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恶来,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恶来,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他是商朝时期著名的“奸臣”。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商朝的亡国之君纣王亲小人,远贤臣,这里的“小人”指的便是费仲、飞廉、恶来,而贤臣则指的是微子、箕子、比干。
古代上第一位说恶来是坏人的,是推翻商朝的周朝史官,毕竟古代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恶来最终被周武王处死,而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那都是“圣人”级别的存在,都是替天行道的主,所以由他们所处死的恶来自然就是坏人了。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后人就跟着人云亦云起来,于是乎,恶来的形象便一天天被丑化。
不过三国时期的一代奸雄曹操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的心中,有两位人才是最为看重的,文是郭嘉,武是典韦。一代奸雄曹操曾称赞郭嘉为“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而典韦则被他称为“古之恶来”。
典韦可以说是三国时期唯一能和吕布匹敌的存在,后为保护一代奸雄曹操而战死,一代奸雄曹操为之痛哭,每次经过其墓地都要用“中牢”的礼仪来祭奠他。“中牢”是啥玩意儿?是最尊贵的祭奠礼品猪和羊。当年汉高祖汉高祖刘邦途径鲁国祭奠孔子,用的就是这种礼仪。以祭奠圣人的礼仪来祭奠爱将,足见一代奸雄曹操对典韦的痛惜。
而对自己的爱将冠以“恶来”的名号,说明了啥?说明在一代奸雄曹操的心中,恶来非但不是奸臣,反而是忠臣,是良将,对吧?你见过以奸臣来比喻自己爱将的?
实际上,站在纣王的角度来看,恶来确实是忠臣。

那么恶来究竟有多厉害呢?史料记载他“力角犀兕,勇搏熊虎”。
犀就是犀牛,《西游记》中有大战齐天大圣孙悟空的三个犀牛精,雄猛无比;而兕则是古时候传说中一种象青牛状的瑞兽,《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坐骑板角青牛,实际上不是牛,而正是这兕,称为“独角兕大王”,那这“独角兕大王”究竟有多厉害呢?齐天大圣孙悟空根本就不是对手,后来又去请了李靖、哪吒、雷公、火德星君、十八罗汉等仙佛两界众多高手,依旧不是其对手,甚至就连如来也不敢直接招惹,变相地送了太上老君十八座金矿,这才将其请来收服。
恶来之勇,可见一斑。
恶来之所以背负千古骂名,本来就在于商朝亡国之际,他没有投降周朝,而是死于国事。
他没有通敌,没有卖国,不是汉奸,反倒是那个忠臣微子,有通敌卖国之嫌。

恶来和商纣王的关系,本来可以与后世的岳飞和赵构来做一个对比。商纣王是个昏君,暴君,而赵构呢?他才是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岳飞的幕后真凶。岳飞是绝对的忠臣,且是愚忠于赵构,为什么恶来就成了奸臣呢?恶来本来跟岳飞一样,也是愚忠于纣王的,只是没有“弃暗投明”投降周武王罢了。
一代奸雄曹操不愧是一代枭雄,慧眼如炬,一眼就看穿了事情的本质,恶来在他的心中,是武将的至高荣誉象征,所以他才会将这一荣誉赐给了自己的爱将典韦。
商朝“贤臣”伊尹另一面:竹年纪年证实他篡位
成汤在“郑”这个地方,修建了一个比原来夏都更庞大的都城,叫郑亳,再把原来摆在宫前面的九口饭锅子,也就是九鼎,搬到了自己的王宫里,表示从今往后,大家吃饭的事归我管了。 这叫“有昏德,鼎迁于商”。从那以后凡是改朝换代的事,一定会照这一套规则来:凡是刚过期的那个,必是昏德的,于是那九口饭锅子就顺着天命转到了新王朝的手里。“鼎迁”是王朝正位的一个必经程序,仿佛这饭锅子不搬一搬,这王座屁股就不能坐正。所以后来老百姓要搬家,首先要搬的也是自家的饭锅子,搬进新家,第一件事就是先在锅子里煮点东西,这才算是正式搬家了。 成汤把夏王朝的饭锅搬到自己家以后,吃了几年热乎饭后也上天跟老朋友会师去了。 据说成汤的寿命有一百岁,古人没啥数学概念,经常把寿命越报越长,所以在记载上人瑞很多,但事实上以那个年代的寿命水平来看是不太可能的,估计也是四舍五入居多。 但是无论如何,成汤在当时是算长寿的。由于成汤的命太长,结果他的长子太丁等了很多年见老爹越活越精神,跟老爹拼命长拼不过,抢先上天去了,于是王位就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 外丙那会儿年纪也不小了,接位只有三年,也跟着老爹大哥上天了。于是王位又由外丙的弟弟仲壬接任。 仲壬也跟他哥哥差不多,接位只有四年,也跟着老爹和两个哥哥去了。 成汤有点分量的儿子都死了,于是王位就传到了第三代,太丁的儿子太甲的手中。 跟商王朝的前三位君王都相处愉快,没曾想到了第四代君王太甲的手里头,就开始不顺了。 太甲的爹死得早,他爷爷成汤又忙于国事,他的叔叔辈们估计也没时间理会他。但他的地位又是摆在那儿,他是成汤的长孙,是将来要继承王位的人。