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田叔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汉初黄老之术的盛行,不仅因为从中央大力推崇,还因为大量的地方官员在身体力行,这些人用实际结果证明了黄老之术确实有益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田叔就是这些人的一员,担任汉中守长达十多年,又死于鲁国国相任上,因为其子田仁与司马光亲善而被《史记》单独列传。
田叔年轻时喜欢剑,随乐巨公学习黄老之术,又喜欢四处交游,才被赵相找午推荐给赵王张敖(张耳之子)。不过真正让田叔发迹的是,赵王被卷入谋反、刺杀汉高祖刘邦一案。事情起因很简单,由于汉高祖刘邦无可匹敌的一代大帝汉高祖刘邦在赵地肆意辱骂赵王,赵相赵午等人见到汉高祖刘邦如此行为大怒,先禀报赵王要杀掉汉高祖刘邦,在赵王指天发誓进行反对后继续谋划杀汉高祖刘邦,幸好汉高祖刘邦对柏人(迫人)一词很敏感才逃过一劫。后来,赵国谋杀汉高祖刘邦一事被人揭发,汉高祖刘邦下令将赵王及参与的大臣全部抓到长安,还下令“赵人有敢追随张敖的夷灭三族”。当时赵相赵午自杀,贯高自愿被囚,而孟舒、田叔等十余人以家奴身份追随赵王到了长安。贯高在监狱里熬过大刑,又经历泄公诱供而不改供词,极力证明赵敖没有参与谋反,才使得赵王张敖逃过一劫,更在得知赵王无事后自杀了。汉高祖刘邦被贯高的行为触动,根据张敖的举荐后又进行一番面试,将孟舒、田叔等十余人全部封为郡守和诸侯国相。于是,田叔被封为汉中守,且在该职位上一干就干了十多年。

田叔在汉中守上应该比较称职,没有特别突出的治绩,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帮助孟舒官复原职。汉文帝汉之太宗文皇帝,以无私之心首开中国皇朝治世即位后,将心中的长者田叔召到长安以问询长者人物,田叔一番谦逊后举荐孟舒为长者。汉文帝认为,孟舒当了十多年的云中守,既不能在匈奴入侵时坚守城池,还导致几百人战死,长者会杀人吗?田叔给了汉文帝孟舒是长者的两点理由:一是,孟舒当初不顾汉高祖刘邦罪夷三族的命令追随赵王张敖,为人很有厚道;二是,孟舒鉴于当时民生凋敝不忍出言让百姓迎战匈奴,百姓自发抗击匈奴才战死数百人,根本不是孟舒驱使百姓作战。汉文帝听后也称赞孟舒为长者,并将孟舒官复原职。

后来,田叔因为触犯法律丢掉官职。不过,田叔被汉景帝召去处理梁王梁王的任性嚣张使得兄弟关系产生异变派人刺杀朝中重臣一案。田叔将所有案情查实后向汉景帝如实禀报,但是却让汉景帝不要处理梁王,理由是“如果不杀梁王,汉朝法制就遭到了严重破坏;如果杀了梁王,汉景帝在窦太后那边又很难交代,也是个麻烦”。汉景帝听后大为赞赏,便将田叔任命为鲁相。田叔的做法可以说是解决了汉景帝的大麻烦:梁王犯法一事公开后不处理,就会导致国家法令难行了;皇帝尽孝道也是最高政治问题,因为汉朝皇帝都要加个“孝”字,如汉文帝和汉武帝刘彻都叫汉孝文帝和汉孝武帝,所以如果处理梁王,窦太后以死相逼的话汉景帝就没法尽孝道了。田叔的建议虽然纵容了梁王,但也是最好的办法。

田叔到了鲁相后的表现,真正地展现了无为而治的真谛,既让鲁王过得听话,又能解决问题,也能使自己混得风生水起。因为鲁王私掠老百姓的财物,所以田叔一到任就接到了一百多人告鲁王的状子。田叔的处理方式很有意思,将为首的二十人各鞭笞五十下,剩下的人打手心二十下,还大骂“鲁王不是你们的君王吗?你们如何敢告你们的君王?”鲁王听说后很惭愧,让田叔拿着鲁王小金库的钱赔偿这些人。田叔这时拒绝了,言道“鲁王自己抢的就自己赔,让鲁相来赔就变成了鲁王做坏事、鲁相干好事,我是不干这种事情的”。这一番处理,鲁王估计得感动到心里去了,从后面鲁王和田叔的相处就能看出来。鲁王很爱游猎,田叔也从不正面阻止,反而经常跟着鲁王一起去,但是从来不去休息也拒绝鲁王让他休息的命令,坚持要用自己的形式来陪鲁王游猎,所以鲁王后来就很少游猎了。田叔死后,鲁王还要给他用100斤黄金做祭礼,只是被他小儿子田仁给拒绝了。
田叔的发家只在于两个字——担当。当初碰到赵王被抓、朝廷下令“敢追随赵王的夷三族”时,不是哪位都能抛家舍业敢跟着赵王的,田叔和其他十余人做到了这点,才因此受到汉高祖刘邦的赏识。也正是这次誓死追随,他打开了向上晋升的通关大道,也被汉文帝认定为长者,成为所有人心中的厚道之人。然而厚道不一定能站住脚,从他被免官就可以看出此点。厚道给了他出人头地的机会,但他自己处事方法给了他长盛不衰的机会,处理梁王一事深深地展现了他为君主解决核心难题的能力,而和鲁王相处又让人得见他与上级交往时的坚守原则与圆滑手段。尤其是任职鲁国国相时那两件事情,他从来不会采取言行激烈的手段针对鲁王,虽然对告状的老百姓狠了点,但也达到了完美老百姓诉求和避免鲁王再犯的目的;虽然对自己狠了点,自己一大把年纪陪着鲁王去遭罪,但也让鲁王内心愧疚进而减少游猎。所谓上善若水,这是采取柔性的处理方式,也是让上位者能接受而又不会激化双方矛盾的最佳方式了。
