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最好的儿媳,家里出了六位大清皇后,却险被杀光全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24人,这24人的嫡福晋都是康熙的儿媳,如果要问出身最好的是哪一位?您肯定要回答是世宗(雍正),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出身最好的一位是十七阿哥胤礼嫡福晋。

想必大家一定看过《后宫·甄嬛传》,剧中甄嬛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名为浣碧,她最终嫁给了十七阿哥胤礼,浣碧的历史原型便是胤礼的嫡福晋钮祜禄氏。
不过,从出身来看,这钮祜禄氏的出身并没有《甄嬛传》中那么不堪,恰恰相反,她是康熙出身最好的一个儿媳妇。
钮祜禄氏的父亲名为,熟悉康熙朝历史的读者一定对这个人物非常熟悉,阿灵阿在康熙年间官至,是康熙非常器重的一名臣子。
当然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阿灵阿的家世很不一般。
阿灵阿的父亲是康熙初年辅政大臣之一的果毅公,母亲是长女,祖父是开国元勋弘毅公额亦都,祖母则是太祖的堂姐妹。

而且,阿灵阿的妻子乌雅氏还是()的亲妹妹。
此外,阿灵阿还与一家关系颇深,纳兰明珠的妻子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也就是说,阿灵阿的父亲遏必隆与纳兰明珠是连襟关系。
通过以上这些,我们就能看出,钮祜禄氏(胤礼嫡福晋)绝对是康熙儿媳中的翘楚,至少从出身方面是这样的。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就这样家世显赫的人物,却得罪了大清天子,这位天子便是雍正帝。
这事还要从钮祜禄氏的父亲阿灵阿说起,阿灵阿在康熙晚年卷入夺嫡争斗,并成为的重要成员,这让(雍正)这个外甥十分恼火。
雍正继位后,首先便向姨父阿灵阿一家开刀,虽然当时阿灵阿已经去世,但雍正仍不罢休,命人在其墓碑上面刻了“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至于阿灵阿的三个儿子(钮祜禄氏的兄弟),一个被罚为包衣,一个被斩,一个被发配。

