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为什么明朝后期的皇帝已经无法有效管束文官集团了?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众所周知明朝皇帝普遍寿命短,而且活的很累,并且明朝后期的皇帝已经无法有效管束文官集团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是一代又一代的皇帝,活生生的把自己变成了孤家寡人的缘故。

  1.皇子成年后要离开京师到外地就藩。

  太子留在北京,其他皇子封亲王,成年后要到外地就藩。这些藩王非经皇帝批准,不得离开封地。这样,后任皇上的弟弟们就不能威胁皇帝了,因为不在身边,想威胁也威胁不到,至少朱元璋是这样认为的。后来,燕王朱棣抢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朱棣觉得藩王有兵权会威胁皇帝,于是开始逐步削夺藩王的兵权,藩王不得再带兵打仗。明武宗时期,宁王朱宸濠叛乱被镇压后,皇室藩王的势力大减,后来藩王的护卫普遍都被减到1000人以下,崇祯皇帝朱由检当信王时,护卫只有400人,这点人仅能看家护院。

图片.png


  2.皇后及外戚不得干预政事。

  明太祖朱元璋反对女人干政,但是不反对外戚领兵,他的女婿梅殷就是镇守一方大将。外戚不得参与军国大事,不得领兵,这是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等人的主张。到明英宗朱祁镇之后,外戚也几乎成了寄生虫,没有实际权力。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城之前,崇祯皇帝找到皇八妹的丈夫--驸马都尉巩永固,请他带兵突围,巩永固回答说,外戚不藏兵,这是祖制,巩家没有兵,无法完成皇命,说完之后,巩永固就自杀了。

  3.太监不能出门。

  朱元璋禁止太监干政;明太宗朱棣开始用太监做一些上传下达,跑跑腿的事情;明宣宗朱瞻基在大内完善了司礼监制度,让太监帮忙按照皇帝的意思抄写批示,好比现在办公厅的打字员和管盖章的人,这些人要说有权力,也算是权力;要说这不是权力,这也不是什么正式的权力,关键要看皇帝的态度。王振、汪直、刘谨、魏忠贤这些不可一世的大太监,当年都得到了时任皇帝的授意或纵容,离开皇帝的支持,这些太监啥也不是。而且未经皇帝允许,太监不能离开大内出门,更不能结交外面的文官。

  4.没有宰相牵头抓总。

  朱元璋处死宰相胡惟庸之后,规定今后不再设宰相。此前,朝政由宰相总揽,对皇帝负责;此后,改变为朝政由皇帝直接总揽。原来,皇帝只要用好宰相、管好宰相就可以了,古语“天下安,注意相”就是这个道理。从制度上说,在明朝只要是官员都可以给皇帝上疏,没了宰相,皇帝要亲自操刀,要亲自和这两万文官打交道,怎么管的过来?现代军队为什么有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层层级级,就是管理工作的需要,一个班长管五六个人,一个排长管三个班长,以此类推,这样才能管的好。

  虽然明朝有内阁首辅,但是内阁首辅只是内阁秘书长,有协调权、提意见权(票拟),但是没有决定权,没有用人权,大小事都要报皇帝批准。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什么能大权独揽?张居正的权力来自李太后和万历皇帝的绝对信任和背书,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意见都同意,张居正想做的事情也就能做成。失去了皇帝的绝对支持,内阁首辅就没有那么大的权力了,张居正的权力早已超出内阁首辅的法定职权,张居正实际上拥有了宰相的权力。但是,此后,明朝再也没有大权独揽的内阁首辅了,因为皇帝担心自己会被架空,从而不培养张居正式的内阁首辅。皇权清除了相权的威胁,也失去了相权对皇权的严密保护。

