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
早在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

到了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
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其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
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东西两大突厥部落趁机迅速统一,重新振作,势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对中原地区也造成严重威胁的强大军事力量。
网络配图 与此同时,隋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已逐渐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
从大业七年(611年)开始,全国各地先后兴起的反隋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农民革命队伍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让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的时侯,隋朝政权的崩溃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各路起义军也遭到了严重创伤。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一直在等待时机的李渊、父子看到时机成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试图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
据《》记载,在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突厥军队趁机袭击晋阳,大肆掠夺一番而去。
突厥的袭击,使李渊、李世民父子意识到突厥不但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而且也是他们争夺天下的后顾之忧,如果不与突厥搞好关系,自己刚刚形成的势力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为了消除突厥的威胁,李渊、李世民父子与心腹刘文静商议,由唐公李渊亲自给突厥国始毕可汗写了一封卑辞修好,并许以“称臣纳贡”的书信,又带上一份厚礼,派刘文静前往突厥谈判。
刘文静到达突厥时,始毕可汗问:“唐公起事,今欲何为?”刘文静回答说:“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
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
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

”始毕可汗听了大喜,立即派遣大将康鞘利率领二千骑兵,随刘文静前往太原,又献上马千匹表示友好。
刘文静这次出使突厥,秉承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的意图,抓住了突厥始毕可汗贪财图利的弱点,许诺攻下京师长安后所有财帛金宝归其所有,正中始毕可汗下怀。
这件史实,历史学家杜佑在他的《通典》中也有所记载:“(突厥)又更强盛……大唐起义太原,刘文静聘其国,引以为援。
”打通了突厥这一关,向突厥称臣纳贡,引以为援,消除自己争夺天下时来自突厥的居大威胁,消除后顾之忧,这对于刚刚起步的集团来说,是非常值得的。
网络配图 随着李渊势力的发展壮大,突厥人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始毕可汗经常寻找各种借口,要李渊进贡财物。
“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
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
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
”“赏赐”这词用得很妙,下级给上级应为进贡,上级给下级才为赏赐。
李渊是臣子,突厥始毕可汗是君王。
虽然唐书颠倒主次混淆黑白但掩盖不住李渊称臣纳贡的事实。
“优容”,实际上是由于实力不如突厥,而不得不满足对方的贪欲,对突厥的各种无理要求不敢有违抗。
始毕可汗去世后,为了表示哀悼,李渊“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
”这是中国古代只有国君死时才能举行的隆重礼节,而李渊、李世民父子认识到由于在实力上与突厥相比仍处于下风,与其他集团争夺天下的局面还没有结束,所以只能稳住突厥,强忍怒气,与突厥新任可汗处罗搞好关系。