不过,雍正并没有难为表妹钮祜禄氏,相反,还将她指给了非常信任的果亲礼,钮祜禄氏与胤礼成婚时间大约在雍正初年。
然而,或许是因为家庭变故的原因,钮祜禄氏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她在雍正七年便去世了,估计年龄也就20岁左右。
乾隆继位后,钮祜禄氏的几个兄弟侄子被陆续平反,并返回了原籍,钮祜禄氏一族再度昌盛起来,纵观整个大清史,钮祜禄氏家族出了六位大清皇后,分别为孝昭、孝圣、孝和、孝穆、孝全与孝贞皇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雪芹祖父曹寅:给康熙帝王当了20年的密探!
这个名字,我们是耳熟能详的了,他是我国之一《》的作者。然而关于他的家世,他的祖父曹寅等情况我们是知之甚少的。在《百家论坛》中,又有了这样一种论断,说曹雪芹的祖父竟然给皇帝当了20年的密探,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难道真有其事吗? 在中国古代,天气、天象等息都与国家的前途息息相关,所以历代君王都十分重视国家的天气情况,这些情况也都被认为是国家的机密,不允许更多的人掌握。在康熙年间,我国自然灾害尤为严重,旱灾和蝗灾总是频频发生。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皇帝一定要对各种自然现象了然于心。在康熙在位的61年之中,他非常重视各地传来的有关天气正常或是异常的报告。 众所周知,康熙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君主,早在康熙初年,他就开始接触到一些西方来的传教士。他从这些传教士那里学到一些观察天气的常识,并懂得了记录天气情况的重要性,于是他在全国各地都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帮他观察与记录各地区的天气情况。康熙希望能够从记载下来的这些文献中找到气候的变化规律,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预防那些自然灾害。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是康熙安排在南方的一名帮他记录天气情况的密奏使。他的密奏中有关于区域性的天气、粮食价格以及盗匪等问题,这种密奏方式也是康熙管理农业国家的手段之一。康熙帝非常重视他赋予曹寅及其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后代曹颙、曹頫頫等人的这项特殊政治任务,允许他们“专折密奏”江南地区的官风民情,并“亲手写奏帖来”, 对于曹家来说,这种待遇可以说是一项特殊的使命。 曹寅将一方写过字的纸熟练地折成复杂的六角形,上面的“报告”是除了皇上康熙以外任何人也不允许看的。这张纸在康熙的手中打开后,是一张10厘米宽,20厘米高的密奏。从江宁到北京,骑马传递这张纸大约要20天左右。这项在曹寅和之间的秘密传送工作,一直进行了20年之久。因此,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史景迁称曹寅为“康熙的密探”。 曹寅将他折成六角形的密报,放在一个用封条封好的小信封里,封条的上面写“固”,下面写“封”,信封上写着“奏折”。他又拿出一只大信封,套住这只小信封,在外面用一根白纸条扎住,他在纸条下写上自己的全部衔阶和名字,然后小心翼翼地用白纸包好,同样在白纸的包装口下方写上自己的全部衔阶和名字,最后用来封箴的几个字是“臣寅”“叩首谨封”。 这封信康熙皇帝看完后,无论康熙爷怎样批注,最后都会被一个朱红的“封”字封过后,再传到曹寅的手中。 曹寅、李煦等人给康熙的密奏中,有天气问题,如雨水、冰灾;有粮食问题,如收成、米价;有社情民意,如疫病、民情、官吏贪廉,这些都是远在京城的康熙帝所关心的。在那个信息匮乏的时代,这些利用秘密渠道传输的情报,可以算是一种内参形式了,通过这些内参,康熙皇帝可以对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心知肚明”,“明察秋毫”。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赫治清在《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其对策研究》课题中说:“康熙年间旱灾尤为突出,在历史的长河中百年不遇的旱情就出现过12次;康熙四年、三十五年的风暴潮灾,风助浪势,冲入沿海一带就是数百里,这样巨大的风暴潮不仅淹了江浙沿海地区,把今天的上海和苏州也淹了。” 赫治清说,在曹寅密报给康熙的奏折里,就雨雪分寸的测量、雨水入土几分、冰雪凝结几寸都有清楚的记载,这对于位居北国的帝王了解长江流域和沿海农耕情况起着至关重要要的作用。 由此可知,曹寅等康熙皇帝的密探定期或是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事情上面为大清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于成龙为什么被康熙称为清官第一?
初年,政治上还是比较清明的,其中诞生了不少廉洁奉公的好官员。 今天要说的这位,是被称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 清廉是他的标签,但是清廉并不是他的全部。于成龙生于末年,在时期就参加了考试。 由于在乡试前,他亲眼看到太原考官收受贿赂,年轻气盛的于成龙在试卷上直抒胸臆、痛陈时弊,结果自然是名落孙山。 到了清朝之后,他又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都未能通过乡试这一关,更不用说进京赶考了。 后来由于长兄过世、父亲染病、生儿育女等实际问题,他暂时放弃了科举之路,安心养家糊口,为了生计而奔波。 等到父亲过世之后,他踏入国子监之门,成为一名高龄学生。最后,清廷分配他去广西罗城担任为县令。 当时他已经44岁了,再加上并非科举正途入仕的,前途非常渺茫。 可是,事实证明,僵化的并不能选出最为优秀的人才,于成龙也并非为了前途为发财而背井离乡,他决定要为当地老百姓做一番事业。 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劝阻,离妻别子,来到了遥远的广西罗城。 别看此时已经是顺治十八年,但广西由于长期在南明的手中,清政府统治还不到两年。于成龙刚去的时候,也被恶劣的条件吓一跳。 罗城饱经战火,时时还有匪盗,城里的居民只有六家,前两任县令跑了一个,死了一个。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的县衙都是三间茅屋,最开始的时候,于成龙只能带着仆人住在关帝庙中。 在这里,于成龙一干就是三年,他带来的六位仆人要么去世,要么逃离,只剩下他一个人。 但他采取重典治乱世的方法,先写下《欠债诬陷之妙判》、《土豪缠讼之妙批》、《胥吏作奸之妙批》等规程,他连小案都不放过,关心百姓疾苦。 他在罗城时实行保甲制度,誓死抵御盗匪,甚至连枕头底下都放着刀枪。 他又招募流民定居以恢复生产,经常就是呆在田间地头,对于新入驻的农家,他亲自上门欢迎。 离开罗城时,百姓惜别十里,呼号送行:“清官于成龙,青天第一人!” 两广总督金光祖慧眼识珠,将他的考评定为“卓异”,这是广西唯一的一个,并将其升任为任四川合州知州。 由于工作出色,合州人口迅速增加,他又先后湖北黄州府的同知、知府。在这期间,他再次被考评为“卓异”,这就是湖北的独一份。 从此,他开始进入康熙的视线之中,仕途也进入了快车道。谁也不曾想到,这个连功名都没有的书生,,最后官居两江总督。 那么于成龙到底何德何能,可以让顶头上司都这么欣赏他,还让康熙能够重用他呢? 首先要承认,当时清王朝新立不久,官场的风气相对纯朴,康熙也是难得的明君,这也成就了于成龙。 但于成龙自身的人格魅力是最为重要的。前面所说在罗城的政绩,到了别的地方后,尤其是从湖北开始,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大大改善,完全没有以前那么凄惨,但于成龙仍然保持的本色。 作为地方大员,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如果不是有人亲见,简直难以想象。 作为两江总督,他一身清廉,连肉食都吃不上,终日只能吃青菜,江南百姓就送他“于青菜”的外号。 由于他本身以身作则,家仆们也没有办法营私,没有地方找菜吃,将衙门后面的槐树叶吃光了(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 他针对吏治,专门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并且一一想法设法革除。 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出了《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 在对待案件上,他一方面铁面无私,另一方面主张慎刑,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在他手上许多冤案得以昭雪,被老百姓亲切称呼为“于青天”。 在《》中,就专门有一节《于中丞》的两个故事。 他自从别离家之后,宦海二十年,孑然一身,不带家眷,最后几年才与发妻团圆。 他死于两江总督任上,当时南京城的百姓,不管是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 他归葬,百姓几万人相送二十里,伏地痛哭声让长江流水声都听不见了。(士民数万人步二十里外, 伏地哭, 江干江水声如不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