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吴起实力那么厉害 吴起为什么没有能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对吴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吴起为何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战国时期波谲云诡,列国之间兼并攻伐,合纵连横轮番上演,战争规模扩大升级。战争的改变让职业军人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也由此出现了不少名将,比如著名的战国四大名将,他们就是秦朝的白起和秦国军事家王翦以及赵国的廉颇和李牧。

image.png

  四人中又以白起战功最为赫赫,白起一生历经数次大战,从伊阙之战到鄢郢之战再到华阳之战、陉城之战,最终是战国时期最惨烈的长平之战,等等,在这数次大战中,白起共歼灭百万余人,攻下了七十余座城池,是当之无愧的战神。

  只不过这样一个对秦朝开疆扩土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大将最后在长平之战后被秦昭襄王赐死,白起死后,秦朝又出现了一位大将,即秦国军事家王翦,是帮助秦始皇嬴政攻灭六国的最大力量,他横扫三晋、攻灭楚国,与其子一起助秦始皇嬴政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又能急流勇退,得以保全,倒是战国时期难得的得了善终的大将。

  秦朝有白起和秦国军事家王翦这样的大将,而赵国则有廉颇和李牧。廉颇的事迹比较著名的就有和蔺相如之间的负荆请罪,再就是廉颇的赫赫战功,他数次攻打齐国和魏国,与秦军作战,帆叶网,均取得不俗的战绩,但长平之战的开始,廉颇连番失利,最后决定坚壁不出,被赵王换上了赵括与秦朝的白起对战,结果赵军在长平之战中惨败,损失了四十多万兵力。

  赵国元气大伤,后来燕国趁机攻打赵国,被廉颇反击,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不得不割地求和,之后的廉颇还曾攻打过魏国,但赵悼襄王继位之后,君臣失和,廉颇投奔了魏国,后来又去了楚国,其间本有机会继续回到赵国效力,却被郭开诬陷不中用而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赵国。

  郭开这个人可以说是赵国的祸害,他不仅害了廉颇,还害了李牧。李牧是赵国最终的长城,但赵国最后还是自毁长城,李牧的战绩重要有两个,其一就是赵破匈奴之战,另一个就是秦赵之间的肥之战,也正是有这样的战绩,才让秦朝很忌惮李牧,然后郭开被派上了用场,赵王准备临阵换将,而李牧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最后被捕杀。

  李牧死后,赵国的灭亡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抛开个人的命运不谈,实际上,战国四大名将的确是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将领,他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战功。但也有很多人比较好奇的一点就是,提到战场上战无不胜的存在,那吴起绝对是其中之一,为什么吴起就没有成为四大名将之一呢?要知道吴起的功绩丝毫不逊于这四个人,甚至比他们还要优秀,但偏偏他不在四大名将之列,这又是为何呢?

  想知道这其中的真相,先来看看四大名将这个说法的出处,其最早的出处是南北朝时期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这就是四大名将的出处,也是唯一的出处,除此之外,史籍中并没有四大名将的说法,所谓战国四大名将,很多人认为是战国时期最厉害的战将,本来不然,我们从《千字文》上来看,只能说这四个人合在一起比较通顺、好听,所以提及了这四个人。

image.png

  实际上战国古代上人才辈出,从来不缺名将,比如除四大名将之外,还有吴起、孙膑、乐毅、赵奢、乐羊、田单、司马错、蒙恬、匡章等等,他们在当时都是征战一方的名将,而四大名将只能说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且,这四大名将的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末期,是秦朝经由商鞅变法强大起来后的时期,再往小了说,就是秦昭襄王时期到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这一时间段内,这一段时间,东方六国衰落,而赵国是唯一能与秦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诸侯国,也因此两国之间的征战不断,长平之战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无论是从战争的规模来看,还是战争的惨烈程度来看,战国的重要大战重要就集中在这一时期,也因此,这一时期的大将格外的引人注目,这也是四人之所以能相提并论的一个巨大的真相。

  而吴起则不同,他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著名人物,其所处的年代与后来战国四大名将所处的时代有巨大的分别,不足以放在一起评判,而且,如果单从吴起自身来说的话,他的能力远在四大名将之上,且并不是单纯的武将,而是一位全才,和他相提并论的从来不是战国四大名将,而是孙武、孙膑这样的人物,更有“孙吴”的说法。正如班固所说:

  “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

  吴起的在古代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有一种很传神的说法是,吴起到哪一个诸侯国,哪一个诸侯国就能强盛起来,这并非夸大,而是吴起本就是如此。

image.png

  单就军队上来说,吴起在魏国改革兵制,组建了战国时期威名赫赫的魏武卒,曾以五万新兵大败秦惠公的五十万兵力,即著名的阴晋之战。吴起本人在战场上“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绝对是当时最为强悍的将领,更是留有《吴子兵法》留存于世,因此,单就军队上的成就来说,吴起就胜过了四大名将。