处罗可汗死后,李渊、李世民父子仍以“臣礼”致吊,仍诏百官到其使者处吊丧。
唐朝统一全国后,突厥人看到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各个割据者手中勒索财物了,因此趁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之际,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
突厥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掳掠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更于626年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
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
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表示臣服,才领兵而退,这就是历史上的“渭水之盟”。
网络配图 李世民即位后,任人为贤,知人善用;,虚心纳谏,注重经济发展,增强军事实力,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年)以后,唐朝对突厥的臣服终于有了改变。
此时,唐朝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兵源极广,士兵人数也大幅度攀升;相反,突厥的实力却逐渐下降,一些属国纷纷起来反抗,突厥上层统治者中间又出现分裂,形势出现了有利于唐朝的变化。
从617年到629年的这十二年里,雄材大略的李世民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如何解决突厥问题,无时无刻不在为突厥问题而咬牙切齿。
时机,时机,他在等待时机。
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在综合分析当前形势,做好充分军事准备后,认为彻底解决突厥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出兵突厥,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彻底消除自己心中隐忍了十二年的阴影,彻底改写大唐帝国向突厥“称臣纳贡”的历史,命率领唐军主动出击突厥,大败突厥军,活捉颉利可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至此,李世民对突厥的臣服历史宣告结束。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以善于知人用人,勇于纳谏改过,创造出“”的繁荣局面而名垂后世,同时他为统一全国及时调整与突厥关系的大局意识和他十二年来不惜向胡狄之国称臣纳贡的忍耐能力,也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孔有德被大清王朝封为什么王 孔有德为什么会自焚
定南王孔有德生于哪一年不清楚,死于1652年,字瑞图,今天的辽宁省盖县人,原籍是山东,可以说定南王孔有德的一生是南征北战的一生,孔有德称得上是乱世枭雄,在战乱之中建立了自己的功业,成为了清王朝早期的主要将领之一,在平定各方势力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后战败自杀,被清政府封为定南王,追谥武壮。定南王孔有德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1621年与其兄孔有性和耿仲明、耿仲裕一起投奔,与耿仲明、尚可喜一起被称为“山东三矿徒”。1628年,处死了毛文龙,其旧部由副将陈继盛管辖,后来刘兴治发生叛乱,陈继盛被杀死,黄龙去镇压,孔有德等不服黄龙的管辖投奔了登莱巡抚孙元化,1861年,孔有德发动了吴桥兵变,自称元帅。1861年1月,孔有德攻占登州,2月孔有德围攻莱州,后来孔有德被明军打败,在1633年四月投奔了清军。1636年孔有德被清政府封为恭顺王出兵朝鲜、锦州、松山等地,后来孔有德一直在朝鲜作战,迫使朝鲜臣服了清军。 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孔有德一直带领军队追随着清剿南明势力,1646年,孔有德被授为平南大将军,进攻南明政权,1647年,孔有德被封为定南王出征广西,。1652年,孔有德兵败退守桂林,并且在守卫桂林的战斗中头部中箭,这个时候明军开始架云梯攻城,孔有德见到大势已去,于是手刃爱姬,自焚而死。孔有德之子孔庭讯几年之后被李定国处斩,清朝廷对孔有德予以厚葬,并且追谥为武壮,定南王孔有德被明军统帅李定国焚骨扬灰,清政府为孔有德建立了衣冠冢,孔有德唯一幸存的女儿被收为义女。 孔有德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孔有德一生都是戎马倥偬,经历了战役无数。孔有德却是明朝的叛逆,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孔有德与自己的兄长孔有性和耿仲明、耿仲裕兄弟一起投奔了明朝的辽东纵兵、左都督毛文龙,但是这支军队军纪很坏,不听指挥,并且危害地方,所以1628年袁崇焕处死了毛文龙。