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朱祁镇被抓了长达一年时间 朱祁镇的待遇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人掠走一年多,受到怎样的待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明朝时期历史上著名的明成祖朱棣,曾经亲自领兵讨伐蒙古,后人更是称他为永乐大帝,可见他的强大。也正因为他,“仁宣之治”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自从到了明英宗继位,曾经积累下来的国力就开始因为统治者的无能而最终葬送了。

  急于想要立功,听信宦官王振

  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继位时才九岁,毕竟年龄还是太小,全是交由皇太后和要臣来掌管。直到皇太后去世,要臣也相继去位后才真正拥有国家大权。这些看起来并没什么问题,但是他犯了一个错误:没有找到忠臣,反而重用了太监王振。那时候蒙古人也先大举进攻明朝,战火延续到了大同和宣府。而刚刚获得权力的朱祁镇急于想要立功,就听信了王振的谗言,不顾朝中各位臣子的反对和劝告,亲自带兵出征。

  从没经历战争没有一点经验的朱祁镇带兵,与有备而来的蒙古军作战,结果可想而知是蒙古方的大胜。而最终,明朝的军队被蒙古的瓦剌大军大败在土木堡,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而在这次战争中,几十万明朝的精锐部队,让这位小皇帝全部败坏干净。

image.png

  兵败惨被俘,在蒙古“再即位”

  朱祁镇本人倒是不傻,他在战争中趁乱跑了出来,但毕竟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皇子。从来没有经受过有计划的耐久力训练,自然而然跑了一会就上气不接下气,瘫坐在地上动弹不得,最终被追赶上来的蒙古军抓获当了俘虏。

  按道理来讲,在古代如果成为了敌对势力的俘虏,迎接他们的是无穷无尽的折磨。可以用生不如死来形容,有节气的甚至可能会直接被杀掉,作为示威和挑衅的象征。但那时候自明朝开朝以来,蒙古人第一次俘虏到了皇帝。原本就十分嚣张的也先的部队,希望能够借助这个机会大捞一笔,所以只是把朱祁镇当作俘虏,不仅仅如此,甚至还因为觉得他身份地位很高,为他大设酒宴想让其在也先这里“再继位”。

image.png

  明英宗本人更是对也先的这种行为感激涕零,听从了也先的话准备回去进攻明朝。甚至还准备让城门守卫打开城门,献关给也先。但无论他怎么说,城内的士兵也没有给他开门,就连自己的亲生母亲,也没有因为他是亲生儿子而让城内人打开城门。

  历史上十分著名的“英宗北狩”

  也正因为如此,也先再次发动了进攻。当时的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换成了颇有些气节的朱祁钰。蒙古的进攻可想而知没有成功,只能下令决定撤军。朱祁镇自然也没有被留下,反而带着他以及在土木堡被俘人带回了蒙古。而这段历史更是在如今十分著名的“英宗北狩”。

  蒙古军的行军条件,可想而知,条件十分艰苦,而且没有固定的住所。但这位被俘的皇帝相比较其他的俘虏来说,可以说是相当幸运的了。即便在这行军的过程中,大多都是睡板车和茅草,甚至睡过“猪房”。但在那时候条件相对艰苦的蒙古军来说,这已经相当于是贵族的待遇了。而且衣食无忧,没有需要担心的事情。

image.png

  朱祁镇到了蒙古的大本营漠北后。因为漠北的天气十分严寒,蒙古本身条件较之明朝更是天差地别。没有皇宫里那种温暖又舒适的地方,只有帐篷来当作自己的固定住所,但这也是当时蒙古族能够给他最好的待遇了。

  被也先奉为“贵宾”,交到蒙古好友“伯颜”

