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诸葛亮为什么如此劳民伤财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对诸葛亮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北伐的真正动机是什么?魏明帝不仅看破了,还说破了!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一个最主要的古代事件,在《出师表》中诸葛亮阐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可见当时蜀国的实力已经相当强大,为了完成昭烈帝刘备的托孤遗愿,诸葛亮决定自己扛起蜀汉未竟的北伐事业。

  了解古代不难发现,诸葛亮数次北伐都选择了一条道路,就是以汉中为基地出祁山迂回长安,从今天的地图来看,这条路线是最为主要的一条,也是最长的一条。

  隆中对时,诸葛亮就对刘备表达过如今天下,地形有利的地方全被一代奸雄曹操所占据,即使是帝王本人也对一代奸雄曹操的飞扬跋扈无可奈何,而东南方孙权,此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矣”。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一位真正的战略家。

  那么他为什么又在晚年的十余年间发动数次北伐,果真像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北伐是“劳民伤财”之举吗?

  蜀汉优势

  首先,孙权当作与刘备同样的割据势力首领,为什么诸葛亮在隆中对时给出的意见是“不可图矣”。

  本来孙权掌控的江东也并非铁板一块,孙氏政权完完全全是建立在江东士族门阀的基础上的,孙权若是想坐稳江东之主的位置那就必须与士族妥协,达成“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

image.png

  正因如此,江东士族就会尽力保全自己的土地,对于孙氏一门的统治也会极尽拥护。其次,江东之地在地理位置上就有着先天优势,一道长江天堑阻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对于以骑兵见长的北方军事,帆叶网,长江就是一道永远跨不过的障碍。

  所以诸葛亮对于孙权就只能采取以团结为主的策略,赤壁之战后,为了能够有立足之地诸葛亮把宝全压在蜀地一隅,此举正是考虑了地形的因素。

  益州之地位于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地势险要,以当时的技术和交通条件,外敌进攻难度系数不亚于江东的孙权。

  还有一点就是川地处于长江上游地区,大军可顺流直下,直接威胁东吴腹地,只要派遣大将守住三峡之地,蜀汉政权将如铁桶一般牢固。

  再有一点就是四川盆地的土非常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即便是关起门来做“天府之国”也能够维持下去。

  但是四川盆地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交通不便使得蜀汉政权除都城成都外各地的百姓都是零零散散,很难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口聚集地。人口分散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税收效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对战时征兵也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image.png

  战略的失误

  纵观古代不难发现,蜀汉政权在公元218年汉中之战后达到顶峰,但仅仅一年后就接连失去荆州三郡不得已偏安于益州一隅,这期间发生的事情不可谓不精彩。

  诸葛亮在隆中对时为刘备制定的第二部就是取得益州后以益州、荆州为大本营,先进军汉中占领攻伐曹魏的前哨站,之后以益州、荆州两路军共进北伐,曹魏必定顾暇不及,克复中原指日可待。

  诸葛亮的战略无论放在当时还是此后,都是无可挑剔的。但关键疏忽了一件事就是哪位能够撑起驻守荆州的重任,这一责任刘备和诸葛亮交给了关羽。

  但之后的古代我们都知道了,由于轻敌孤傲,关羽北上不久便遭到东吴盟友的背刺,身死麦城。关羽之死不仅使蜀汉政权失去一大批优秀将领,更完全打破了诸葛亮三步走的战略。

  荆州的沦陷让此前对曹魏的优势局面荡然无存,蜀汉不得不面对来自曹魏和东吴两方的威胁,汉中桥头堡的作用也被大大削弱。

  到了蜀汉后期,能堪大用的将才越来越少,汉中的危局一部部放大,而诸葛亮也遇到了他后半生最难缠的对手——宣帝王司马懿。公元230年开始宣帝王司马懿兵陈汉中。

image.png

  俗话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对于只有益州一地的蜀汉来说,他们万万不能失去汉中了,所以诸葛亮只能一波又一波的北伐。

  复汉心愿

  诸葛亮本身是一个优秀的统帅这是无可辩驳的,他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既有运筹帷幄之才,又有决胜千里之能,对于蜀汉来说诸葛亮凭借安邦定国的威望和名声,足以震慑整个朝局。

  但可惜的是,蜀汉国力弱小,在人才方面始终是竞争不过曹魏和孙吴的,在他掌权期间,曹魏两代帝王曹丕、曹叡都是心怀韬略的明君,能力远远超过蜀汉帝王刘禅。

image.png

  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诸葛亮很难从敌人内部找到突破口,就只能拖着身体一次次去啃下魏国的领土,很无奈国力相差悬殊,就算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面对一个体量是自己数倍的曹魏成效甚微。