毛文龙被处死之后其旧部发生了兵变,于是总兵黄龙赶去镇压,后来孔有德和耿仲明不服黄龙的管辖,于是投奔了登莱巡抚孙元化,1631年八月,祖大寿被清军围困在大凌河,孙元化下令让孔有德带领八百骑兵前去救援,但是孔有德抵达登州吴桥的时候军人因为给养不足发生了哗变,孔有德于是自封为元帅,走上了叛离明朝的道路,史称孔有德叛乱。1632年一月,孔有德围困了登州城,而孙元化认为可以招降孔有德,所以疏于防范,孔有德让三百士兵假装前去投降,与在登州城内的耿仲明密谋策划,采取里应外合的方式攻占了登州城。活捉了孙元化、宋光兰、王梅等官员。总兵张可大杀死妻妾后自尽于太平楼。孙元化逃回天津,被明政府处死,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又攻破黄县,并且在1632年二月围困了莱州城,但是明政府认为可以招降孔有德,一味的对孔有德进行招抚,但是孔有德不听明政府的招降,攻城更加的猛烈,后来还诈降抓住了谢链等官员。明军见招降措施不奏效,于是对孔有德叛军展开了攻势,孔有德很快不敌,于是退守登州,但是登州很快也失守,孔有德带领着一万多人突围而出,乘船向辽东半岛去了,而辽东半岛之上的明朝军队也正在严阵以待想要消灭孔有德,但是明军并没有将孔有德完全消灭掉,孔有德上岸之后去了盖州,后来在1633年四月投降了清朝。孔有德叛乱至此告一段落。 孔有德是明末清初的一代枭雄,一生征战四方,作战无数,一般认为孔有德是从吴桥兵变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的,1631年八月,清进攻大凌河,祖大寿被被困在城内,孙元化急令孔有德带领八百骑兵赶去前线支援,孔有德在到达登州吴桥的时候遇到了大雨春雪,部队的给养不足,士兵抢劫哗变,于是孔有德发动了吴桥兵变,自己当上了大元帅。1632年一月,孔有德围困了登州,登州告急,在登州驻防的孙元化相信自己可以招降孔有德,所以疏于防范,孔有德于是让自己的部下三百人前去诈降,混入了登州城内,并且与在城内的耿仲明秘密策划,趁着夜间人们熟睡之际,里应外合占领了登州城,活捉了孙元化和守备宋光兰以及王梅等官员,总兵张可大坚守水城数日,最终还是被孔有德攻陷水城,张可大兵败之后将自己的妻妾杀死之后,自己在太平楼自尽身亡,孔有德占领了登州城。 1632年二月孔有德攻打莱州,但是久攻不下,后来明军的援军来到,孔有德被迫退兵,明军将孔有德围困在登州城内,开始了大力攻城,孔有德带领一万余人突围出去乘船逃往辽东半岛,但是在上岸之后遭到了等在那里的明军的围剿,孔有德于是逃奔了盖州,1633年四月,孔有德带领着残部投奔了清朝,登莱之乱告以结束。孔有德是在登州发动了吴桥兵变起家的,那些跟随孔有德的登州军人称为登州水军,孔有德带着登州水军最后投奔了大清,并且为大清征战沙场,屡立战功,逐渐的成为了定南王,可以说没有登州水军就没有孔有德的定南王。 孔有德一生之中戎马倥偬,为大清的江山立下了,大清朝也没有亏待孔有德,给与了孔有德高官厚禄,并且将其封为定南王,可见孔有德在平定南方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孔有德怎么死的?关于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孔有德是在征战沙场,凡是征战的人没有常胜将军,孔有德是在兵败后自焚身亡的。孔有德开始的时候投奔的是明朝的毛文龙,后来辗转各处,后来在登州吴桥发动了吴桥兵变,自己做了元帅,并且曾经在登州和莱州造成了登莱之乱,孔有德在莱州兵败之后乘船从山东半岛到达了辽东半岛,1633年四月投靠了清朝。 后来清朝入关之后被清朝派往南方追随者多铎平定南方的叛乱,可以说在平定南方的叛乱的时候屡立战功,在1646年被封为平南大将军,1647年又被封为定南王,可以说是荣极一时,这个时候清朝让其出征广西,1651年,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残部李定国的大军在收复湖南的大部之后,南下广西,定南王孔有德于是亲自率兵前去兴安县严关扼险据守,李定国采取了大象阵攻破了清军的防线,孔有德狼狈的逃回到了桂林,下令紧闭城门,但是后来孔有德再次打了败仗,只身逃回了桂林,李定国将桂林包围,七月初四,大军架设云梯攻城,孔有德头上中了一箭,看到大势已去,于是手刃爱姬之后自己自焚身亡。孔有德是为清朝平定南方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孔有德最终战败自焚而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杨贵妃命殒马嵬驿之谜:为什么杨贵妃尸体难觅?
