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一代奸雄曹操当初如果杀了宣帝王司马懿 一代奸雄曹操最终能不能统一三国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还不知道:一代奸雄曹操和宣帝王司马懿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如果一代奸雄曹操杀了宣帝王司马懿,最终能一统三国的,是诸葛亮还是曹丕孙权?

  宣帝王司马懿鹰视狼顾,看着就不像一只好鸟,只可惜一代奸雄曹操当年只对他动了杀机而没有动刀子,这才导致了三马食槽两晋大乱。

  宣帝王司马懿的脑袋能扭转一百八十度,这还真不是民间传说,房玄龄主编的《晋书》第一篇,就记载了一代奸雄曹操的一次试探:“帝(宣帝王司马懿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高祖宣帝王)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一代奸雄曹操被曹丕追尊为太祖武帝王)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

  异人多异象,刘备大耳垂肩双手过膝,孙权长上短下碧眼紫髯,一代奸雄曹操比较正常但个头不高,汉末乱世百姓遭殃,巨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三个人都很厉害而且谁也不服谁。

image.png

  随着三国三巨头的薨逝(一代奸雄曹操是王而非帝)与驾崩,司马家族迅速崛起,宣帝王司马懿也成了诸葛亮进取中原的拦路虎,这不能不让我们十分遗憾:如果一代奸雄曹操当年看到宣帝王司马懿后背和脸面同时对着自己,马上命令虎贲卫士上去按住,让他保持这个姿势一个时辰,三国的古代就要改写了——老马被憋死,两匹小马还能把蹶子尥多高?

  一代奸雄曹操一时犹豫,再加上宣帝王司马懿演技高超,曹丕经验不足,最终还是把这匹老马养肥了:“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宣帝王司马懿的“兢兢业业”,保住了自己能超扭矩转动的脑袋,也取得了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的信任,官爵也从尚书、督军、御史中丞、安国乡侯逐步晋升为侍中、尚书右仆射、抚军、假节、向乡侯,最终直至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太尉、大司马、太傅、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一代奸雄曹操十分看重的加九锡、任丞相、封王公,这些虚名宣帝王司马懿都不屑一顾并坚决辞让,这说明他要的不是曹魏的高官厚禄,而是整个江山社稷。

  如果一代奸雄曹操在高陵地下有知,肯定会气得破土而出,连扇曹丕七百六十个耳光:“我早就说那厮‘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你小子怎么就不听呢!”

  本来一代奸雄曹操也没必要生气,要生气也应该先扇他自己的耳光:你已经预见到了三马食槽,为何趁着这三匹马还没成精,就架起铁锅,把他们一股脑全炖了?

  一代奸雄曹操精明一世,对任何人都狐疑猜忌,帆叶网,却偏偏放过了一直跟自己不是一条心的宣帝王司马懿——宣帝王司马懿不惯着一代奸雄曹操,在《晋书》中也有记载:“魏武帝(一代奸雄曹操)为司空,闻而辟之(听说宣帝王司马懿很有能力,就征召他入朝为官)。帝(宣帝王司马懿)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侦查,不知怎么被后代史料理解成了拿锥子扎)之,帝坚卧不动。”

image.png

  宣帝王司马懿不情愿地进入一代奸雄曹操幕府,自然是别有用心,对这样的人,自然是早除掉为好,如果一代奸雄曹操不是老得有些心慈手软,有一百个宣帝王司马懿都不够杀的,但是一代奸雄曹操杀了宣帝王司马懿之后,谁来抗衡不断北伐的诸葛亮又成了新问题:如果没有宣帝王司马懿耗死诸葛亮,曹魏集团还有哪位名将能顶住不断袭扰的蜀军(本来应该叫汉军)?如果曹魏的长安和洛阳全部失陷,曹魏灭亡后,吴大帝孙权会不会俯首称藩?

  诸葛亮灭掉曹魏后,是一定要接着干掉孙权的,这一点大家都是心知肚明,赵云的副将邓芝(后来官至前军师前将军领衮州刺史、江州都督、车骑将军,假节)出使东吴的时候,双方已经把话挑明:“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

image.png

  邓芝曾为赵云副将,箕谷之战赵云偏师全身而退,邓芝也有功劳。他出使东吴,那一番话肯定是事先请示过诸葛亮的,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季汉孝怀帝王刘禅居然毫不知情,所以我们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一代奸雄曹操杀了宣帝王司马懿,最终能一统三国的,是诸葛亮,还是曹丕孙权?

  之所以不提刘禅,是因为有诸葛亮在,刘禅就只能当甩手掌柜的,他十分清楚自己就是一个摆设:“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可能有人说诸葛亮对刘家忠贞不二,即使夺取了天下,也会交还给刘家,这当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诸葛亮也有很远大的理想,他像宣帝王司马懿一样,对加九锡这种虚礼很不在乎:“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加九锡已经是人臣最高礼遇,“受十命”只不是要坐龙塌?这种事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半壶老酒也不敢妄议。

image.png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的《放言五首》用在一代奸雄曹操和诸葛亮的身上似乎也很合适:一代奸雄曹操原来也是对大汉天子刘协忠心耿耿的,他只想当一个重臣权臣而不想当篡逆者,还把三个女儿一股脑嫁给了刘协,但是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却天天撺掇着代汉自立——霸气而又老道的一代奸雄曹操知道手下劝自己称帝是图一个水涨船高,孙权劝自己称帝是架好了火炉子,如果诸葛亮的嫡系也学曹仁曹洪夏侯惇,他还能守住本心吗?