图片.png

  经过明朝一代又一代皇帝的努力,终于把这四类对皇帝有危险的人都限制住了。其实,这四类人也是皇权的依靠,失去了这些依靠,皇帝工作起来变得很吃力了。虽然在皇帝的有意培植下,明朝经常有大太监出现,以帮助皇帝制衡文官,但因为太监的身份自古卑贱,最终都被文官打压下去。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基本是一个人暴露在两万文官面前。没有精兵强将帮皇帝在前台打理政务、在幕后协调斡旋,许多事情往往议而不决;皇帝和大臣政见不合时,往往谁也难以轻易说服谁,经常导致朝廷空转,决策滞后或不科学。要管好这两万文官,单凭皇帝一个人是难以做到的,除非是朱元璋、朱棣这样久经磨炼的政治强人,正常情况下,皇帝应该要有代理人帮忙打理。代理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几个人,最好几个人,这样更平衡;代理人可以是皇室子弟、太后,也可以是宰相或被抬高的内阁首辅(比如张居正)等等。

  总之,要有人替皇帝当挡箭牌,替皇帝管理文官,替皇帝预先协调纷繁复杂的政务难题,替皇帝镇住哪些叽叽歪歪的人,让皇帝能耳根清净,让皇帝的工作部署能得到有效执行。为什么张居正掌权时明朝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而张居正去世后明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关键是没有人补张居正去世后留下的权力缺口,皇帝真的需要张居正这样能威慑各方的辅政大臣。没有张居正,万历皇帝被大臣骂了也经常没办法反驳。毕竟,皇帝一个人骂不过两万人,要讲理讲不过他们,要吐口水吐不过他们,而如果一味处罚他们也不是办法。所以万历皇帝只好躲在深宫不出门,少惹事才能清静清静。为了图清静,明朝皇帝将各方势力都排挤出了自己的圈子,把各方势力都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让自己成为没有帮手的真正孤家寡人,皇权无法有效管束各方势力,尤其是无法有效管束文官集团。

  万历皇帝

  后来的清朝在这个方面做到要比明朝好,清朝的皇权没有被文官牵制住,主要得益于清朝让皇家分享了部分皇权。清朝不禁止皇室子弟参政,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雍正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都为皇权稳定、朝政大局稳定做出过杰出贡献。孝庄太后、慈禧太后都曾经威慑了各方势力,稳定了朝政,这种做法不管是好是坏,从客观上看,当时有这两太后在,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清朝对太监和文官都进行了严厉管制。清朝的皇权是怎么把那些文官管的服服帖帖的?大体是这样做的:在皇帝弱或年幼时,依靠太后、皇室亲王等强力介入,为皇权的部分缺位进行补位。清朝皇帝强的时候,比如亲政后的康熙和乾隆时期,皇帝大权独揽,可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时皇帝说了算,皇室内部势力很少干预皇帝;清朝皇帝弱或年幼的时候,比如顺治幼年时、康熙幼年时,太后、亲王进行辅政,威压各方,保障皇家的最高权威。

  清朝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吸取了明朝皇权孤单的教训,从而把皇权的地位在实践中大大提高,最高层想做的大事,只要不太离谱,都能集中力量去办成。清朝的疆域为什么能那么大?一块一块地收复那么多地方,是要花很大力气的。清朝做到了,这得益于清朝皇权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减少了文官势力对最高层不必要的干扰。