  在漠北,也先并没有像对待俘虏那样,对待这位明朝皇帝。反而十分尊敬他,甚至在有庆典活动的时候都不忘记邀请他来饮酒。就好像把他当作一个贵宾一样。不仅仅如此,朱祁镇还在这段时间里面交到了瓦剌的朋友伯颜,伯颜不仅仅对朱祁镇十分的照顾。还经常去找朱祁镇喝酒,甚至把服侍自己的侍女,都派到朱祁镇身边服侍他。

image.png

  而虽然朱祁镇是以“俘虏”的身份来到漠北,但是与其他的俘虏相比,他的“俘虏”待遇也算是相当高了。蒙古的条件差了点,没有像明朝那样温暖的地方。像对待贵宾一样对待这位明朝皇帝。这段俘虏的经历可以说得上是十分的舒适了。不仅没有受到人身伤害,反而在蒙古那里,朱祁镇还交到了朋友,甚至得到了当地许多人的喜爱。

  就连到了要回去明朝的时候,也先为了给他送行。还临时派人搭建了高台,让自己的家族给他跪拜。伯颜这个好朋友更是痛哭流涕,觉得此次可能就是这辈子最后一次相见了。纵观历史,古代被俘虏过的有名皇帝。除了宋徽宗、宋钦宗,就属这位明朝皇帝了。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究竟是哪位?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评价的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元末明初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正是由于聚集了一群百年难得一遇的将帅奇才,才得以推翻腐朽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在诸多开国功臣中,最突出的无外乎四个人——文有、,武有、。朱元璋对他们也都有极高的评价。以下一一解读。 一、李善长 朱元璋评价李善长时说:“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人们常把李善长比作汉初的萧何,但朱元璋认为,李善长的能力甚至在萧何之上。 朱元璋最早封赏的“明朝开国六公”,其中五个都是武将,而李善长是唯一的文臣,而且在最初的排名中,李善长位列第一,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眼里心中的无上地位。 可惜的是,大明王朝建立后,李善长虽然成为开国宰相,位极人臣,但他最终却未能平稳落地,而是在退休19年后,以77岁高龄被朱元璋处死,他“开国第一功臣”的名号也顺延给了大将徐达。 二、刘伯温 朱元璋评价刘伯温时说:“吾之子房也。”“子房”是张良的字,刘伯温与张良一样善于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朱元璋认为,刘伯温对于他的辅佐作用正如张良对的辅佐作用。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影视作品中,总喜欢把刘伯温和李善长弄在一起相提并论,而且,往往刘伯温是主角,而李善长是配角,但这与历史真相其实有很大的出入。 刘伯温虽然和李善长一样都是朱元璋身边的重要文臣,而且同时位列“”之中,但此二人的真实历史地位却是天差地别。李善长不仅是开国宰相,而且封公,禄四千石,而刘伯温只是封了个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人们之所以会有如此错觉,是因为民间传说刘伯温“神机妙算”,在后世的知名度比较高。 另外,刘伯温虽然早早就告老还乡了,但他仍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以至于死因成谜,有人认为他是病死的,有人认为他是被毒死的,也有人认为他是被朱元璋下令毒死的。 总之,真实历史中的刘伯温与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判若两人。 三、徐达 朱元璋在评价徐达时说:“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寥寥数语却不难看出徐达在朱元璋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朱元璋心中,徐达征战沙场、战功赫赫,功绩堪称古今第一人,同时,徐达又文韬武略,是举世无双的全才。 徐达应该是明初最受欢迎的武将了,不仅朱元璋欣赏他,后世历史爱好者也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还给了他“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之美誉。 但遗憾的是,徐达和刘伯温一样,最终都是死因成谜。 对于徐达的死,有一个最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徐达在54岁时患上背疽,当时认为患上背疽不能吃鹅肉,否则就会死。然而,朱元璋在得知徐达病情后偏偏赏赐给了他一只蒸鹅。徐达心领神会含泪吃下蒸鹅,并于当晚暴毙。 当然,以上只是民间传言,没有得到证实。不过无风不起浪,从这个传闻中至少可以得到一条讯息,那就是徐达晚年很可能也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二人的关系很微妙。 四、常遇春 朱元璋在评价常遇春时说:“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朱元璋评价常遇春的这句话画面感非常强,只言片语间读者似乎已经看到了鲜衣怒马的常遇春冲锋陷阵的场景。在朱元璋心中,上阵杀敌,所向披靡,堪当第一先锋者,军中上下无人能及常遇春。 毫无疑问,常遇春是明朝最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其历史功绩甚至可以与徐达和李善长相媲美,但是,“开国六公”中却没有他的位置,原因很简单,封六公是在洪武三年,而常遇春洪武二年就暴卒于北伐途中,年仅40岁。 常遇春早亡,朱元璋深感遗憾和怀念,所以在封赏“开国六公”时将他的长子常茂列入其中,但实际上,常茂的功绩比起其他五个人相差甚远,他完全是沾了父亲的光,郑国公的爵位也算是继承父亲常遇春的。 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朱元璋分别用一句话给予了他们各自评价,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地位。只可惜,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一切都是泡影,朱元璋终究是爱他的江山、爱他的儿孙,超过了爱这些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兄弟。 随机文章米尔蒂亚德斯Miltiades简介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几率二十五万分之一,或发射飞行器改变其轨道公平公正公开的金鱼缸效应,只要做好这一点企业就会飞跃发展卡灵顿事件,再次发生卡灵顿事件/造成灾难性混乱为什么宇宙空间这么冷,宇宙越是膨胀会越冷(地球外太空零下270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朝大将徐达,是如何用25万军队灭亡元朝的呢?

