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崇祯重用魏忠贤才能挽救大明江山是真的吗?崇祯还有什么方法和方式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对崇祯要怎么做才能挽救大明?真的得重用魏忠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要我说,崇祯要想保住明朝,就应该跪下来舔着魏忠贤的脚趾头表示:魏爸爸,这个皇位你来坐吧!在很多人眼里,是不是这样才能保住明朝?

  我真的奇了怪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魏忠贤这种货色,甚至认为明朝之所以当时不亡,全靠了魏忠贤。那索性直接让他当皇帝,这样明朝就能延续下去了。

  不过真要是这样,估计很多人又不答应了,他是不是要传位给自己的那些干儿子太监?那咱们岂不是太监王朝的子民了?那还谈个毛线的文明古国啊。太监这种职业本来就是古代文明的糟粕。

  明朝之所以灭亡,原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根本就不是崇祯或者魏忠贤某一个人就能摆平的,因为社会矛盾,阶级斗争,内争外患已经到了极度尖锐的地步了。

  不管崇祯怎么做,都难以挽回大明王朝这艘行将就木的破船。只能说在某些方面做到位的话,可以延缓这艘船的沉没。

  第一,崇祯应该大肆削减宗室供给。

  崇祯皇帝穷得跟要饭的没什么差别了,当然不是指现在的要饭的,现在的要饭的比一般人有钱的多,家里豪车别墅不是妄谈。

  每年收上来的赋税,要么用在军费上,要么用在宗室供养上。朝廷里的大臣,几个月不开工资,那已经是常态了。

  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明史》

  让人家给你干活,你还不发工资给人家,这也就算了,甚至你还要让这帮人掏出老本来帮助自己,这就有点过分了吧?

  人家不愿意出钱,你就用不爱国来道德绑架人家,好家伙,这种包赚不赔的买卖,谁不想干啊?所以说崇祯那叫异想天开。最后没办法甚至连自己的几个老婆的嫁妆都不放过。

image.png

  当时每年就只能收上来那么点钱,这也要开支,那也要花销。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节约用钱。最好办的,那就是削减宗室们的供给。

  朱元璋是个自私鬼,他把自己的二十几个儿子都分封为藩王,世代都必须要得到国家的供给。朱棣夺了天下,为了防止其他藩王这么做,把这帮人的兵权给夺了,并且下令这些诸侯王的子孙后代全部都由国家供养,永生永世。

  前期还好说,就那么几十个王爷,勉强可以对付。可是一代代传下来,这帮宗室除了在家生孩子,连出去工作都不允许,他们每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份俸禄,自然是不断娶媳妇儿不断生孩子了。

  久而久之到了崇祯朝的时候,老朱家的子孙后代不下一百万之多,这么庞大的宗室,都需要朝廷来供养,哪里供得起呢?

  朱由检还死要面子,自己都要穷死了,还不能穷了宗室。其实宗室比你有钱多了,人家良田万亩,每年收租都吓死人。

  因此我认为,崇祯要想挽救明朝,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削减宗室供给。再从他们手里夺取一半以上的田地收租供给军费。反正他们没有实权,这是最好办的,只要拉得下脸来,不怕挨骂就行。

image.png

  第二,崇祯应该缓和农民军的关系。

  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这帮人简直就是明朝的毒瘤啊,崇祯还忙着对付关外的满清,这帮人就在家里闹腾。

  陕西、河南、山西、湖北、安徽等地,全部都有他们的踪影。而且他们善于打运动战,一旦运动起来,那军费消耗可就吓人了。

  所以说我认为当农民军刚起义的时候,崇祯就应该想办法稳住他们的局面,以优厚的待遇招抚这帮人。

  人家无非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没饭吃才起来造反的。只要保证他们有饭吃,鬼才愿意出来拼命了。这么低的要求你都不满足,那活该被推翻了。

  至于那几个头目,完全可以封他们一个侯爵,给他们几千户百姓作为食邑,这事情就算是解决了。大家没有什么血海深仇,又不是你用红衣大炮轰死了努尔哈赤那种仇恨,人家不会拼了命来要了你的命的。

  就算关系无法缓和,在关键一战潼关之战前,崇祯都不应该让孙传庭主动出击。防守尚且可以苟活,主动出击,那就是孤注一掷了。

  结果我们都知道,孙传庭战死,导致明朝再也无险可守。李自成这才从山西一路打进了京城。与其灭亡,不如苟活好了。

image.png

  第三,崇祯打消那些疑心病。

  崇祯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疑心病太重。基本上他重用的人才,一个个都是先特别信任,后来就特别不信任,最后就宰了人家。

  比如说袁崇焕,说好了给人家5年时间平辽,那个时候多信任人家啊,又是尚方宝剑,又是亲自送行。结果才一年多时间,崇祯就受不了闲言碎语,居然把袁崇焕给凌迟了。

  关于袁崇焕这个人,其实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但是不管怎么黑他,总不能说他有叛国的意思吧?皇太极绕过他的防线直奔京城,这也能怪他?袁崇焕要真的想造反就不会带兵勤王,更不会只身入京受死了。所以说仅从这一点来说,崇祯的疑心病太重了。

image.png

  再比如说杨一鹏,人家在四川给你立下了汗马功劳,招抚了多少起义军?你心里没点数吗?一旦凤阳被攻克,你把什么气都撒在杨一鹏身上,这就有点过分了。毕竟杨一鹏当时在淮安,根本来不及前去拯救凤阳。

