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魏忠贤为何能把握朝政十余年?他又是如何自取灭亡的?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宦官是古代专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正式创立应该是在秦汉时期。按理说作为奴仆,宦官是不能参与国家政务的,但由于宦官的权力膨胀,也出现了许多宦官作乱的事件,例如东汉的党锢之祸和“十常侍”之乱等。历史上也有一些宦官专权的时代,以东汉、唐朝和明朝最为严重。下面帆叶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明朝大太监魏忠贤的相关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为什么要把魏忠贤单独拿出来谈呢?因为魏忠贤毫无疑问是宦官专权的顶峰。魏忠贤把控朝政十余年,几乎满朝文武都是他的爪牙党羽。

  而且,他自封“九千九百岁”,以今天的眼光看,那就是无限接近“万岁”。而皇帝也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见魏忠贤权势滔天。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贫困的人家,排行第二。早年的魏忠贤有着赌博的不良嗜好,不思进取。他的妻子也忍受不了,在他将要二十岁的时候离开了他。于是魏忠贤走投无路,恰逢宫里招太监,于是想要尝试一下。

  但,太监可不是那么好做的。首先,皇宫每年招的太监数量是不定的。每年有多少太监去世或者退休才会新招多少。而且,应聘条件也很苛刻----必须自宫。民间有宫廷认证的机构,专门以“割人”为业。

  虽然这样相对安全,但收费也高。魏忠贤显然凑不出那么多银子,但还是决定自己动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魏忠贤的意志力还是比较坚定的,但随后发生的事让他昏了头。

  当他“自宫”后,才知道原来今年皇宫只招十八岁以下的小太监。而他掐指一算,自己已经二十岁了。就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时任秉笔太监孙暹看中了他,让他来自己的府里打杂。魏忠贤也算借此入了宫。他在孙暹的府里每天拖地打水。这样的生活,魏忠贤过了整整二十年。

image.png

  这一天,魏忠贤的太监生涯迎来了转机。他被明光宗朱常洛的宠妃李选侍选为了贴身太监。本来,他可以借这个机会飞黄腾达。但朱常洛因“红丸”早早去世,李选侍也在立储之争中落败,被赶出了后宫。

  然而,魏忠贤却遇到了第二个改变自己命运的女人---客氏。这个客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在她的荫蔽下,魏忠贤很快得势,坐上了太监头子---掌印太监的高位。

  此时朝中东林党当政,大肆排挤异见人士。而这些异见人士就有许多投奔了魏忠贤门下,是为阉党。这种情况下,东林党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他们一向自诩正人君子,当然不屑于与阉宦为伍。于是,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斗争拉开了序幕。

  朝臣之间互相倾轧,弹劾自然是首要的手段。但明熹宗沉迷“木匠活”不理朝政,而魏忠贤作为太监集团首领,在对皇帝传输的信息中有着相当大的可操作空间。于是许多东林党人被陷害入狱,并死于狱中。

  有前、后“六君子”死于与魏忠贤的斗争中,这也代表着东林党势力的衰落。借此魏忠贤彻底把握了朝政。而且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力,各地开始给魏忠贤兴建“生祠”,甚至要将他与孔子一起供奉。

image.png

  但好景不长,明熹宗因落水落下疾病,英年早逝,明思宗朱由检即位。虽然明熹宗告诉朱由检魏忠贤是可以托付重任的大臣,但朱由检很清楚魏忠贤是什么货色。

  魏忠贤对朱由检也没有掉以轻心,曾以辞职做试探,但却得到了皇帝的极力挽留。这样魏忠贤些许放下了警惕。

  但随后的一天,朱由检当众宣读了自己授意的由兵部尚书钱嘉征的上疏,其中列举了魏忠贤十大罪。随后当场将魏忠贤所有职务免除,贬往边疆。而魏忠贤在路上自杀,结束了自己既恶贯满盈又传奇的一生。

  总结:魏忠贤权势滔天,甚至朝中所有人几乎都是他的党羽,又为什么会被一个刚即位几天的皇帝给轻松扳倒呢?深究其原因,即是魏忠贤发家几乎全部是因为皇帝信任他。

  而在信任自己的皇帝去世后,魏忠贤无疑是失去了保护伞。而且,崇祯皇帝在入京后,是先将锦衣卫和禁军等控制,换上自己信任的人选。所以任魏忠贤在朝中有多少爪牙,都难以掀起风浪。

明朝大将徐达,是如何用25万军队灭亡元朝的呢?

