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氏起源于东周时期,曾是晋国六卿之一,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华夏望族,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虽然是“六卿执政”,但实际上掌控朝廷权力的是智氏,其它五家力量相对都比较弱。照理说,在春秋末期这样一种大纷争的背景下,智氏有强大的权力,应该替代晋国,实现改朝换代的。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但没成功,反而被韩、赵、魏三家给灭了,最终韩、赵、魏三家获得胜利果实,得以分了晋国呢?

显然,是实力强大的智氏在操作上出了问题。
那么,智氏究竟有哪些操作失误的地方呢?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田氏代齐”这一成功的案例,再来看看智氏的情况,就应该比较清楚了。
“田氏代齐”的整个过程很复杂,不过,总括起来,不外七个步骤。
第一步,收买人心。田氏首先改变土地所有制,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改为把土地私分。这样做,不但国内老百姓,连贵族也支持田氏,田氏获得极大的民心。
第二步,以众击寡。当时执掌朝政的是庆氏。田氏看出国内贵族们对他不满,于是联合另外三家贵族鲍氏、栾氏、高氏,共同打败了当时执掌朝政的庆氏,从而除掉庆氏。
第三步,坐山观虎斗。田氏虽然击败了庆氏,但他并没有掌握朝政,而是由栾氏和高氏来共同执掌朝政。栾氏和高氏共同执掌朝政,因而这两家便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互相攻击,自相残杀,力量得到了极大地削弱。
第四步,二次以众击寡。栾氏和高氏的力量削弱以后,田氏瞅准机会,联合因为没有掌控政权而不满的鲍氏,打败栾氏和高氏,削除这两家的势力,改为田氏和鲍氏执掌朝政。
第五步,二次坐山观虎斗。田氏虽然和鲍氏掌控了朝廷政权,但是他并不专权。反而是看着鲍氏专权。鲍氏因为专权,和国君产生了极大的矛盾,鲍氏杀掉齐国国君。然后田氏趁机拥立新的国君,并且除掉了鲍氏,得以独掌朝政。

第六步,通好邻国。当田氏完全执掌朝政以后,为了避免夺取政权产生的阻力,他们积极与邻国交好,签订友好协议,避免篡国产生阻力。
第七步,政变成功。当国内势力被消灭,老百姓又因为得到好处拥戴田氏,国际关系也搞得不错的时候,田氏替代齐国,也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智氏有哪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呢。
其一,智氏土地问题处理错误。
当时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把奴隶集中在井田上集体劳动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无论是老百姓还是贵族,都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土地,进行独立生产。
但是,智氏却让韩赵魏三家把土地拿出来充公,交给国君。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与历史背道而驰的,与田氏的做法也是相反的,当然是不得人心的。
其二,智氏树敌太多。
智氏本来和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灭了范氏和中行氏。这都没有问题,问题是,接着他就要求韩赵魏三家把土地拿出来给国君。这样做,一下就把自己放在了三家的对立面。
“田氏代齐”的过程中,不到最后,都没有站到前台,没有站到目标显眼的地方。都是让别人斗,他自己坐山观虎斗。等到别人两败俱伤的时候,他才站出来,收拾残局。
智氏过早地暴露,也就过早地成为别人提防攻击的目标。

其三,智氏的手段太过毒辣残暴。
田氏在代齐的过程中,当然也有战争。但是,他的手段更多的是比较温和的。他采用的是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加力,让国君力量不断消耗,然后走到灭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寻求支持。
但是,智氏的手段却太过毒辣。他在攻打赵氏的过程中,引水灌城。而且还得意洋洋向韩氏魏氏炫耀。这引起了两家的害怕,因为两家也站在水口下游。智氏能这样对待赵氏,当然也可以这样对待韩氏和魏氏。于是韩氏和魏氏出于恐惧,最终才反水,和赵氏联合起来,一同对付智氏,最终把智氏消灭。
由此可见,智氏的政治智慧实在有限。在夺权的过程中,步步出错,最终才走到了悲剧的结局。
春秋时期蔡哀侯的一句玩笑话,为什么就亡了两个国家?
