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蜡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历史,一根蜡烛到底有多贵?
在人类尚未使用火把之前,由于光线的限制,人们只能遵从“日落而息”的规律,只在白天进行生产劳动。而自从人类学会使用火把之后,一些工作也能够在晚上进行,因此可以说火的出现开始促使人们发明更安全、更便捷的照明工具。出乎读者们意料的是,长期以来,帆叶网,中国古人都是依靠油灯而不是蜡烛进行照明的,因为长期以来,蜡烛的造价昂贵,不是一般平民百姓所能用得起的。那么问题来了,在历史,一根蜡烛到底有多贵?这就要中国历史悠久的照明古代说起了。

在探索能够稳定燃烧的物质路途上,中国古人首先发现,杀死动物之后留下的油脂具有稳定的可燃性。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油灯,当时的灯写作“登”,而其中下面的“豆”字,一开始是指一种陶制的浅盘,古人用它来存放剁碎的动物肉酱,后来用于存放动物油脂,点燃其中的灯蕊用来照明。秦始皇嬴政一统六国之后,对于“登”进行了一些调整,首先,工匠们在浅盘之中加装了一根青铜所创造的钉棒,用于固定灯捻,而为了让浅盘本身保持一定的高度,还为浅盘的底部加装了一个金属底座,方便让灯光照亮整个房间。
由于这个时候的油灯基本上使用青铜或者类似的金属创造,因此“登”字又被写为“镫”。秦国灭亡之后,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重用将军韩信取得胜利,最终建立西汉。后来,韩信阴谋造反,但是汉高祖刘邦和韩信曾经立下过一个誓言:“见天、见地、见铁不能杀韩信。”最终吕后想出了一个点子,将韩信吊离地面,吹灭屋内所有的油灯,最终用无数细长的竹签处死了韩信。由此可见,在西汉初期,重要的照明工具依然是使用动物油脂所制作的油灯。

不过与此同时,一种新的照明工具——蜡烛出现在了皇帝的皇宫之中。据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为了讨好西汉朝廷,南越王朝曾经向西汉王朝进攻蜜烛200支,汉高祖刘邦得知后十分高兴,就将这些东西赏赐给了有功的大臣们。而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经在《寒食》之中记载,当时人们盛行过寒食节,在庆祝节日的时候,汉代帝王就会赏赐给朝中侯爵以上的王公贵族们一些蜡烛,可见当时的蜡烛生产能力并不高,还是十分奢侈的稀有物品。
而且,当时蜡的使用方式依然和动物油脂一样,是放入油灯之内点燃使用的,并非是单独成型的照明工具。东汉晚期,中国出现了最早使用的烛台,这说明蜡烛已经有了和油灯抗衡的一席之地。尽管如此,蜡烛的使用依然很难普及,首先它的创造成本并不低。一方面来说,蜡分为两种,使用蜜蜂蜂窝的副产物制作而成的黄蜡,以及使用白蜡虫的分泌物所制作的白蜡,但是白蜡的出现要比黄蜡晚很多。
据相关史料考证,汉代开始人们开始使用蜜蜂制作黄蜡,而白蜡的起源,比较可靠的说法是起源于唐代。不过无论通过哪种方法制蜡,在历史生产力很不发达的情况下,蜡的产量也十分稀少。为了最大化利用蜡的优点,人们经常使用动物油脂和蜡混合制作油灯的燃料,比如说在动物油脂的燃料外面裹上一层蜡,用来减少油灯烛泪的滴落。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蜡烛的使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据《晋书》记载,有人使用燃烧的蜡烛当作引燃大火的火种,而在刘义庆所编撰的《世说新语》之中也有记载将蜡烛作为生活做饭的燃料,可见蜡烛的稀有程度在当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尽管如此,蜡烛的价格依然是普通贫民百姓所不能接受的,否则,孙康为了刻苦读书也不会借着雪的反光,跑到雪地里读书,而车胤也没必要在夏天捕捉萤火虫,自己做“灯笼”了。

到了唐代,诗歌之中描写烛火的古诗似乎多了起来,比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又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么这样看来,唐代蜡烛的使用频率应该是很高的。但是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尽管在唐代,饲养白蜡虫已经不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是蜡烛的价格依然没有廉价到能够进入百姓家中,而古诗之中所描述的这些场景,本来并非是诗人亲眼所见,只是根据联想发挥,为了古诗之中浪漫主义情调的塑造而特意加入的。
