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赵羾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明朝知名文臣赵羾有哪些功绩?最后是什么结局?请听我详细道来。
赵羾出生在河南开封,其所出生的年代恰好碰到了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父母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他躲到了深山老林里去避祸,结果半途中遇到了一只老虎。
母亲十分害怕,将其丢下就走了,然而那只老虎却没有伤害赵羾,只是盯着他良久,随后转身离去,赵羾就此捡了一条命。

赵羾从小就比较聪明,还十分痴迷于读书,在洪武二十年的时候,通过乡举成功进入国子监学习,后来被委派到山东地区去当一个低级的下层官员。
三年后,表现良好的赵羾被提拔为兵部武库司员外郎,后又迁浙江右参政,在任期间,他针对沿海地区倭寇泛滥的问题,出谋划策,捕杀了不少倭寇,让沿海地区的居民变得好受一点。
到了永乐年间,朱棣觉得赵羾是一个临时反应能力很强,能够单独处理各种事情,便将其委任为使者,出使南方的安南。来到安南后,赵羾克宣国威,使得当地百姓为大明所折服,出色地完成了此次出使任务。朱棣对其大为赞赏,并擢升为刑部右侍郎,不久后改任为工部右侍郎,再过不久又改任礼部侍郎。
永乐五年时,赵羾被委任前去册封西宁侯宋晟,回来后就被晋封为礼部尚书。永乐九年的秋天,朝鲜的使臣准备回国,按照当时明朝的惯例,通常都会赏赐点礼物让使者帮忙带回去,以展示天朝上国的大度。
这种赏赐礼物的事情都是由礼部来负责的,然而身为礼部尚书的赵羾当时并没有向朱棣奏明,导致朱棣为之龙颜大怒,怒斥赵羾道:“你这番做法,不是让朕失去了在朝鲜那边的民心吗?”
朱棣将赵羾下狱,但不久后便将其给释放出来,改任兵部尚书,专理塞外兵事。

赵羾最终于正统元年病逝,享年七十三岁。相传赵羾是一个记忆超群的人,当他在做郎署的时候,碰到一个犯人,原本已经被判处死刑了。然而等到要执行的时候,却发现他已经死在了监狱里,便草草地将其尸体丢掉了。
然而这位犯人并没有真正死去,他通过闭气假死,蒙骗了狱卒,得以逃过一劫。等到四十年后,赵羾已经在朝中当上了刑部尚书高位,而恰好这个人此时再度犯法,被带到赵羾的面前。
赵羾一眼就将其给辨认出来,惊骇地表示:“你不是在四十年前就去世了吗?”
赵羾赶紧对这个人进行重新调查,最终将其绳之以法,左右的人都为赵羾的记忆超群而感到佩服。
朱祁镇复辟后为什么要杀于谦 明英宗是怎么样的帝王?
古代,是一个很吸引人的位子,因为其拥有的权力和地位。所以皇帝总是担心有人会来抢夺自己的地位,对于臣子的戒备也就更深。在夺回自己的皇位后,为什么要杀,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吗?两次称帝的明英宗是怎样的皇帝。 朱祁镇复辟后为何要杀于谦 通过复辟重新登位的朱祁镇,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确立自己的皇位合法性巩固自己的皇位,毕竟他已经远离庙堂高位8年了,现在朝堂之上的重臣都是在位时提拔的亲信。所以在改年号之外,如何处理朱祁钰的重臣又成了难题,特别是当初拥立朱祁钰称帝的头号功臣于谦。 如果不处置于谦不但无法震慑众臣,而且不能清除朱祁钰在朝廷的影响,对他的统治极为不利。所以在徐有贞上疏进谏“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后,朱祁镇下了处置于谦的诏书,命曰“杀于谦,抄家产”,并且株连他的家人,一律发配充军。 朱祁镇之所以要杀于谦,只是为了巩固他的权位清除朱祁钰亲信的帝王之谋。于谦是抗击瓦剌的功臣,他的死令天下之人惋惜,就连朱祁镇生母孙也感叹之。可惜朱祁镇为了皇权的稳固,对于谦却是非杀不可,哪怕罗列莫须有的罪名也得处死于谦。 朱祁镇自己也知道于谦有功无过,对此甚为愧疚,于是在其逝世前特意留下密诏命继位的为于谦正名平反。 明英宗是怎样的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的评价好坏参半,既有重用奸佞的昏庸之举,也有晚期的仁德之政,这可能与他身陷敌营的磨难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这段悲惨的经历才使朱祁镇得到了锻炼成长。 在刚刚登基之时,朱祁镇在老臣的辅佐下也显现出了明主之象,可惜在老臣相继远离庙堂之后,朱祁镇重用王振,并在外敌进犯时被其怂恿做出了昏庸之举。朱祁镇被俘虏之后,瓦剌让其写招降书,朱祁镇对此不假辞色,展现出了一国之君应有的气节。 复辟之后,朱祁镇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强力打压朱祁钰的重臣,这是情有可原的。朱祁镇之后也是大举任用贤能,并且将残忍的嫔妃殉葬制给废除了。此举也被后世大加赞颂,称为仁德之政。朱祁镇的一生虽有过错但亦有大善。 明英宗朱祁镇早期称帝时因为年幼,受奸人蛊惑,结果出征被捕,成为了阶下囚。而然这样的经历也让他成长了不少。所以当他成功出逃后努力回到皇帝的宝座上,之后在政治上兢兢业业的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于谦为什么不立朱见深为帝?真相是什么