中国古代,从北至南征伐胜利比较多,而从南至北征伐取得胜利的例子。1367年11月,第一名将奉之令,率部打响北伐之战,最终灭掉了强大的,堪称从南至北征伐最成功的例子。 徐达率领的北伐军数量并不多,只有25万。那时候,元朝的精锐部队还没有遭到大的打击,战斗力还很强。那么,徐达为何能以25万兵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灭掉强大的元朝? 原因很多。首先,得益于徐达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从历史上看,不管是三国诸葛亮、的北伐,还是东晋、、的北伐,以及、的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方不稳;而后方不稳,多牛逼的军事行动,也无法持久;勉强进军,也难免形成“孤军深入”态势。 徐达的北伐则不同。当徐达大军出发后,朱元璋坐镇南京,耐着性子将南方各种问题解决了。这样,后方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向前线提供后勤保障,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徐达这仗就越打越舒心,越打越顺畅。 其次,徐达在参谋军师的帮助下,制定了一个正确合理的作战步骤。当时,北伐副将提出,直接攻进元朝大都,以最快的速度灭掉元朝。朱元璋和参谋军师都认为,这种战术还是过于轻敌,忽视了元朝的精锐力量。 于是,在参谋军师的帮助下,徐达制定了“三步走”的北伐战略。第一步,迂回山东、河南、陕西,在迂回作战中大量杀伤元军精锐力量。第二步,当元军精锐力量被歼灭得差不多了,再向河北以及元朝大都进军,直捣黄龙。第三步,攻陷元朝大都后,逐步扫荡北方各地,促进北方的统一。 应该说,徐达在北伐之战中,严格按照“三步走”战略,稳扎稳打,不到一年时间,就完全实现了预期目标。 第三,徐达本人是一个军事天才,这没得说。令人称奇的是,徐达北伐之战,配备了一个强大的军师智囊团,有常遇春这种超一流高手作为副手,手下还有一帮精力旺盛、能征善战的将领。 在这些文臣武将的帮助下,徐达的每一个战术计划都得到完美的实现,当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第四、也得益于元朝的内讧。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谢幕,都有极其复杂的原因。在这些原因中,内讧杀伤力最大。 在元朝末期,皇族内部发生激烈的争权夺利。仅仅在1295-1368短短的70年间,元朝的帝王世系中就出现过10位。这就是说,一个活了70岁的老人,就有可能经历过10位皇帝。如此频繁的帝王更迭,无休无止的内部争斗,使得元朝耗尽了精力和资源,像一个庞然大物,被人轻轻一推,就会轰然而倒。 第五、徐达不仅骁勇善战,治军也很严明。北伐军所到之处,秋毫不犯。这就吸引了无数饱受元朝残酷统治之苦的老百姓前来投靠。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徐达从不杀降。元朝军队投降过来的官兵,他都妥善安置。这样,虽然只带了25万军队出征,可打了几场大战后,徐达的北伐军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许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朱祁镇明朝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