到了两宋时期,蜡烛终于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宋朝所生产的蜡烛,不仅携带十分方便,并且照明时间还十分长,而且所发出的光也远远高于油灯。这时,白蜡虫所分泌的白蜡终于能够走入千家万户之中了,尽管价格并不算廉价,但是普通家庭使用蜡烛也绝非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除了白蜡之外,宋朝也有使用石油或者植物油脂所制作的蜡烛,这种蜡烛被称为“石烛”,它所燃烧的时间更为持久,并且发光能力更强,不过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油烟太大,在密闭的空间之中污染严重,不如白蜡所制成的蜡烛环保。因此,这种蜡烛一般用于房外照明。
那么在蜡烛较为普及的宋朝,一根蜡烛的价格大约是多少钱呢?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北宋时期蜡烛有贵有贱,昂贵的蜡烛一般价格在400文铜钱左右,而最廉价的使用白桦树皮包裹着的蜡烛也要卖到20文一根。在北宋,一文钱的实际价值是多少呢?在当时,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300元,而一两白银的价值和一贯铜钱的价值相等,如此计算下来,一文钱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0.3元。

也就是说,虽然当时最廉价的蜡烛已经降到了大约7块钱一根,但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算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相比之下,他们会选择更加便宜的动物油脂所制成的油灯。为了节省油灯之内的燃料,北宋时期的老百姓利用水和油脂互不相容的原理,制作了一种可以灌水的油灯,这样灯内的油面就可以被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综上所述,在蜡烛没有成为石油的副产品之前,人们使用蜡烛的代价是十分昂贵的,千百年来,油灯依然是中国普通家庭最常使用的照明方式。
英雄不问出处!历史上由流民拥立的帝王
西晋末年,秦、雍二州连年荒旱,略阳、天水等六郡氐族和汉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区就食。流民入蜀后,本想安定下来,从此好好过日子。 无奈时任益州刺史的罗尚逼迫在益流民限期出境,官吏又趁机劫掠流民财物,这激起了流民的反抗。网络配图 301年,流民领袖、略阳氐族等利用流民的怨怒在绵竹聚众起义。罗尚听闻流民起义立刻派兵前往镇压,不料被李特打得大败。 不过政府军毕竟是正规军,并不是白吃干饭的。303年二月,李特战死。 李特死后,李特之子继领部众。303年十二月,李雄率军攻入成都大城。李雄这人颇具政治眼光,他认识到要想在蜀中立足就必须得到蜀中土着的支持。 李雄通过徐舆(初为罗尚参军,后投奔李雄)的游说,使流民军得到范长生的大力支持。网络配图 尽管范长生原籍是涪陵丹兴,但在蜀中居住已有百年,有土地,有千余家部曲,又是道教首领,与蜀人有千丝万缕联系,即是说,有相当实力。 故 李雄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人所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 ,以缓和六郡流民与蜀中土着的矛盾。 304年十月,流民拥李雄称成都王。306年六月,在流民的拥立下,李雄即位,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成汉,疆域东到建平(今湖北境),北到汉中、仇池(陕、甘南部),西到汉嘉(今天全)、沈黎(今汉源),南到宁州(今云南省境)。网络配图 李雄在境内广设郡县,为政宽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经济有所发展,百实,西蜀出现当时南、北方不曾有的太平局面。 334年李雄病死,这位由流民拥立的皇帝走完了他那传奇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程门立雪”的故事是如何样的?