为何当初不立为帝,让孙监国,以避免后来被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当初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后,于谦为了避免灭国的危险,在征得孙太后同意后,把朱祁镇的弟弟扶起来,立为。并且组织了,打败了瓦剌,从而粉碎了瓦剌的阴谋。 但是,由于此后瓦剌把朱祁镇放了回来,引发了“”。最终,于谦被朱祁镇杀掉。这里也就有了一个问题,当初于谦如果不是把朱祁钰扶起来,而是把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扶起来,由孙太后监理国政,是不是会更好呢?至少,朱祁镇如果回来后,因为是自己儿子当皇帝,他当然可能不满意于谦,但至少不会杀于谦。 那么,于谦当初为什么没做这样的选择呢? 一、朱祁钰本来就是监国。 朱祁镇率军北伐瓦剌的时候,就已经安排朱祁钰监国了。也就是说,朱祁镇离开后,朱祁钰实际上是朝政的主持人了。如果于谦把朱见深扶起来,那么,怎么安排朱祁钰呢?朱祁钰干得好好的,权力被剥夺了,他能高兴吗?要知道,从后面的情况来看,朱祁钰实际上是有权力欲望的。让一个有权力欲望的人丢掉权力,那显然是会很麻烦的。 如果于谦真扶持朱见深,那么朱祁钰肯定会和于谦对抗。这样一来,就有可能造成内乱。内乱爆发了,怎么还打得赢瓦剌?由此可见,于谦是绝对不会做这种选择的。 二、于谦害怕被人议论。 于谦如果扶朱见深起来当皇帝,表面上是让孙太后监国。但实际上,孙太后一个女流之辈,她能有什么见识。也就是说,整个朝政大权,实际上将掌控在于谦手里,大事小事都得于谦来掌控。 于谦如果是一个权臣,他肯定有这样的心理,肯定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且,于谦做这样的选择,别人也不会说什么。但是,写过“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显然并没有权臣的心理,他并不愿意被人议论。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党争是很厉害的。于谦如果这样做,他一定会遭到其他朝臣的议论。这样一来,必然会在朝廷上掀起腥风血雨。这势必又会引发新一场内部争斗。这显然是不利于团结一致,共抗瓦剌的局面的。 三、于谦怕屈从于瓦剌的要求。 朱祁镇是孙太后的亲儿子,每个当母亲的,都非常爱自己的儿子,而朱祁钰并不是孙太后的亲儿子。 当初孙太后之所以答应于谦的建议,让朱祁钰当皇帝,是因为当时形势十分危急,再加上于谦等大臣逼迫,所以孙太后不得不答应。 虽说孙太后答应了,不过她也就仅仅有这么一点话语权。此后,也就没她什么事了。但是,万一让她监国,她虽然没什么见识,但是话语权是不小的。再加上于谦为了避免别人说他是权臣,因此肯定会事事征求孙太后的意见。 如果瓦剌把朱祁镇押解到北京城下,让明朝答应某种条件,并且威胁明朝说,不答应,就杀掉朱祁镇。那样一来,作为当母亲的孙太后,肯定是扛不住的,她是一定会答应的。她一旦答应了,事情就变得太麻烦了,明朝就失去主动了,对抗瓦剌,还怎么打得赢呢? 四、朱见深当皇帝不适合礼教。 我们知道,古代是礼治社会。在礼治社会里,“孝道”是最首要的,“百善孝为先”嘛。 如果朱见深当皇帝,朱祁镇是他的父亲,他救不救朱祁镇呢?不救,那他就不孝道。救,必然受制于瓦剌。总之,朱见深当皇帝,并没有让明朝处于主动地位。 而朱祁钰当皇帝,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朱祁钰是兄弟,兄弟对哥哥,不存在“孝”的问题,只存在“悌”的问题。“悌”的问题并不是礼制的首要问题,因此,不会陷入被动。 五、于谦没料到朱祁钰儿子会死。 瓦剌说要把朱祁镇放回来的时候,朱祁钰不想让他回来,特地征求了于谦的意见。于谦说,皇位已经确定了,不会再更改了,因此朱祁钰才答应接受朱祁镇。 从这里可以看出,于谦对朱祁镇回不回来,都是没怎么在乎的。他认为皇位已经在朱祁钰一脉上往下传递了,不会再有其它变故。谁料到,最终朱祁钰儿子死了,朱祁钰又生了重病,这才给朱祁镇夺位创造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