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那么多的交质现象?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对峙争胜,征伐兼并不断,出纳质子成为这一时期相当独特的社会现象,是诸侯国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国对弱国实现有效控制的特殊方式。“质子”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争的破坏性。

  交质以调和双方关系为出发点,以互信互惠为保障,以诸侯国国君的至亲或重臣为媒介,以实现弱国对强国的臣服为目标。弱国为了保全自己,以“太子”为质获取强国政治“援助”的现象大量出现,交质遂成为这一时期维持社会整体均势的重要政治活动。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交质现象

  (一)互遣质子

  最早出现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王室遭逢巨变不得不依靠郑、晋等诸侯国的辅弼,郑武公和郑庄公因有功于周室,相继成为平王的卿士,权势日隆。鉴于郑庄公的强势,周王“贰于虢”,想通过任命虢成为卿士来制衡郑庄公的权势。“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於周。”

  周郑交质的出现,是春秋时代的重大事件,周王室的权威衰落在这一事件中暴露无遗。周王室希望通过交质的方式来缓和本已紧张的周郑局势,通过交质的方式来重新确认周郑之间的君臣关系,以此保证郑国对周的辅弼,对新君的支持。

image.png

  然而,新即位的桓王没有继续隐忍,“周人遂成平王本意”,将政事交予了號公,周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了。之后,周王率领陈、蔡、虢、卫诸国伐郑,“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从此周王室更加衰落。

  因此,在存在重大利益关系的政治斗争中,通过交质的方式来稳固或确认君臣关系都是不现实的。不论是松散的臣属关系还是明确的君臣关系,在利害关系面前都会经不起考验而使彼此的关系趋于崩坏,周郑交恶,说明以毫无信任基础的交质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关系是不稳固的。

  (二)单方出质

  春秋时期齐、晋、秦、楚四国占据着整个春秋时代政治活动的中心,在中原交互称霸。春秋时期发生的遣质现象多和他们的争霸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纳质是在列国争霸的过程中确认相互间的臣属关系的重要手段和尝试。

  弱国单方面向强国派送人质的现象非常集中,在春秋时期发生过的20余次遣质活动中,一方单方面向另一方出质的现象多达18次,入质方基本集中在齐、晋、秦、楚和越国,其中又以楚国最多,就出质的原因而言,又以战败求和为主。

  (三)战国时期的质子

  与春秋时期诸侯国单方面向强国出质为主不同,战国时期的交质活动多为诸侯国之间互遣质子,且质子数量更多,交质活动更频繁。列国之间的互遣质子是交叉进行的,并没有严格的出质国与入质国的对应关系,大多时候某国在接受一国入质时,可能同时向其他诸侯国亦有出质。

  终战国之世,七国之间的交质大约30例。其中,列国入质于秦的共10例,而秦出质于列国的7例,其它13例则为东方六国之间的交质。秦与六国交质独多,占全数二分之一以上,表明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较为强大的。

  三、交质反映出的春秋向战国的转变

  (一)质子所反映出的信义问题

  周郑交质之后,君子感叹道“信不由衷,其质无益”,交质以无信为前提而希望建立信任确实很不合逻辑。但是在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尚存,由西周时期发展起来的礼乐制度还继续存在,社会观念中仍保持着“重礼义”的传统。交质事实上重构了诸侯国之间的信任和臣属关系,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义的重建。而“信义”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对作为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礼”的坚持和遵守方面。

  战国以后,信义的观念已经十分淡薄了,诸侯之间的征战以灭国拓疆为根本目的。质子出现之初所内涵的信义问题完全不见了踪影,有的只是现实的功利。交质成为国家间邦交的重要手段,质子则成为权衡政治利益的重要筹码。交质和盟誓也几乎没有了关系,交质的目的表现出赤裸裸的功利性,不是乞降求援,就是政治迷惑。

  (二)从盟誓到交质

  随着西周宗法封建制度的逐渐崩解,周天子地位衰落,春秋时代遂变成“相与逐利而弃信”的局势。宗法“尊尊亲亲”的精神纽带逐渐瓦解,作为社会规范的"礼”的约束力降低,无法规范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诸侯国彼此展开争斗,进入了争霸的时代。

image.png

  随着列国争霸战争的开始,齐桓公、晋文公等相继称霸中原,他们在尊王攘夷的号召下主持会盟,以“信义”为基础结成联盟,小国履行参会朝聘的义务,大国则以其强大的国力保护弱国征讨不义。盟誓在齐桓公称霸的时代仍是诸侯实现互信的重要方式,这一时期也鲜见列国交质的现象。而到了晋国与楚称霸的时代,盟誓已经不足以保证彼此间的信任,交质作为盟誓的补充便开始大量出现了。

  综观整个春秋时期。自周郑交质始的遣质活动无不与霸主争霸有着密切关系,交质也成为这一时期对盟誓无法约束的背信弃义行为的有效控制,因为质子与会盟国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由此而产生的政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期的。

  进入战国以后,诸侯国之间虽有“无相攻伐”的盟誓,但能起到事实的约束作用的盟誓寥寥无几,盟誓和交质也渐行渐远。战国时期会盟比较少,与春秋时期相比相差很大,交质行为更是大多屈从于强力。

春秋最大奸臣屠岸贾,“赵氏孤儿”事件的直接制造者!