  那么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什么不养精蓄锐等待时期,反而还要劳师动众地坚持北伐呢?实际上,诸葛亮此举也是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的遗愿,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蜀汉都是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领土最小的。

  早在平定南蛮后,诸葛亮就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他才在《出师表》中提到益州疲弊的现状,诸葛亮之所以如此执着,根本真相还是为了蜀汉的国祚能够延续下去,也不枉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image.png

  蜀汉当作当时仅有的大汉正统,如果一直偏安于益州,长安、洛阳都陷入曹魏之手,久而久之自己的合法性必定受到质疑,到那时曹魏反而成为人心所向的正统政权了。

  “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正是那一时期蜀汉人心的主要体现,只有不停的北伐才干证明蜀汉政权是正统,汉朝龙脉未断。

  对此当作对手的魏明帝曹叡也深谙其道,正史中,曹叡就曾评价道对手诸葛亮说他是“违背刘备恩情的人”,还屡次在诏书中将诸葛亮塑造成一个为了洗刷自己欺负幼主罪名而极力渲染战争危机,屡次发动战争的罪人。

image.png

  不过这种形象完完全全是曹叡当作对手的污蔑之词。

  古代经验告诉我们,偏安一隅的王朝只有不停的北伐,以进攻代替防守,才干维持自己的平安局面,否则,面对国力数倍于己的敌人,一旦转入防御姿态那将会一败再败,主动进攻的失败也远远好过兵不血刃的投降。

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北伐,为什么没能消灭元朝残余势力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太平军北伐到河南的时候,他们的马匹是从哪里来的?

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两人率领太平军进行北伐,清廷朝野上下为之震动,不过,在讨论采取何种措施应对太平军的时候,清廷的官员们都认为“北方平原地形不利于太平军,应该突出清军的平原作战特点。” 孙瑞珍在给咸丰皇帝写的一份奏折中写道:“该贼舍舟登岸,豕突狼奔,此时的他们并没有现成的马匹,我朝军威向以马队为最,似须趁其立足未定之时,用我所长,攻其所短,势必易于得手。” 事实证明,清政府采取的“用迎击北伐军”是正确的策略。清兵对太平军的步兵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作为太平军主帅之一的李开芳也深切体会到了清军骑兵的厉害。(到北边来,马队厉害。)太平军的一个士兵金有回忆道:“见官兵步队,不甚害怕,唯怕马队冲扑。”为了应对清朝军队的骑兵,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也开始组建自己的骑兵队伍。 要想组建骑兵,就必须要由充足的马匹,所以,征集马匹成为了北伐太平军的一个重要任务,没到一个地方,太平军就会搜集该处的马匹。 尤其是在北伐太平军进入河南以后,太平军将士就大肆的抢占民众的马匹,原因就是想要以此来扩大组建骑兵所需的马匹的数量。 “到汴后,强占村庄民房,并在城外游弋,有骑马者,有骑驴者,其马驴皆抢自民间。贼遂分遣匪徒,于平皋、陈家沟、赵堡镇等村抢掠牲畜。”像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小冷不再赘述了。 在北伐太平军围攻怀庆府近两个月期间,周围地区的马匹几乎都被太平军将士掠去了。(贼已尽搜附近民间马骡,以图疾走。) 由于注重对马匹的掠夺,北伐太平军在河南地界的时候,其骑兵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这从河南的文人庐硕熙的诗句“贼骑遮日月,贼声聒人脑。”可以看得出来。 虽然北伐太平军有了自己的骑兵队伍,但是,其马匹并不是清一色的战马,而是有马、驴子、骡子等多种牲畜组成的。虽然骑兵质量不如清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支北伐太平军的骑兵也是可以与清军的骑兵相抗衡的。 在《见闻琐录》中,就有太平军骑兵与清军骑兵相抗衡的记载--------“僧格林沁所恃者马队,而贼马队亦多。逸而四出,击动则走西,击南则走北。” 虽然,有了骑兵以后,北伐太平军的机动能力得到了增强,也给清军造成了极大的危险,但是,北伐军的骑兵并没有得打正规的训练,而且太平军将士多不擅长马战,再加上其骑兵数量不足,这也成为了失败的一个因素。 随机文章司马迁帮谁辩护遭到宫刑呢?美军飞行员遇ufo曝光真相,大黄蜂战机追踪UFO失败两次蛇类祖先厚针龙图片,身躯像蛇长有双足神似中国神龙(现今已灭绝)被黑洞吸进去的东西去哪了,黑洞的出口通向哪里/从白洞吐出中国古代神话历史顺序,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大禹治水/了解华夏文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北伐诸葛亮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