公元前684年,【蔡哀侯(?—前675年),春秋时蔡国国君。名献舞,一名季。公元前694—前675年在位。】娶了陈国的大公主做夫人。按照当时的“娣媵制”,(“娣媵制”是中国古代奴隶主贵族实行的一种婚姻制度,是多妻制的特殊形式。所谓娣,就是从姊共嫁之妹。古时对妹称女弟,或以“女”字作为“弟”字的偏旁,得一“娣”字,以示其性别。陈国的大公主可以把自己的妹妹一同带到蔡国,给蔡哀侯做妾。可是陈国的二公主早已许配给了息侯。蔡哀侯空欢喜一场,心中。 时隔不久,息夫人回娘家,顺便到蔡国看望姐姐。蔡哀侯听说小姨子来了,高兴得合不拢嘴儿。他在宫中设宴,款待小姨子。宴席间,蔡哀侯见小姨子有之美,后悔得肠青了。不过,后悔归后悔,小姨子现在是息夫人,蔡哀侯也不敢对小姨子咋样,弄不好会刀枪相见。但是,蔡哀侯仿佛又有点不甘心。他乘着酒劲儿,开小姨子的玩笑。他拉着小姨子的手,笑着说:“好妹妹,你当初要是跟着你姐姐嫁过来,咱们早就是一家人了。” 息夫人见姐夫这般轻薄,甚为恼怒。可碍着姐姐的面子,只好强装笑脸。 引狼入室!息侯为红颜 息夫人回到息国,把这事儿隐瞒了下来。事情过了好多天,息侯听说了这件事,气得鼻子都歪了。他想出兵攻打蔡国,可是,息国是一个小国家,势力远远不敌蔡国。息侯为了报仇,决定投靠楚国。息侯差人对说:“蔡国不向楚国称臣朝贡,我们都不服气。楚国如果能假装发兵讨伐息国,蔡哀侯必出兵来救。那时,我们两国夹兵,共灭蔡国!”楚文王大喜,急忙发兵息国。果然,蔡哀侯听说楚国出兵息国,为了在那位倾国倾城的小姨子面前露一手,便亲自领兵,去救息国。路上,遇到楚军。蔡哀侯大败,逃往息城。息侯紧闭城门,蔡哀侯方知中了息侯的借刀杀人之计,但为时已晚,只好乖乖地做了楚国的俘虏。 楚文王本来要杀蔡哀侯,但为了笼络更多的诸侯国向楚国称臣纳贡,便放了蔡哀侯,让蔡国做了自己的臣国,年年纳贡,岁岁朝拜。人在屋檐下,哪敢不低头。蔡哀侯一一答应下来。这一切都是那句玩笑惹的祸,蔡哀侯后悔死了。 蔡哀侯走的那天,楚文王大摆宴席,为蔡衰侯饯行。宴席间,楚文王问:“你认为谁是当今天下第一美人?”蔡哀侯想起息侯借刀杀人之事,就对楚王说:“天下最美的女人莫过于我的小姨子!”蔡哀侯便把小姨子息夫人如何如何之美,给楚文王说了一番。楚文王听后,感叹说:“寡人能见这美人一面,死不悔矣!” 强君夺爱!苦命鸳鸯双双殉情 蔡哀侯走后,楚文王假装到息国巡视,实则想见见蔡哀侯说的“天下第一美人”。息侯亲自到客栈迎接。宴席间,楚文王让息夫人出来敬酒。息侯不敢不依。息夫人一进宴席,楚文王便惊呆了。这息夫人确有绝世之貌。息国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诸侯国,楚文王根本不把息侯放在眼里。他当即就把息侯抓了,把息夫人抢过来,带回楚国,封为桃花夫人。 楚文王虽然得了桃花夫人的人,却得不到桃花夫人的心。无论楚文王如何挑逗,桃花夫人就是不说一句话,仿佛哑巴一样。楚文王询问原因,桃花夫人说:“我一个女人,嫁了两个男人,死不足矣,还有啥话可说?”楚文王听后,很不高兴。 息国亡国后,楚文王让息侯做了一个守城门的小官。三年后,桃花夫人趁楚文王出城打猎的机会,偷偷出宫与息侯约会。夫妻二人,后悔为了一句玩笑而大动干戈,以至于落了个的下场。二人哭完,抱在一起,双双跳城而死。消息传到蔡国,同样作为亡国之君的蔡哀侯也伤心得流下了眼泪。 