相信大家对影视作品《孤儿》的相关剧情都十分熟悉,而屠岸贾则是制造了这场历史上悲惨血案的始作俑者之一!而曾经由历史上著名的霸王君主所建立起来的泱泱大国,也因为屠岸贾这个奸臣,让原本在时期处于霸王地位的强大晋国逐渐又变成了一个十分弱小不堪的国家。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让晋国陷入衰败,又是如何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血案的呢? 屠岸贾在晋国为官期间一共经历了两代君王,一个是晋景公和晋灵公,而他在晋灵公执政时期最为得宠信!而这位晋灵公本来也不是什么爱民如子、励精图治的好君王。他贪图享乐奢靡,喜好声色玩乐。而屠岸贾作为晋灵公身边的宠臣,不但没有对君王这些昏庸的行为及时做出指正,反而对其一切的指示和命令都惟命是从,为了巩固权利地位,他献计杀害忠臣赵盾,制造惨案。可以说屠岸贾和晋灵公是典型的奸臣和昏君的组合! 话说屠岸贾在指使性格忠贞的刺客鉏鸒杀害赵盾失败之后,又屡次派了不少杀手前去刺杀,但是都被赵盾的侍卫识破,所以加害赵盾的计划一直没有成功。后来屠岸贾在晋灵公同意后,按耐不住公开与赵盾撕破脸,开始大量的派出兵马对其进行疯狂的追杀!赵盾不得已携子四处逃亡,后来在路上遇到了做自己的侄子赵穿,赵盾一一将屠岸贾如何追杀迫害自己的事情全盘托出,赵穿气愤不已。确保好赵盾父子安全之后,赵穿立即快马赶回了晋国国都,准备和身边的义士兵马密谋除掉晋灵公和屠岸贾这对误国的昏君和奸臣! 为了降低晋灵公和屠岸贾的戒心,赵穿故意前去向晋灵公请罪,还大骂赵盾连累自己,要与他彻底划清界限,请求晋灵公罢免自己的官职!昏庸的晋灵公哪里知道这是赵穿的苦肉计,很快就,还力劝他安心做好的自己的本份职务,其他的事情无需担忧。接着,赵穿又利用了晋灵公的荒淫弱点,假装,嗦摆其吩咐屠岸贾在晋国各地为其寻访美女。在屠岸贾被支走后,晋灵公马上就被赵穿的手下杀死并拥戴晋文公的儿子晋成公上位,本来大局已定之时,赵穿要诛杀屠岸贾,但是被宅心仁厚的赵盾所阻止,为日后留下了莫大的祸患! 不久后,赵盾和晋成公相继病逝,一位和晋灵公同样荒淫的昏君晋景公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这也是屠岸贾又一次咸鱼翻身的机会!赵盾死后,屠岸贾紧紧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大力的打压赵盾的后人,四处散播污蔑赵盾的言辞,晋景公很快就相信了屠岸贾的污蔑之词,得到授权处理赵盾后人的屠岸贾先是丧心病狂的将赵盾的儿子和他府中一家男女老幼全部杀死。 后来在清点死亡人数的时候发现少了赵朔那已经的妻子庄姬,碍于庄姬是晋成公的女儿,屠岸贾没敢公然下手。于是他又继续挑唆晋景公,说庄姬怀着赵氏一族的骨肉,如果现在不除,日后必成大患!就这样屠岸贾连赵家最后一个没有出生的婴儿也不放过,而赵氏一门的冤情也在晋悼公登基后才得以平反,当时晋悼公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肯定了赵盾一家的功劳并当场下令杀死屠岸贾,可是那已经是在血案发生的第十五年之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历史:武姜为什么偏爱共叔段?