历史上杨时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历史上杨时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中国人非常讲究尊师重道,早在教师节还没确定之前,我们就懂得尊敬老师。这点早在跟他的七十二门徒的相处当中就显而易见。 但是要是说的尊师重道的典故,最出名的当属“程门立雪”了。 成语“程门立雪”是出自《宋史》,据《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记载:“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简单地说就是:在北宋时期,有这么一个学者叫程颐的,有一天他的两位徒弟前来拜访。此时程颐正好在休息,他的两位徒弟见状站在一旁等待老师。待到程颐醒后,发现门外雪已经下了一尺深。从此便留下了这“程门立雪”的美名。 程颐之所以能够得到两位徒弟的尊敬,除了传统的尊师重道的思想以外,跟他们一门的门风也是分不开的。程颐来自官宦世家,先辈多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且为官清廉,素有好评,家风颇正。 虽然出身于官宦人家,但是程颐对仕途却没有多大的兴趣,跟他的哥哥程颢一样,程颐的兴趣也在于学问的研究上。 为了培养他们兄弟,程家特意请来当时的著名学者周敦颐进行教育。周敦颐,相信很多人都认识,我们所熟知的《爱莲说》就是出自周敦颐之手。除了在文学的有所造诣之外,周敦颐在哲学上的成就更高。时期的理学,最早就是周敦颐提出来的,可以说周敦颐是理学的鼻祖。 在周敦颐的学术思想中,“诚”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主张人只有克服品性上的种种缺陷,达到“至诚”的境界,才能实现修养上的至高至善,成为“至圣人”。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兄弟,将引入了理学的殿堂当中。 在周敦颐的传授之下,二程(特别是程颐)在学术上有了明显的提升。年纪轻轻的程颐更是在京城开始收徒开学,颇有几分大师的风范。从此讲学立说成为了程颐一生的事业,在恩师周敦颐的影响之下,“诚”也成为了他思想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少年之时,程颐便提出了“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如此深度的理念。 长时间的授徒讲学让程颐成为天下学子心目中的贤师,俊杰才子纷纷从四方慕名来投。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四人了,特别是杨时、游酢更是留下了“程门立雪”的美名。 其实“程门立雪”前,杨时跟游酢还不算程颐的徒弟,二人当时是来拜师的。程颐也正是看到二人的真诚之后,才收二人为徒。二人成为程颐徒弟之后,也不负师恩,继承了程颐“至诚”的理念。而且这种“至诚”理念不仅仅是表现在他们的学说上,也表现在他们的为官上。 比如杨时,在程颐门下学成之后,他曾到浙江为官,遇上奸臣蔡京借口“便民”,大肆为其母筑坟圈地。他没有学其他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自欺欺人,而是不惧蔡京淫威,坚决予以抵制,使其诡计不能得逞。 同时对于蔡京等人搞出来的“花石纲”,他更是深恶痛绝,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轻徭薄税,罢花石之征,体恤天下苍生疾苦。在调入中央之后,他根据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连连上书,要求减轻百姓负担,打击贪官污吏。在金国大举入侵之时,他又是坚定的派。 可惜的是他所处的时代官场腐朽。靖康之耻后,面对着国破山“何在”的局面,杨时只得辞官专心致志著述讲学。宋室南迁之后,北方很多事物、思想也随着南迁。杨时南归后,被东南学者奉为“程氏正宗”。 同时杨时早些年也培养了喻樗、罗从彦、李侗等一大批知名学者。这些学者共同传承了二程、杨时乃至周敦颐的思想,延续了“程氏理学”的发展。特别是李侗还是大名鼎鼎的理学大师、儒学集大成者的师傅。 这样算下来杨时算是朱熹的师祖,而程颐算是他的太师祖,也难怪后人会将“”合在一起说,因为本来就是师承一脉的,当然是有很多共同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