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孩子,其实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的。一个原因是杨贵妃自己本来就没有生育能力,杨贵妃嫁给任寿王的时候才刚满十六岁,也正是青春年少,理应是生育能力旺盛的时期,再加上李帽在杨贵妃当任仁寿王妃的这五年是有两个儿子出生的,说明这个不是仁寿王的问题,而有可能是杨贵妃根本就不能生育的问题。 杨贵妃像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本人已经没有了生育的能力,杨贵妃被唐玄宗看重的时候唐玄宗已经将近五十五岁左右了,唐玄宗后宫佳人无数,每夜都有人陪着,是个正常人都会受不了折磨,到了杨贵妃的时候说不定唐玄宗的精子质量早已成为了一个问题,更可能杨贵妃本来就是不容易怀孕的体质,两方都存在着问题,怀不上孩子是极有可能的。 也有文献记载说杨贵妃是因为其太胖才导致的不孕,文献中说到杨贵妃走几步就娇喘不停,香汗淋漓,由此可见杨贵妃真的是很胖,有些太胖的人,生育能力是不行的,从现在的医学上来看,太胖的女人,卵巢容易自动终止排暖,因此造成了杨贵妃不孕的原因。 “后宫三千宠,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宫的佳人那么多,但是唐玄宗偏偏只宠爱杨贵妃一人,这也不由惹得其她的妃子的嫉妒,杨贵妃在宫中收到其她妃子的毒害也是极为可能的,不过,杨贵妃也因为自己无法生育才能安然无恙的在宫里生活那么久,虽然后来还是死在了马嵬坡。 赐死杨贵妃 杨贵妃是时期有名的美人儿,唐明皇宠她日夜不闻朝政,使国家从兴盛走向了衰败,这也引来了朝廷的不满,认为杨贵妃是红颜祸水,最后逼迫唐明皇将杨贵妃处死,杨贵妃就这样的烟消玉损,正是芳年就丢了性命。 杨贵妃像 因为的爆发,唐明皇带着杨贵妃逃亡,经过马嵬坡的时候,六军都停止向前的步伐,众君称对专权不满,杀死了父子之后,随即逼迫唐玄宗将杨贵妃处死,并说其与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有着奸情,唐玄宗被迫于无奈,只好命赐死了杨贵妃。 自古红颜多薄命,特别是这种与君王相爱的女子,唐玄宗因为见到杨贵妃的第一眼就爱上了她,不顾杨贵妃是自己儿子的妃子将其纳为妃子,对杨贵妃的宠爱也是集于她一身,这些估计都和杨贵妃的美丽容颜有关,传说中杨贵妃天生丽质难自弃,有着的容貌,很温柔,从不过问朝政,也不插手国家大事,但是她善于抓住唐玄宗的心,通过音乐舞蹈来使唐玄宗对自己痴迷,杨贵妃善于舞蹈,有人曾说杨贵妃在舞蹈的时候,姿态优美,身轻敏捷,翩翩起舞犹如彩蝶纷飞,这也就难怪唐玄宗如此痴迷于杨贵妃,而导致不顾问朝政了,美人在身边又岂能轻易放下呢。 唐玄宗逼不得已的赐死杨贵妃,过后也时常想念着杨贵妃,在的《长恨歌》中写到唐玄宗思念杨贵妃,而总是以物思人,有了佳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们的爱情故事尤为凄美。 杨贵妃到底死没死 杨贵妃大家都认识,古代之一,是一个王妃,大唐人。 杨贵妃像 至于杨贵妃到底死了没有,网上有好几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在公元756年,一场“安史之乱”使大唐王朝从以前的繁盛变成衰弱。叛军攻进长安,唐太宗见情况不对,马上就逃走,他们跑到了陕西的境内,在一座马嵬坡山上,一群将士突然造反,把宰相刺死,随后他们把矛头指向了杨贵妃。随后当天的夜晚,玄宗秘密派人去马嵬坡上把杨贵妃的尸体带回去重新葬,可是几个神秘人在马嵬坡山上,始终找不到杨贵妃的尸体,只找到了杨贵妃的香囊。第二种说法就是四川的一个红梅村传出了一个传闻,说他们村的后脚山有一座千年古墓,应该是杨贵妃的。根据红梅村的村民说,早年后脚山那块墓刻着杨字,但却没有刻名字,而今这块墓地也被种上了庄稼,只留下一块破旧而简陋的墓碑。为了探索是不是杨贵妃的墓,在1997年,四川省都江市觉得对这块墓进行挖掘,挖出来的墓的尺寸是装女人的,可是没有具体的名字,所以这块墓到底是不是杨贵妃的很难判断。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日本民间流传说到杨贵妃逃到了日本,在2002年,日本有位影星还说她是杨贵妃的后代,当时还震惊了不少人。原来在20年,著名学家俞平伯在《长恨歌》文章写道,杨贵妃在马嵬坡还活着,然后去了日本定居。现如今日本有个村子是“久津”,也称为“杨贵妃之乡”。 可是这三个说法都有可能,那杨贵妃到底死了没有,史料也没有具体的记载,现在学家因为所探索到的线索也无法证明。也无法证明杨贵妃在马嵬坡是死了没有,所以杨贵妃的生死之谜都值得我们去探索一下。 杨贵妃玉像 杨玉环(719-756),她在天宝四年约公元745年被唐玄宗册为贵妃,她从小变天资聪慧,,在音乐与舞蹈上有着较高的造诣。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之前还是唐玄宗寿王的王妃。是自己的儿子又怎么样?他是皇帝,谁敢说什么?看上的女人,哪怕是自己儿子的媳妇也要抢过来。 杨贵妃玉像 于是便有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说法,从此这世间只恨自己没有生得像杨玉环这样的让家族荣耀的女子。 可是这样一个传奇贵妃的一生,让人羡慕不已的千古美人的生命却终结于战乱。 公元756年,历史上爆发有名的安史之乱,此次祸乱不仅彻底将长达两百多年的盛世唐朝覆灭,还让杨贵妃这样的千古美人。 战乱爆发之后唐玄宗带着贵妃逃离,但她却被杀于马嵬坡上,后来有人去挖开埋葬她的墓时却并没有发现她的遗骸。于是种种猜疑扑面而来,说是有人代替她死了,或是唐玄宗掩护她乘船逃离大唐去了日本。 现代的日本的确有人指出有杨贵妃的坟墓,也有她的雕像,在一个村庄里还有着关于杨贵妃的传说。她在死的时候有侍女代替她死了,杨贵妃在随从的帮助下漂洋过海到达了一个小渔村从此就在日本定居了。 历史上对于杨贵妃的传奇描述也挺多,还是很多人还是认为她其实没有死,不然怎么日本的那些种种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