谥之风,经历了从文贞到文正的变化,据史书言是为避名讳故。自此之后,“文正”之谥可以说经元、明、清前后四朝相续不断。众人耳熟能详的获得此谥的人有宋代、、司马光等,有等,有等,有、等。司马光言:“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大而言之,经天纬地曰文,内外宾服曰正;小而言之,曰文,忠直守节曰正。《逸周书?谥法》对于“文正”二字做了全面系统、精辟独到的解释,在此不一一阐述而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的汉字是字音藏义、字形藏理的,文化的“文”加正直的“正”是政治的“政”字。我们再回头去看这些人在历史长河中为世人所留下的光辉轨迹。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为政清廉,刚直不阿,官至参知政事,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遗《集》传世。耶律楚材,元代著名民族政治家,促进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人,官至尚书右丞,撰《湛然居士文集》留世。 方孝孺,明代著名文学家,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官至文学博士,传《逊志斋集》于世。曾国藩,清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晚晴四大名臣之首,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著《冰鉴》存世。这些人的共性是在文学方面具有极高才能,最终在政治方面颇有建树居于高位。“文”、“正”、“政”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此亦可窥其一斑。 文化的内涵无比丰富,粗略浏览便可看到十几种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也是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文”之一字,我们姑且说它为文字、文章、文学、文艺、文化,都是界定内的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不管是文字、文章、文学、文艺它都是文化的一种形式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 魏文帝在《典论·文论》中有言曰: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他认为文章有两大社会功能:一是“经国之大业”,有利于治国;二是“不朽之盛事”,有益于立身。这是首次将文学与治国大业和自我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连结在一起,富有一种威严浩大的帝王气,使得文学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为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因为“自觉”,才走向了自觉时代的前奏,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文学地位的提升,又增强了文学自觉意识,从而增强了治国大业的文化精神。 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指出:文所以载道也。文以载道是文学社会作用的深刻表述。一篇文章、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我们将眼光仅仅停留在这篇文章上、这部作品里,那我们看不到更高远的东西,收获不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借用佛家《楞严经》中的话来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手指。“文”与“道”的关系,正如这手指与明月的关系,我们应当顺着手指看到更高远处的“月亮”,而不是停留在“手指”上。这充分说明了文化作为一种介质的指引作用,通过习“文”将其所载之“道”充分体悟出来,然后付诸实践,经世致用。 文化是增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软实力。上世纪朱光烈先生在《知识就是力量吗?》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被认为是时代性的命题,即“文化就是力量”。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未来发展和繁荣文化的总纲领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要求领导干部要“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并且提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等具有深远指导思想的论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说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而政治又通过社会舆论引导文化的方向,二者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至此,我们回归到“文”“正”“政”三者之间的关系话题,可以确切地说习文以养浩然正气,“文”“正”相融以从“政”。李昉、范仲淹、司马光、耶律楚材、方孝孺等、曹振镛、曾国藩等人,博学多才(文)而又直道不挠(正),最终蜚声文坛、显赫政界、留名后世,若无其文抑或不足以为政也。古为今鉴,我们当勤以广才,善养正气,积蓄文化力量以为政治建设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始皇嬴政嬴政晚年为什么不再自称为“朕”?
秦以前,“朕”是第一人称代词,即“我”的意思,男女老幼,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成为一统天下的至高君主。嬴政认为,自己功兼,为表彰自己的无量功德,体现人君的至高权威,于是从“三皇”和“五帝”中各取一字,号为“”,同时把“朕”为皇帝的专用术语,不许他人染指。然而,到了晚年,就不再自称“朕”了。网络配图 起因源自秦始皇求仙。秦始皇是个有神论者,他对神仙世界的存在坚信不疑,更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长生不老的仙人。皇帝有所好,那些所谓从事寻仙造神事业的人,卢生、、石生、徐巿、韩终等人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些人抓住秦始皇求仙若渴的心理弱点,巧言似簧,,像哄骗小孩子一样对秦始皇大加欺骗,秦始皇对他们却。可惜,这些人骗去了大量金银财富,却一颗仙药也没给秦始皇弄来,随之而来的则是种种借口。 公元前212年,卢生又骗秦始皇说:“我们寻找灵芝、奇药和仙人,一直找不到,好像是有什么东西伤害了它们。我认为,陛下要经常秘密出行,以便驱逐恶鬼,恶鬼避开了,神仙真人才会来到。陛下住的地方如果让臣子们知道,就会妨害神仙到来。作为神仙的‘真人’,入水不会沾湿,入火不会烧伤,能够乘驾云气遨游,寿命和天地共久长。现在陛下治理天下,还没能做到清静恬淡。希望陛下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够得到。”听了这话后,秦始皇似有所悟,于是说:“我羡慕神仙真人,从今以后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称‘朕’了。”网络配图 为了成仙,秦始皇按卢生所说,居无定所,行踪不定,有人敢泄露其行踪,死罪不赦,为此还杀过不少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秦始皇住在什么地方。卢生提出的要求,秦始皇很快就做到了,但卢生并没有给他弄来仙药,压力山大。不久,因秦始皇杀戮过重,各地儒生反对浪潮汹涌,卢生、侯生知道秦始皇不好惹,担心他们的伎俩迟早会被识破,一旦玩不转了,到时候性命不保,(本文由天天爱养生网整理发布),索性不跟秦始皇玩了。于是,他们随着儒生们大骂了秦始皇一顿,然后逃之夭夭。秦始皇闻讯后大怒,于是制造了所谓的“坑儒”事件,祸源就是卢生、侯生。 卢生、侯生,并没破坏秦始皇对成仙的追求,他一面派大批方士寻找仙人,一面的四处巡游,但结果仍是一无所获。公元前210年,一代雄才伟略、功盖千古的帝王,竟死在巡游的路上,终年五十岁。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的这首《古风》,写出了秦始皇的功绩,也写出了他“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的死因。为了仙药,秦始皇放弃了“朕”这个高贵的称谓,最终也没成为梦寐以求的“真人”,反搭上了自家性命,想想真是可怜。网络配图 秦始皇死,即位,是为。二世元年(前209年)春,大臣们上奏:“推尊始皇庙为皇帝始祖庙。……皇帝仍自称为‘朕’。”听了群臣建议后,秦二世才开始自称“朕”。为蒙蔽胡亥,控制国柄,宠臣又在“朕”字上做文章,他对胡亥说:“天子之所以高贵,就是因为只许群臣听声,不准他们见面,故号称为‘朕’,陛下以后要取消朝会,身居禁中。”胡亥听信,终日在内廷醉生梦死,慢慢被赵高架空,最终成为一个的孤家寡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