  而且吴起还是政治家、改革家,他在楚国被楚悼王重用,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吴起变法,吴起变法丝毫不逊于商鞅变法,但因为变法不过才进行了五六年,楚悼王就去世了,楚悼王一死,吴起失去了庇护他的大树,被楚国的贵族们群起而攻之,以至于变法被迅速扑灭,重新强大起来的楚国又迅速衰落,这倒是相当可惜的。

卫国出了商鞅吴起这样的文臣武将,为什么还是无法成为强国

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秦、楚、赵、魏、齐、燕、晋这七个国家因为实力雄厚被称为“”。殊不知,在春秋初期,卫国也算得上能够称霸天下的头号种子选手。卫国人才济济,不仅有这样的政治人才,还有这样的商业大亨,军事上也有这样的战神,那么为什么后来沦落为虾米之国呢? 卫国在西周建国时候是大国,是周王朝大国,地位非一般。并且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和等同为周王室后裔,建国时间且比秦国还要长远。 时期,烽火不断,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各国之间明争暗斗,即便像这样的小诸侯国,也不遗余力地参与其中,各国都企图在这乱世分得一杯羹。但是卫国却无欲无求,竟仿佛像个苦行僧。卫国不仅不参与战国纷争,反而还不断地自贬封号以求安居一隅。 公元前346年,当时的卫国国君遬,把自己的封号由“卫成公”自贬为“卫成侯”。公元前320年,卫国国君嗣又把自己的封号由“侯”贬为“君”。与此同时,国家领土不断被周边国家侵占,卫国的历任国君却无动于衷,整个国家最后仅有濮阳一地。 自进入战国之后,卫国除了在战国前期内部外,便一直处于半死不活、苟延残喘的状态。 公元前343年,魏国废姬君。公元前254年,卫国终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在这一年卫国在实际上已经灭亡。公元前241年,秦攻魏,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卫又成了秦的附庸。此时的卫国仅剩下一城的名义上的城邦国家。但是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 卫国的“窝囊废”做法似乎也获得了他们想要的结果,虽然最终被灭,但是在战国时期,它确实存活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公元230年,秦灭韩;公元228年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赵国灭亡;公元225年,魏国灭亡;公元223年秦军攻下都城寿春,楚国灭亡;公元222年,燕王被秦军俘虏,灭亡;公元221年没有抵抗就像秦国投降,齐国灭亡。 从公元230年到221年只用了十年时间就灭亡了六国,从此天下尽归秦国所有,但有卫国却始终没被秦国盯上。看来,以次求退也不失是个好方法。 随机文章美国版花木兰!为了参加独立战争22岁的她女扮男装上战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中国古代的鬼故事汉武帝重用的大臣中,哪一位是黑人奴人?佛罗里达州温特帕克天坑,游泳池一夜间变天坑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战国时期的卫国为什么没有存在感?最后被谁所灭

历史地看,西周时卫国一度是太行山以东最重要的国家,因为它所在的区域正是当年王都所在。周武王灭商后,封自己的弟弟姬封于朝歌(卫国初都,在今河南省淇县),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他看住殷商遗民,除此以外,还可以防控西侵。卫国在军事上的作用,实际上比东部的更加重要,所以西周不仅特意在卫国驻屯“殷八师”,还把卫国东部的帝丘(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选作举行大蒐礼的战略要地,在此检阅和整顿军队、选任将帅、颁布法令。 但是此后的数百年间,卫康叔姬封的后人并没有让卫国壮大起来,卫国始终是一个不温不火的准大国。进入东周时期,卫国周边大国迭起,而卫国又屡遭戎狄袭扰(霸业初盛的时代,赤狄攻入卫国,几乎灭掉卫国),再加之破坏性的内乱此起彼伏,终于成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 此外不得不说的是卫国的地理位置,它地处中原地带,卧榻之侧列国环伺,且地邻戎狄,是个典型的,这导致它在外交策略上顾忌太多,倏忽变幻,也是卫国逐渐弱小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其弱小,,所以秦国统一天下时,一直懒得灭它。 随机文章晏子使楚原文及详细注释翻译须佐之男简介隋朝末年晋阳起兵是怎么回事?晋阳起兵简介鬼不敢欺负的五种人,连鬼都怕的五种人/鬼都避而远之美国发现了一条火龙,特工秘密运回国做实验(找到飞行喷火真相)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战国吴起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