  乘胜陷凤阳,焚皇陵,留守署正朱国相等皆战死。事闻,帝素服哭,遣官告庙。逮漕运都御史杨一鹏弃市,以朱大典代之,大征兵讨贼。---《明史》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熊文灿、孙元化、刘策等人全部都是因为崇祯听了闲言碎语以后,才下了杀手。

  这些人其实都很有能力,当时正值用人之际,人家又没有造反的心思,把他们都杀了,谁还肯给你卖命呢?因此明朝后期没人愿意去勤王,反正去了也会被怀疑,还不如不去。

  总结:崇祯再努力也只是延缓明朝的衰亡罢了。

  其实王朝灭亡是有定数的,两百多年的王朝,你还想怎么样呢?明朝已经从根上烂掉了,根本就无法彻底拯救,只有推倒了重新再来才有希望。

  真让魏忠贤来做皇帝,那么首先明朝人的气节就都丢了。因为得到重用的全部都是拍魏忠贤马屁的人,这种王朝延续了又有什么意义?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他是抗清名将,最后因为一件事错失明朝复兴最后希望

明末清初许多人为了避免亡国,不惜一死也要与满清血战,这里面有真心为国的,有沽名钓誉的,有为一己之私的。比如说爷郑成功,他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但事实上在当时他这一做为堪比汉奸,不思反清复明,单方面与满清媾和,自己去海外当山大王,更坑了一代名将李定国,葬送大明复兴最后希望。 李定国生于1621年,10岁的时候跟着造反,十六七岁,就已经独立带兵一两万人,19岁时更以一万义军大胜十万明军,从此扬名天下,初现名将峥嵘。后来上吊,满清入关,李定国不愿做亡国奴,与南明合并,一起抗击清廷。 纵观整个明末清初,明将论战绩无人可与李定国比,他复地千里,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歼灭清军繁多,兵峰之盛,打的满清一度想退兵求和。他给南明续命十多年,官至晋王,自古名将莫过于此。 李定国本有之志,恢复旧山河,但他也遇见了命运里的“”,这个人就是郑成功。 永历八年(1654年,清十一年),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此战若成,则大明将兴,郑成功口头上答应了此事,并派了大军过来,但一路上郑军行进缓慢,最终延误军期,导致李定国在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含恨而退。 原来当时郑成功不过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那时已经准备出兵台湾,逍遥海外,明面上派兵援助李定国,暗地里却和满清私下议和,从此大明中兴希望断绝,苟延残喘。 1662年4月14日(永历十六年、元年),永历帝被勒死,在云南边境的李定国听闻后悲愤欲绝,仰天痛哭,自责“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不足半月就忧愤病死,死前告之属下:宁死荒外,勿降也。 当下云南人仍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吕调阳堪称官场不倒翁,他去世时全国哀悼

吕调阳(1516—1580),字和卿,号豫所。广西桂林临桂人,家居桂林城南文昌门外,为明嘉靖年间翰林院编修吕璋之后。他的一生中,求学做官一路顺风,历仕三朝,尊荣享尽,为官场一奇迹。 吕调阳自幼好学聪颖,6岁便离家读书。还在少年时便是当时名扬广西的小秀才。嘉靖十三年(1534),18岁的吕调阳乡试中举。嘉靖二十九年(1550),吕调阳自廷试高中一甲第二名后,初授翰林编修。嘉靖三十五年,出任会试分校官,此后父母双双去世,他回乡守丧。直至嘉靖四十二年,才重回翰林院,任国子监司业。 隆庆元年(1567)后,吕调阳先后出任南京、北京国子监祭酒。国子监历来是教育管理机关和传授儒家思想的国立最高学府,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手捧酒杯对天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国子监简称国学,又称大学。吕调阳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发式,并能以身作则。这年冬天吕调阳先后任礼部和吏部侍郎,不久升吏部左侍郎,相当于今常务副部级官员。 元年(1573),登基。仅10岁,大权由内阁代理。同年6月,吕调阳受当时任内阁首辅的举荐,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要政务。至此,吕调阳为内阁次辅协助首辅张居正进行改革。 他以稳重不争名震朝野,深得神宗器重,神宗尊称其为“先生”,从不直呼其名。至吕调阳去世时,官衔已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师;万历元年晋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同年11月晋太子太保;万历四年10月,晋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万历五年2月,又晋为建极殿大学士。1580年去世,谥“文简”。吕调阳去世那一天,神宗“辍朝一日”,下令全国致哀一天。 张居正给吕调阳极高的评价,赞誉他是当代的(西汉丞相,以宽松和谐,自己有贡献有成绩而不张扬著称),称赞他“公质行长厚,余独心服其在政府,断断乎有古大臣之风”,“在汉丙吉,今也则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崇祯明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