一句玩笑话亡了两个国家,实在令人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乐毅:春秋战国中的军神,却在功成时全身而退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在时期,各路诸侯混战,可能今天这几个国家强盛,第二天另外几个国家又反超,在这样混乱的时期也诞生了很多名将,不过这些名士名将也分为两个大类,一种主张忠臣不事二主,另外一类人主禽择木而栖,而今天要说的这位名将属于后者,在早年时期频繁的跳槽,其实这也不怪他不忠诚,而是他自己的国家早已灭亡,所以跟随哪位君主,为哪国效力都无所谓了,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他能有一个发挥的空间,这位名将就是被称为是“军神”的大将乐毅。 对于乐毅来说,燕国也只不过是他可以发挥自己军事才能的一个平台,当时燕国南部有强大的,趁着燕国内乱的时候打败了燕国,又连续打败了、、等国家,虽然当时燕国实偏弱,但燕人是非常记仇的,后来乐毅就献计,准备联合楚、魏、赵、韩几个国家,一起组成五国联军共同伐齐。 其实历史上这多次战争的兴起,就和我们每个人的私怨很相似,国家可以看成是个人,现在就是几个被齐国欺负的小孩子要联合一起教训齐国,而这一战也是奠定了乐毅在中国军事历史上的名将地位,在公元284年的时候,乐毅作为大将军率领着五国联军浩浩荡荡的杀向齐国;自从进入春秋时期后,齐国一直是一个大国的形象出现的,占据了富饶的山东地区,无论是“”还是“”其中都有齐国的身影,可就是这样的大国,依旧还是被乐毅的五国联军打的毫无脾气。 乐毅率领着大军显示在济水大败了齐军,然后,直接攻陷了齐国的都城临淄,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攻下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更厉害的是,乐毅不仅在军事指挥方面非常了得,在文治上也很有一套,在攻下了七十多座城池后,齐国最后只剩下了聊城、莒城、即墨三座城池,而乐毅在这个时候忽然改变策略,不再追求一位的强攻,而是守在城下,消磨齐军的意志,另一方面也安抚原本的齐国百姓,一旦民心所向,那齐国自然就了。 这一战也是乐毅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战绩,很多人猜测要是没有这场伐齐战争的话,可能乐毅也不会这么受后人追捧,最终就是在朝堂之上清谈,所以后人对乐毅的评价非常高,甚至有人说乐毅的志向根本不是在灭齐,而是一统中原的大业,这点从后来乐毅审视时势全身而退中也能看出来。 在的第五年中,去世,他的儿子燕惠王继承了王位,而这时候齐国仍在抵抗的城池只剩下即墨和莒城了,而这时候因为乐毅的功绩已经盖过了新上任的燕惠王,这也导致燕惠王看乐毅非常不顺眼,这时候齐国就使出了一手非常漂亮的反间计,利用燕惠王和乐毅的间隙,让乐毅失去了兵权,此时的乐毅也知道,燕国肯定是容不下他了,无奈只能辞去燕国的公务去了赵国,不过来到赵国的乐毅除了一篇《报燕惠王书》外,其他再无建树,从此颐养天年。 乐毅在《报燕惠王书》中说道“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这也不难看出,为什么乐毅能在春秋战国这样群雄并起的时代中,以文武双治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历史上其实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并不少,但真正能做到这样的人却很少,这也是为何连武侯诸葛都以乐毅自况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