主张和亲的西汉大臣,竟然也是大败匈奴的名将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使者来请求和亲。西汉自高祖白登山被围之后,文、景两帝,包括女汉子,都奉行“无为而治”的国策:一边给匈奴送女人——所谓的“和亲”,一边窝在家里老老实实搞生产。 这次请求和亲,到底是像往常一样同意还是趁机翻脸开打,汉武帝和一众大臣在朝堂商议。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休,这时,一位御史大夫跳出来说:“咱们军队跑到千里之外——那么远的地方去打仗,就如同强弩之末,到那里也没劲了。再说,匈奴那地方离咱太远,得到也没什么用处,无利可图,打这仗干嘛?所以,还是和亲吧,天下太平!” 主和派的官僚们立即齐声附和,最后力压主战派,和亲一事顺利谈妥。从历史来看,汉匈战争前的最后一次和亲,就这么被这位御史大夫极力促成了,这位御史大夫名叫。不论是当时的主战派,还是后世的热血青年,都对主和的韩安国恨得牙根痒,说上许多理由,其实就是不敢打,妥妥一个投降派。但实际上,韩安国和亲主张说明,他对当时国家的军事实力有准确的估量。而他本人,更是一位拥有谋略、计策的能臣,在景帝、武帝时期,出镜率相当高。 一、一战成名 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今商丘民权县)人,早年拜师学习《》和其它学说。他聪明好学博采众长,成长为远近闻名的集学问、辩论于一身的能人,并被(景帝之弟)慧眼识珠,请入朝中担任中大夫。而韩安国很快就显露能力,成为梁王不可或缺的重要谋士。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叛军一路高歌挺进到梁国。危难之中,韩安国被梁王刘武任命为将军,抵御叛军的围攻。韩安国稳固防守,另一位将军则奋力厮杀,将士的拼死抵抗使叛军无法绕过梁国这一防线,因为牵制住叛军的主力,为最后平息叛乱七国之乱贡献了力量。韩安国因此一战成名,梁王刘武也更加倚重于他。 受梁王的重用,韩安国也忠心而侍,为梁王排忧解难。 二、断“家”务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这“家”还是皇家——窦、景帝与梁王,他们之间越来越僵化的关系,事情更加棘手。 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景帝和梁王,窦太后更偏爱小儿子梁王,不论权力还是财物,都大力赏赐。景帝是孝子,对母亲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梁王以为有母亲撑腰,渐渐地有恃无恐,在封地内,出行的动静弄得比还大,这就让景帝有所不满了。太后得知后,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臣。 这次梁国派来的使臣恰恰是韩安国,这下他可撞到枪眼上了——太后、景帝、梁王关系僵持,一不小心就是掉脑袋的事。韩安国清楚当下的处境,他没有直接向太后、皇帝请罪,而是去找了——窦太后的女儿。 一见到公主,韩安国就哭着说:“从前七国叛乱时,各诸侯都起兵,梁王一想起太后跟皇帝在关中就流眼泪水,他知道跟皇帝最亲,所以拼命抵抗,因而叛军才无法向西进军,这不都是梁王的功劳吗?而现在,梁王用皇帝赏赐的车子、旗帜出行,虽然排场大了点,但不过是向小地方的人炫耀,自己的父兄都是皇帝,母后与兄长都爱他,这又有什么过错呢?太后因此苛责他,他知道后整日泪流不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太后为什么不体恤一下做儿子孝顺、做臣子忠心的梁王呢?” 馆陶公主将这些话告诉给窦太后,太后大喜,并把这话原封不动地告诉景帝。景帝心结打开,对韩安国等使者大大奖赏,从此对刘武更加宠爱。不能不说,韩安国的诡辩很厉害,把黑的都说成了白的,他这手亲情牌打得更漂亮,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家庭危机,也是政治危机。 “关不住”——韩安国的能力、名声正如这“春色”一般,从梁国传到了朝廷,受到景帝与太后的信任。 