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古代男子的发型有哪些?各朝男子发型介绍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古代男子的发型有哪些?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帆叶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古代绾发和发髻

  后来随着中原文明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将头发盘起,并且结成发髻的习俗,这一习惯被称之为是绾髻。绾髻也就是将头发全部都集中在头顶,然后在头顶上盘成一个发团。最开始的时候还是一个团状,之后则是发展成为锥子状。而这又被称之为锥髻。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处理头发,也是因为古代人的劳动生活不像是现在能够朝九晚五,大多数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这时候盘发就可以方便劳作。

image.png

  全束发

  而到了周朝时期出现了周礼,其中就对礼仪服装和发型有所规定,绾髻也成为了一个约定成俗的规矩。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后来的发髻要在这上边戴上一个冠,并且用发簪来固定住自己的头发。而相对来说社会地位不高的百姓则是更为方便,只要用一块布将发髻给包裹起来就行了。自然小朋友则是不需要绾发的,所以通过发型也能够区分一个男子是否成年。一般来说在男人二十岁的时候就意味着成年,成年礼上就有一个冠礼,这也就是证明男子已经成年,可以实行绾发了。

  但是因为古代人的寿命短暂,而且经济条件不是那么发达,所以百姓的孩子大部分到了十五岁就要实行冠礼。古人的绾发是全部都要绾起来的,不会留下一部分散落的头发,而这也是一个特点。但是在很多的古装剧之中都会发现一些奇特的发型,比如说前面留下一些刘海,又或者是发髻背后还要留下一些披发。从现在的审美角度去看似乎是很美观,但是这种发型是不符合历史的。毕竟古代人不能够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更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打理头发,所以怎么方便怎么来。

  其次发型除了美观度之外,扮演的角色更多是礼仪作用。为什么中原文明才要束发,其实也是以此来标志华夏正统。只有那些少数民族或则是非中原文明才会披头散发,或者是扎辫子。所以只有在历史上的一个时刻,也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年代,才出现了半绾发的情况。而这也是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所产生的影响,而这也是一种汉胡的结合,但是这一时间非常短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image.png

  而在周朝之后所诞生的中原王朝在大多数的时间当中都是绾发的,唯一有所区别的也就是对发髻的管理。周朝秦汉时期都是用冠来处理,而到了唐宋时期则是使用幞头。唐朝时期的幞头就像是帽子一样,但是宋朝的又和唐朝有所区别。唐朝时期的幞头是一种头顶属于圆弧,而尾部两脚则是向下垂着,看来就像是一只耷拉着脑袋的兔子。宋朝时期则是完全不同,幞头是一种平顶立体的帽子,而且两脚也是垂直向两边延伸的,就像是飞机的翅膀一样。

image.png

  宋代幞头

  其实发型对于古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但是体现了一个人是否有教养,还做出了和蛮夷的区分。而且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说法,正所谓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这一说法也的确是古代人的认知。在《书传》之中曾经记载商汤讨伐夏桀之后,天下大旱七年,而这时候卜卦者则是说需要用人献祭。从资料上看是不是很残忍?但实际上却并不是真正的人,而是说商汤自己的头发、指甲等等作为祭品,以此来替代自己本身。

  可见古人已经是非常重视头发的重要性,甚至是将头发等同于自己本人。而另外一个能有所体现的就是曹操了,曹操当时约法三章要求士兵在路过百姓庄田的时候不能踩踏庄稼。但是曹操自己的马受惊,直接闯入了田地里。这时候曹操为了能够安军心,直接是割发代首。所以古代发型的发展无非更多是体现在怎么处理长发和怎么打理,而不是说去剪发型,换发型。

他是抗清名将,最后因为一件事错失明朝复兴最后希望

明末清初许多人为了避免亡国,不惜一死也要与满清血战,这里面有真心为国的,有沽名钓誉的,有为一己之私的。比如说爷郑成功,他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但事实上在当时他这一做为堪比汉奸,不思反清复明,单方面与满清媾和,自己去海外当山大王,更坑了一代名将李定国,葬送大明复兴最后希望。 李定国生于1621年,10岁的时候跟着造反,十六七岁,就已经独立带兵一两万人,19岁时更以一万义军大胜十万明军,从此扬名天下,初现名将峥嵘。后来上吊,满清入关,李定国不愿做亡国奴,与南明合并,一起抗击清廷。 纵观整个明末清初,明将论战绩无人可与李定国比,他复地千里,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歼灭清军繁多,兵峰之盛,打的满清一度想退兵求和。他给南明续命十多年,官至晋王,自古名将莫过于此。 李定国本有之志,恢复旧山河,但他也遇见了命运里的“”,这个人就是郑成功。 永历八年(1654年,清十一年),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此战若成,则大明将兴,郑成功口头上答应了此事,并派了大军过来,但一路上郑军行进缓慢,最终延误军期,导致李定国在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含恨而退。 原来当时郑成功不过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那时已经准备出兵台湾,逍遥海外,明面上派兵援助李定国,暗地里却和满清私下议和,从此大明中兴希望断绝,苟延残喘。 1662年4月14日(永历十六年、元年),永历帝被勒死,在云南边境的李定国听闻后悲愤欲绝,仰天痛哭,自责“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不足半月就忧愤病死,死前告之属下:宁死荒外,勿降也。 当下云南人仍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吕调阳堪称官场不倒翁,他去世时全国哀悼

吕调阳(1516—1580),字和卿,号豫所。广西桂林临桂人,家居桂林城南文昌门外,为明嘉靖年间翰林院编修吕璋之后。他的一生中,求学做官一路顺风,历仕三朝,尊荣享尽,为官场一奇迹。 吕调阳自幼好学聪颖,6岁便离家读书。还在少年时便是当时名扬广西的小秀才。嘉靖十三年(1534),18岁的吕调阳乡试中举。嘉靖二十九年(1550),吕调阳自廷试高中一甲第二名后,初授翰林编修。嘉靖三十五年,出任会试分校官,此后父母双双去世,他回乡守丧。直至嘉靖四十二年,才重回翰林院,任国子监司业。 隆庆元年(1567)后,吕调阳先后出任南京、北京国子监祭酒。国子监历来是教育管理机关和传授儒家思想的国立最高学府,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手捧酒杯对天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国子监简称国学,又称大学。吕调阳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发式,并能以身作则。这年冬天吕调阳先后任礼部和吏部侍郎,不久升吏部左侍郎,相当于今常务副部级官员。 元年(1573),登基。仅10岁,大权由内阁代理。同年6月,吕调阳受当时任内阁首辅的举荐,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要政务。至此,吕调阳为内阁次辅协助首辅张居正进行改革。 他以稳重不争名震朝野,深得神宗器重,神宗尊称其为“先生”,从不直呼其名。至吕调阳去世时,官衔已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师;万历元年晋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同年11月晋太子太保;万历四年10月,晋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万历五年2月,又晋为建极殿大学士。1580年去世,谥“文简”。吕调阳去世那一天,神宗“辍朝一日”,下令全国致哀一天。 张居正给吕调阳极高的评价,赞誉他是当代的(西汉丞相,以宽松和谐,自己有贡献有成绩而不张扬著称),称赞他“公质行长厚,余独心服其在政府,断断乎有古大臣之风”,“在汉丙吉,今也则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古代明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