中国古代,从北至南征伐胜利比较多,而从南至北征伐取得胜利的例子。1367年11月,第一名将奉之令,率部打响北伐之战,最终灭掉了强大的,堪称从南至北征伐最成功的例子。 徐达率领的北伐军数量并不多,只有25万。那时候,元朝的精锐部队还没有遭到大的打击,战斗力还很强。那么,徐达为何能以25万兵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灭掉强大的元朝? 原因很多。首先,得益于徐达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从历史上看,不管是三国诸葛亮、的北伐,还是东晋、、的北伐,以及、的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方不稳;而后方不稳,多牛逼的军事行动,也无法持久;勉强进军,也难免形成“孤军深入”态势。 徐达的北伐则不同。当徐达大军出发后,朱元璋坐镇南京,耐着性子将南方各种问题解决了。这样,后方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向前线提供后勤保障,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徐达这仗就越打越舒心,越打越顺畅。 其次,徐达在参谋军师的帮助下,制定了一个正确合理的作战步骤。当时,北伐副将提出,直接攻进元朝大都,以最快的速度灭掉元朝。朱元璋和参谋军师都认为,这种战术还是过于轻敌,忽视了元朝的精锐力量。 于是,在参谋军师的帮助下,徐达制定了“三步走”的北伐战略。第一步,迂回山东、河南、陕西,在迂回作战中大量杀伤元军精锐力量。第二步,当元军精锐力量被歼灭得差不多了,再向河北以及元朝大都进军,直捣黄龙。第三步,攻陷元朝大都后,逐步扫荡北方各地,促进北方的统一。 应该说,徐达在北伐之战中,严格按照“三步走”战略,稳扎稳打,不到一年时间,就完全实现了预期目标。 第三,徐达本人是一个军事天才,这没得说。令人称奇的是,徐达北伐之战,配备了一个强大的军师智囊团,有常遇春这种超一流高手作为副手,手下还有一帮精力旺盛、能征善战的将领。 在这些文臣武将的帮助下,徐达的每一个战术计划都得到完美的实现,当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第四、也得益于元朝的内讧。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谢幕,都有极其复杂的原因。在这些原因中,内讧杀伤力最大。 在元朝末期,皇族内部发生激烈的争权夺利。仅仅在1295-1368短短的70年间,元朝的帝王世系中就出现过10位。这就是说,一个活了70岁的老人,就有可能经历过10位皇帝。如此频繁的帝王更迭,无休无止的内部争斗,使得元朝耗尽了精力和资源,像一个庞然大物,被人轻轻一推,就会轰然而倒。 第五、徐达不仅骁勇善战,治军也很严明。北伐军所到之处,秋毫不犯。这就吸引了无数饱受元朝残酷统治之苦的老百姓前来投靠。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徐达从不杀降。元朝军队投降过来的官兵,他都妥善安置。这样,虽然只带了25万军队出征,可打了几场大战后,徐达的北伐军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许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的这位帝王为什么要放弃明成祖打下的越南呢?真相竟是这样

1369年,颁布了一道《皇明祖训》,在首章中,他提到了15个不征之国,称这些国家“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说白了,就是这些国家离中国太远,又是穷乡僻壤,没啥油水,提供不了什么赋税,就算征服了,朝廷还得倒贴钱去维持。这笔生意太不划算,不如干脆就不要千里迢迢地去攻打他们。 这15个国家中,就有如今称为越南的安南。 越南与中国一衣带水,如果大家都、相安无事,倒也挺好。可后来,越南居然主动来找中国的麻烦。 那是在朱元璋第四子、燕王发起的“”时期,越南改朝换代,的赶走了的皇帝。黎皇帝见发生内乱,,不断骚扰明朝边境。朱棣登基做皇帝后,越南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这让永乐大帝很生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他信奉什么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于是,就于1405年派兵30万攻打越南。 那时候,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有保障的,虽然是在客场作战,不过在经过一番血战后,终于攻克了越南都城。随后,由于黎皇帝逃跑了,以前的陈皇帝家族被,找不到像样的带头大哥,索性就献出版图,投靠明朝。 朱棣对于送上门的版图,还是很乐意“照单全收”。1407年,越南正式列入明朝版图,明朝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15府、36州、180余县,自此,越南与广西、云南等地一样,成为明朝帝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 然而,越南民众虽然仰慕中华文化,却不甘成为明朝的一个郡县。在那以后,越南各地不断发生义军,对明朝军队进行小规模袭击。明朝军队虽然强大,但一样被搞得疲于应付、不堪其扰。 在这期间,明朝已经换了两个皇帝。朱棣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又去世了,皇位传给朱棣的,是为。 朱瞻基继位后,面临着一堆的烂事。北方,蒙古势力在蠢蠢欲动,意欲南下;南方,越南又在不断地给帝国惹麻烦。怎么办呢?朱瞻基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放弃越南,将在越南的驻军撤回来,增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1427年,朱瞻基正式将越南驻军撤回来,在越南的行政机关也跟着撤回来了。 我们现在来看,朱瞻基之所以将祖父朱棣辛辛苦苦打回来的越南放弃,并不是“崽卖爷田不心疼”,而是基于现实考虑。 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上的考虑。 越南归属明朝后,明朝在越南有一支驻军,每年至少花费军费300万两银子。而明朝每年从越南收到的税赋,只有区区7万两银子。明显。这对于明朝的财政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如果花这一笔钱,能够换来越南的认可,倒也不算冤枉。可越南人根本就不买账。他们对外来的明朝政权毫无好感。他们在史书里写道:“北寇凶残,南民困屈。”你看,明朝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却得到这么一个不光彩的形象。 其次,明朝无法同时在北方和南方两条战线开战。蒙古人不好惹,越南人也不是善茬。而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经过洪武、永乐时期的巅峰状态后,已经有所下滑,还真吃不消在两条战线开战。 朱瞻基从越南撤军,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后,反而赢得了越南的好感。越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依然纳贡称臣。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了,朱瞻基可以专心致志地对付北方的蒙古,稳固了北方边疆,堪称一举多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魏忠贤明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