俗话说,“爱长子,百幺儿”,在一个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要做到一碗水端平是很难的,所以才会出现我们常说的“偏心”。 对一个母亲来说,不管她在深宫还是在农家,最偏爱的一般还是小儿子,不然怎么还会有句老话:“老儿子大,老太太命根子”。 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春秋武姜偏爱共叔段,以及汉初窦偏爱。 都是一母同胞,都对小儿子无限的包容和宠爱,都以母亲的名义干预朝政,也都因伟大的母爱引来灭顶之灾。 01 偏爱幼子 武姜,郑国武公的夫人,出身于申国,所以后世人称她为“武姜”。 据记载,武姜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难产,孩子头没出来,脚先出来了,情况十分危急。 古代医疗技术不发达,女子分娩,往往。遇到这种情况,即使王公贵族,也只能听天由命。 好在母命大,最终化险为夷。 但这一次惊吓,给武姜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虽然十月怀胎,但她认定这个孩子就是来要她命的,所以极其厌恶他,还给孩子起名“寤生”,取其“倒着出生”的意思,怎么听都觉得有点别扭。 后来,武姜有了第二个儿子,就是咱们今天说的“幺儿”共叔段。 共叔段出生比较顺利,而且容貌俊秀,嘴巴也甜,武姜是越看越爱,愈发宠爱起小儿子来,对比之下,大儿子寤生就有些碍眼。 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市区周围 02 夺嫡之争 寤生是嫡长子,所以按照祖宗礼仪,被立为太子。 但武姜不乐意了,她整天在郑武公身边吹,数落寤生的不是,赞共叔段孝顺、有爱心,想废除寤生,改立共叔段。 好在郑武公虽年老但还不糊涂,他知道事情的后,就由着武姜闹去了,一直到最后咽气,还坚持要把国君之位传给太子。 王位继承合法、众大臣拥护,这才成就了后来“春秋三小霸”之首的郑庄公。 说起来,郑庄公还得感谢自己有个态度坚定、眼光独到的好爹。 03 长子之志 毛主席在读史时,曾给予郑庄公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作为一个被母亲极度厌恶的人,他究竟厉害在哪里呢? 第一、遇事能忍。 郑庄公即位之后,武姜和共叔段并不甘心放弃,背地里一直在寻找翻盘的机会。 在武姜的支持下,共叔段不仅超规格要求京城作为分封地,而且公然招兵买马、胡作妄为。反叛之心,昭然若揭。 有大臣提醒庄公要及早应对共叔段,郑庄公答复说:“段现在做的还不算过分,我若此时对段采取制裁,姜氏一定会出来阻拦,不仅天下人会骂我对兄弟不义,还会骂我对母亲不孝,还是再等他多做点大逆不道的事吧”。 这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由来。 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共叔段和武姜里应外合,准备攻打都城。 城内的百士兵都不满于段的所为,纷纷倒戈,失去支持后的共叔段兵败自杀。 武姜也成了孤家寡人。 郑庄公在胞弟和母亲的阴谋下,一直忍受了22年。 在《论》中说: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第二、出手够狠。 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叛乱,虽一直隐忍不发、韬光养晦,但一旦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他绝不拖泥带水,而是以之势,全线出击,不仅在武力上击溃对方,而且从心理上也要彻底击垮对方,让对方绝无反手之力。 我们的高中课文——《郑伯克段于鄢》,就详细记录了这个战争的经过。 他的妥协隐忍绝不是懦弱无能,而是一个国君和兄长必备的治国素养和胸怀。 第三,把握分寸。 平定了共叔段之乱,怎么处理内应——自己的母亲武姜呢? 正在气头上的郑庄公把武姜安置在城外,并且立誓说:“不到黄泉誓不相见。” 但很快,作为人子的郑庄公就后悔了,如果按照誓言,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母亲了。 母亲逐渐年迈,这岂不是有悖人伦了吗? 郑庄公的顾虑被一个大臣颍考叔知道了,颍考叔建议说:“不如在地下修条通往城外的地道吧,如果挖到泉水,不就是黄泉了吗?这样,您既不违背誓言也能见到母亲了”。 郑庄公采纳了颍考叔的意见,不仅见到了武姜,而且还把武姜接到宫中颐养天年。 汉初,刘武由于受到窦太后格外的宠爱,也一度干政议储,最后骄奢无度、不懂节制,身败名裂,反而连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也做不成。 由此可见,作为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爱,而不是偏爱。 随机文章挪威NSM精确制导导弹,曾受到F35青睐(制导方式奇特)历史上最廉价的防空武器之防空气球,铁索连接组建天空防御网络巨型管水母爆炸图片,巨型管水母长什么样/海底压力太小会爆炸进击的巨人世界的真相,大地恶魔赐予的巨人之力/巨人分裂成两派神仙下凡投胎的特征,脚踏七星游历红尘修炼(尝遍酸甜苦辣修大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质子春秋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