铁铉是哪位?靖难之役中打败朱棣的铁铉如何死的

铁铉是谁?铁铉,明初著名大将,在济南大明湖西北岸,有一个颇具特色的庭院,名为“铁公祠”,是为纪念著名将领铁铉而建的祠堂。 铁铉简介 铁铉,河南邓州(今邓州市)人,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元代色目人後裔,明太祖洪武年间太学生,出任礼部给事中。洪建文年间守济南,击败燕王兵,升兵部尚书。明太組的四子夺取帝位时,攻到济南,铁铉死守不肯投降。后来朱棣做了(明成祖),就把铁铉捉來处死了。 铁铉,性情刚决,聪明敏捷,太学读书时,熟通经史,成绩卓著,由国子生被选授礼部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其才干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赐字“鼎石”。 铁铉事迹 建文帝即位(1398)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负责督运粮饷。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发动“”,率军南下与建文帝争夺皇位。行至济南时,朱棣命人把敦促铁铉投降的书以弓箭射入城池,铁铉则将《辅成王论》射回朱棣,劝其效法周公,忠心辅佐建文帝。朱棣大怒,命强攻济南。铁铉与诸将奋力抵抗,两军相持三月,朱棣被迫自动解围。建文帝闻讯,遣官赐金慰劳铁铉等将士,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后又升任兵部尚书。同年,铁铉配合盛庸在东昌(今聊城)大败朱棣。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即位。铁铉闻之,几次欲自杀,被劝止,带残兵驻淮南以图复兴,兵败后被擒。朱棣亲自审问,朱棣要铁铉面北而跪、俯首认罪并投降,铁铉背朝皇帝、昂首挺胸并大骂,朱棣恼羞成怒,令刀斧手将铁铉凌迟(一种刑法,需割3600刀,一刀不能多,一刀不能少,将人慢慢弄死),并投油锅烹炸,尸骨也不许收葬。行刑时,仍连声大骂朱棣。铁铉竭尽职守、刚烈如铁的不屈精神深受后人敬佩,他们尊称其为“铁公”,并在大明湖畔专门修建铁公祠以兹纪念。 铁公祠,位于山东济南大明湖西北岸,为民族形式的庭园。占地6386平方米,包括铁公祠、八角亭、湖山一览楼、小沧浪等建筑。是大明湖中的园中园,1979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邓州小东关有明建铁公祠祀铁铉,为避嫌俗称关帝庙。大东关有双忠祠祀铁铉、张巡。邓州龙堰乡闫营村有铁铉遗像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棣造反成功为什么是先杀尽宫中的美女后登基

众所周知,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就是因为他直接带兵造反,将当时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建文帝给赶下了台,这件事在历史上也被称作为金川门之变。而朱棣造反成功后,第一件事干的就是杀尽宫中美女,却不是登基,这又是为什么呢?网络配图 当时朱棣直接带着他的大军攻陷了都城南京,造反的朱棣对于至尊宝座皇位早就垂涎已久,不然也不至于进行造反这种一旦失败就掉脑袋的事。虽然这种事并不是那么光彩,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于情于理都不是那么名正言顺,但历史总是胜利者所书写的,对于这一点朱棣心里也十分的清楚。等到进入皇宫之后,一排排的后宫美女就这样陈列在朱棣的面前,这些宫女妃子一个个面露惧意,生怕一个不小心惹了朱棣不高兴,就将自己给斩杀了。网络配图 按理说一般的胜利者在处理这些俘虏美女一概都是纳入后宫,留着等以后自己享受,在这点上、李世民等人都形成了一种楷模。但朱棣偏偏对于这些美女不感兴趣,甚至直接大开杀戒,一股脑的全部给斩首了。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些女的毕竟是他侄子朱允炆的女人,自己作为叔叔的直接享用他的女人并不好,属于乱伦行为,不过这种比直接接手他爸的女人来的稍微好一点吧。 朱棣在南京直接进行了“清宫三日”,等“见到”了建文帝朱允炆被火焚烧的尸体之后,朱棣抱着这具尸体大声的哭到:“咱们叔侄两有什么事都好商量,又何必走到这一步呢,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也正是在这之后,朱棣开始大肆的诛杀宫中与朱允炆关系不错的宫女妃子以及一些大臣,除了那些曾经得罪过朱允炆的宫女才幸免于难。网络配图 而在这一次诛杀中,总计死亡人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000人左右,另一种是3000人,其实对于这些数据并不重要,笔者更倾向于1000人左右的,当时的朱允炆在后宫妃子方面并不是那种纵欲的,所纳妃子数量也并不是很多,大多数都是以宫女太监为多。对于朱棣为何要诛杀这些妃子宫女等等人员,在笔者看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要斩草除根,以雷霆手段震慑住那些内心偏向朱允炆的臣子们。 而且那具尸体在朱棣心里也是十分的清楚,到底是不是朱允炆的尸体谁也说不清楚。为了避免以后麻烦,直接将他后宫的女性全部斩杀,一来让他后继无人,二来,直接逼迫别人认可那具尸体就是朱允炆,不论真假。这也就是朱棣为何不直接登基的原因,总要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才能登基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