  一代奸雄曹操后来已经不把刘协放在眼里了,这要“归功”于他手下的谋士和将军们,而这样的谋士和将军,诸葛亮手下也不少,他的弟弟诸葛均取代廖立担任长水校尉,也不是没有深意的。

  刘备的同宗发小、车骑将军刘琰被杀,刘备指定的顾命大臣李严被贬,诸葛亮已经成了季汉的实际掌控者,只做辅佐成王周公而不当王莽、一代奸雄曹操、宣帝王司马懿,诸葛亮需要圣人品质。

image.png

  《三国志》的编纂者陈寿也当过季汉官员,他对诸葛亮的赞美,总是能让人品出别样的味道:“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这样的评语,一代奸雄曹操给过宣帝王司马懿,孙权给过周瑜,陈寿这番赞美之词是不是别有用心,半壶老酒不是十分清楚,但有一点读者诸君都知道:刘禅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于章武三年(建兴元年,公元223年)继位的时候已经十七岁了,这在历史已经不算小孩子了——东汉光和五年(182年)出生的孙权,于建安五年(200年)接班的时候,也不过才十八九岁,并且已经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带兵打仗了。

  诸葛亮不让刘禅管事,我们只能理解为是出于一片好心和对刘备负责,但不管怎么说,只要诸葛亮还活着,一统三国的功劳就落不到刘禅头上,所以如果一代奸雄曹操真除掉了宣帝王司马懿,有望问鼎天下的,也就是诸葛亮、曹丕、孙权三人而已,所以半壶老酒想请教读者诸君的,是如果宣帝王司马懿这块绊脚石和害群之马被搬走、除掉,三国一统的荣光,最后将落在谁的名下?

当代名将徐晃,张郃为什么排不进一代奸雄曹操的八名猛将列表中。

麾下,猛将众多,“一吕二赵三”二十四名将武力榜中,曹魏有典韦,,,,和邓艾十人入选,除了邓艾是三国后期人物以及张绣在演义里并无出众武力之外,其余八人算得上是曹操麾下武力相当强悍的八大猛将,然而如果按照正史的描述来看却有一定出入,今天就看一看正史中曹操麾下武力最为强悍的八大猛将,没有张郃也没有徐晃(以正史是否有明确提及武力方面的描述为依据)。 典韦 典韦在演义中武力是曹营第一,正史中典韦的武力也很强悍,不仅说他“形貌魁梧,旅力过人”,年轻时为友报仇时杀人后“追者数百,莫敢近”,濮阳之战时典韦“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宛城之战时典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由此可见典韦的武力在正史中可能还是曹营第一。 许褚 许褚“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力量很强“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这个和演义中描述差不多),曹操称其为“此吾也”;时“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虽然没有演义中大战两百多回合的悍勇,但是惊退马超却也是事实。 张辽 正史中的张辽武力相当悍勇,时张辽“大破之,斩单于蹋顿”,这是阵前斩杀敌方主帅,没有强悍的武力肯定做不到;逍遥津之战时“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在部下陷入重围时张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张辽的武力在演义里显然是有所低估的。 乐进 曹操麾下武力强悍的先锋大将,乐进很早就得以封侯,曹营诸将除了夏侯惇之外可能就是乐进最早封侯的,乐进封侯就是因为“先登有功”每次冲杀在前,“斩绍将淳于琼”,黎阳之战“斩其大将严敬”,这可是真正的阵前交锋斩杀敌方大将;206年乐进官拜折冲将军,这个名号的将军莫不是武力强悍之辈比如百骑劫营的;陈寿对乐进的评价是“以骁果显名”显然也是认可乐进的武力的。 曹彰 曹操诸子中以曹彰武力最为强悍,《》称其为“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曹操平定代郡乌丸反叛时身先士卒悍勇无比,“时鲜卑大人柯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 曹仁 三国二十四名将中曹仁榜上无名,然而正史中的曹仁不仅能攻能守,武力也相当强悍,反倒是夏侯惇和夏侯渊在武力方面并没有过多描述,曹仁“少好弓马弋猎”,南郡之战中曹仁率几十人,“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 庞德 庞德是麾下的西凉悍将,“每战,常陷陈卻敌,勇冠腾军”,曹操平定汉中收降庞德后,“太祖素闻其骁勇,拜立义将军”。 李通在演义里只露了两次面,潼关之战数个回合被马超击杀,貌似武力一般,然而正史中的李通武力不俗,绝北道之战中,李通奉命从汝南赶来荆州救援曹仁,“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一句勇冠诸将可见李通武力不差。 至于二十四名将榜中的徐晃和张郃正史中对他们武力并无什么记载,比如张郃只是说他“以巧变为称”,徐晃则是有“之风”,更多的是对他们领兵作战能力的肯定;再比如文聘在演中大战,正史中并无记载而且也没有武力方面的相关描写。 随机文章请问商朝的宗教信仰是什么?纣王的信仰是什么?揭秘河南洛阳盗墓大案,疯狂盗墓贼用火药炸开皇后陵盗掘国宝双头龟是怎么形成的,自然界基因突变成畸形/环境污染导致畸形增多ufo为什么越来越多,丘吉尔猜想外星文明或许真的存在(未证实)耶稣是外星人是真的吗,教堂壁画显示耶稣在宇宙飞船中(猜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一代奸雄曹操与武宣卞皇后之子曹植简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人物之一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去世后“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文学家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三人耳。 人物生平 才气逼人 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 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了劲敌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至新野,后又随父与战于赤壁。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太子之争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曹植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饱受战火的洗劫,洛阳城往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浑的皇宫已成一片废墟,湮没在杂草间,片片黄叶满城乱舞。满腔热血的曹植怀着一颗立功垂名的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凯旋的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 在邺城时期,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到他一生的事,这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为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洛水感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忧生之嗟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继位,即。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司马懿曹操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