三、死灰复燃 不过韩安国不是完人,有一次,他就因为犯事被捕下狱。“被犬欺”啊,狱卒言语间对韩安国多有侮蔑。韩安国听了不受用就说:“你小子知不知道,死灰有可能会复燃吗?”不料那狱卒答道:“就算它复燃,我也能一泡尿给它浇灭了!” 不过,这位狱卒很快就后悔了。梁国内史空缺,因为之前在太后那里留下好印象,韩安国被窦太后任命为太史,从一名囚徒翻身为年俸二千石的官员。狱卒闻讯,职位也不要了,撒腿逃命。韩安国下令,你不回来就任,我就灭你宗族。无奈,这位狱卒回家安排好后事,向韩安国谢罪来。没想到,韩安国大笑道:“你可以撒尿了!”狱卒不知所措之际,韩安国又说:“这事不值得我惩办你,回去好好工作吧。” 相比对待霸陵尉,韩安国的胸襟,不得不让人佩服! 四、替梁王收拾“烂账” 话说回来,梁国内史这职位,梁王属意的人还真不是韩安国,而是“新宠”——齐人公孙诡。公孙诡不断游说梁王,向皇帝申请做皇位接班人,并增加封地。对于立刘武为储君一事,景帝似有此意,但朝中袁盎的反对声最高,在梁王的授意下,公孙诡将袁盎暗杀。 景帝知道后,派使臣去梁国务必捉拿公孙诡。但使臣来了十批,却一批一批空手而回——根本找不到人。人的去向,韩安国心知肚明,他来到梁王宫中,一看到梁王就哭起来:“大王没有好的臣子辅佐以至到这种地步,既然抓不到公孙诡,请您赐我一死吧!” 梁王不允许,韩安国继续两眼泪流,从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祖的关系、景帝与废太子的关系说起,劝诫梁王,治理天下,不能以私情乱公事,就算是亲父子也无法保证不会有变化。如今皇上因为太后不置办您,如果太后去世了,您还能依靠谁? 一语点醒梦中人,梁王痛哭流涕交出公孙诡。公孙诡畏罪自杀,景帝既往不咎,梁王派人杀袁盎的这笔烂账,算是被韩安国一把抹干净了。从此,景帝与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五、抵御匈奴 除了是一名颇具谋略的谋士,韩安国还是一员大将——在梁国时曾参与平叛七国之乱,入朝后也曾领兵前往闽越平乱。后来,韩安国到朝廷为官,因主张与匈奴和亲,而被人认为是窝囊的投降派。但是到了汉武帝决意要打匈奴时,韩安国却勇敢地冲在了第一线。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有人献计在马邑伏兵收拾匈奴单于。韩安国担任最高统帅——护军将军率兵埋伏于马邑,最后计策泄露,马邑之围无功而返。丞相死后,韩安国担任代理丞相,汉武帝有意将他扶正,哪知韩安国时运不济,竟然从马车上摔下,跌跛了脚,只得家中养病,汉武帝只好改任他人。 韩安国病好后,担任材官将军,驻守渔阳。马邑之后,汉朝与匈奴等于撕破了假面和平,匈奴单于为了报复,带军攻打汉朝,而渔阳正是最前线。有一天,韩安国抓到几个匈奴俘虏,得知匈奴军队已经远去。于是,他上表汉武帝,请求暂时停止屯军,趁着农耕时节都回家进行农业生产。 可谁知匈奴玩了花样,没多久转身又回来攻打渔阳,韩安国军营里只有不足千人,被打得措手不及,从未吃过败仗的他,这次遭受惨败,匈奴劫掠两千多人与财物。汉武帝得知后,专门遣使将他一顿责备,再调他向东驻守右北平。韩安国感到,皇帝的宠信越来越少,加上被匈奴打败,损失严重,耻辱,失意,郁闷......,只短短几个月后,韩安国就生病吐血而亡。 只是,韩安国不知道,正是他在渔阳的坚守,牵制住匈奴的部分军力,使得大将军有机会兵出北郡,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绕到匈奴后方对其造成大包围态势,活捉敌军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取得河套大捷。 河套大捷成了汉匈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大汉一雪旧耻,扬眉吐气吊打匈奴;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而所有这些荣光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韩安国以一员老将的身份,在渔阳的浴血坚守,在抗匈前线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他也是汉朝雪耻匈奴的大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说卫子夫的母亲卫媪生了大半个西汉?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