于是一边没人管,一边又被惯坏了,颇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其实也不怪他,你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小时候当惯了“小皇帝”,长大了个个超有性格,浮躁轻狂那是年轻人的普遍特征,连爹妈都未必放在眼中。更何况太甲是名正言顺的“小皇帝”,更何况伊尹又不是他爹,而且还是他名义上的“臣子”,所以更加不用客气。 年轻人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是好事,可是他的知识水平和行政能力跟伊尹相比,那当然是拍马也追不上。如果没有个伊尹衬着他还能够弄个一二三四出来,可是跟伊尹一比那就是小学生水平,如果他再存着个“我的青春我作主”的心思,一定要跟伊尹走反方向,那就处处显出毛病来。 伊尹是什么人哪,他可以把不待见他的千古第一王朝夏王朝给弄完蛋,那万万人之上的夏桀因为没长眼睛不懂得赏识他,落得个身死国灭。那本来安分守己的商部落会被他挑得去挑战夏王朝,那死定了的成汤能够被他从夏台捞出来按他的设计去干活。 太甲的爷爷成汤是开国之君,够威风了,可是他的人生几乎都是按照伊尹设计的路线在走,成汤活着的时候,都得对伊尹恭恭敬敬,言听计从。更别说太甲的两个叔叔,基本上就属于伊尹说了算的程度。 事实上,在成汤年老体衰的时候,王朝的事务已经基本上由伊尹说了算了,至于外丙仲壬时期,更是没君王啥事情了。 太甲年轻不懂事,伊尹可以看在他爷爷他爹他叔的分上,容忍他一次两次三次,可是总没有个永远容忍的时候。太甲不懂得看人眼色,终于越过了伊尹容忍的底线。于是伊尹干脆就宣布太甲“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把太甲抓了起来,关在城郊成汤陵墓边的桐宫。照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打入冷宫了。 然后,伊尹夺了商王朝的王位,成了商王朝至高无上的执政者。 多年前,那个出生于洛水边的奴隶,当时也许所有人都以为他的一生只能像牛马一样被人奴役鞭打,可能早早因劳累而亡,甚至可能被奴隶主打死、杀死、殉葬。 谁能够想到,那个小奴隶将来会推翻一个王朝,并且成为整个帝国至高无上的帝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商朝君主太甲究竟葬在了哪里?太甲陵墓简介
在风景如画的济南仲宫卧虎山水库东南,有一座山屹立,它雄踞在锦绣、锦阳、锦云三川汇流的咽喉之处,环山皆泉,太甲山名称的来历,衍自古历山。 《·郡国志》注《皇览》云:“太甲有冢在历山上”,并附于“济南国历城”之下。 《通典》 亦谓:“历山有太甲冢。”后来古历山消失,民间又转移传说,将陵墓安在了“历城南四十余里”的太甲山。 民间传说,太甲的儿子非常不孝,从来不肯听父亲的话,太甲让他往东他就偏往西,让他打狗他就偏撵鸡,太甲为了教育好这个儿子,和他生了一辈子的气,无奈最终还是没有成效。 直到太甲临死,找风水先生给他挑了块好墓地,就在山下南泉边上,太甲也看中了这个三川汇流之地,想葬于山下,考虑到儿子总是和他对着干,他便告诉儿子说,一定要把自己的坟墓建在山顶上,言外之意是期待着儿子将他葬在山下的南泉边上,交待完毕,太甲放心地闭上了眼。 可没想到,儿子在父亲死后幡然悔悟,觉得大半辈子愧对父亲,心想:“父亲活着的时候从没听过他一次,死了就听他这一回吧!”于是,他就按照太甲的“嘱托”把太甲埋在了最高的山峰上,这就是为什么太甲陵建在最高的山峰上,后来这座山也就成了太甲山。 到底太甲山上有没有太甲陵,村民们对此深信不疑,而专家则持另一种看法,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馆员房道国说,太甲山上太甲陵之说虽然被村民们传得沸沸扬扬,但是否真有其事,还有待考古部门的考证,其后据考察,在山顶只有两个大洞,根据情况判断这两个坑洞很有可能是人为盗墓所挖,至于他们到底挖到过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附近村民说前几年有人上山盗墓,在山顶上挖洞,结果越往深里挖,土就塌陷得越多,后来人们就不敢再挖了,但也有人说太甲陵早就被人盗光了。 而除了这两个坑洞,整个山头再也没有发现其他的能显示这里有太甲陵的有关证据。 前人也早对上述传说有所怀疑,孙星衍在《太甲陵考》中认为此说“误也”,他指出太甲的陵墓当在菏泽东北的历山,清《历城县志》和诗人董芸也对太甲陵很不认同,称“今山上实无冢”,实在是“非也”,董芸曾作《太甲陵辩》,并作《太甲陵》 诗说:“石径何人拄瘦藤,乱松残雪夕阳僧。空山终古无行迹,谁吊当年太甲陵。”即此山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陵墓,怎么就把太甲牵扯上了呢?后来济南诗人乔岳又考察未果,称“无路堪寻太甲陵”。 梳理上述这些说法,之所以会产生太甲陵的传说,还是因为前人误将太甲陵墓附会在了“济南国历城”之下所导致的,并且济南的古历山,名气太大,使得“南山通得‘历’之名”,太甲山和商墓只是较远的附会而已。 太甲作为早期的国王,其作为还是可圈可点的,透过殷墟卜辞来看,其后的商王对这位君主还是十分崇敬的,对其的祭祀也很隆重,有的卜辞记载,还将其与商代其他有作为的君主一起合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